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商務禮儀能展示企業的文明程度、管理風格和道德水準,塑造企業形象。良好的企業形象是企業的無形資産,可以為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一個人講究禮儀,就會在眾人麵前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一個組織的成員講究禮儀,就會為自己的組織樹立良好的形象,贏得公眾的贊譽。現代市場競爭除瞭産品競爭外,更體現在形象競爭上。一個具有良好信譽和形象的公司或企業,更容易獲得社會各方的信任和支持,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所以,商務人員時刻注重禮儀,既是個人和組織良好素質的體現,也是樹立和鞏固良好形象的需要。
良好的禮儀可以更好地嚮對方展示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它往往決定瞭機會是否降臨。比如,在公司,你的服飾適當與否可能就會影響到你的晉升和與同事的關係;帶客戶齣去吃飯時你的舉止得體與否也許就決定瞭交易的成功與否;又或者,在辦公室不雅的言行或許就使你失去瞭一次參加老闆傢庭宴請的機會……禮儀是一種信息,通過這個媒介錶達齣尊敬、友善、真誠的感情。在商務活動中,恰當的禮儀可以獲得對方的好感、信任,進而推動事業的發展。
對於商務人員來說,商務禮儀是其思想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錶現;對於企業來說,商務禮儀是企業價值觀念、道德理念、員工整體素質的集中體現,是企業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因此,商務禮儀成為直接塑造企業商務人員形象、間接塑造企業形象的重要工具。
這本《社交與禮儀知識大全集》著重論述瞭社交活動中應遵循與注意的細節,具有很強的係統完整性和實用有效性。書中除瞭介紹在社交時如何培養個人魅力,如何讓你受人歡迎,還介紹瞭各種禮儀知識,比如見麵禮儀、介紹禮儀、交談禮儀、電話禮儀、演講禮儀、辦公室禮儀、會客禮儀、商務接待禮儀等等。
精彩書評
與魅力的50%是你自己所擁有的,而剩下的50%是彆人認為你所擁有的。
——羅曼·羅蘭。
一個人的成功,15%是靠專業知識,85%是靠人際關係與處世能力。
——戴爾·卡耐基。
沒有彆人,你即是一座孤島。
——約翰·唐。
不學禮,無以立。
——孔子。
人無禮則不和一,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寜。
——苟子。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管仲。
目錄
第一部分 社交能力決定你的人脈質量
第1章 良好的人際關係源於高超的社交能力
什麼是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的心理影響因素
人際交往的心理原則
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
準確把握自我交際角色
社會中需要的文明社交風氣
剋服社交中的不良習氣
第2章 你不可不知的社交效應與社交定律
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是長期交往的基礎
近因效應——最近、最新的認識會掩蓋瞭以往的評價
暈輪效應——為什麼會“以偏概全”“愛屋及烏”?
刻闆效應——北方人一定會性情豪爽、膽大正直嗎?
定勢效應——為什麼總會用“老眼光”看“新問題”?
投射效應——為什麼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自我暴露定律——一定的自我暴露是給人好感的前提
互惠定律——得瞭彆人的好處後,會感到有義務迴報對方
相似定律——我們會因為對方和我們相似而喜歡對方
互補定律——當彆人和我們形成互補,我們會喜歡對方
相互吸引定律——我們通常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
皮格馬利翁定律——熱切的期望終會變成現實
攀比定律——人們喜歡模仿和攀比彆人
以貌取人定律——人們會對容貌美的人更有好感
鄰裏定律——鄰近的人會對我們形成某種感染
情感與理性宣傳定律——在宣傳中訴諸情感和訴諸理性
單麵和雙麵宣傳定律——單麵和雙麵宣傳各有利弊
心理控製定律——如無法直接改變,則可間接控製
交往適度定律——對彆人過好,會對我們不利
欲揚先抑定律——對人先抑後揚,最容易給人好感
情感徵服定律——情感有時比利益更能打動人心
換位思考定律——設身處地理解彆人能給人很大好感
交際氛圍定律——交際氛圍的營造非常有利於交際的成功
討厭完美定律——完美的人不如有缺點的人可愛
異性定律——兩性在一起與同性在一起有很多不同
第3章 左右逢源的職場社交藝術
怎樣的人受人歡迎?
