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平編著的《脈診——從初學到提高》分為3章。**章是對脈學有關理論的探討,主要對脈診原理和寸口分候髒腑法依據提齣瞭新的看法,同時介紹瞭一些散在於民間流傳至今的古脈診法,如遍診脈法、氣口九道脈法等。第2章主要闡述脈診臨床運用方法,包括指力脈診方法的運用及癥脈同辨臨床運用方法等。第3章主要是脈象的診辨及癥脈閤參的論治,涉及脈位類、脈體類、脈力類、脈率類、脈律類、脈寬類、張力類、流利度類共8類29種脈象,重點論述瞭脈象辨析及體會,並結閤古今醫傢有脈案的案例(案例末注明來源的)及部分個人臨床案例(案例末沒有注明來源的)說明癥脈同辨運用於臨床的具體方法;各脈下均設【脈象辨識】、【脈象體悟】、【脈理及主病】、【癥脈辨治案例】幾項。本書既有對傳統脈學原理和髒腑分候理論的新探索,也有脈診臨床運用體會、對29種脈象的辨析及癥脈辨治方法的思考。
徐培平(1971—),江西上饒市人。中醫臨床基礎(溫病學)博士,副教授。1994年畢業於江西中醫學院中醫係,1994—1998年任職於江西上饒市中醫院。2008年博士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留校至今。在中醫領域工作十幾年,對中醫基礎和臨床嗜耽不誤,以弘揚中醫為己任,在中醫“營衛”及經方理論與臨床運用方麵的研究頗有心得,發錶相關專業性論文10篇,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嚮為病毒性疾病(流行性感冒、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癌癥等的中醫藥防治研究。
緒論——學習脈學中的思考
一、學脈要看什麼書*易懂和易入門
二、平脈是怎麼樣的
三、切脈的一些技巧
四、切脈的手法
五、寸關尺髒腑配屬
六、診脈的方法
七、以脈診病與以脈辨證
八、脈象辨識問題
九、芤脈主瘀
十、浮、沉二脈的辨識
十一、脈象與八綱的應用
十二、四診閤參、脈證同辨
十三、憑脈診斷用藥
**章 脈學理論探討
**節 脈診原理新論
一、血脈中的營衛變化是脈診的依據
二、經絡學說是中醫脈診的理論基礎
三、脈診是如何通過營衛察知髒腑氣血的
四、寸口脈診與營衛之間的關係
第2節 寸口脈診分候法
一、寸口脈分候髒腑的方法
二、寸口脈分候髒腑的原理及分歧
三、寸口脈候察髒腑之氣
四、寸口脈分候髒腑的劃分
五、寸口脈分候髒腑原理新析
六、寸口診脈及分候髒腑的現代解釋
第3節 古脈法
一、遍診法
二、寸口、人迎、趺陽三部診法
三、獨取寸口脈法
四、氣口人迎對比診法
五、氣口九道脈法
第2章 脈診臨床運用方法
**節 持脈的方法
一、診脈時間
二、診脈體位
三、定脈位
四、調息
五、運指
六、指力和力度
七、診脈注意事項
第2節 學習脈診必知的幾個問題
一、掌握脈象是脈診的前提
二、學脈當先學好指力脈法
三、記憶背誦脈名脈象
四、察營衛氣血病機,彆脈“位”、“數”、“行”、“勢”
五、掌握正常五髒四時脈象
六、脈象的“八綱辨證”
七、憑脈診的是什麼
第3節 指力取脈法
一、“浮、中、沉”取脈法
二、菽權取脈法
三、浮中按沉法
第4節 識彆脈象要素
一、脈象要素
二、臨證脈象要素分析舉例
三、關於脈象的簡化
第5節 診脈辨證方法
一、察獨
二、察胃、根、神
三、辨求陰陽
四、察相兼脈
五、辨病位求病機
第6節 如何辨彆脈之胃、神、根
一、脈之胃氣
二、脈之神氣
三、脈之有根
四、真髒脈、怪脈
第7節 如何掌握婦人脈象
一、男女脈象生理差異
二、月經脈
三、孕脈
第8節 脈診臨床運用方法
一、脈癥同辨
二、脈象的定位和定性
三、脈癥閤參
四、脈證順逆
第9節 掌握四時五髒脈
一、正常脈象與四時五髒脈
二、四時五髒脈的臨床運用
第3章 病脈診辨與論治
**節 脈位類
一、浮脈
二、沉脈
三、伏脈
四、牢脈
第2節 脈體類
一、長脈
二、短脈
第3節 脈力類
一、虛脈
二、實脈
三、微脈
四、弱脈
五、濡脈
第4節 脈率類
一、遲脈
二、數脈
三、疾脈
四、緩脈
五、動脈
第5節 脈律類
一、結脈
二、代脈
三、促脈
第6節 脈寬類
一、細脈
二、洪脈
三、大脈
四、散脈
第7節 張力類
一、弦脈
二、緊脈
三、芤脈
四、革脈
第8節 流利度類
一、滑脈
二、澀脈
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它不是簡單地按“浮、沉、遲、數”的順序排列,而是更傾嚮於按照“病理特點”來組織脈象。比如,它會集中講解“與氣血虧虛相關的脈象群”,然後是“與痰濕水飲相關的脈象群”,最後纔是那些少見或危重脈象。這種以病機為綱的組織方式,極大地幫助瞭我建立係統的知識網絡,而不是零散地記憶單個脈象的含義。例如,當病人錶現齣乏力、麵色晦暗時,我不再需要翻遍全書去尋找可能的原因,而是直接在“氣血虧虛”這一章就能找到與之匹配的脈象組閤,如“虛大”、“濡弱”或“代脈”。此外,書中對於一些復雜病癥的脈象,比如“肝鬱脾虛”或“腎陰虧虛”,它會詳細分析其復閤脈象的形成機製,讓你理解為什麼會同時齣現“弦脈”和“細脈”。這種結構化的學習路徑,讓我在麵對復雜的臨床病例時,思維能夠迅速定位到問題的核心,這對於提升臨床思維的效率和準確性,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評分這本書的進階部分,簡直是為我這種已經掌握瞭基本指法,但總是在臨床應用中感到“力不從心”的人量身定做的。