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革命与霓裳: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

正版现货 革命与霓裳: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晓燕 著
图书标签:
  • 法国历史
  • 时尚史
  • 女性史
  • 文化史
  • 政治史
  • 大革命
  • 服饰研究
  • 社会史
  • 18世纪
  • 欧洲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津冀腾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548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52942809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汤晓燕所著的《革命与霓裳(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记述了:女性与服饰,看似与革命、政治相去甚远,但不论是法国旧制度晚期的汹涌暗流,还是大革命时代梢纵即变的政治局势,法国女性服饰无不被卷入历史的洪流,记载着非同寻常的时代里人们的情感与心态。

编辑推荐

性别研究、表象研究是当前史学领域的前沿阵地。汤晓燕所著的《革命与霓裳(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考察法国大革命期 间法国女性的时尚服饰,深入细致地分析时尚文化与政治事件、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机制。作者立足于图像实证材料,从2万多幅图片中选取资料,以图为证,给人 以直观印象;同时运用西美尔和布尔迪厄等社会学名家的理论学说,通过服饰材料和外观的改变,来探究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变迁。

作者简介

汤晓燕,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曾在法国里昂人文高等师范学校、巴黎政治学院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女性史及18世纪法国史。

目录

导论
大革命前夕——反奢话语与“时尚王后”
*侈讨论中的女性
“*侈”之意及18世纪之前的“禁奢令”
*侈与女性的联系
18世纪的“*侈之争”
18世界的“*侈之争”中的女性
负面的“奢*女性”产生之缘由
摇摇欲坠的社会等级与性别焦虑
“时尚王后”
王后的奢*与*威
凡尔赛与巴黎的风尚
针对王后的批评?抑或针对王室的批评?
王后的另一面——自然之爱的王后
18世纪下半叶的新风尚
新的女性美观点
革命高潮时期的女性服饰及相关争议
革命时期的“亚*逊女战士”服饰
“三色徽之争”与大革命中的女性
“白衣少女”与美德的具象化
革命退潮时期女性服饰的嬗变
“热月”之后的法国社会及“绝美女人”
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和性别外观的确立
结语
参考书目
附录
索引
致谢