讓彆人感覺你“很成功”的社交技巧
讓彆人感覺你“可以信賴”的社交技巧
讓彆人認為你“做事很積極”的社交技巧
讓彆人感覺你很有纔乾的社交技巧
增加和彆人的親密感的社交技巧
增強你的幽默感的社交技巧
獲得他人好感的社交技巧
領導歡迎什麼樣的下屬?
與不同類型領導相處的社交技巧
坦誠接受領導批評的社交技巧
理解“微妙”的同事關係
學會與同事打交道
麵對不同類型同事的社交技巧
職業女性的工作秩序
女性與男同事相處的注意事項
第4章 社交中的心理戰術與心理詭計
社交高手必善體察人心
瞭解、尊重、迎閤:對待他人的三種態度
培養察言觀色的能力
觀察人的眼睛——眼神裏的心理學
觀人術——古人觀察人的原則和方法
通過性格瞭解交際對象
根據交際對象的類型改變交際策略
第5章 社交場閤的說話藝術
稱呼得體
寒暄得當
如何做自我介紹?
介紹他人應注意的問題
社交場閤的常用語
“對不起”的神效
“謝謝”並非客套話
對他人的道謝要答謝
說話要注意方法
學會察言觀色
如何進行自我辯解?
如何贊美彆人?
社交場上的知己知彼
投其所好的妙處
和陌生人交談的社交口纔
適時反問的技巧
高超的問話技巧
對答如流的奧秘
巧妙的插話技巧
與人談話十忌
禮貌中斷對方談話的技巧
言談中“俘虜”對方的訣竅
有意說錯話
讓你的語言富有哲理
提意見的說話藝術
開玩笑的“規則”
打電話的藝術
聊天要聊齣名堂來
第6章 社交障礙的剋服與自我調節
如何剋服靦腆?
如何剋服嫉妒?
如何剋服猜疑?
如何剋服偏見?
如何改變消極思維?
如何遠離社交恐懼癥?
如何戰勝孤獨?
如何剋服社交中的庸俗習氣?
怎樣杜絕社交中的輕率態度?
如何控製社交中的情緒波動?
第7章 社交睏境的突破與化解
如何選擇社交的地點?
如何選擇社交的時間?
如何巧妙地拒絕彆人?
如何麵對彆人的指責?
如何嚮彆人道歉?
如何避免爭吵?
如何得體地指齣彆人的缺點?
如何批評彆人?
如何挽迴友情?
如何解除誤會?
翻臉後如何重修舊好?
麵對不必要的邀請如何應答?
學會示弱——消除他人不滿和嫉妒的妙方
怎樣安慰彆人——做雪中送炭的人?
怎樣對付“揭短”?
如何化乾戈為玉帛?
如何麵對彆人的譏諷?
第二部分 你的形象價值百萬
第8章 塑造個人社交形象的基本要求
保持儀錶整潔
注意重要的細節
做到簡約、大方
第9章 形象設計與儀態美
手姿美
站姿美
坐姿美
走姿美
行為舉止美
第10章 形象設計與發型
發型與臉型
發質與發型
穿著與發型的搭配
發型與身材的搭配
第11章 形象設計與妝型
為什麼需要化妝?
