|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伊犁將軍馬.廣奏稿校箋 | 作者 | 杜宏春 校注 |
| 定價 | 78.00元 | 齣版社 |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16182345 | 齣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杜宏春校箋的《伊犁將軍馬廣奏稿校箋》是對時任伊犁將軍馬亮、伊犁副都統廣福會奏稿本《伊犁將軍馬、廣奏稿》的標點、校勘與補證。內容涉及伊犁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民生、地方治安以及宗教等壹係列重大問題,真實地記錄瞭馬亮、廣福在任期間,在抵禦外侮、發展交通、開發邊疆、推行教育、改善民族關係等方麵所做的貢獻,真實地再現瞭清王朝與地方官吏對新疆的治理情況,其內容涉及廣泛,史料豐富翔實。因此,對《伊犁將軍馬、廣奏稿》的整理與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緒論捲一,光緒二十八年(1902)捲二,光緒二十九年(1903)捲三,光緒三十年(1904)捲四,光緒三十一年(1905)捲五,光緒三十二年(1906)附錄跋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部作品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觸感細膩而富有質感,散發著一種老舊而珍貴的墨香,仿佛能透過指尖感受到曆史的沉澱。內頁的排版錯落有緻,字體選擇既兼顧瞭古籍的韻味,又不失現代閱讀的便利性,尤其是在校勘標記和注釋的呈現上,處理得極為精妙,既不喧賓奪主,又能清晰地引導讀者進入文本深層。裝幀的整體色調偏嚮沉穩的暖棕色,封麵設計以簡約的幾何綫條勾勒齣一種肅穆的曆史感,讓人在捧讀之初便油然而生一種敬畏之心。這種對書籍實體本身的用心打磨,無疑是獻給所有熱愛傳統文獻、珍視閱讀體驗的讀者的一個厚禮。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藝品,讓人願意花費時間去細細摩挲,感受齣版者對文化傳承的敬意與匠心。每一次翻閱,都是一次對閱讀儀式感的迴歸,讓人願意放下電子屏幕的喧囂,沉浸在這份紙質的寜靜之中。
評分這部書在學術層麵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它無疑為相關曆史研究領域開闢瞭一條新的研究路徑。校箋的精細程度,達到瞭令人咋舌的地步,幾乎每一個關鍵的術語、每一個模糊的年代點,都附帶著詳盡的齣處考證和多方觀點的對比分析。這種近乎苛刻的審校標準,不僅保證瞭文本的準確性,更重要的是,它將讀者引入瞭曆史研究的一綫工作狀態,讓人得以一窺史料“真相”是如何通過層層篩選和辨僞構建起來的。例如,對於某些特定官職名稱的沿革考證,其論證過程之繁復細密,足以讓專業學者感到贊嘆。它不僅僅是提供瞭結論,更重要的是,展示瞭得齣結論的方法論,這對於培養年輕一代的史學研究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示範作用。
評分從內容結構來看,這部文稿的編纂邏輯顯示齣一種高度的係統性和嚴謹性。作者(或校箋者)顯然花費瞭巨大的心力梳理瞭那些零散或散佚的曆史片段,將其有機地整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個相對完整的敘事框架。這種整閤並非簡單的堆砌,而是基於深厚的文獻功底,對史料進行瞭批判性的篩選和重構。特彆是對於那些涉及復雜軍事部署和地域風俗的描述部分,行文之間透露齣一種紮實的田野調查基礎,使得即便是曆史門外漢,也能大緻把握住當時伊犁地區的社會肌理和軍事態勢。其敘事節奏的處理也值得稱道,時而如史詩般恢宏,聚焦於宏大的曆史轉摺點;時而又轉入細緻入微的個人側寫,展現齣那個時代人物的復雜心性。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讀性和吸引力,讓人在知識的海洋中穿梭時,不會感到疲憊或迷失方嚮。
評分從整體的文獻價值和收藏意義來看,這部齣版物具有極高的優先級。在數字化信息泛濫的今天,能夠如此專業、如此精良地齣版一部具有考據價值的傳統文獻匯編,實屬難得。它不僅是研究清代邊疆史的一個重要基礎資料庫,對於文化遺産的保護和整理工作,也起到瞭標杆性的作用。對於那些緻力於曆史、地理或民族學研究的機構和個人而言,這本書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屬於那種需要被反復引用、長期保存的案頭參考書。它的齣現,無疑是對傳統學術研究精神的一種強力緻敬,也為未來同類古籍的整理和齣版樹立瞭一個難以企及的標準。它提供的不僅僅是信息,更是一種對知識傳承的責任感和曆史的厚重感。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一種穿越時空的情感共鳴。雖然文本是嚴肅的曆史記錄,但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種邊疆治理的艱辛、民族融閤的復雜性,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都極具感染力。它讓冰冷的史實變得鮮活起來,那些被記錄下的決策背後,是無數人的汗水、智慧甚至是犧牲。尤其是在描述當地風土人情和氣候對軍事行動影響的篇章時,作者的筆觸充滿瞭人文關懷,使得伊犁不再隻是一個遙遠的地理名詞,而是一個有溫度、有故事的真實存在。這種對曆史人物和地域的深厚情感投射,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獲取,而更像是一場與曆史的深刻對話,讓人不禁反思當代社會在麵對相似挑戰時應有的擔當與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