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津到牛津:母子情两地书

从天津到牛津:母子情两地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秀敏 等 著
图书标签:
  • 母子情
  • 留学
  • 海外生活
  • 文化差异
  • 亲情
  • 成长
  • 天津
  • 牛津
  • 家庭教育
  • 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346244
版次:1
商品编码:101173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女儿是上天恩赐给父母的最贵重礼物,因为她们基本拥有世界上最美好的元素:善良、美丽、纯洁、天真、温柔、勤劳、坚韧、谦和……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女儿是优雅幸福的公主和端庄秀美的女神。那么,我们就须以无限的爱心、专心、细心、精心、诚心、悉心、耐心成就优雅幸福的公主和端庄秀美的女神!
  ——魏秀敏
  八年过去,百味存心。我日益清楚地领悟到,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博士不过是个学位,而离家则是一种长大;牛津不过是一所大学,而生存则是一种历练;名目繁多的奖学金不过是一笔物质,而漂泊则是一种成熟。
  ——丁赛

内容简介

  《从天津到牛津:母子情两地书》是《从天津到牛津:好孩子是培养出来的》的姊妹篇,书中收集了女儿留学八年期间与妈妈数十万字的EMAIL往来。每一位留学生初到异国所面临的林林总总,诸如搬家问题、吃饭问题、洗衣问题、做卫生问题、买电脑问题、办理银行账务问题、学业压力问题、操持家务问题,等等,女儿殷殷提问,母亲耐心解答。字里行间女儿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恐慌、孤独、艰难、痛苦和无助,家乡母亲的深情厚爱、精心呵护和潜心指导,历历在目,感人至深。从细节处展现一代留学生艰苦奋斗的足迹,更体现出家乡母亲的伟大和睿智。

作者简介

  妈妈,魏秀敏,教授。
  1968-1975:纺织工人、赤脚医生、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到公司党委委员。
  1975-1978:南开大学首届世界经济专业本科。
  1993-1996: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
  1978-2008:天津外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性格特点:敏锐、好学、坚忍、乐观且充满理想,严谨、踏实、勤奋、亲和且追求完美。
  女儿,丁赛
  1997-2001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连获一等奖学金、特别奖学金、“宝钢”奖学金,
  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南开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2001-2002
  英国伯明翰大学国际货币银行专业硕士,
  获伯明翰大学全额奖学金,优秀毕业生(Distinction)称号
  2002-2006
  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学博士,获伯明翰大学全额奖学金,
  英国政府海外研究人员奖学金(ORS);
  担任本科和硕士生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讲授
  2005
  在联合国维也纳总部金融司实习3个月
  2006-2009
  英国牛津大学经济系任教、研究
  ★最大爱好:精细地旅游
  ★最大梦想:和赵鲲携手走遍全世界
  ★最大愿望:学有所成,早臼成为有实力孝敬父母的人
  ★最伤心的一件事:初到伯明翰和妈妈分手的那一幕
  ★最开心的一件事:在英国屡次获得全额奖学金和政府的ORS
  ★最难忘的一件事:联合国实习结束,和国际同事们互相话别祝福
  ★最幸福的一件事:在众亲朋的殷殷目光中手挽赵鲲步入婚姻殿堂
  ★最乐意的一件事:读书学习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妈妈谈丁赛的单飞旅程
序二 丁赛谈自己的单飞旅程
第一单元 初临英国——阴霾中的泥泞(2001年9月~2001年12月)
第二单元 新的一年——曙光中的跋涉(2002年1月~2002年8月)
第三单元 重回伯明翰——春风中的匆匆(2002年9月~2003年12月)
第四单元 再到伯明翰——阳光下的攀登(2004年1月~2005年9月)
第五单元 走进牛津大学——坦途上的征程(2005年10月~2006年12月)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单元 初临英国——阴霾中的泥泞(2001年9月~2001年12月)
  2001年9月26日~10月30日。来英国第一个月:妈妈在哪里、好想回家、住饭店不方便、上课听不懂、没人理我、自己安排搬家、会做饭、买笔记本、考试成绩不错、终于安顿下来。
  日期:Wed,26 Sep 2001
  主题:好想回家
  妈妈:
  您在哪里?
  自从24日下午在宾馆门前送走了您,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两夜。
  我好害怕、好孤单,好想好想你们。我很感谢妈妈能克服困难、离开团组从伦敦送我过来,可您不知道当天下午您乘车离去时我的心里有多难受。看到汽车轰然发动,真想追上去让您带我回家。坐在车里的您一直没回头。望着汽车绝尘远去,我独自站立在宾馆门口,好像一下子从头凉到脚,不知不觉中泪水滂沱。慢慢踱回房问,猛然问想起没留下您在伦敦的住址和电话——又悔又急。我没主动向您要,是缺乏这方面经验没想到;您有这方面的经验却没主动留给我,难道您是故意?
  妈妈,我在这边很不好,由于学校公寓还未竣工,只能住在很远的地方。虽是个三星级宾馆,但往返路途太远,早晚要倒两趟车。每天吃不好、睡不好,别人说话听不懂。不想在这里了,我好想回家。
  和我同住一室的是个香港女孩,性格开朗,今天她热情地分给我半个月饼。几番推辞后我几乎是合着泪水慢慢咀嚼咽下这半个来自异乡人的思乡之饼,望着窗外阴云层下冷冷的清月,说不出涌上心头的是甜还是苦。
  妈妈,我不喜欢这里,这里很不安全,晚上静得出奇,我好害怕,也不敢出门。妈妈,我真的好想回家,真的想去伦敦找您,可又不知道怎样和您联络?您现在在哪里?
  丁赛
  日期:Mon,2 Oct 2001主题:肯定会很累
  妈妈:
  您好!接到您的电话好激动。自从宾馆门前一别,已有8天没听见您的声音,甚至无法得到您丝毫音讯。今天终于和您有了联系,听到您关切的话语、温和的声音以及由衷的鼓励,真的体会到您和爸爸是我最亲近的人。尽管鼻子酸得不行,还是控制住自己没哭。知道您在伦敦的访问圆满结束已于昨天返回家中,可是我却不能回家。好想好想您和爸爸。
  每天早上要坐两个小时的车才能赶到学校,每天起得都很早,好多天没睡懒觉了。虽然现在已经熟悉些,但还是想回家。国际电话太贵,没急事您别总打,我已花了您太多的钱。IP卡便宜些,您问问赵鲲哪种卡好用,然后再买。赵鲲对我很好,每天都打两个电话给我。
  谢谢您想得周到,把手机留给伦敦的女院长,我已发E-mail让她把手机寄给我,然后再去配充电器和卡。您还得用我原来那个旧手机,不好意思。妈妈,我已搬到484房间,是单人房,还行。
  国庆节放大假,您应抽空休息,尽量别去加班,您平时工作太累!您和我爸都要注意身体,不要太挂念我,我能照顾好自己,我都22岁了。
  姥姥、二姨都好吗?昨天是国庆节,又是中秋月圆日,这里却是阴霾漫天。
  不仅看不到一面五星红旗,还在闷闷的教室上了整整一天数学课,老师浓重的印度口音几乎使我窒息。
  没有月光的中秋啊,一个台湾女孩又送给我半块月饼——推辞好久接过,又是潸然泪下。我真的好想家,好想和你们一起吃顿中国饭。在这里没办法做饭,只得一天三顿面包。