瞭解五官皮膚的特點
化妝需注意四要素
麵部化妝的基本方法
麵部肌膚的清潔
不同臉型的化妝技巧
淡妝的使用場閤
時尚妝與古典妝
香水與香型
第12章 形象設計與五官
鼻型的修飾
唇部的養護
優美唇型的描畫及修飾
男子唇部妝飾
臉型與眉型
眼型與眉型
畫眉的步驟與技巧
缺陷眉型的修飾
睫毛的修飾
畫眼影的技巧
用眼影掩飾眼型的缺陷
男子雙眉修整
第13章 形象設計與服飾美
服裝提升形象的基本原則
商務著裝的TPO原則
服飾色彩及寓意
服飾種類概述
西方傳統禮服
鞋襪的穿著原則
選戴帽子的原則
選戴手套的原則
選戴圍巾的原則
選戴眼鏡的原則
選用提包的原則
項鏈的佩戴
耳環的佩戴
戒指的佩戴
手鐲與手鏈的選擇與佩戴
第14章 男士形象設計
男士西裝的流派
穿西裝的規範
男士西裝的選擇
中山裝的穿著
第15章 女士形象設計
職業女裝的基本類型之一:套裙
職業女裝的基本類型之二:運動式茄剋
職業女裝的基本類型之三:連衣裙
著裙裝的藝術
著旗袍的藝術
女性體型與著裝
第三部分 你不可不知的社交禮儀
第16章 現代社交禮儀的基本知識
你的禮儀價值百萬
我們為什麼要學禮儀?
社交禮儀的分類
社交禮儀的錶現形式
社交禮儀的基本原則
第17章 私人交際禮儀
社交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待客的禮節
會客的禮節
在外居住時應注意的禮儀
開玩笑應注意的禮儀
做客應注意的禮儀
送客的禮儀和藝術
慶祝誕辰應注意的禮儀
探望病人的禮節
挽臂的禮節
鼓掌的禮節
送花的講究
花語的寓意
饋贈的禮節
通信的禮節
問候禮儀
第18章 公共活動禮儀
公共場所的基本禮節
公共活動禮儀禁忌
乘坐交通工具的禮節
酒店禮節
寫字間的禮節
洗手間的禮節
娛樂應注意的禮節
音樂會禮節
觀看文藝演齣的禮節
酒吧禮節
舞會的禮節
第19章 公務來往禮儀
商務接待中的迎來送往
邀約的禮儀
迎賓禮儀
接待禮儀
公務拜訪禮儀
辦公室禮儀
第20章 商務會談禮儀
商務交談的重要原則
談判禮儀
推銷禮儀
商務饋贈禮儀
電話禮儀
手機使用禮儀
電子郵件禮儀
第21章 儀式、展會禮儀
商務簽字儀式
涉外簽字儀式禮儀
開業典禮禮儀
商務剪彩禮儀
商務交接禮儀
商品展覽會禮儀
第22章 宴會餐飲禮儀
商務宴請禮儀
傢宴禮儀
婚宴流程
赴宴的禮儀
宴會入席禮儀
西方人赴商務宴請的禮儀
商業午餐和晚餐中的禮儀
中餐禮儀
西餐禮儀
宴會飲酒禮儀
宴會交談禮儀
飲茶禮儀
飲咖啡禮儀
吃水果的禮節
第23章 節日習俗禮儀
中國節日的習俗與禮儀
外國節日的習俗與禮儀
第24章 涉外交際禮儀
涉外禮儀準則
陪同外賓的禮節
邀請外賓的禮節
采訪外國首腦的禮儀
會見外國貴族時的禮儀
麵對海外僑胞的禮儀
陪同外賓參觀禮儀
翻譯中應注意的禮節
對外文書使用的要求
護照與簽證的辦理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社交能力決定你的人脈質量
第1章 好的人際關係源於高超的社交能力
什麼是人際關係?
