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05中国艺术品拍卖十年菁华录

1996-2005中国艺术品拍卖十年菁华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1996-2005中国艺术品拍卖十年菁华录》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艺术品拍卖
  • 中国艺术
  • 艺术市场
  • 拍卖记录
  • 收藏
  • 艺术史
  • 1996-2005
  • 十年回顾
  • 估价
  • 投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558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30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555
字数:5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96—2005年中国艺术品拍卖菁华录》,一个历史性的书名,一部内容专一而内涵纷繁的图录,在2006年春拍序幕行将拉开的时节,蒇事在即,为雾里看花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呈上一条长长的蜿蜒曲线——当然,是几千幅精美的拍品图片和翔实的拍卖记录。
就目前图书市场有关收藏类图书的出版现状来看,琳琅满目的图书用“汗牛充栋”形容并不为过。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图录类,此类书的特点是以图多取胜,有资料价值;二是辨伪类,此类书多是以真比假,讲究辨伪方式和方法,有一定的低层次市场;三是文论类,此类书多为学者撰写,研究性较强,由于市场定位的原因,印量少而定价高。
《1996-2005中国艺术品拍卖十年菁华录》要给读者的是:一件藏品在十年内的升值空间和一类拍品十年内的走势,并且,由于《1996-2005中国艺术品拍卖十年菁华录》的问世而给收藏者带来的藏品价值取向、品级参照以及取舍依据。有了这几点,就能给这部规模不小的著作以足够的问世理由,也期待着上述理由的实现。

目录

前言
书画
书画文章
图版部分
古代书画
近现代书画
西画
瓷器
瓷器文章
瓷器图版
圆器
琢器
玉器
玉器文章
玉器图版
人物
摆件
佩件
礼器
其它
杂项
杂项文章
杂项图版
鼻烟壶
竹木牙角
佛像
唐卡
紫砂
家具
铜器
古籍
文房
钟表
珠宝翡翠
漆器
后记

