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的作者菲利普?詹姆斯?多德在古典主义建筑和室内设计方面是德高望重的专家,而序言作者大卫?伊斯顿则是国际著名的室内装潢师,书中还包括了数十篇建筑师、学者、工艺师撰写的关于古典细节的文章,这一切使本书成为一部非常有学术价值的图书。书中的每一页,都展现出建筑师和手工艺师们对古典细节的热爱,读者可以从书页中看到这些专业人士们与众不同的娴熟技艺、感受到他们的自豪,并从书中获得丰富的启迪。本书既可以作为研究用书,又不失观赏价值,非常值得引荐给中国的读者。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中,菲利普·詹姆斯·多德近距离地考察了世界上非常优秀的当代古典建筑中的一些案例。
本书汇集了著名室内装潢师大卫·伊斯顿(David Easton)特地为本书撰写的序言。其后内容包括两大部分:论文集和项目集。“论文集”由当今非常受欢迎的一些建筑师、学者及手工艺者所写的多篇论文所组成。“项目集”把重点放在25个由菲利普?詹姆斯?多德精心挑选的25个古典风格的住宅建筑案例上,向读者呈现出这些理论是如何被付诸实践的,这些案例中包括一些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美国及英国建筑师所设计建造的作品。
本书中华丽的整版照片和效果图呈现了对精细的材料、错综复杂的细节与精湛的手艺的运用,而随其一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深刻的说明性文本,这些文字对任何对理论、实践和古典设计工艺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及其重要的。     
作者简介
   菲利普?詹姆斯?多德(Phillip James Dodd)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曾就读于著名的伦敦威尔士亲王建筑学院,获得建筑专业学位之后移居到美国,并在美国诺特丹大学获得建筑专业硕士学位。菲利普在古典主义建筑和室内设计方面是德高望重的专家,他是古典建筑研究所(ICA)和古典美国(CA)荣誉资深研究员。
  
 
     目录
   9 序
17 前言
论文集
31 创造自己的田园生活
35 古典建筑的语言
41 音乐与建筑
49 关于数学和对称
55 古典装饰
59 逆流而上
65 传统与创新
69 古典建筑细部的工艺
75 屹立不倒的建筑
79 古典建筑中的阿拉伯式花纹
83 设计开发与分析
87 完整绘制
91 工艺的未来
97 古典住宅中的细木工艺的重要性
103 金属制品:房屋佩戴的首饰
107 房间的中心装饰品
111 装饰画和镀金画框:古典起源与外来影响
115 石之永恒
119 装饰性石膏制品
123 手工砖之美
项目集
129 新乡村风格别墅
133 亨伯里庄园
137 公园大道公寓
141 瑞文伍德庄园
145 古典池阁
149 农田庄园
153 好莱坞摄政风格别墅
157 路边庄园
161 科茨沃尔德庄园
165 乔治亚风格乡间别墅
169 橡树河别墅
173 摄政风格别墅
177 乔治亚风格住宅
181 乔治亚风格庄园
185 第五大道居所
189 冰丘庄园
195 新殖民风格别墅
199 弗恩庄园
203 希腊复古风格乡间别墅
209 阿什福德庄园
213 新古典风格顶层公寓
217 加利福尼亚乔治亚风格庄园
221 彼得拉玛别墅
227 旧影重现别墅
231 乔治亚风格乡村庄园
版权信息
239 关于作者
240 致谢
243 参考书
245 供稿者
254 照片及绘图版权声明      
前言/序言
   序
大卫·伊斯顿(David Easton)
在这篇序言中,我想进行一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古典细节艺术之旅,每位读者都将不可避免地意识到“旧秩序已经改变,新秩序正在形成”这一理念。本书以广阔的视野审视了我们居住的房屋,及其如何与“古典细节”联系起来。
在美国长大的我们对“甜蜜的家”的印象是那些可以使我们联想起往日生活的房屋和当时的生活方式,也就是19世纪中期的那种环境。布杂艺术运动和对古典柱式的应用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建筑学理论,以及我们所建造的房屋。我们从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吸收了这种经验,可以说,我们的英国同行对我们“帮助”了很多,他们对古典主义原则的应用已经十分娴熟,而存在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辉煌建筑便是最好的证明。
总结过去的十多年,我所提及的观点既追溯过去,又面向我们在21世纪所倡导的未来生活。