探析社交的知識和技巧,我們首先應該明確什麼是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社會中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切方麵。但此定義沒有揭示齣人際關係的特殊性。狹義上,人際關係是指人們在物質交往與精神交流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的心理關係。人際關係是社會關係的一個側麵。從曆史上考察,它是同人類起源同步發生的一種極其古老的社會現象,其外延很廣,包括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朋友關係、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同事關係等等。
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有不可分割的聯係:一方麵,人際關係是社會關係中較低層次的關係,受生産關係和政治關係的決定和製約;另一方麵,人際關係滲透到社會關係的各個方麵之中,是社會關係的“橫斷麵”,反過來影響社會關係。它直接影響著群體內聚力的大小、人們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好壞。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現實的、具體的人際關係之中。
人際關係的心理影響因素
人際關係受到認知、情感、人格、能力等四種心理因素和行為舉止因素的影響。
1. 認知因素
認知因素是人際知覺的結果,包括三個方麵,即自我認知、對他人的認知和對交往本身的認知。對自我的認知會影響人際交往中的自我錶現,對他人的認知會左右對他人的態度和行為,對交往本身的認知影響交往的目的、廣度和深度。人際交往是雙方彼此滿足對方心理需要的過程,不能隻考慮自己的滿足而忽視對方的需求。
2. 情感因素
人際交往中的情感因素,是指交往雙方相互之間在情緒上的好惡程度、情緒的敏感性、對交往現狀的滿意程度以及對他人、對自我成功感的評價態度等。
人際交往中的情感錶現應該適時適度,隨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不良情感反應會影響交往。比如,如果交往中反應冷漠,對常人可因之而喜怒哀樂的事情無動於衷,會被他人認為你麻木、無情,不宜交往;如果情感反應過於強烈,不分場閤和對象地恣意縱情,彆人會覺得你輕浮不實;如果情感不夠穩定,變化無常,也會讓人覺得你不宜交往。
3. 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對人際交往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一些不良的人格特徵,如虛僞、自私自利、不尊重人、報復心強、嫉妒心強、猜疑心重、太過苛求、自卑、自傲、孤獨固執等等,容易給人留下不愉快的感受乃至一種危險感,會影響人際交往。因此,好的人際交往離不開雙方良好的人格品質。
4. 能力因素
交往能力欠缺是影響人際交往的原因之一。比如有些人,交友願望強烈,然而總感到沒有機會;想錶現自己,卻齣瞭洋相;想關心他人,但不知從何做起;想贊美他人,可怎麼也開不瞭口;想調解他人的矛盾,可好心經常辦壞事,等等。人際交往的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通過有意識的鍛煉來提高,關鍵要多進行交往實踐、多動腦筋。
5. 行為舉止
交往行為舉止,包括交往的舉止、氣度、錶情、手勢以及言語等所能測定與記載的一切量值。適度、優雅的交往舉止,會給人留下好的印象,有效改善人際關係。行為舉止的決定因素是交往心理,當然,培養鍛煉也是很重要的。
在上述幾個因素中,情感因素起著主導作用,製約著人際關係的廣度、深度和穩定度。通常所言的“友情”、“親情”、“人情”都是著重從情感方麵來說的。可以說,情感的相互依存是人際關係的首要特徵。但一般來說,在非組織關係中,是情感成分承擔著主要的調節功能;而在正式組織關係中,行為舉止是調節人際關係的主導成分。
人際交往的心理原則
盡管人際關係紛繁復雜,每個人的交往動機、要求和期望差彆巨大,但仍然有共同的心理原則可言。心理學傢從最一般的方麵總結齣瞭四條人際交往的心理原則,即交互原則、功利原則、自我價值保護原則和同步變化原則。
1. 交互原則
大量研究發現,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與相互支持。因此,社會心理學傢指齣: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必須首先遵循交互原則。
古人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際交往中,喜歡與厭惡、接近與疏遠是相互的。幾乎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接納和喜歡另外一個人;被彆人接納和喜歡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也要喜歡、承認和支持彆人。一般地,喜歡我們的人,我們纔會喜歡他們;願意接近我們的人,我們纔願意接近他們;疏遠、厭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疏遠、厭惡他們。
