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尋味 舌尖上的世界
定價:36.0元
作者:搜狐吃貨自媒體聯盟
齣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69905014
字數:20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 蔡瀾、董剋平、二毛等2000多位美食傢垂涎推薦
★ 搜狐吃貨聯盟&各國駐中國大使館傾力閤作
★ 領略五大洲、四大洋數百種新異美食
★ 打開味蕾邊界,讓舌頭與心靈一起尖叫
★ 全彩印刷,美食誘惑引人涎動
內容提要
跟隨世界美食森林中敏銳的美食獵人,踏遍五大洲四大洋的各個角落,尋找味道的邊界,迎接味蕾的尖叫!《尋味 舌尖上的世界》,讓味覺大開眼界——
早餐,咬一口酥脆蓬鬆的牛角麵包,喝一口地道的卡布奇諾,濃香的咖啡充塞麵包的蓬鬆空隙,咖啡奶沫纏綿著脆薄的麵。——意大利人的味覺就是被這樣喚醒的。
吃瞭早餐,咱們去逛逛澳大利亞海鮮市場:帝王蟹、紅龍蝦、八爪魚、金槍魚、螯蝦……此時你可以想象,你左手托著蠔殼,右手把肥美鮮嫩的蠔肉撥進嘴裏,滑溜鮮美、略帶腥味的蠔肉從口腔滑入食道,你渾身通泰,好像浸泡在純淨的太平洋裏。
午餐就在阿根廷人自傢後院裏吃“帕裏亞”(鐵篦烤肉),來自潘帕斯草原的新鮮牛肉在火焰上滋滋冒油,撒上一點鹽,再用小火微熏,簡單的做法,卻好吃到能讓你吃掉一整頭牛!當然,吃完後彆忘瞭來一壺烏拉圭的馬黛茶,這種被稱為“神仙茶”的飲料能讓你吃再多肉都不長胖。
晚餐去日本,在精緻氛圍中吃點壽司、生魚片,專注於食材本身的味道,在細細品味中,忘掉生活的煩惱和白日的疲憊。如果不過癮,可以再去新加坡吃點宵夜,肉骨茶搭配油條,再蘸點醬油,足夠讓你的胃大呼“過癮”。
目錄
作者介紹
搜狐吃貨自媒體聯盟(主編):
集結專業的美食傢,搜羅好吃的美味佳肴,傳播有味道的飲食文化,凝聚大群體的美食愛好者!
搜狐吃貨自媒體聯盟,是中國美食自媒體聯盟,覆蓋全國200多個城市,擁有超過2000位專業美食傢成員,會長董剋平、副會長二毛、總顧問邊疆。
瞭解大韆世界無奇不有的吃法,探尋美食背後意蘊深長的文化,推薦具代錶性的各地美食,分享自製美食裏的生活暖意……
世界那麼大,跟著搜狐吃貨自媒體聯盟,一起去嘗嘗!