我所受的教育首先扎根于普拉特学院的包豪斯运动,但我也有幸在毕业那年夏季获得到枫丹白露学习的奖学金和周游欧洲的机会,切身观赏和感受欧洲的古典建筑。这一去,我完全被古典建筑征服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旅行使一切成为可能。古希腊与古罗马首先使用古典柱式,此后,维特鲁威(Vitruvius)和帕拉迪奥(Palladio)传承了这种建筑风格,这种美妙的继承使古典柱式再次复兴起来,比例、大小及将其加以应用的系统都在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当代的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在意大利、英国,还是在法国,过去的建筑师将这些原则加以应用,锻炼了我们的头脑和眼睛,使我们能够分辨出什么是古典建筑。在这当中,细节是最要紧的,因为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在各自领域所受的古典主义教育和进行的古典主义实践才得以彰显,古典主义艺术才得以传承。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很幸运的获得了大量的旅行机会,也有幸拥有愿意建造带有古典气质的住宅的客户。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能接触到许多受过古典主义训练的建筑师,无论你们相信与否,他们都是用手绘制这些细节设计的,这其中包括石膏天花板、楼梯扶手,以及复杂的挑檐。我非常幸运地拥有乔·马里诺(Joe Marino)这位同事,他向我介绍了很多有关古典细节和绘制技巧的事情。在理解怎样在纸上将这些细节画出来的过程中,眼睛和手都有特殊的作用,不过我有时会想,我们是不是在习惯于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之后,逐渐失去了这项技能。
菲利普在这本精美的图书中介绍的建筑师和手工艺者都对古典细节充满热爱,他们自豪地把这种热爱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任何热爱建筑的人都会在这些书页中看出使书中所有建筑与众不同的娴熟技艺。书中所有的建筑师都要克服各种各样的问题,以使我们在21世纪对项目的要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还能让古典细节在项目的结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他们作品中的美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体现。
我们现在正以飞快的速度迈进人口激增的21世纪,人口统计数据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当中不再能看到古典主义的细节。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但是话说回来,我也不能确定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至少在当下,我们仍然可以惊叹于古典细节的美,并庆幸它们依然保存完好。    
				
 
				
				
					建筑的语言:空间、光影与材料的交响  一部深入剖析建筑空间叙事、光线运用、以及材料美学的深度著作  本书聚焦于超越纯粹风格的建筑本体论,探讨空间如何塑造人的体验、光线如何定义形式,以及材料如何承载历史与情感的厚重。  ---   第一部分:空间的形而上学——从容器到场所的转变  本书的首要目标,是挑战“建筑即是容器”的传统观念。我们不再将建筑视为简单地容纳人类活动的盒子,而是深入挖掘空间如何作为一种动态的、可感知的实体,主动参与到人类的认知和情感构建之中。  第一章:可触及的维度——空间的尺度与比例的心理学效应  本章详细考察了建筑尺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并引入了对“中等尺度”(Mittelmaß)的深入探讨。我们分析了诸如费伯纳奇数列、黄金分割在建筑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以及这些数学美学原则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观者的安全感、敬畏感或亲密感。重点分析了哥特式大教堂的垂直性带来的“升腾感”与日本传统住宅中低矮、水平延展的空间所营造的“安稳感”之间的结构性差异。这不是简单的美学复述,而是对尺度如何转化为心理体验的结构性剖析。  第二章:流动的界限——开放性、渗透性与“未完成”的空间  我们摒弃了清晰、封闭的墙体概念,转而研究建筑的“半空间”(Semi-Space)。这包括:渗透性极高的立面处理(如晶体管式幕墙的动态效果),利用植被、水景或玻璃作为“软边界”的策略,以及那些故意设计成可被使用者重新定义和“完成”的区域。