為什麼會存在這種交互原則呢?心理學傢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維護自身心理平衡的本能傾嚮,都要求人際關係保持一定程度的閤理性和適當性,並力圖根據這種適當性、閤理性解釋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在這種本能傾嚮的作用下,當他人做齣友好姿態以示接納和支持我們時,我們會覺得“應該”對彆人報以相應的迴答,進而産生一種心理壓力,迫使我們對他人也做齣相應友好姿態。否則,自己以某種觀念為基礎的心理平衡被破壞,我們就會感到不安。
2. 功利原則
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除瞭交互原則,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保持人際交往的平等性,即把握功利原則。此處的功利包括金錢、財物、服務,更包含著情感、尊重等。換句話說,人們都希望交往有所值,例如希望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支持、關心、幫助、感情依托等等。那些對自己來說是值得的,或是得大於失的人際關係,我們就傾嚮於建立和維持;無所得的人際交往、不值得的人際關係,我們就傾嚮於逃避、疏遠或終止,否則我們無法保持心理平衡。
3. 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大量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證明,每個人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麵都存在一種防止自我價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傾嚮。這種傾嚮反映在人際交往中,就形成瞭自我價值保護的原則。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應該充分注意這一點,正確理解他人。
4. 同步變化原則
越來越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越來越喜歡他們;越來越不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會越來越討厭他們。我們對彆人的喜歡不僅僅決定於彆人喜歡我們的量,而且還決定於彆人喜歡我們的水平的變化與性質。這就是人際交往同步變化原則,也被稱為人際吸引水平增減原則。
用通俗、具體的語言來講,人際交往可以有八條一般的心理原則:
1. 平等原則
交往中,彼此在人格上平等,互惠互利,因此要平等相待,不可盛氣淩人。
2. 誠信原則
“誠”是人際交往的根本,自古以來一嚮受到人們的崇尚。以誠待人,纔會贏得彆人的真誠相待。世故圓滑、爾虞我詐,永遠不會有真誠的朋友。
不要輕易做齣許諾,一旦做齣瞭,就應認真履行。倘若言而無信,不僅得不到真正的友誼,還可能眾叛親離。
3. 寬以待人原則
交往中,不可嚴以對人、寬以對己,這樣有悖公平,隻會導緻對方反感。隻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方能贏得對方敬重。
4. 距離美原則
人際交往中,雙方要保持適度距離,不要過於親近。人際關係本質上是人際心理關係,而每個人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自衛距離。過於親近會引起對方的不安全感,影響雙方關係。
5. 自尊自愛原則
人際交往中要自尊自愛,不要熱衷於接受他人的饋贈。好朋友誠心誠意地相互贈送一些小禮物,利於聯絡感情、增進友誼,是很正常的。可對於交往不深的人的禮物,尤其是異性間的饋贈,最好謝絕,不可來者不拒,否則可能受製於人。
6. 虛心原則
要虛心聽取真正朋友的忠告,不要諱疾忌醫。你也可以在充分尊重對方人格的前提下,提齣自己的見解供其參考,不要遇事好為人師。
7. 大度原則
再好的朋友之間也難免會産生一些小誤會,這種情況下要設身處地,多替對方考慮。即使錯在對方,也不要不依不饒,應該大度地諒解對方,這樣纔能有持久的友誼。
8. 戒驕戒躁原則
人際交往要戒驕戒躁。即使你的身份地位發生瞭變化,高於對方,也不能擺齣一副瞭不起的架勢,對老朋友尤其忌諱。
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
心理學傢馬斯洛曾經指齣:人類有五大類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看上去,這裏似乎沒有交往需要的位置。可仔細想想,哪一種需要離得開人際交往呢?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涉及的物質資料(如食物、住房)的取得離不開人際關係:生理需要中性的需要涉及男性女性的交往;安全感也離不開他人,恐懼而缺乏安全感的人有企盼同類群體的傾嚮;個體的歸屬就是個體對另一個體或群體的某種依屬關係,這種關係隻能是交往的産物;愛的感情——不論是愛誰和被誰愛——同樣是與人交往的産物;對他人的尊重隻能在交往中産生,自尊也不可能在人際交往之外形成;自我實現無非是個人潛能的發揮和事業的成功,而發揮和成功的舞颱是人際交往之社會。
上述每一種需要的滿足都離不開人際交往。交往活動伴隨人的一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缺乏或被剝奪瞭正常的交往活動,個體就會齣現消極情緒反應和心理紊亂,久之便導緻身心疾病。因此,人際交往是維持人的正常心理、生理健康的必要因素。
心理學傢研究認為,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可以分為三個方麵:本能、自我肯定的需要和閤群需要。
1. 本能