前言/序言


鉴往知今: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巡礼(1990-2010) 本书聚焦于中国艺术品市场自1990年代初萌芽至2010年间,从体制变革、重要事件、关键人物、核心板块(书画、瓷器、当代艺术)的演变历程与深层逻辑,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而细致的行业发展脉络梳理。 第一部分:市场的拓荒与稚形(1990-1997)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中国艺术品市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独特土壤。在国家对艺术品流通政策逐步放开的大背景下,市场如何从传统的文物商店、潘家园等半官方或民间交易场所中孕育出最初的商业模式。 体制转轨与早期参与者: 分析国有文物商店的改制、文化部门对拍卖行的试点性放权,以及早期“倒爷”和收藏家的角色。重点梳理1992年《关于加强文物市场管理的通知》等关键政策文件对市场边界的界定。 地域格局的形成: 探讨北京、上海、香港三地在初期市场中的不同定位。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和政策高地,如何奠定学术基础;上海如何凭借其商业传统,成为最早一批现代化拍卖实践的试验田。 早期核心板块的表现: 分析清末民初书画(如吴昌硕、齐白石早期作品)和清代官窑瓷器在此时期的市场价值体系。市场价格主要受资深藏家群体(“老钱”)的审美趣味和既有学术研究支撑,市场波动性相对较小,但信息相对封闭。 第二部分:拍卖制度的建立与初步繁荣(1998-2005) 进入新世纪前夕,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开始建立起相对规范的运营体系,并吸引了第一批专业化机构和大量新进入者。 拍卖公司的专业化进程: 梳理中国嘉德、保利等本土领军机构的崛起历程,以及它们在引入国际标准(如佣金制度、图录规范、预展制度)方面所做的努力。探讨外资拍卖行(如苏富比、佳士得)在特定领域(如香港市场)对本土机构的冲击与促进作用。 当代艺术的“破壁”: 详细剖析当代艺术板块如何从边缘走向主流。探讨1990年代末至2005年间,以艾未未、张晓刚、方力钧等为代表的“新生代”艺术家作品,如何在海外画廊和国内特定藏家群体的推动下,价格体系开始建立。分析“当代语境”如何挑战传统市场对“艺术史地位”的评判标准。 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反馈: 考察2000年初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后,艺术品市场如何作为一种“非主流”投资渠道开始受到关注。分析此时期“投资”属性的萌芽,即藏家不再仅仅是审美追求者,也开始关注艺术品的流通性和潜在回报。 第三部分:关键板块的深度剖析(1990-2005) 本部分将拆解当时市场中三大支柱板块的动态变化。 中国书画: 关注“近现代书画”与“古代书画”的分化。近现代大师(如傅抱石、李可染)的作品如何成为市场稳定器,价格稳步攀升;而古代山水画和文人画在学术权威性尚存的同时,如何受到图录、鉴定和流通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特别分析了“重点文物拍卖专场”对市场信心的提振作用。 中国瓷器与玉器: 探讨在“捡漏”心态仍存的市场环境下,官窑精品(如康熙五彩、雍正粉彩)如何逐步确立其“硬通货”地位。分析市场对“官款”的极度依赖性,以及由此引发的鉴定风险和早期市场泡沫的雏形。玉器市场在此时期的“复兴”与“炒作”现象将被细致考察。 当代艺术(1990-2005): 深入探讨“北京798艺术区”的建立对当代艺术市场的影响。分析早期收藏家群体(包括外籍人士、新兴企业主)的收藏偏好,以及艺术评论家在引导市场价格发现中的关键作用。重点梳理2003-2005年间,当代艺术价格首次出现快速跳跃的结构性原因。 第四部分:市场规范与未来预判(2005年前后的转向) 最后一部分将着眼于2005年前后,市场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为后续的超级牛市埋下伏笔。 信托与资产化尝试: 考察艺术品金融的早期探索,如信托产品、艺术基金的初步构想,以及监管层对艺术品作为财产权利的初步认可。 鉴定体系的重塑: 分析随着市场体量的扩大,传统依赖于个体专家和私人圈子的鉴定模式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行业对更具公信力的鉴定机构的需求。 新一代藏家的入场: 探讨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上的初步作用,以及富裕阶层迅速崛起对市场需求的根本性改变——从“文化消费”向“财富配置”的战略性转移。 本书通过对这十五年间海量拍卖纪录、行业报告、深度访谈的回顾与交叉验证,旨在勾勒出一个生动、复杂且充满活力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成长史,揭示其内在的权力结构、审美偏好和经济驱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浏览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其编排逻辑之清晰严密,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似乎并未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或拍卖行来罗列,而是根据艺术品的门类进行了精心的划分,从近现代书画的“稳健型投资”到当代艺术的“异军突起”,再到瓷器玉器的“传统支撑”,脉络分明。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每个章节的开头,都加入了一段对该领域在特定年份市场状态的定性分析,这种宏观叙事与微观数据的结合,为理解当时的行业生态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我试着查找了某件我记忆中在2003年引起市场波动的作品,发现相关记录不仅详细列出了成交价和买家信息(在不涉及隐私的前提下),还附带了当时的媒体报道摘要,这极大地增强了资料的立体感和可信度。这种深度的挖掘和整合,绝非一般资料汇编所能企及,它真正做到了“菁华录”这三个字的含义——去芜存菁,精选提炼。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为可靠的“时间锚点”。过去十年间的文献和研究,往往依赖于零散的行业报告或媒体零星报道,缺乏一个横跨十年周期的、高密度的数据支持。有了这本工具书,任何关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结构变迁、重要藏家群体的形成、或是某一艺术门类价格规律的推演,都可以被有效地验证和修正。我个人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海外回流”作品的统计部分,它清晰地勾勒出在特定时间段内,哪些类型的珍贵文物是市场追逐的焦点,以及它们从国际市场回流的路径和估值逻辑。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其远超一般的拍卖图录集合,它更像是一个为未来十年艺术史学家准备的,最基础、最扎实的第一手资料库。相信未来数年,引用此书作为佐证的学术论文会大量出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触感上来说,那种略带粗粝却又温润的纸张质地,与书名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形成了奇妙的和谐。封面设计没有采用那种炫目的大红大绿,而是选择了沉稳的墨黑打底,配以烫金的书名——“1996-2005中国艺术品拍卖十年菁华录”。这种克制的处理方式,恰恰体现了它内容的高级感。我特别留意了扉页和版权页的印刷质量,字体的排布清晰、规范,即便是在细节之处,也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学术性和收藏价值的尊重。很多记录类图书往往在装帧上敷衍了事,但这本书显然是下了功夫的。我翻阅时,那种油墨散发出的特有气味,带着一种老旧档案的庄严感,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萌芽和迅猛发展的十年。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时代留下的实体见证。对于我这种热衷于收藏早期艺术品拍卖资料的“老饕”来说,光是捧着它,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是任何电子版都无法替代的,它承载的重量,是数据流无法给予的仪式感。

评分

这本书的细节处理,体现了编纂者对“十年”这个概念的深刻理解。它并未止步于2005年,而是通过对前后市场趋势的对比分析,隐晦地预示了接下来的市场走向。我注意到在每一年的数据呈现之后,都会有一个简短的“市场观察”栏目,这个栏目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行家在耳边低语,点出当年市场异动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政策导向、重要收藏家的介入,或是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这种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分析,是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它让你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得以审视当下的困境与机遇。它不是一本单纯的“过去式”记录,而是带着一种审慎的、前瞻性的目光在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更具历史厚度和逻辑深度的艺术品投资观。

评分

阅读这本书时,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亲历了那个激情燃烧的拍卖十年。书中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成交价格,在当时无疑是爆炸性的新闻,但在今天的视角下回看,却又显得那么“理所当然”,这恰恰反映了中国艺术品市场惊人的加速度。我注意到,对于一些重量级拍品的描述,作者似乎采用了近乎新闻报道般的笔法,充满了现场的紧张感和竞价的戏剧性。比如对于某件被视为“国宝级”回流作品的争夺,文字中描述的电话竞投的焦灼、举槌瞬间的静默,都让人屏息凝神。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冰冷的数据拥有了温度和故事性,让初涉艺术品投资领域的新手,也能迅速抓住那个十年市场情绪的脉搏。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多少钱卖了”,更重要的是记录了“市场为什么愿意出这个价钱”,这背后是文化自信的重建和财富积累的集中爆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