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第2版)/幽雅阅读丛书

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第2版)/幽雅阅读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嘉善 编
图书标签:
  • 茶道
  • 中国茶道
  • 无风荷动
  • 幽雅阅读
  • 文化
  • 生活
  • 静心
  • 传统文化
  • 艺术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28074
商品编码:1017431055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第2版)/幽雅阅读丛书
  • 作者:马嘉善
  • 定价:59
  • 出版社:北京大学
  • ISBN号:978730122807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01-01
  • 印刷时间:2014-01-01
  • 版次:2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31
  • 字数:150千字

编辑推荐语

《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第2版)》以作者(马嘉善)对各类中国茶的品饮体验为前提,在一篇篇短小精炼的茶道日记中,将古今茶事、诗事、画事、佛事融于一杯杯香味氤氲的清茶中,让读者在种种日常感悟中见证了真正的茶道精神。《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第2版)》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马嘉善,长安人,字守仁,号冷香斋主人、南山如荠、如荠居士、煎茶翁等。生平无它好,唯嗜茶、书而已。读书之余,坐而瀹茗;煎水之余,起而读书,以为人生乐事,不过如此。曾有诗句曰:人生有真味,跌坐瀹茶汤。亦日常生活之写照也。

目录

幽雅阅读
灯下故人抚琴晓 古调今弹唱知音
序一
序二
佳人如茗
人淡如茶
禅茶诗偈
老实吃茶
平常心是道
后记
“幽雅阅读丛书”策划人语
“幽雅阅读丛书”再版说明


深入中华文明的瑰宝:一部关于古籍修复与文化传承的著作 书名:《墨痕留芳:古典文献的生命延续与修复技艺》 作者: 李文远 著 出版社: 华夏文源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页数: 680页 定价: 188.00元 --- 内容简介 《墨痕留芳:古典文献的生命延续与修复技艺》并非一部聚焦于茶道哲思或文学鉴赏的著作,而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典籍保护、修复技术与文化传承理念的专业性学术专著。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梳理了自先秦竹简到近现代纸质文献漫长发展历程中,文献载体所面临的自然侵蚀、人为损坏以及有机体腐朽等严峻挑战。作者李文远先生,作为国内知名的古籍修复专家,结合数十年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文献学功底,构建了一个系统而立体的古籍保护知识体系。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修补”概念,将古籍修复提升至“文化抢救”和“文本还原”的哲学高度。它详细阐述了从传统的手工技艺到现代科技辅助的完整修复流程,并对修复过程中涉及的伦理考量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第一部分:文献载体的演变与脆弱性分析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文献史的脉络,重点分析了不同载体(甲骨、青铜器铭文、竹简、丝帛、纸张)的固有缺陷和易损点。 第一章:物质的宿命——载体材料的化学与物理特性 详细介绍了纸张(如皮纸、麻纸、竹纸)在不同年代的原料构成、纤维排列特点及其对酸碱度、湿度的敏感性。阐述了霉菌、虫蛀、氧化反应等自然力量如何一步步瓦解文献的物理结构。例如,探讨了宋代特有的“酥”现象(纸张因纤维素降解而变得极易破碎)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第二章:流变中的危机——流传过程中的人为损耗 本章着重分析了在典籍的收集、校勘、抄写、装订、收藏等环节中,因不当操作导致的损伤。重点剖析了清代以来,由于藏书楼的防火、防盗压力,采取的某些保护措施(如紧密堆叠、强力装订)反而加速了某些文献的损毁。 第二部分:传统修复技艺的精微之道 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详尽记录和图解了中国传统修复技艺的“道”与“术”。作者强调,真正的修复,是“存真去伪,以旧复旧”的艺术。 第三章:纸张的重生——“打捞”与“补洞”的艺术 深入解析了“漉纸法”的步骤,包括浸泡、捶打、捞取、晾晒的全过程。不同于现代工业化处理,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原纸的厚薄、纤维走向,定制不同强度的浆糊(如麦糊、糯米糊)和不同韧性的补纸(如旧报、宋笺)。配有大量高清工序图,展示了“薄如蝉翼”的补洞效果,如何做到“不露痕迹,但求功能恢复”。 第四章:装帧的复原与形制的考证 装帧不仅是保护,更是书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墨痕留芳》考证了从古朴的“卷轴装”到“经折装”、“蝴蝶装”乃至“线装”的演变,并针对每种装帧形式的破损,提出了专业的修复方案。特别关注了“豹尾装”等罕见形式的保护技术。书中收录了作者根据残本推断原装帧样式的多个案例分析。 第五章:墨迹的抢救与文字的显影 探讨了因洇水、污损、虫食导致的文字模糊或缺失的处理方法。书中介绍了利用特定光照和化学试剂(在严格控制下)使隐性文字显影的技术,并着重强调了在“补全缺失文字”时,必须遵循的文献学原则——“不妄加臆测,宁可留白,不可误导后人”。 第三部分:现代科技与修复伦理的对话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修复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部分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并深入探讨了修复的哲学基础。 第六章:仪器辅助下的精细化保护 介绍了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在古籍保护中的应用,如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用于分析墨水成分,高光谱成像用于识别修复区域和原始材料的差异。讨论了冷冻干燥技术在处理水淹文献中的应用前景与局限性。 第七章:修复伦理的构建——“适度干预”的边界 这是本书最具思辨性的章节。作者提出了修复工作的核心伦理准则:“可逆性、最小干预、可识别性”。详细辩论了以下问题:何时应该接受残损作为历史的印记?对签名、批注等“人造痕迹”是否应该完全清除?修复工作是否应该清晰地标记出干预的痕迹,以便未来研究者辨识?作者强调,修复的最终目的,是维护文献作为历史证据的完整性,而非追求视觉上的“完美如新”。 --- 适读人群 本书面向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古籍修复、图书馆学、档案学、历史文献保护有浓厚兴趣的研究人员、专业修复师、博物馆及图书馆从业人员,以及对传统手工艺和文化遗产保护抱有热忱的知识分子和资深爱好者。它以其详实的案例、严谨的论证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参与中华文明生命延续工程的深刻视角。 结语: 《墨痕留芳》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时间、材料与人类精神的颂歌。它告诉我们,每一页泛黄的纸张背后,都承载着一个民族与时间抗争、守护知识薪火相传的坚定信念。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第2版)》,我深深地被书中那份淡泊宁静的气质所打动。作者用一种非常个人化且富有情感的方式,分享了她对中国茶道的心得和感悟。她笔下的文字,不似冰冷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我尤其欣赏她对于茶道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的探讨,如何从一杯茶中体悟人生的哲理,如何将茶道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书中有很多关于“当下”的论述,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专注于此刻的体验。这一点让我深有感触,因为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活在过去或未来,而忽略了最宝贵的“现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找到了一个与内心连接的桥梁,让我能够更加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加从容地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安顿心灵、提升生命品质的书。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生活可能性。

