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钱币

辽金钱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卫 著
图书标签:
  • 辽金钱币
  • 钱币学
  • 古钱币
  • 辽代
  • 金代
  • 收藏
  • 历史
  • 钱币
  • 古代货币
  • 中国钱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ISBN:9787800478772
商品编码:1027239392
出版时间:2009-1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李卫 著作 定  价:49 出 版 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01日 页  数:120 装  帧:平装 ISBN:9787800478772 序言
契丹女真遗产辨真
前言
辽代钱币
一、引言
二、辽(契丹)铸钱概述
三、辽代钱币详述
(一)建国前的钱币
(二)大辽时期的钱币
(三)北辽铸钱
(四)西辽铸钱
四、辽(契丹)特色钱币
(一)契丹字钱币
(二)巡贴类钱币
(三)汉文纪年钱币
五、辽(契丹)铸金、银钱币
[附录Ⅰ]辽代纪年表
金代钱币
一、引言
二、金代的铸钱及窖藏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辽金钱币》编写中,笔者不揣疏浅试以相关资料作主线,以近年内蒙古及东北部分地区出土的辽、金国所铸钱币为佐证,将两者相引、互证,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与贴近真实的辽金钱币历史图卷。这也是一次探索和尝试,希冀对当今的中国古代钱币收藏鉴赏、研究、考证工作有所裨益。  李卫 著作 李卫,1952年6月出生,北京市人。1969年4月参加工作,1977年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曾经担任中国人民解放jun总部某编研室主任、局长。先后组织并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人民解放jun卷·军事训练分册)、《党史——人物传记》不错将领传、《中国人民解放jun历史资料丛书》院校卷等相关书籍的编纂和撰写工作。
工作之余喜好收藏及摄影,尤其嗜好鉴赏和集藏辽、西夏、金、蒙元及后金等北方民族钱币。编著有《中国古钱币鉴赏图典》(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发表有《谈辽代早期年号钱》(《收藏家》2007年第8期).曾参与《中华文化大典》等辞书部分钱币类词条的撰写。 
本文所叙述的辽代钱币,系指由辽(契丹)政权铸造的流通货币(含部分特色民俗钱币),涵盖建国前由契丹部落、大辽、北辽和西辽铸造的钱币。这些不同时期(阶段)的钱币构成了辽(契丹)国比较完整和系统、同时又是独特和多元的钱币文化。
(一)建国前的钱币
契丹建国之前是否铸有钱币?结论是肯定的。据《辽史·食货志》记载:“鼓铸之法,先代撒剌的为夷离堇,以土产多铜,始造钱币。”这说明耶律阿保机父亲德祖时期(撒剌为阿保机之父,被后人尊为德祖)就曾铸有钱币。不过从目前遗存的钱币实物看,契丹铸钱的时间还要更早些。近代钱币学家方若先生在1925年的((古货杂咏》一书中曾将通行泉货断为早期辽钱(图2)。钱币学家杨鲁安先生也同笔者谈到,他认为开丹圣宝也应该属于契丹建国以前的钱币(图3),其文意一如唐代开国所铸的开元通宝,为契丹早期所铸。笔者赞同两位学者的观点。当前钱币界对上述两钱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辽金钱币》的图书的详细内容介绍,但其内容不涉及辽代和金代的钱币: 《西周青铜礼器研究:从考古学与文献学视角》 导言:礼乐文明的物质载体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的早期阶段——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以其独有的“礼乐制度”为核心,深入探讨了与其紧密相连的青铜礼器。西周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期,其社会结构、政治伦理和宗教观念,无不通过一套复杂的、等级森严的礼仪体系得以确立和维系。青铜礼器,作为这种制度最直观、最神圣的物质载体,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沟通天地人神的媒介。本书旨在超越单纯的器物断代或形制描述,尝试从考古实证、出土背景分析、与传世文献(如《周礼》《礼记》)的相互印证等多个维度,重建西周礼器制度的全貌及其社会文化意涵。 第一章: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与礼器体系的初步建立 本章追溯了西周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继承与发展。重点分析了商代晚期范铸技术向西周初年更为精细、复杂工艺的演变过程。我们考察了早期礼器组合的形成,如鼎、簋、鬲、甗等食器类,以及爵、斝、觚等酒器类。通过对早期器物铭文的梳理,探讨了“天命”观念下,周王如何通过分封制与礼器赐予,巩固其宗法血缘和政治权威。具体分析了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背景,以及不同等级贵族所能享有的礼器数量与组合规范,揭示了礼器在维护宗法等级秩序中的基础作用。 第二章:礼器组合的规范化与“明尊卑,辨等列” 随着西周的稳定,礼器制度趋于成熟和僵化。本章详细剖析了周代“礼之用,和为贵”的指导思想下,礼器组合的严格规范。核心内容是对不同规格的鼎簋组合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不同礼器配置差异,如何精确地反映了血缘、地缘和政治地位的层级。我们引入了现代考古学对墓葬遗址的层级分析,对比出土器物组合的共性与变异,力求揭示礼器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地方差异与中央集权之间的张力。同时,也关注了礼器纹饰从商代的神秘感转向西周中期的规范化、程式化,如蟠螭纹向窃曲纹、环带纹的演变,及其所代表的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转变。 第三章:礼器在祭祀与丧葬中的神圣职能 西周的社会生活离不开祭祀活动,青铜礼器是祭祀的核心媒介。本章集中探讨了礼器在宗庙祭祀(如祭祀祖先、告天)和丧葬礼仪中的具体用途。通过对礼器上铭文的语义解读,例如“子子孙孙永宝用”、“万年用之”等语汇,分析了古人对器物永恒性的追求和对祖先崇拜的观念。尤其深入研究了青铜彝器(如盌、鐎斗等)在不同祭仪阶段的使用细节。在丧葬方面,本书依据多处大型贵族墓葬的考古报告,重构了贵族下葬时礼器的排列方式,阐释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哲学如何投射于器物的数量和位置选择之上。 第四章:铭文的史学价值:超越器物本身的“青铜史书”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研究这段历史最直接的史料之一。本章将青铜器铭文视为一种“青铜史书”,专注于对中、长篇铭文的解读与分析。重点分析了反映分封、册命、战争、婚嫁、赏赐等重大历史事件的铭文,例如著名的“毛公鼎”和“大盂鼎”等重器。通过对铭文内容与《尚书》《史记》中相关记载的交叉验证,我们尝试修正或补充传统文献的不足,展现了西周社会治理、军事动员和贵族生活更为鲜活的侧面。铭文的字体演变,也被视为西周书法艺术史的重要一环。 第五章:礼器的衰落与春秋战国的转型 本书的收尾部分探讨了礼器制度在周室衰微后所经历的深刻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王权旁落,诸侯争霸,传统的礼制规范遭到破坏。本章分析了礼器形制和数量的“僭越”现象,即低等级贵族开始使用本不被允许的礼器组合,这反映了社会等级的松动和“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同时,介绍了新出现的器物类型(如更轻便的铜器、铁器的使用)以及装饰艺术的世俗化趋势,为理解秦汉大一统国家的礼制重建奠定了历史背景。 结语:重估西周礼器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 本书总结了西周青铜礼器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宗教信仰和艺术审美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是冶金术的巅峰之作,更是理解中华民族早期“以礼治国”思想形成的关键钥匙。 附录: 西周青铜器重要出土报告索引 核心礼器形制图谱与名称对照表 西周青铜器铭文选译集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研究古代货币,核心在于理解其背后的权力构建与文化张力。《辽金钱币》在这方面的论述,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不仅记录了“铸造了什么”,更深刻地剖析了“为什么要这样铸造”。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较宗教学和民族学的方法论,解释了为何辽金政权在金融制度上,既要继承中原王朝的传统,又要体现自身的游牧民族特色。例如,书中对比了契丹文字和女真文字在钱文中的使用频率与布局差异,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统治集团的文化自信程度。读完此书,你不再仅仅是把辽金看作是“中原王朝的陪衬”或“北方的蛮夷”,而是能清晰地看到两个独立而又互相渗透的成熟文明体系,是如何通过一枚小小的金属片,来宣示主权、维护信用、构建共同体的。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翻开这本书时,还担心它会是一部枯燥的学术专著,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断代史和堆砌的年代数据。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它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个体关怀的完美结合。作者没有将辽金的钱币仅仅视为冷冰冰的金属文物,而是将其视为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国家意志的物质载体。例如,书中对金代早期“承天大额”钱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其面值与含金量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大额货币在缓解战乱后物资短缺、稳定初期金融秩序中起到的心理抚慰作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原本抽象的经济史变得鲜活可感。阅读过程中,我不禁会想象当时手持这些钱币的契丹贵族、女真士兵,乃至汉地百姓,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仿佛能透过这些文字和图版扑面而来。

