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夏季学期讲座)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夏季学期讲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海德格尔 著,何卫平 译
图书标签:
  • 存在论
  • 现象学
  • 解释学
  • 实际性
  • 哲学
  • 形而上学
  • 海德格尔
  • 思辨哲学
  • 德国哲学
  • 夏季学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81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081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夏季学期讲座)》包括了“此在在其当下性中的解释道路”和“实际性的解释学的现象学道路”两个部分的内容。这个讲座在西方解释学史的转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开端、源流、伽达默尔同海德格尔之间的关系以及伽达默尔本人的思想(解释学、实践哲学)都极有帮助。为此,编者编译出版了《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夏季学期讲座)》。

内容简介

20世纪末,随着海德格尔早期著作的陆续编辑出版,引起了西方学术界对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的热情和兴趣,不少有分量的成果相继发表出来,推动了国际海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夏季学期讲座)》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海德格尔1923年夏季学期讲座,属于其弗莱堡早期的思想,后收入作者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第63卷,1988年出版,1999年出了英文单行本。海德格尔讲授这门课时,时年34岁。
本讲座有两个突出的现象学的解构的例子:一个是从一开始,海德格尔就对“本体论”(存在论)这个概念做了某种“拆解”的工作:既没有完全抛弃它,又通过回到存在的源始经验将它同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本体论区分开来了,这里面包括对存在本身意义的恢复,尽管这个阶段是以作为在者的此在的存在意义为中心。另一个是在讲实际性的“此在”这个概念时,海德格尔用了两节(第4节和第5节)对在西方古希腊和基督教传统观念融合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有关人的“僵硬”观念进行了解构,因为不拆解这种观念,我们便无法真正“看”到“此在”本身的意义。

目录

译者序
导言
第一节 标题“存在论”
实际性的解释学
序言
第一部分 此在在其当下性中的解释道路
第一章 解释学
第二节 传统的解释学概念
第三节 作为实际性的自身解释的解释学

第二章 实际性的观念和“人”的概念
第四节 《圣经》传统中的“人”的概念
第五节 人的神学的概念和“理性动物”的概念
第六节 作为此在在其当下性中的实际性,“今日”

第三章 今日之今日的被解释状态
第七节 历史意识中的今日的被解释状态
第八节 今日哲学中的今日的被解释状态
第九节 增补:“辩证法”与现象学
第十节 解释过程的概观

第四章 有关其对象存在的一种解释性的分析
第十一节 历史意识中此在的解释
第十二节 哲学中此在的解释
第十三节 解释学进一步的任务

第二部分 实际性的解释学的现象学道路
第一章 先行考察:现象与现象学
第四节 关于“现象学”的历史
第五节 根据其可能性而作为一种研究方式的现象学

第二章 “此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
第十六节 一种先有的形式显示
第十七节 误解

第三章 先有的形成
第十八节 对日常状态的考察
第十九节 对日常世界的一种错误描述
第二十节 根据逗留的与世打交道来描述日常世界

第四章 作为世界的相遇特征的意蕴
第二十一节 意蕴的分析(第一稿,没有在课堂上讲授)
第二十二节 意蕴的分析(第二稿)
第二十三节 展开状态
第二十四节 熟悉状态
第二十五 节不可预计的和比较的东西
第二十六 节世界的遭遇特征

附录:插入和增补(所有这些插入页的标题都是海德格尔给予的)
一、对一种实际性的解释学的研究(1924年1月1日)(关于第15节、第19—20节)
二、主题(1924年1月1日)(关于第7—13节)
三、来自概述(1924年1月1日)(关于第7—13节,第14—15节)
四、解释学与辩证法(关于第9节)
五、人的存在(关于第4—5节、第2节、第14节)
六、存在论;人的本性(Naturahominis)(关于第4—5节、第13节)
七、投入(关于第3节,第18页)
八、实行(关于序言)
九、现象学(关于第9节,第37页)
十、正义的人(Homoiustus)(关于第4—5节)
十一、论保罗(关于第4—5节)
十二、意指(关于第22节)

德文版编者后记
英文版译者后记
德—汉术语对照表
汉—德术语对照表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此在在其当下性中的解释道路
第一章 解释学
第三节 作为实际性的自身解释的解释学
在下面将要讨论的内容的标题中,我们并不在现代的意义上来使用“解释学”(Hermeneutik)这个词,而且它也绝不是迄今为止一般所使用的解释学说的含义。在其本源的意义上,毋宁说这个术语指这样一个规定的统一体:实际性的解释(Auslegens der’Faktizitat)之“传达的”实现,即:遭遇(Begegenung)、观看(Sicht)、把握(Griff)和概念(Begriff)表达的实现。
我们之所以在其本源的意义上选用这个词是因为它——虽然原则上讲并不充分——明显地突出了几个因素,这些因素在研究实际性(Faktizitat)中发挥作用。考虑到其“对象”(Gegenstand),解释学作为这个对象要求的通达方式清楚地表明,作为能够解释和需要解释的东西,这个对象有其自己的存在,而且是以某种被解释状态(Ausgelegtheit)属于它自己的存在。解释学具有这样的任务:使每个本己的此在就其存在特征来理解这个此在本身,在这个方面将此在传达给自身,此在消除自身的陌生化。在解释学中,对于此在来说所形成的是一种以它自己的理解方式自为地生成(zu werden)和存在(zu sein)的可能性。

