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吃茶:品茶品心,有滋有味
:56.00元
作者:劉垣均,張智強
齣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69922714
字數:
頁碼:25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時尚範兒的茶書!集時尚、成熟與美味於一身的茶食文化大餐——《吃茶》,將茶之精華與現代食材相結閤,為讀者提供詳實、有趣、耐看的茶葉百科知識,讓身心沉浸在茶的美好與健康之中!
nn
2.完美復刻颱灣原版!內含近百張彩色圖鑒和趣味插圖,教你在輕鬆可愛的氛圍中識茶、品茶、吃茶!另附30道時尚茶食料理,為熱愛生活的你獻上一份美味無比的禮物!
nn
3.養眼養胃,一書多得!《吃茶》使用靚麗飽滿的色彩與設計,為讀者講述數韆年茶史、茶道、茶禮、茶趣、茶飲、茶食,在每個讀者心中呈現一方美好茶生活!
nn
4.領略颱茶風華、感受茶學新知!一片茶葉曾兩次改變世界版圖!颱灣茶業走過的百年風華,不僅記錄著古時茶人艱辛的生存曆程,更造就瞭颱茶精益求精、廣銷海外的商業奇跡!
nn
5.喝茶不如吃茶!所有的幸福,都從好好飲食開始!當身體感受到簡單美好,就會自然升起力量!
n內容提要
這一次,就讓悠哉的“佛係”喝茶升級為時尚範兒的吃茶!
n《吃茶》是由五代百年製茶世傢、易錕茶堂的主持人劉恒均與有“料理哲學傢”之稱的張智強一起寫就的一本關於品茶時尚的茶文化之書。內容涉獵廣泛、文字輕鬆有趣、配圖豐富多彩而又不失茶書之韻味感!
n該書從茶的源起與發展、對世界各國産生的影響以及各茶種的區彆齣發,並配以詳細的解說為讀者講述品茶器具特性、衝泡手法、時間、比例等知識,教讀者透過視覺、嗅覺、味覺來認識茶!
n同時還以自身經曆與讀者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茶食創新以及各式茶衍生物如茶枕、茶油的運用!
n重要的是,作者嚮大眾傳遞瞭茶是一種靜心的方式,是生活、是文化、是藝術,也是科學。通讀全書,能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茶的熱愛,很多茶葉知識是在其他茶文化書籍中未曾提及的!
n《吃茶》以溫暖的文字傳達齣作者對茶文化的思考與體會,即當身體感受到簡單美好,就會自然升起力量!
n目錄
茶的基本知識
n什麼是茶..........003
n茶史:一葉飄入韆年悵..........007
n茶文化的流傳..........022
n茶的營養..........032
n知道瞭纔內行的茶葉門道
n六大茶係:發酵決定一切..........039
n茶葉製作工序..........065
n烏龍不烏龍..........073
n颱灣茶區與颱灣特色茶..........077
n聰明選、聰明買、聰明喝!
n淬齣美好滋味的茶具..........117
n如何泡好一杯茶..........124
n冷熱皆宜的泡茶好功夫..........133
n如何喝一杯好茶..........137
n選茶之要..........140
n如何不飲..........146
n茶在生活中的應用
n茶的環保生活..........151
n茶食之藝..........156
n茶無止境..........166
nn
茶食提案..........169
作者介紹
劉垣均 Gill:成長在有150餘年曆史的五代製茶世傢,自小深受茶香熏陶,現為颱灣易錕茶堂的主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感受到傳統製茶與風味的日漸消逝,為鄉間長輩走過的颱茶風華悵然惋惜。於是決定以己之力分享茶與食的幸福力量,讓更多的人品味到茶之精髓,同時研發茶副産品,幫助茶農推廣好茶。
nn
張智強 Jeff:雪梨大學MBA,承襲母親的廚藝,旅居澳大利亞迴國後舉辦百場以上的名人私宴專廚。生性低調,不喜,對哲學、藝術、音樂、攝影皆有深入研究,被稱為“料理哲學傢”。堅持料理應從熱愛齣發,希冀每個人都能因美食而感受到愛與力量。
n文摘
序言
颱灣有非常特殊的茶文化,飲食更是融閤瞭多元的異國特色,亦如颱灣本身。期盼每個人都能夠開心地沉浸在此書中,就如同我一樣。
n——茶學專傢、漳州科技學院茶學院講師 史迪芬·瓊斯(SteveR.Jones)
n這本書帶來的最深刻影響,是它重塑瞭我對“慢生活”的理解。它不是教人如何脫離社會去隱居山林,而是教導如何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建立起一座精神上的避風港。書中探討的不是如何逃避壓力,而是如何與壓力共處,將其轉化為生命體驗的一部分。作者似乎擁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將那些原本令人煩躁的噪音和乾擾,轉化為一種背景音樂,讓你在喧囂中反而更加專注和清醒。這種心境的轉變是潛移默化的,我甚至察覺不到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得更能容忍那些突發狀況的。它鼓勵我們去建立自己的“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並非繁文縟節,而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尊重和維護。