评分

这本《辽金钱币》的书评,我实在是挑不出什么毛病。它不像那些流水账式的历史文献汇编,而是真正深入到了那个时代的心跳里。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叙事流畅却不失厚重感,尤其是在描绘辽国和金国初期那种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复杂性时,简直是信手拈来。我特别欣赏它对钱币背后社会经济背景的考据,比如某些铸造工艺的微小变化,如何能折射出政权稳定性的波动,或者边疆贸易的繁荣与衰退。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古老的集市上穿行,每一枚铜钱、每一块金饼,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书中对于不同时期辽金铸币的版式、文字风格的细致区分,达到了近乎于显微镜下的观察,但讲述方式却非常亲民,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不至于迷失在专业的术语海洋中。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本书既能满足资深藏家的严苛标准,也能成为历史爱好者入门的绝佳向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图版质量,绝对是收藏级的享受。我手中的版本,纸张厚实,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极其罕见、锈蚀严重的辽代“会同通宝”,其文字细节也纤毫毕现。对于钱币研究而言,清晰的实物照片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说服力,而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用和对比国内外重要博物馆馆藏时,标注得非常详尽,这极大地方便了那些希望进一步查证或进行实地考察的研究者。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对于辽代晚期和金代中期钱币体系混乱状态的梳理,不同铸局的风格混杂,一度让很多研究者感到头疼,但作者却能条分缕析,建立起一套清晰的辨识框架。这无疑是为后续研究者铺平了一条坦途,其严谨性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巨著,绝非可以囫囵吞枣地快速浏览。我尝试过在通勤路上阅读,但很快发现,那样只会错失作者精心埋设的伏笔和深层逻辑链条。这本书更适合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一杯茶,对照着精美的图版,进行沉思式的阅读。它对辽金货币史的研究深度,已经达到了对相关史料的重新诠释的高度,其中对于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钱币的断代考证,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新见解。这些见解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对铸币材料学、地方史料以及出土文物综合分析的结果。可以说,它为辽金史研究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而有力的学术血液,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观察历史的全新视角和方法论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