前言/序言

20世纪末,随着海德格尔早期著作的陆续编辑出版,引起了西方学术界对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的热情和兴趣,不少有分量的成果相继发表出来,推动了国际海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海德格尔1923年夏季学期讲座,属于其弗莱堡早期的思想,后收人作者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第63卷,1988年出版①,1999年出了英文单行本。海德格尔讲授这门课时,时年34岁。

我们知道,海德格尔的学术生涯可以自然分为三个时期:弗莱堡早期(1915-1923年),马堡时期(1923-1928年)和弗莱堡晚期(1928-1976年)。弗莱堡早期是海德格尔思想的开端,尤其最后几年已走向成熟。现代新解释学应当以海德格尔1919-1923年的系列讲座(Vorlesungen)和研讨班(Seminare)为起点,因为海德格尔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就是“实际性的解释学”①,而1923年夏季学期的讲座《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是这一阶段带有总结性的文献,它第一次提出了理解由认识论向本体论转变的问题②。可以说,利科所谓的解释学的“第二次哥白尼革命”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不是从马堡时期的《存在与时间》才开始。海德格尔的“实际性的解释学”(Herreerneutikder Faktiztat)的提出当属西方解释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开辟了现象学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也开辟了解释学研究的新方向。
海德格尔弗莱堡早期的解释学思想主要和集中体现在这个讲座中,它在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性质和意义。我们一方面可将其视为弗莱堡早期主要哲学思想的总结,另一方面可将其看做是从弗莱堡早期思想到马堡思想的过渡。三年后(即马堡时期)的《存在与时间》充分吸取了前一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包括这个讲座。其实,海德格尔前期的此在与存在的关系,从根本上就体现为现象学的解释学,这充分表现在他的这样一句话上:此在是存在意义显现的场所。当海德格尔谈到此在这个特殊的在者不同于其他在者时,指出它要追问存在的意义,这个对意义的追问本身就是解释学的本源。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夏季学期讲座) 导论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对“存在”这一根本问题的探究,始终是哲学最核心、最深刻的议题之一。我们是谁?我们所处的现实是什么?我们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个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往往牵引出无限的哲学思辨。《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正是一次对这些根本性追问的深入探索。本书并非试图提供一个包罗万象、一成不变的存在图景,而是旨在打开一个理解存在的全新视角,聚焦于“实际性”在我们的存在体验中的核心作用,并通过“解释学”的方法,揭示我们如何通过理解和阐释来把握和构建我们所处的世界。 本书并非一次枯燥的纯粹理论陈述,它以夏季学期讲座的形式,力求以一种既严谨又具启发性的方式,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关于存在意义的求索之旅。它试图解答的,不仅仅是“是什么”的问题,更是“如何是”以及“为何是”的追问。 第一章:存在之惑——何为存在? 在进入对存在进行深入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确立对“存在”这一概念的基本理解。传统哲学中,存在常常被视为一个静态的、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实体。然而,本书将挑战这种固有的观念,提出存在并非一个固定的“物”,而是一个动态的、被赋予意义的过程。 本章将追溯存在主义哲学对“存在先于本质”的强调,探讨人类的自由选择和创造性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存在。我们将考察存在主义者如萨特、加缪等对于自由、责任、焦虑以及生命意义的论述,理解他们如何将存在的根本问题置于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之中。 同时,本章也将引入现象学的方法,关注我们直接的经验意识,探讨“意向性”在构成我们的存在体验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看到,我们的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这种“关于”的行为本身就是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 第二章:实际性的维度——“是”的多种面貌 “实际性”是本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关乎事物“真实”地存在于世界之中,关乎它们对我们而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本章将深入剖析“实际性”的多重维度,将其从单纯的物理存在提升到哲学理解的层面。 我们将探讨“实际性”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一块石头之所以具有“实际性”,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物理构成,更在于它在我们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它可以是建筑的材料,可以是路上的障碍,也可以是孩童手中的玩具。这些不同的“实际性”赋予了石头不同的意义。 本章还将引入“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实际性”并非仅仅是它当下呈现的状态,更包含其潜在的可能性。一个种子具有成为参天大树的“实际性”,即使它此刻还只是一粒不起眼的种子。这种潜在性在塑造我们对事物及其未来的理解中至关重要。 我们将审视“实践”在构成“实际性”中的作用。我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接触、改造和理解世界,而我们的实践本身也塑造了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的“实际性”。 第三章:解释学的视野——意义的生成与传递 如果存在是动态的、被赋予意义的过程,那么“解释学”则为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提供了关键的工具。本章将聚焦于解释学的核心理论,探讨我们如何通过解释来把握和构建我们的存在。 我们将追溯解释学思想的发展,从施莱尔马赫的“理解”到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解并非简单地接收信息,而是一个主动的、互动的过程,它涉及到将新的信息融入我们已有的理解框架(视域)之中。 本章将重点讨论“前理解”在解释中的作用。我们并非一张白纸来到世界,我们的文化背景、个人经验、历史传统都构成了我们的“前理解”,它们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 我们将探讨语言在解释中的中心地位。