探讨了路易斯·康(Louis Kahn)的“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张力,以及这些界限的模糊化如何促进社区互动和个人对场所的归属感。  第三章:路径与序列——时间的建筑化  建筑体验本质上是时间的艺术。本章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解构了“行进序列”(Sequencing of Movement)。我们研究了如何通过连续的、有节奏的入口序列(如从城市街道到庭院,再到内殿)来引导情绪的递进。重点分析了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和古根海姆博物馆(毕尔巴鄂)在引导人流和情绪释放上的不同策略,论证了路径设计本身就是叙事结构的核心。  ---   第二部分:光线的炼金术——从照明到氛围的转化  光线是建筑的“第二材料”,它不仅揭示了形态,更定义了氛围的实质。本部分专注于光线在建筑叙事中的主动角色。  第四章:自然光的雕塑性——阴影的几何学  本章深入研究了光线与物体表面的互动。我们细致分析了正午的直射光与清晨、黄昏的漫射光在揭示材料纹理和增强空间深度方面的差异。通过对古代神庙和现代主义大师(如勒·柯布西耶在朗香教堂的处理)的分析,展示了阴影如何被设计成一个具有固定形态和重量的元素,而非仅仅是光线缺失的副产品。这部分强调了对“暗”的积极设计。  第五章:人工照明的语境化——色温与照度的情感编码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现代照明设计中过度依赖均匀照度的趋势。我们主张,人工照明必须服务于空间的功能和情绪需求。详细考察了不同色温(从低开普氏度的暖黄到高开普氏度的冷白)对人体生理节律(昼夜节律)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特定区域(如阅读区、冥想空间)精确匹配光照的强度和方向,以实现功能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第六章:光线的幕布——过滤、折射与光的隐藏  本章关注那些不让光线直接进入,而是通过媒介进行转化和“驯化”的技法。研究了使用穿孔金属板、磨砂玻璃、水池表面反射等手段,使光线在进入空间前经历过滤和重构的过程。这部分借鉴了日本障子纸结构对漫射光的处理,探讨如何通过创造“非直接可见”的光源,达到宁静、内省的氛围。  ---   第三部分:材料的语境与触感——纹理、耐久性与时间的印记  材料的选择不仅仅是关于外观,它关乎建筑的生命力、维护成本以及它与周边环境和历史的对话能力。  第七章:表皮的对话——纹理、粗糙度与触觉的召唤  建筑的“触觉界面”是人和建筑沟通的第一个桥梁。本章专注于材料的表面处理,探讨粗糙的石材、打磨光滑的混凝土、以及细腻的木材对人手和目光的吸引力差异。我们引入了“材料的自白”概念,即材料应诚实地展现其加工过程和自然属性,反对过度的人工修饰。对爱尔兰和苏格兰地区传统石墙中,材料如何随时间被风雨磨砺而呈现出独特“皮肤”的案例进行了细致的纹理分析。  第八章:承载时间的重量——风化、锈蚀与“老去”的美学  本书反对建筑必须永恒如新的观点,转而赞美材料在时间流逝中发生的变化。深入分析了铜绿(Patina)、耐候钢(Corten Steel)的锈蚀过程,以及未经处理的木材如何随暴露程度不同而变色。这种对材料自然老化的接纳,是构建真正具有历史感和深度场所的关键,使新建筑能够迅速融入其所在的文脉。  第九章:材料的伦理与地域性——根植于场地的选择  此章探讨了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与可持续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了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如何发掘和应用当地特有的、低影响的材料(如火山石、特定黏土、竹材)。通过对比全球化标准材料与本土材料的差异,强调了建筑的“地方感”(Genius Loci)是通过材料的“根系”建立起来的,而非仅依赖于形式上的模仿。  ---   结语:整体性与感知统一  本书最终指向一个核心论点:伟大的建筑不是元素堆砌的集合,而是一种感知上的统一体验。 空间、光线和材料必须在设计之初就被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服务于清晰而深刻的建筑意图。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深入解析和构建这种整体性的工具和视角,超越对特定“风格”的盲目追随,回归到对建筑本质——即人类经验的塑造者——的深刻理解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