它沒有停留在“弦脈主肝病”這種簡單的對應上,而是深入到瞭脈象的“動態變化”和“組閤分析”。例如,書中有一整章專門討論瞭“往來脈”和“結代脈”的辨識技巧,並結閤瞭現代醫學的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案例進行對照分析,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人耳目一新。我記得有一次給一位病人切脈,發現脈象時快時慢,形態各異,我當時非常睏惑,但翻閱這本書時,書中一個關於“脈率不齊而節律不規則”的描述,瞬間點亮瞭我的思路。它不僅僅告訴我們如何識彆這些復雜的脈象,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套分析思維框架:當齣現復雜脈象時,應該優先考慮哪個髒腑的問題,如何通過兼脈來確定病位的深淺和邪氣的性質。這種“如何思考”的指導,比“應該記住什麼”的知識點更有價值。這種對復雜脈象抽絲剝繭的講解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我對脈診的信心,從“能摸到”到“能讀懂”的轉變,這本書功不可沒。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真是抓住瞭我的眼球,對於中醫學習者來說,“脈診”絕對是繞不開的難點,而“從初學到提高”的承諾更是讓人充滿期待。我翻開書的第一感受是,它似乎特彆注重基礎的夯實。開篇部分對脈象的分類、主病、兼脈的講解非常詳盡,不是那種一筆帶過的概述,而是深入到每一個細微之處的剖析。比如,它在描述浮脈時,不僅告訴你“脈位在錶”,還會結閤觸診時的力度變化、指下感覺的質地,甚至引用瞭大量的古代醫傢論述來佐證,讓人感覺到這不是憑空臆斷,而是有深厚理論支撐的。我尤其欣賞它在圖文結閤上的處理,很多插圖非常精細,清晰地標示瞭醫生手指按壓的深度和位置,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極大的幫助,能有效避免在練習時抓不到重點。而且,書中對於不同體質(比如體型偏瘦、偏胖、年老體弱等)的人摸脈時,手感的細微差彆也有專門的論述,這種實踐性的指導,遠比死記硬背教科書上的標準模型要來得實在得多。讀完基礎篇,我感覺自己對“診脈”這件事的敬畏感和興趣都被極大地調動瞭起來,它讓我明白,脈診絕不是玄學,而是一門需要長期訓練的、精妙的觸覺藝術。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非常係統的“錯誤排查與糾正”機製。對於自學者來說,最大的障礙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確,也找不到人來糾正。這本書似乎預料到瞭這一點,在許多關鍵章節後都設置瞭“常見誤區”或“自我檢驗”的闆塊。舉個例子,在講“沉脈”的按法時,它不僅教你如何下壓,還列舉瞭新手最容易犯的錯誤:用力過猛導緻誤判為“實脈”,或者按壓深度不夠,感覺脈象模糊不清。然後,它會給齣具體的自我調整方案,比如建議讀者先摸自己的脈搏,感受“按之有,而去則無”的臨界點,或者讓身邊的人幫忙檢查指尖的受力是否均勻。這種“保姆式”的指導,讓我在傢中獨自練習時,也能及時發現並修正自己的偏差。這種對初學者痛點的精準把握和細緻入微的反饋指導,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遠遠超齣瞭理論書籍的範疇,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私人導師在身邊指導。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語言風格上非常接地氣,不像很多醫學專著那樣晦澀難懂,它充滿瞭作者多年臨床實踐的個人經驗和獨到見解。特彆是對於“醫者心態”和“診前準備”的部分,簡直可以算是一部小小的“中醫修身指南”。作者反復強調,診脈時要“心平氣和,神專意一”,並且詳細描述瞭如何在嘈雜的環境下保持專注力,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初步瞭解病人的精神狀態,為後續的脈診做鋪墊。我過去總覺得脈診就是把手指放上去,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診病的過程是一個整體的感知過程。書中提到一個觀點,說好的脈診者,能通過指下微小的震動,感受到病人血液流動的“氣勢”和“方嚮”,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脈率和脈位。這種強調“意念”和“感知力”的闡述,雖然聽起來有點飄渺,但作者隨後用非常具體的“練習小動作”來指導我們如何培養這種敏感度,比如讓讀者對著水麵練習手指的穩定,或者嘗試在不同溫度的物體上感受細微的溫差變化。這種從哲學思考到具體操作的無縫銜接,讓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且富有啓發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