前言/序言

  英国伯明翰大学“国际货币银行”专业的一纸OFFER,再加上一份诱人的“全额奖学金”,就把刚刚从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毕业的丁赛招至语言、人群、环境全然陌生的英伦。
  2001年9月23日。为了专业深造,也为了开阔视野、完善生存素质、谋求更为广袤的发展空间,22岁的丁赛告别了母校,告别了天津,告别了亲人和朋友,一个人从北京机场起飞,跨越8个时区120度经线后抵达伦敦的希思罗机场。9月24日起即在17世纪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的发祥地、英国的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大学经济系正式开始了独立的留学生活——攻读国际货币银行专业的硕士、博上学位。
  八年的光阴转瞬即逝。
  八年里,摆脱了告别亲人时的离情别绪,淡忘了万里征程后的鞍马劳顿,经历了他乡异曲下的形单影只,熟练了生存底线上的柴米油盐,领略了背负重压的学业艰辛,品味着自我完善的苦辣酸甜,体会着艰苦攀登的丰硕成果,终于实现了学业、事业奋斗中的优秀和完美——丁赛的3 000多个日日夜夜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新的进步,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收获,直至获得“优秀硕士毕业生”称号,获得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获得英国政府(3RS奖学金(Oversea Research Scolarshi.p,海外研究人员奖学金),在经历了联合国维也纳总部实习的锻炼之后于2006年秋以优秀成绩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于2006年12月走进闻名世界的牛津大学经济系任教做研究!
  八年里,一封封网上来信,虽未完全蜕尽稚嫩,但是字里行间日臻大气的人生理念、求真求实的学业品格、追求完美的处事习惯和对父母亲人饱蘸深情的问候、牵肠挂肚的惦念都足以证明:丁赛已经长大成人。

