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原先生的這本書,不取曆史研究中所慣用的宏觀視角和說理風格,而是通過“藉助細節,重建現場;藉助文本,鈎沉思想;藉助個案,呈現進程”的“觸摸”方式,試圖真切的“進入”到曆史之中,而非僅僅作為曆史的看客,“意淫”那段令人神往的曆史,並發齣無病之“呻吟”而已。
評分這本書其實幾年前瞥過幾眼,這次買迴來細觀纔知道原來是概要性質的介紹,嚴格意義上說算不得專著,但可讀性很強。從這個意義上說,值得推薦。
評分五四,在史學傢們的塗抹中似乎永遠保持著其魅力,盡管這種魅力為何,是需要加上一長串問號的。陳平原先生不是暢說五四之曆史價值及思想意義,而是從1919年5月5日《晨報》的報道入手,從五月四日當天晴朗的天氣著眼,從五月四日是星期日發端,展開瞭對五四的“另類”敘述;在描述五四運動的過程中,陳先生也是從當事人不同的迴憶裏找尋“真相”,當然,所謂的真相淹沒在眾說紛紜之中,而陳先生則兼采眾說,以示曆史細節之纏繞難清。所幸的是,在陳先生的鋪排之下,不同敘述者口中的“故事”並未使閱讀産生不快的感覺,而是讓人覺得饒有趣味,覺得這樣子的五四似乎纔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五四,而不再是“高處不勝寒”的象徵性的五四。
評分《觸摸曆史與進入五四》講述無論是追溯學科之形成,分析理論框架之建構,還是評價具體的名傢名著、學派體係,都無法脫離其所處時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這個意義上,學術史與思想史、文化史確實頗多牽連。不隻是外部環境的共同製約,更有內在理路的相互交織。想象學術史研究可以關起門來,“就學問談學問”,既不現實,也不可取。正因如此,本叢書不問“傢法”迥異、“門戶”對立,也淡漠“學科”的邊界與“方法”的分歧,隻要是眼界開闊且論證嚴密的學術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麵的著述,均可入選。也許,話應該倒過來說:歡迎有誌於通過觸摸曆史、感受傳統、反省學科進而重建中國學術的學人,加盟此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文化工程”。
評分好像買錯書瞭。原本是要買陳平原的另一本的。《觸摸曆史與進入五四》。
評分陳先生擇取瞭五四運動中最具典型性的事件、文本和個案——1919年的五四運動,《新青年》雜誌、蔡元培、《章太炎的白話文》、《嘗試集》以及作者從國外圖書館中偶遇的一些文獻資料——作為敘述的切入點,也正是如此,纔保證瞭陳先生“重建現場”“鈎沉思想”“呈現進程”的願望能夠達成。如果僅僅是以“觸摸”的名義申說一些雞毛蒜皮的花邊,而絲毫無關於五四的宏大敘事與整體思想,那麼,這本書無疑就變成瞭“索隱形怪”的“小作”瞭。
評分質量好,正版,比較滿意
評分陳平原老師乃北大中文係之名師!
評分近來對五四特彆有興趣,之前看過葉曙明的《重返五四現場》感覺一個寫事,一個寫人,剛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