文摘
豈止壽司@掃本符號日本的美食被幾款風靡全球的食物符號化瞭,以至於提起“壽司”和“刺身”,大傢就會條件反射般地想起日本。日本諸如壽司這樣的食物,簡單、符號化強,同時少油健康,符閤當今流行的飲食觀念,所以很容易被大傢接受。
這也是我們傳承百年的中華料理比較可惜的地方,可能是因為菜品太多,菜名復雜,所以九轉大腸、宮保雞丁等名菜,都很難像日本的壽司那樣讓人吃一次就能記住。期待未來我們中餐可以發展齣一兩種類似壽司一樣能風靡全球的食物。
誤解正是因為被符號化,所以日本料理和日本人的飲食文化被很多人誤解。
常見的誤解——“日本人很喜歡吃生冷食物”。這一誤解是“生魚片、壽司都不是熱食”造成的。
其實日本人裏也有很多是吃不瞭生魚片的,而且幾十年前生魚片在日本屬於貴族食品,一般傢庭很少吃,後來隨著冰鮮技術的發展纔慢慢普及。現在壽司已經相當便宜瞭,在日本的超市就可以買到,一份的價格摺閤人民幣幾十元不等。
還有一個誤解就是“日本料理就是壽司”,我想很多小女生都有這個概念。壽司其實隻是日本料理中很小的一部分,在日本傢庭中也並非每天都吃。日本料理還有很多其他品種,如壽喜燒、天婦羅、蕎麥麵等。
代錶這個代錶是代錶性菜式的意思。說說我喜歡的日本料理的代錶菜——姑且就叫“菜”吧。
壽司:談日本料理,個必須得說壽司,要不然對不起我自己下午剛吃的碳烤三文魚壽司。我們心目中常見的壽司,大緻是一個小飯團上麵蓋著一片魚肉或蝦肉,可能還有一片紫菜包裹。這種在日本被叫作“握壽司”和“捲壽司”,區彆就在於用手握還是用竹簾捲。
我前一段時間對握壽司非常感興趣,還跑去料理店找師傅學,但我做齣來的握壽司形狀像條蟲,壽司飯的密度也掌握不好。美食看似簡單,但簡單的背後是“颱下十年功”。
壽司這種食物在日本也不過兩百年的曆史。日本初的壽司是用發酵後的魚和米飯一起做成的食物,與我國南北朝時期“魚舴”的做法十分相似。
壽司做起來很簡單,但對選材要求較高。壽司米,其實就是珍珠米,我國東北就有齣産,容易買到。
壽司醋,有賣現成的,但高手一般都會自己調配糖的比例。米飯蒸熟倒壽司醋攪拌均勻,然後放一會兒,據說用木盆吸收得好。是握還是捲、用什麼材料,就自己配搭好瞭。
現在壽司還發展齣瞭很多品種。曾經嘗試過的水果壽司、素壽司都非常好吃,口味清新,而且不必蘸芥末,很受女性朋友的喜愛。
生魚片:這種料理,在中國是愛者大愛、不愛者無法直視。顧名思義,就是生魚切片吃。在日本,直接切片而無裝飾的生魚片叫作“刺身”,現在也發展齣瞭各種剌身,連北京周邊農傢院都傢傢會做“虹鱒魚刺身”瞭。生魚片我個人很喜歡吃,新鮮的三文魚是肥美,要冰鮮的。片要切得厚一些,這樣纔有口感。片啥都不蘸,就嘗嘗魚的鮮昧,第二片蘸點醬油,第三片再蘸芥末……三文魚是老百姓吃得起的生魚片,價格便宜,口感也不錯,就是有些不法商販用劣質三文魚冒充挪威冰鮮三文魚,著實可惡。
對瞭,還有藍鰭金槍魚這種動輒一大條幾十萬的生魚片,我就不多說什麼瞭,反正說瞭也吃不著。
天婦羅:日本料理中的高溫油炸食品,就是把魚蝦或者蔬菜裹瞭漿炸。這種食物的存在,也說明瞭日本料理不都是那麼低油健康的,大傢都是東亞人,肯定都有一大批人愛吃油炸食品。天婦羅作為日本料理的一個典型代錶,為大多數國人所熟知。個人不太喜歡吃天婦羅,總覺得是一種中間態的食物,兩邊不討好,香不到傢又不健康,吃一點就容易膩。但大蝦天婦羅還是不錯的,可以一嘗。
P3-7
序言
作為一個對地方誌和文化研究略有涉獵的人,我不得不稱贊這本書在資料搜集和考證上的嚴謹性。雖然它以“吃貨”的輕鬆口吻包裝,但其背後支撐的學術功底是毋庸置疑的。書中對很多傳統菜肴的起源追溯,都引用瞭較為可靠的史料或口述曆史,而不是捕風捉影地杜撰。比如,它對東南亞地區咖喱演變曆史的梳理,清晰地展示瞭海權貿易對當地香料配方的滲透和影響,這一點我曾在好幾本厚重的曆史書中讀到過,但這本書用最簡潔生動的語言把它講明白瞭。對於希望瞭解食物背後“為什麼是這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寶貴的知識密度。它不是單純的“網紅打卡指南”,而是有骨骼有血肉的文化記錄。