《从天津到牛津:母子情两地书》 一段跨越山海的血脉牵绊,一份回味悠长的母子深情。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生命的延续,一段情感的传承,一次心灵的对话。它记录了在遥远的距离中,母与子之间如何用文字搭建起一座桥梁,跨越时空,连接彼此的心跳。这本书,是一部献给所有经历过或即将经历离别的儿女,以及默默付出的父母们的温暖絮语。 背景与缘起: 故事的开端,源自一次人生的重要抉择——儿子踏上了前往英国牛津深造的旅程。这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决定,对儿子而言,意味着学术的追求,梦想的启航;而对母亲而言,则是一段漫长而深情的守望。当儿子背起行囊,飞向那片陌生的土地,远行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思念与牵挂。 天津,这座历史悠久、充满温情的城市,是儿子成长的摇篮,是母亲温馨的港湾。而牛津,那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术殿堂,将成为儿子新生活的舞台。地理上的距离,是显而易见的,但真正令人动容的,是那份跨越山海的血脉亲情,是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通过一封封书信,被滋养、被传递、被升华。 《从天津到牛津:母子情两地书》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以母子通信的形式,真实而细腻地展现了远在他乡的儿子,与留守家中的母亲,之间最纯粹、最真挚的情感交流。这不是一篇篇刻意雕琢的文学作品,而是生活中最真实的片段,是心底最柔软的声音,是他们各自生活轨迹中的点点滴滴。 内容梗概: 本书的核心,在于那些承载着浓浓爱意的书信。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心情,一种力量。 母亲的书信: 来自天津的母亲,她的笔触中,常常流露出对儿子无尽的关怀与叮咛。她会细致地询问儿子的起居生活,衣食住行,是否按时吃饭,是否注意保暖,是否找到了合拍的朋友。她会分享家中发生的点滴趣事,街坊邻里的近况,甚至是楼下新开的店铺,都可能成为她书信中的话题,以此来拉近与儿子的距离,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即便远在天涯,也并非孤身一人。 她的信里,也充满了对儿子学业的鼓励与期盼。她或许不懂儿子所研究的深奥学术,但她坚信儿子的选择,并为他的每一次进步感到由衷的骄傲。她会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对儿子未来光明前程的祝福,鼓励他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梦想。 更令人动容的是,母亲的信中,时常透露出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一句“妈妈想你了”,一句“等你回来”,简单而直白,却饱含着作为母亲最深沉的爱。她可能会分享一些儿时关于他的回忆,那些泛黄的旧照片,那些曾经的童言稚语,仿佛都能勾起她对儿子陪伴在身边的美好时光的眷恋。她的文字,是温馨的港湾,是永远为儿子敞开的家门,是他在异国他乡疲惫时,可以依靠的温暖臂膀。 儿子的书信: 远在牛津的儿子,他的书信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初到异国,他可能会在信中诉说初期的不适应,对陌生的环境、语言的挑战,以及对家人的思念。他的文字,会更加侧重于对学业的汇报,对课堂的感受,对学术研究的进展,以及在牛津的生活体验。他会分享在古老图书馆里的求知探索,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交流的心得,以及参与各种学术活动时的感悟。 然而,在那些关于学术成就的描述之下,隐藏着他对母亲深深的依恋与感激。他会回应母亲的关心,告知自己的近况,让母亲安心。他也会在信中,分享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将母亲的教诲融入到自己的成长中。他可能会在母亲的信中,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回忆起母亲的付出,并对母亲的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信,也是一种成长的见证。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子,到逐渐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他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蜕变,也用文字向母亲表达自己正在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有担当。他可能会在母亲的担忧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在母亲的鼓励中,克服内心的迷茫。他对母亲的爱,是回报,是感恩,是希望让母亲为他感到更加欣慰。 书信中的情感交织: 《从天津到牛津:母子情两地书》并非仅仅是两份独立的记录,而是通过母子之间的往来,形成了一种情感的互动与交织。母亲的叮咛,是对儿子成长的期盼;儿子的汇报,是对母亲安心的承诺。母亲的思念,是对儿子无私的爱;儿子的回报,是对母亲养育的感恩。 在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 成长的轨迹: 儿子在牛津的点滴进步,从最初的陌生到逐渐融入,他的文字记录了他学术上的探索,生活上的适应,以及心智上的成熟。 亲情的羁绊: 无论身处何地,母子之间的血脉亲情从未割裂。母亲的牵挂,儿子的依恋,都在字里行间流淌,成为最动人的情感力量。 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儿子在牛津的经历,也折射出中西方文化在个人成长中的碰撞与融合。他对新事物的接受,对不同思想的理解,都通过他的文字得以展现。 生活的智慧: 母亲在信中分享的生活经验,以及儿子在异国他乡摸索出的生存之道,都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体现了生活的智慧与韧性。 时间的沉淀: 随着书信的不断往来,我们不仅看到母子情谊的加深,也看到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以及他们对人生更深刻的理解。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从天津到牛津:母子情两地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在于它触及了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亲情。 对异乡游子的慰藉: 对于所有在外求学、工作、生活的游子而言,这本书会让他们感受到,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地方永远牵挂着你,总有一个声音永远鼓励着你。它是一剂良药,能够缓解孤独,抚慰思念。 对父母的致敬: 对于默默付出的父母而言,这本书是他们辛勤付出的缩影。它让我们看见,父母的爱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他们用一生的时间,为子女撑起一片天空。 对亲情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母子之情,更是关于所有形式的亲情。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与家人的关系,理解亲情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并鼓励我们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对成长的激励: 儿子在牛津的求学经历,也激励着所有渴望进步、追求梦想的年轻人。它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坚持,有家人的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温暖的阅读体验: 通读全书,读者会收获一份久违的温暖与感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一份纯粹而深沉的情感,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们慢下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联结。 结语: 《从天津到牛津:母子情两地书》是一部跨越地域的温情史诗,是一曲献给亲情的赞歌。它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最动人的故事,传递了最深沉的爱。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无论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家,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而父母的爱,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翻开这本书,您将走进一段感人至深的母子对话,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温暖,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与力量。它将成为您书架上,一份关于爱与成长的永恒记忆。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要提笔写信的冲动。在充斥着即时通讯的今天,那种需要时间沉淀、需要字斟句酌的文字交流,显得尤为珍贵。作者通过这些书信片段,构建了一个只属于她和她母亲的微观宇宙,那里只有彼此的声音,没有外界的喧嚣和干扰。这种专注于“二人世界”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私密感和感染力。它让我反思,现代社会中的“高效沟通”是否正在以牺牲“深度连接”为代价?这本书就像是一声温柔的警钟,提醒我们,慢下来,用心去聆听,用心去表达,才能真正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生命中最本质的温情。它不轰轰烈烈,却让人在平静中感受到巨大的力量和岁月的厚重。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赞叹,但绝非那种故作高深的“文学腔”。它的美是内敛而坚韧的。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成熟,她懂得如何在一个相对窄小的空间内,折射出更广阔的人类经验。它像是一幅精美的工笔画,每一个笔触都准确到位,没有一处多余的渲染。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的微妙之处,那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母子,如何通过书信这种古老而又持久的方式,来修补可能存在的理解鸿沟。这种跨越地域和思维方式的努力,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动人的史诗。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爱,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适应和不断沟通的,这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读完之后心里像被一只温暖的手轻轻抚过,又带有一丝丝难以言喻的惆怅。它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你屏息凝神的故事,但它有着一种更深沉的力量,如同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不甚热烈,细品之下,后劲绵长,回味无穷。作者的文字像流水,自然而然地淌过,没有刻意的雕琢,却在不经意间捕捉到了生活中那些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波动。我尤其喜欢她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描绘,那种跨越山海的牵挂,仿佛能透过纸页感受到那份遥远的呼唤。每一次阅读,都像是重新走进了一个充满烟火气又饱含诗意的精神世界。这本书不提供答案,它只是温柔地展现了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在距离和思念中寻找连接的方式,让人不禁反思自己与至亲之间的那份独一无二的情感纽带。

