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其实几年前瞥过几眼,这次买回来细观才知道原来是概要性质的介绍,严格意义上说算不得专著,但可读性很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值得推荐。
评分陈先生择取了五四运动中最具典型性的事件、文本和个案——1919年的五四运动,《新青年》杂志、蔡元培、《章太炎的白话文》、《尝试集》以及作者从国外图书馆中偶遇的一些文献资料——作为叙述的切入点,也正是如此,才保证了陈先生“重建现场”“钩沉思想”“呈现进程”的愿望能够达成。如果仅仅是以“触摸”的名义申说一些鸡毛蒜皮的花边,而丝毫无关于五四的宏大叙事与整体思想,那么,这本书无疑就变成了“索隐形怪”的“小作”了。
评分《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讲述无论是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还是评价具体的名家名著、学派体系,都无法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这个意义上,学术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确实颇多牵连。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更有内在理路的相互交织。想象学术史研究可以关起门来,“就学问谈学问”,既不现实,也不可取。正因如此,本丛书不问“家法”迥异、“门户”对立,也淡漠“学科”的边界与“方法”的分歧,只要是眼界开阔且论证严密的学术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均可入选。也许,话应该倒过来说:欢迎有志于通过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反省学科进而重建中国学术的学人,加盟此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文化工程”。
评分经过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五四”运动已经高度抽象化,演变成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而这符号所包含的意义已经远远低于符号本身的含义,它使复杂的历史变得简单明了。就是在普通人的心目中,也仅仅剩下教科书里的那点印象了,棱角分明,英雄与小丑一目了然。故谈起“五四”,好象人人都知道这回事,但细说起来,又不免茫然。最近翻阅北大教授陈平原先生、夏晓虹女士主编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一书,却让我大开眼界,因为我从中发现了一个与传统印象大相径庭的“五四”,一个与教科书完全不同的“五四”,可以说这是一个“另类的五四”。书中描写了当时各种不同的声音与肖像。例如,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并非后来史家所描述的那样“野蛮”与“残暴”。作者认为“徐世昌虽然对学生的态度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总的来说,这位前清翰林出身的文治总统,对学生和知识界的态度还是比较温和的”。
评分经过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五四”运动已经高度抽象化,演变成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而这符号所包含的意义已经远远低于符号本身的含义,它使复杂的历史变得简单明了。就是在普通人的心目中,也仅仅剩下教科书里的那点印象了,棱角分明,英雄与小丑一目了然。故谈起“五四”,好象人人都知道这回事,但细说起来,又不免茫然。最近翻阅北大教授陈平原先生、夏晓虹女士主编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一书,却让我大开眼界,因为我从中发现了一个与传统印象大相径庭的“五四”,一个与教科书完全不同的“五四”,可以说这是一个“另类的五四”。书中描写了当时各种不同的声音与肖像。例如,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并非后来史家所描述的那样“野蛮”与“残暴”。作者认为“徐世昌虽然对学生的态度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总的来说,这位前清翰林出身的文治总统,对学生和知识界的态度还是比较温和的”。
评分《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陈平原、夏晓虹主编·广州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评分《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讲述无论是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还是评价具体的名家名著、学派体系,都无法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这个意义上,学术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确实颇多牵连。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更有内在理路的相互交织。想象学术史研究可以关起门来,“就学问谈学问”,既不现实,也不可取。正因如此,本丛书不问“家法”迥异、“门户”对立,也淡漠“学科”的边界与“方法”的分歧,只要是眼界开阔且论证严密的学术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均可入选。也许,话应该倒过来说:欢迎有志于通过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反省学科进而重建中国学术的学人,加盟此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文化工程”。
评分好像买错书了。原本是要买陈平原的另一本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评分著名学者撰写的书,值得看,补充些历史知识,拓展知识面.还没细看,随便翻翻,感觉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