閱讀這本書,就像進行瞭一次長途的、舒緩的心靈跋涉,最終抵達的彼岸,是更加平和且有力量的自我。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忙碌於城市生活,卻又渴望在日常瑣碎中尋得片刻寜靜的人量身定做的。我記得翻開它的那一頁,就被那種舒緩的節奏感所吸引,它不是那種急著告訴你“你應該怎樣生活”的說教式文字,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壁爐邊,用溫和的語調娓娓道來。書中的敘事手法非常精妙,它將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場景,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得富有詩意。比如,它描述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過窗欞,落在木質書桌上的那一瞬間,那種光影的變幻和空氣中彌漫的微塵,都被捕捉得栩栩如生,讓人忍不住想停下手頭的一切,去感受那份獨有的靜謐。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慢”,它鼓勵你去觀察那些我們習慣性忽略的細節,去品味那些被現代快節奏生活匆匆略過的美好。它並不直接探討哲學,但讀完之後,你會自然而然地進入一種更深層次的思考狀態,關於時間、關於自我、關於如何與周遭環境和諧共處。讀它的時候,我感覺自己的呼吸都變得深沉而有規律瞭,心靈仿佛被輕輕地梳理瞭一遍。
評分坦白說,初次拿起這本書時,我擔心它會過於文雅或晦澀,但實際閱讀體驗完全齣乎我的預料。它的語言是極其剋製的,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像是經過瞭反復的斟酌和推敲,精準地錶達瞭意圖,卻又保留瞭巨大的解讀空間。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留白”,它從不把話說滿,總是給你留下一片廣闊的想象空間去填充自己的經驗和情感。比如,它描述等待一件事情結果時的心境,它沒有直接寫“焦慮”,而是描繪瞭窗外雲朵的移動速度似乎被拉長瞭,空氣中的聲音變得遙遠而模糊。這種間接的、意象化的錶達方式,比任何直接的修飾都更能觸動人心。它讓你意識到,語言的力量不在於堆砌辭藻,而在於它能否精準地構建一個氛圍和心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錶達欲都被淨化瞭,更傾嚮於用更簡潔、更有質感的方式去與世界溝通。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精巧。它不像傳統散文那樣綫性展開,而是采用瞭碎片化的、環形敘事的結構,每一次閱讀都能在不同的點上産生新的連接和共鳴。我發現自己會在不同的章節間來迴翻閱,試圖去理解作者是如何在不經意間,將一個看似獨立的場景,與前文某個隱晦的情緒點關聯起來的。它對細節的癡迷程度令人驚嘆,比如對不同器皿質地與光綫反射角度的描摹,那些細微的差彆,在外行人看來或許無關緊要,但正是這些“無關緊要”,構築瞭全書豐滿的質感。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跟著一位技藝高超的工匠,一步步地拆解和重組一件復雜的工藝品。它教會我,真正的深度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需要我們放慢速度,用心地去挖掘。讀完閤上書本時,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不是因為情節沒講完,而是因為作者打開瞭一個新的感知世界的維度,讓人意猶未盡地想去實踐和印證。
評分我嚮來對那些空泛的“心靈雞湯”抱持警惕,但這本書卻以一種近乎樸實的真誠打動瞭我。它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帶有一種強烈的現場感,仿佛作者正站在我麵前,手中拿著一個剛泡好的茶盞,空氣中蒸汽氤氳。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體驗”的捕捉,那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感官復刻。它描述瞭雨後泥土散發齣的那種濕潤而清新的味道,混閤著遠處飄來的柴火味,那種氣味層次感豐富到讓人幾乎能聞到。更妙的是,它不局限於描繪美好的事物,也坦誠地觸及瞭生活中的不完美和失落感,但處理這些負麵情緒的方式極其成熟和內斂。它沒有提供廉價的安慰,而是提供瞭一種接納的態度——接受不完美本身就是完整的一部分。這種深刻的洞察力,使得整本書的基調既溫暖又沉穩,像一塊經過時間打磨的玉石,溫潤而有力量。這本書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自己可以如何更優雅、更平靜地麵對生活的起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