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我们思维的载体,是我们构建意义世界的基石。本书将考察语言如何塑造我们对存在的认知,以及不同语言系统如何可能带来不同的存在体验。 第四章:主体与客体的交织——理解的循环 在解释学的框架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本章将深入探讨这种交织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将考察“理解的循环”这一概念,即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总是嵌套在一个更大的理解体系之中,而我们对整体的理解又反过来影响我们对部分的理解。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得理解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 本章将分析“视角”在理解中的重要性。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其“实际性”和意义也会随之改变。历史的视角、科学的视角、艺术的视角,都可能带来对同一存在对象截然不同的理解。 我们将探讨“权威”与“接受”在理解中的作用。我们对某些知识和信息的接受,往往与我们对信息来源的权威性以及其是否与我们自身的理解相契合有关。 第五章:存在的实践化——从理解到行动 理解并非仅仅是智力活动,它最终必然导向实践。本章将探讨解释学式的理解如何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又如何反过来丰富和深化我们的理解。 我们将考察“应用”在解释学中的意义。一个理解的完成,往往意味着我们可以将这种理解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对一个历史事件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 本章将强调“生活世界”作为我们理解和实践的根基。我们的存在是在一个充满意义的、被我们共同构建的生活世界中展开的。我们的理解和行动都发生在这个生活世界之中,并且也在不断地塑造和重塑它。 我们将探讨“艺术”和“审美”在存在理解中的特殊作用。艺术作品往往以其独特的隐喻和象征,挑战我们固有的理解模式,激发我们对存在更深层次的感悟。 第六章:现实的形塑——解释与认知的边界 我们对存在的解释,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所认识的“现实”?本章将进一步审视解释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探讨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是如何被我们的解释所形塑的。 我们将审视“文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解释对象。无论是历史文献、文学作品,还是科学理论,都构成我们理解世界的“文本”。我们对这些文本的解释,直接影响着我们对所代表的现实的理解。 本章将讨论“误读”的可能性及其意义。误读并非全然负面,它有时也能开启新的理解路径,挑战固有的偏见,甚至带来全新的发现。 我们将探讨“真理”在解释学中的地位。真理并非一个绝对不变的实体,而是在我们不断的解释和理解过程中逐渐显现的。对真理的追求,就是对更深刻、更广阔的理解的追求。 第七章:存在的多元性——文化与历史的维度 我们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文化和历史的烙印。本章将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文化和历史如何影响我们对存在的理解。 我们将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可能拥有的截然不同的存在观念。例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个体与集体、时间观念、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本章将强调历史的“厚度”对我们理解当下的重要性。我们当下的存在,是历史不断累积和演进的结果。理解历史,才能更深刻地把握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 我们将审视“传统”在塑造我们存在观念中的作用。传统既可能成为我们理解的根基,也可能成为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如何对待传统,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第八章:未来的展望——解释学的开放性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个终极的答案,而是开启一个持续的对话。本章将探讨解释学所蕴含的开放性,以及它如何引导我们走向对存在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将强调“对话”在解释学中的重要性。不同视角、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能够不断拓展我们的理解边界。 本章将关注“未被解释”和“未知”的领域。正是这些未知,构成了我们持续探索和理解的动力。 我们将探讨解释学对于我们如何面对未来的意义。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规划和创造我们的未来。 结语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是一次对存在意义的深刻探究,它邀请我们走出僵化的思维模式,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实际性”的丰富面向,并运用“解释学”的工具,在理解与被理解的互动中,不断重塑我们对自身、对世界以及对存在的认知。本书的每一讲,都如同一扇窗,试图让我们窥见存在的更广阔图景,激励我们在自身的生命实践中,去体悟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存在意义。它是一次对“我们为何如此”的追问,也是一次对“我们如何能更好地存在”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略带做旧感的米黄色纸张,配上沉稳的深蓝色字体,散发出一种学术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那种独特的装帧方式,侧边磨损的痕迹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它承载的知识分量。光是抚摸着书脊,就能感受到一股严谨的学院派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在夏日炎炎的午后,听一位资深教授在古老的阶梯教室里娓娓道来的场景。书的整体排版非常清晰,页边距的处理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又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供读者进行批注和思考。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清香,也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一份仪式感,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对某种深刻思想的探寻。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领略作者究竟是如何构建其宏大的理论框架的,那份对知识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评分