评分

这本《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第2版)》给我带来了一次极其深刻的文化启迪。它远超了我对一本“茶书”的期待,而是将我引入了一个宏大的文化殿堂。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历史感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国茶道发展的脉络,让我看到了茶在中国社会、文化、艺术乃至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历代文人雅士与茶的故事所吸引,那些诗词歌赋,那些画卷图谱,无不展现出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陆羽煮茶的场景,感受了宋代点茶的雅趣,也体会到了明清时期散茶的兴盛。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对中国茶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书中对于茶道精神的解读,也让我对“静”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外在的安静,更是一种内心的沉淀,一种对自我和世界的觉察。我发现,茶道中所蕴含的“和、静、怡、真”等美德,其实也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体现。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向我讲述着一段古老而悠久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评分

《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第2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发。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往往忽略了慢下来的重要性,而这本书,则以茶为载体,教导我们要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作者在书中描绘的茶道场景,无不体现着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一杯茶,不仅仅是解渴的饮品,更是生活中一个静谧的仪式,一个与自己对话的契机。我尝试着按照书中一些关于泡茶的建议,调整自己的泡茶方式,惊喜地发现,当自己更加专注和用心时,茶的味道似乎也变得更加醇厚,更加有层次感。这种细微的改变,让我体会到了“专注即是美”的真谛。书中对于“静”的阐释,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过于浮躁,是否需要给自己留出更多独处的时间,去倾听内心的声音。这本书,像一位温婉的导师,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让我明白,真正的富足,源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而非外在的物质堆砌。

评分

读完这本《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第2版)》,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书中的文字,如同一缕清风,悄悄拂过我躁动的心田,带来久违的宁静与平和。作者笔下的那些关于茶的叙述,不仅仅是关于茶叶的冲泡、品饮,更是一种对生活哲学的探索。每一片茶叶的生长,每一滴茶汤的色泽,都蕴含着天地的智慧与自然的馈赠。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放慢了呼吸,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一片碧绿的茶园,感受着晨露的清凉,倾听着微风吹过竹叶的沙沙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暂时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喧嚣与烦恼,让我在繁忙的日程中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书中所描绘的茶道之韵,并非是刻意的雕琢,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淡泊与雅致。它教会我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如何在平凡中发现不凡的美。每一次品茗,都是一次与自我的对话,一次对内心深处的挖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安顿心灵的书。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美,往往藏匿于最朴素的细节之中,而真正的宁静,源自于内心的澄澈与豁达。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份感悟分享给更多人,让他们也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无风荷动”的安然。

评分

第一次翻开《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第2版)》,就被其书名所吸引,带着一丝好奇心,我沉浸在了书中的世界。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其独到的视角和充满诗意的语言。作者并非直接罗列茶的知识,而是将茶的品饮过程升华为一种艺术化的体验。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读者,而是化身为一位亲历者,仿佛能够闻到茶叶的清香,听到水沸腾时的咕噜声,感受到茶杯在指尖传递的温度。书中对不同茶类、不同冲泡方式的描绘,都充满了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意境”的捕捉,如何通过一杯茶,连接起自然、人文与心灵。它让我明白,品茶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追求。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灵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悟。它就像一个精神的充电站,在我感到疲惫时,给予我力量和慰藉。我常常会在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段落,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仿佛每一次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意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