心理學傢認為,人的交往需要的是在個體發展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是一種通過遺傳直接傳遞給後代的本能。這恐怕得從人類的祖先古猿說起。他們的個體自我保護能力很低,在危機四伏的自然界中,必須采取集體行動,依靠大傢的力量來抵禦外敵的侵害、保持種族的繁衍。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過程,古猿逐漸形成瞭群居習性,並遺傳給後代。
大量的研究錶明,人類個體早期的社會性交往是以後適應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個體的個性發展的基礎。人類個體最早形成的社會性交往是嬰兒和母親的交往:嬰兒一齣生就需要周圍環境能為其提供溫暖、舒適、食物和安全,以保證其健康成長;通常母親能為其提供這些需要,於是嬰兒與母親進行瞭積極交往和情感聯係。社會心理學傢研究發現,嬰兒通過和母親的積極交往,學會和形成瞭團結、同情、關心、幫助他人、與人分享、閤作、謙讓、尊敬長輩、文明禮貌等等大量的社會行為規範和許多良好的社會行為,習得瞭最初的社會交往技能,如學會瞭如何參與交往、發動交往、維持交往和解決交往中的衝突和矛盾等,並積纍瞭社會交往經驗。因此可以說,母嬰關係是諸多其他社會關係形成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瞭嬰兒以後人際關係的形成和質量。
人類天生就有與彆人共處、與彆人交往的本能需要;隻有在與彆人的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聯係、形成親密的人際關係,人纔會有安全感;人類的這種本能需要影響和製約著個體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2. 自我肯定需要
隨著自身生理方麵的成熟、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加深,嬰兒逐漸能夠區分開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係、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也就産生瞭自我意識。但個體對自己真正的瞭解,還必須依賴於與他人的交往。
二十世紀初的社會學傢發現,個體的自我認識開始於認識彆人的評價。個體可以從彆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行為方式之中瞭解自己、界定自己,形成相應的自我概念。例如,如果一個孩子被他的父母所鍾愛、被老師所重視、被朋友所喜歡和尊重,那麼他就一定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具有某些令人喜愛的品質的人;如果個體從齣生起就沒有接觸人類社會、沒有與人正常交往的機會,那麼他的自我概念發展就會受到抑製,盡管其各方麵的生理機能可能發展正常。個體的自我概念會引導個體塑造實際的自我。所以,在有效的社會人際交往中瞭解彆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確立在群體中的地位、樹立相應可行的奮鬥目標。
一般地,我們不會滿足於隻知道自己的一些品質或某些特徵。心理學研究發現,個體總喜歡選擇一些心理上願意接受的群體,將自己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等等都與這些群體對照,並接受這些群體對自己的影響。這個過程離不開社會人際交往。比如,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身高達到170厘米的時候,他一定還會産生同齡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自己在同齡群體中是高還是矮等等問題,而這必須和彆人去交流纔會獲得答案。與他人比較,不僅限於自己生活周圍的同齡人,我們有時也會與一些理想中的人進行比較,比如自己的父母、老師、英雄人物、青春偶像等,比較之後往往就會受到他們的影響。
與他人比較並不是最理想的瞭解自己的方法,因為彆人不一定完全瞭解我們的內心世界,或者心存偏見,其評價也不一定正確、客觀、公平。過分依賴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會形成不恰當的自我概念和不良的行為方式。正確的做法是,既要與彆人相比以瞭解自己與彆人的差距和自己的獨特之處,同時又要與自己相比以看到自己的進步和發展。如此這般,我們纔會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3. 閤群需要
個體的閤群需要也是産生人際交往的心理需要之一。每一個人都具有閤群需要;適當的人際交往是個體滿足自身閤群需要的手段。
心理學傢曾經做過一項實驗:將試驗對象分為高恐懼組和低恐懼組。在高恐懼組條件下,實驗對象被告知,他們將參加一項電擊實驗,電擊會很痛,但不會留下永久性傷害;在低恐懼組條件下,實驗對象被告知,電擊隻是有些輕微的震動,不會有任何傷害性後果。然後,在被試等待接受電擊的時間裏,研究者逐個詢問他們是願意獨自等待還是想與其他人一起等待。結果發現,高恐懼組個體傾嚮於尋求與他人在一起、傾嚮於尋求他人伴同;低恐懼組個體的這種傾嚮沒有那麼強烈。可見,與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何嘗不是如此。在漆黑的夜晚,當你一個人走在一條小路上時,你是不是很渴望有人來做伴呢?如果突然聽到人的說話聲,你是不是頓時覺得輕鬆瞭許多?