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美食書籍,除瞭要美味,更要有“可讀性”,而《尋味 舌尖上的世界》完美地平衡瞭這兩點。它的排版設計非常用心,版麵疏朗有緻,圖片質量極高,那種光影和色彩的運用,簡直可以拿到攝影展上去瞭。我特彆喜歡它在介紹異域美食時,會穿插一些當地的地理、氣候甚至經濟因素對食材選擇的影響。比如,在講到南美洲的藜麥時,它不僅介紹瞭它的營養價值,還提到瞭它在當地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從一種“被遺忘的榖物”重新成為全球健康食品的曆程。這種宏觀的視角,讓讀者在品味單一風味的同時,也能對全球食物鏈和文化交流有一個更立體的認識。閱讀過程非常享受,像是在一個豪華的私人圖書館裏,聽一位博學的旅行傢娓娓道來他的發現之旅。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是衝著“搜狐吃貨自媒體”這個名頭去的,期待能看到一些新潮、接地氣的分享。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廣闊,從街邊小吃到宮廷禦膳,都有所涉獵,但整體基調非常沉穩大氣,沒有那種過度營銷的浮誇感。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對“味道的記憶”這種抽象概念的捕捉。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某一道菜與特定的人生階段、某個失散的朋友或者一段塵封的往事巧妙地聯係起來。我讀到關於意大利某個小鎮的奶奶做的手工麵條那一段時,竟然鼻子一酸,想起瞭我小時候外婆做的那種帶著柴火煙火氣的飯菜。這本書成功地做到瞭“以食載道”,它教給我的不隻是怎麼做一道菜,更是如何通過食物去理解一個族群的性格和曆史的沉澱。這種人文關懷的深度,是很多同類書籍所缺乏的。
評分這本《尋味 舌尖上的世界》簡直是美食愛好者的福音!我本來就對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特色美食充滿好奇,拿到書後簡直愛不釋手。它不像那種枯燥的食譜大全,而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味覺探險。作者的文筆細膩又充滿畫麵感,讀著讀著,我仿佛真的能聞到摩洛哥香料市場的辛辣,感受到日本築地市場清晨的濕潤海風。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一些地方傳統烹飪技藝的描述,那種對手工製作的堅持和對食材本味的尊重,讓人不禁反思現在快節奏生活下我們對“吃”的態度的缺失。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吃”的意義的探討也很有深度,食物不僅僅是果腹之物,更是連接曆史、情感和社群的紐帶。雖然我還沒機會親自去那些地方,但光是閱讀這些文字和看那些精緻的配圖,已經足夠讓我對人類文明的豐富多彩感到由衷的敬佩。這是一本可以反復翻閱,每次都有新發現的好書。
評分說句實在話,這本書的定價雖然不算便宜,但絕對物超所值。它帶給我的體驗是多層次的:視覺上,是令人垂涎欲滴的攝影藝術;精神上,是跨越國界的文化對話;知識上,是紮實的飲食人類學知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那些瀕臨失傳的“老味道”的記錄與搶救。作者似乎帶著一種使命感,去記錄那些正在被工業化和標準化浪潮吞噬的獨特風味。讀到一些關於小型傢族作坊堅持傳統工藝的片段,會讓人心生敬意,也為我們自己還能品嘗到這些味道而感到慶幸。這本書成功地營造瞭一種“珍惜當下所嘗”的氛圍,它不僅僅是關於遠方的探索,也是對我們身邊那些被忽略的、傳統的美味發齣的一聲溫柔的呼喚。讀完後,我立刻去尋找瞭我傢附近一傢老字號的麵館,那種久違的滿足感,這本書功不可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