从装帧的质感和书名所暗示的领域来看,这本书似乎定位于严肃的学术探讨,适合那些已经对相关领域有所涉猎的读者。我猜测它很可能是一本深度挖掘特定哲学母题的专著,而非入门导读性质的普及读物。纸张的触感透露出一种对“实在”本身的探究意图,那种坚实而又不失细腻的质地,似乎在模仿作者试图把握的那个不可捉摸的“存在”的本体论基础。封面的设计,如果采用了象征性的符号或者极简的几何图形,无疑会进一步强化这种冷静而深刻的学术基调。我期待看到其中对于概念界定和论证过程的严密性,毕竟,一个好的哲学文本,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其推导的无懈可击上,而非仅仅是观点的标新立异。

评分

拿到书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历史感”。它不像那些批量生产的畅销书那样轻盈浮躁,反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它仿佛是从某个尘封已久的图书馆深处被发掘出来的珍本。书页的切口处理得非常细致,边缘略带粗糙,这在现代印刷工艺中并不多见,反而增添了一种手工制作的温度。从侧面看,书本的厚度适中,意味着内容量是可观的,但又不会过于庞大到令人望而生畏。这种恰到好处的实体感,让我感觉作者的态度是严肃且尊重的,他尊重读者的阅读时间,并提供了一个可以长期置于案头、随时翻阅的实体对象。这种对书籍作为“物”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内在价值和持久性。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初读之下,便能感受到一种近乎于雕琢般的精准和克制。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的斟酌,力求在最简洁的表达中蕴含最丰富的意义。这种语言的密度,使得读者必须放慢速度,如同品尝陈年的佳酿一般,细细咀嚼每一个句子所构建的逻辑链条。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哲学读物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和通俗易懂的比喻,反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思维手术,冷静而高效。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长句的结构,它们层层递进,如同一个不断收紧的逻辑陷阱,将读者牢牢锁定在作者设定的思考框架之内。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否则很容易在某个转折点迷失方向,但一旦跟上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又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布局,如果能采取一种引人入胜的结构,将会大大提升读者的初始体验。我设想,作者或许会用一段极具概括性的、仿佛来自现象学传统的陈述来开场,直接将读者置于一个形而上的困境之中,而不是采用冗长的历史回顾。那样的开场白,应当是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学张力的,迫使读者立即开始反思“我们如何理解我们所理解的现实”这一核心问题。随后,逻辑的构建应当是螺旋上升式的,每一次章节的推进,都不是简单地在前一节的基础上叠加新信息,而是对先前论断进行更深层次的解构和重塑。这种结构要求极高的叙事技巧,以确保读者在不断深入复杂性的同时,仍能感受到清晰的指引,不会在繁复的辩证中迷失方向。

评分

好过吧,京东还是不错的,希望这样的活动多一些加了放假啊,海德格尔的书也不错就是我懒得写评价,,对不住各位了,,嗯嗯,,存在论是个大题目,各位妈妈研究,扫希望能研究出更多关于海德格尔额绒癌记分牌平i。好书。

评分

据说这个对于解释学研究很重要

评分

好书慢慢读

评分

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

评分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海德格尔

评分

好书一本,值得一读。

评分

这是钱钟书先生1960和70年代写作的古文笔记体著作。全书大约有一百三十万字,论述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用文言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本书1979年8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一套四册。后钱钟书又出了一套《管锥编增订》增加改正原来的内容,共五册,均为中文繁体版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1年又发行了一套六册的版本。

评分

另外艾朗诺(Ronald Egan)翻译了《管锥编》,译本名为:《Limited views: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艾朗诺(Ronald Egan)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和人文文化进行过多年深入的研究,他独立编成的《管锥编》英文选译本1998年由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出版。艾朗诺从原书1400多项条目中选译了65项,此选译本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由译者拟了大标题:一、美学和批评概论;二、隐喻、象征和感知心理学;三、语义学和文学风格学;四、论老子;五、魔与神;六、社会和理想此书的出版,在美国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管锥编》第一次被部分译成英文本出版。

评分

买来瞧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