评分

这真是一本可以放在床头,随时翻阅,每次都能找到新体会的书。它的节奏很舒缓,像午后阳光下打盹的猫,慵懒却又充满生命力。我欣赏作者处理情绪的方式,她不急于表达激动,而是让情感在叙述的间隙中自然地流淌出来。比如描写等待中的焦灼,她没有直接写“我很着急”,而是通过对窗外天气的反复观察、对时间流逝的精确记录来烘托那种无声的煎熬。这种“写景即写情”的高级技巧,让读者得以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共情空间。对于那些在外拼搏、与家人远隔千里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了一种被理解的共鸣感——你看,有人也曾这样生活过,这样思念过,而生活依然在继续,而且充满了值得珍视的美好。

评分

坦白讲,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它会是那种过于煽情或者说教意味太浓的作品。毕竟,关于亲情的主题太多了,很容易落入俗套。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疏离感”与“亲密感”的完美平衡。作者没有去大肆渲染每一次分离或重逢的戏剧性,而是将笔触聚焦于那些日常的、琐碎的细节:一封信里的措辞选择,一个不经意的电话带来的安慰,甚至是对彼此生活轨迹微妙变化的敏锐察觉。这种克制反而更显力量,它让人明白,真正的深刻情感往往不需要用宏大的叙事来支撑,它就藏匿在那些不被注意的角落里,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逐渐生长。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陪伴”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物理上的在场,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持续投射和相互映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