準確把握自我交際角色
在交際中,如能根據交際的情境、氛圍、場閤、對象,對自己應扮演的角色迅速及時準確的定位,那麼,無疑會在紛繁多變、韆差萬彆的交際活動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如何纔能扮演好自己的交際角色呢?
首先,要有尊嚴。尊嚴不能簡單理解為麵子,等同於臉皮。尊嚴更多地錶現為一種自尊心,一種價值觀,一種責任感,是一種不依附他人自立於世的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人們把尊嚴視為至高無上的精神瑰寶。一個人有瞭尊嚴,纔能挺起脊梁做人、堂堂正正做人。沒有財富可以用雙手和智慧創造財富;沒有權利可以用法律手段爭得權利。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瞭尊嚴,那就將失去一切。
其次,扮演主角不遲疑。一些交際場閤,主角非你莫屬。既然天降大任,便毋庸遲疑,更不必畏縮,應當仁不讓,有捨我其誰的氣派。如果在該錶現自己的時候畏畏縮縮、卑瑣窩囊,會讓人小瞧,自己也覺得彆扭。如果生活把自己推到主角的位置,就不必顧忌,盡其所能,施展纔華,方能讓人佩服。
再次,甘做配角不僭越。無論你地位多高,總會有是配角的時候。既為配角,隻是陪襯紅花的綠葉,此時,便要甘為人梯,為主角修橋鋪路,切忌喧賓奪主。不難發現,該做配角而越俎代庖,喧賓奪主,是一種交際中不識大體的錶現,也是一種自我貶損的行為。一旦在生活中做配角,就應時時堅守自己的配角地位,起到綠葉襯紅花的作用。
最後,若處中介不決斷。交際活動中,諸如月下老、經紀人、傳遞信息的人、穿針引綫的人,其地位比較特殊。天下婚姻許多靠月下老人成就,交易市場由經紀人中間說項以促成交易。這些中介身份的人要明白自己非當事人,因而,對事情本身的進展,可以起催化作用,但卻忌諱忘記瞭自己的角色,貿然對事情作齣決斷。中介人對自己角色有瞭明確的認識、準確的定位,纔會成就好事,令人贊嘆。
社會中需要的文明社交風氣
社交對於成功的人生來講其意義是極其深遠的。它會使人擁有健康、開朗、豁達、自信的心理,營造和諧而豐富的人際關係;使人的纔能被他人、被社會承認,更容易得到發揮,從而使人擁有更多的成功的機會。然而,怎樣纔能取得成功的社交效果呢?這就需要掌握和遵守一定的社交藝術和準則,有一個比較文明的社交風氣。
一方麵,要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這是給人留下良好印象、讓人喜歡的首要因素。
另一方麵,要講究禮儀。以禮相待、平等交往作為社交活動遵循的準則,是營造良好的社交氛圍的重要條件。通過和氣的交談使交往雙方達到平等互惠、雙方皆贏的效果。
此外,掌握必要的社交藝術和秘訣也是應當的,如真誠地關心彆人,關懷對方比引起對方的注意更重要。以發自內心的熱誠與微笑對待人。掌握傾聽的藝術,做一名忠實的聽眾。認真傾聽彆人的談話是對談話者的尊重,對方因而也會把你視為知音。傾聽不是在做姿態,而是一種尊重他人、欣賞他人的錶現。記住對方的名字,交談中準確而親切地說齣對方的姓名,會使對方覺得自己很重要,這是被人喜愛的最簡單而又很重要的方法。時時用使人悅服的方法贊美人,是博得人們好感的好方法。在社交過程中,能夠錶現齣對他人的寬容,忍讓,絕不斤斤計較、小肚雞腸,纔是贏得彆人信任的重要因素。俗話講“宰相肚裏能撐船”,一個對彆人要求苛刻,而對自己則縱容寬恕的人是不會在社交圈交到真正值得信賴的朋友的。遇事大度,對生活看得很開,纔能生活得快樂,朋友纔能在與你交往中感染到那份關愛與歡欣。
剋服社交中的不良習氣
社會生活是每個人賴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環境,然而想要在社交過程中獲得成功,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要妄自菲薄,不可一世。即使個人纔學、相貌、前途、傢庭等令人羨慕,不可過分炫耀抬高自己,那樣將令彆人敬而遠之。抱怨是一種不滿情緒的發泄,偶爾為之是人之常情。若經常怨氣衝天,甚至成為談話主題,勢必會影響正常交往。生活中常會碰到吹牛吹得使人隻能對他日瞪口呆的人。這種毛病,難得一兩次,人人都會犯,很多時候隻是為瞭保持心態平衡。但這種“技巧”用多瞭實在有點滑稽。
其次,應該為人真誠。恭維本身無所謂高尚卑鄙,但切不可恭維失真,成為媚氣,讓人厭惡。恭維得體,則可以和陌生人一下子變得親近。人們大都喜歡自我賞識,不願聽彆人發號施令。領導欲極強的人,如果以乾涉彆人的生活為樂事,則很難相處到真正的朋友。
再次,要保持心胸寬廣。心懷妒忌的心理現象幾乎人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關鍵在於用什麼態度和方法對待它。妒忌而貶低對方是缺乏競爭力、缺乏自信心的錶現,唯有超越彆人纔是積極的。市場經濟社會,人與人交往,慎重對待經濟關係是衡量一個人品質的關鍵,不要假充大方,切忌白吃白喝,應把賬算清楚,不必自視清高,免談金錢。社交場閤,談吐理應直率、大方、親近、自然。
前言/序言
在社會交往中,相信每個人都想獲得優雅的美譽。優雅是自內而外的流露.是不經意間的舉手投足,是恰到好處的尊重與自信,唯有得體的禮儀纔會讓你散發齣優雅的氣質。
禮,是指由一定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禮節及錶示尊敬的態度或動作:儀,是指人的外錶、動作及按程序進行的禮節。簡言之,"禮",即禮貌、禮節;"儀",即儀錶、儀態、儀式。遵行禮儀就必須在思想上對交往的對方有尊敬之意,有樂賢之榮;談吐舉止懂得禮儀規矩;外錶上注重儀容、儀態、風度和服飾;在一些正式的禮儀場閤,還須遵循一定的典禮程序等。
商務禮儀能展示企業的文明程度、管理風格和道德水準,塑造企業形象。良好的企業形象是企業的無形資産,可以為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一個人講究禮儀,就會在眾人麵前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一個組織的成員講究禮儀.就會為自己的組織樹立良好的形象,贏得公眾的贊譽。現代市場競爭除瞭産品競爭外,更體現在形象競爭上。一個具有良好信譽和形象的公司或企業,更容易獲得社會各方的信任和支持,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所以,商務人員時刻注重禮儀.既是個人和組織良好素質的體現,也是樹立和鞏固良好形象的需要。
良好的禮儀可以更好地嚮對方展示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它往往決定瞭機會是否降臨。比如,在公司,你的服飾適當與否可能就會影響到你的晉升和與同事的關係;帶客戶齣去吃飯時你的舉止得體與否也許就決定瞭交易的成功與否:又或者.在辦公室不雅的言行或許就使你失去瞭一次參加老闆傢庭宴請的機會……禮儀是一種信息,通過這個媒介錶達齣尊敬、友善、真誠的感情。在商務活動中.恰當的禮儀可以獲得對方的好感、信任,進而推動事業的發展。
對於商務人員來說,商務禮儀是其思想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錶現;對於企業來說,商務禮儀是企業價值觀念、道德理念、員工整體素質的集中體現,是企業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因此,商務禮儀成為直接塑造企業商務人員形象、間接塑造企業形象的重要工具。
這本《社交與禮儀知識大全集》著重論述瞭社交活動中應遵循與注意的細節,具有很強的係統完整性和實用有效性。書中除瞭介紹在社交時如何培養個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