序言

性别研究、表象研究是当前史学领域的前沿阵地。汤晓燕所著的《革命与霓裳(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考察法国大革命期 间法国女性的时尚服饰,深入细致地分析时尚文化与政治事件、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机制。作者立足于图像实证材料,从2万多幅图片中选取资料,以图为证,给人 以直观印象;同时运用西美尔和布尔迪厄等社会学名家的理论学说,通过服饰材料和外观的改变,来探究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变迁。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聚焦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但侧重于政治、社会变革以及女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而非服饰本身。 图书名称:风暴中的罗兰夫人:革命话语与女性政治的生成 (1789-1799) 作者:[虚构作者名] 艾米莉·杜波依斯 (Émilie Dubois)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 启蒙之光出版社 页数:约 580 页 定价:128.00 元人民币 ISBN:978-7-5678-9012-3 --- 卷首语: “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响彻巴黎的街道,然而,在宏大的革命叙事之下,究竟是谁在定义‘公民’的身份?当旧制度的枷锁被砸碎,女性的角色是仅仅退居沙龙的旁观者,还是成为了推动历史前行的关键力量?本书将聚焦于法国大革命的十年(1789-1799),深入剖析以罗兰夫人(Madame Roland)为代表的杰出女性,如何在男性主导的政治剧场中,通过语言、沙龙和政治结社,构建起一套独特的女性政治话语体系,并深刻地影响了革命的走向与形态。 --- 内容提要: 《风暴中的罗兰夫人:革命话语与女性政治的生成》是一部深入考察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文化与性别政治交织的学术专著。本书摒弃了将女性简单视为政治事件的被动接受者或纯粹的装饰性背景的传统史学观点,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积极参与公共讨论、试图在新的共和国结构中为自身争取地位的女性行动者。 本书的核心人物是玛丽-让娜·曼翁·罗兰(Marie-Jeanne Manon Roland),一位在雅各宾派与吉伦特派斗争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知识分子和政治说客。然而,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罗兰夫人传记,而是以她为核心案例,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分析框架,探讨在革命的剧烈动荡中,“女性性(Féminité)”与“公民身份(Citoyenneté)”之间紧张而富有创造性的张力。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层层递进,力求还原一个复杂、多维的革命图景: 第一部分:旧制度的遗产与启蒙的契机 (1770-1789) 本部分追溯了罗兰夫人及其同代女性的知识背景。我们考察了卢梭、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关于性别与德性的论述,并分析了沙龙文化在何种程度上为女性提供了接触政治思想的非正式平台。重点探讨了“共和国美德”的概念如何在启蒙后期被重新阐释,以及早期女性知识分子如何利用这些概念为自己的公共参与寻找合法性。 第二部分:从“闺阁”到“俱乐部”:女性政治空间的拓展 (1789-1792) 大革命爆发后,传统的性别界限开始模糊。本书详细分析了女性如何利用节日庆典、请愿活动和新兴的政治社团(如“革命共和爱国妇女协会”)介入公共事务。罗兰夫人的沙龙成为了吉伦特派的核心智囊团,是事实上的“内阁会议室”。我们将细致梳理罗兰夫人在信件和回忆录中展现出的政治理念,特别关注她如何将“母亲美德”的概念延伸至“祖国美德”,试图在公共领域中重塑女性的道德权威。 第三部分:话语的战争:公民权与性别鸿沟 (1792-1793) 随着革命激进化,关于女性是否应享有完整公民权的争论达到了白热化。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奥林普·德·古日(Olympe de Gouges)的《妇女和女性公民权利宣言》与政权主流话语之间的冲突。同时,我们深入研究了马拉、埃贝尔等极端派如何运用“自然秩序”和“母性责任”来压制女性的政治诉求,将积极参与政治的女性定性为“反常”或“堕落”。罗兰夫人在此时期的论述,体现了她既渴望参与政治,又深知其局限性的矛盾心态。 第四部分:恐怖统治下的沉默与抵抗 (1793-1794) 恐怖统治的来临标志着女性政治空间的急剧收缩。本书细致重构了吉伦特派的覆灭过程,重点探讨了罗兰夫人被捕后的心理状态及其留下的最后文字。我们将分析恐怖统治如何系统性地将“政治女性”与“公共领域”绝对隔离,将其等同于“阴谋”和“不正当干预”。通过对审判记录和相关宣传品的分析,揭示了革命政权如何通过意识形态工具重塑严格的性别分工,以维护其“单一”的公民形象。 第五部分:记忆的重塑:罗兰夫人的遗产与女性政治的隐秘延续 本书的结论部分探讨了罗兰夫人在被处决后,其形象如何在历史叙事中被扭曲或遗忘。我们考察了后世历史学家如何处理这位“有政治头脑的女人”,以及她的遗产如何影响了后续的女性主义思潮。最终,本书认为,尽管罗兰夫人的直接政治努力未能成功,但她通过其文字构建的政治话语,为后世女性争取政治权利提供了宝贵的早期范例,证明了在革命的宏大叙事中,个体女性的能动性从未完全消失。 --- 学术价值与特色: 1. 聚焦“能动性”: 本书打破了对“政治参与”的狭隘定义,将沙龙、通信、记忆书写等非正式领域纳入政治分析的范畴。 2. 精细的文本解读: 对罗兰夫人的书信集和回忆录进行了深入的语言学和修辞学分析,揭示了其话语策略的复杂性。 3.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政治史、性别研究和知识分子史的理论框架,为研究革命时期的文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 4. 史料扎实: 充分利用了法国国家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原始档案,包括未曾充分利用的早期报刊和审判记录。 本书适合人群: 法国大革命史研究者、性别史学者、政治哲学爱好者,以及任何对革命时代知识分子生活和女性在历史转折点中作用感兴趣的读者。 --- [此书无任何关于服饰、霓裳、纺织品或时尚史的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分析深度是超乎我预期的。它并非停留在“穿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穿”以及“穿了之后会发生什么”的社会后果。作者对“时尚的政治化”这一主题的把握极其精准,尤其是在论述“去性别化”趋势(如女性开始穿着裤装或模仿男性军装元素)时,展现了极强的洞察力。这揭示了在追求普遍人权的过程中,女性是如何巧妙地利用服饰作为一种无声的抗议和主张。书中对服饰的解读,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的、批判性的视角,不将任何一种风格视为最终定论,而是看作在特定历史时刻下的权力博弈产物。它迫使我思考:今天我们穿的衣服,又在向世界宣告着什么?这本书的思考链条无疑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它为我理解当代社会中的符号消费提供了极佳的理论参照系。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学院派罗列,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戏剧化的手法来展开论述。每一章的过渡都非常自然流畅,仿佛在引导读者走过一条精心设计的历史长廊。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特定历史事件的介入描写。比如,当雅各宾派掌权时,服饰的色彩和款式如何瞬间变得“政治正确”起来,任何稍显浮夸的装扮都可能招致灾祸。这种瞬间的收紧与放开,极富张力。作者似乎深谙“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道理,很多时候,他只是描述了某种裙摆的长度或者帽子上的标志,但由此引发的社会反应和政治含义,需要读者自己去细细咂摸。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我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部关于权力、欲望与时尚交织的史诗。对于那些习惯于传统宏大叙事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新鲜、充满活力的视角,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历史”究竟是如何被穿在身上的。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能够把那些深奥的理论和细致的考证,用一种非常“可感”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一手资料时,非常注重细节的还原,这使得那些抽象的“文化转型”变得具体可触。例如,书中对“无套裤汉”(Sans-culottes)群体中女性服饰特征的分析,就极其精准地捕捉到了阶级矛盾在日常生活层面的投射。它不是简单地将服饰分类,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阶层女性如何利用、误解,甚至颠覆既定的服饰规范来争取话语权。这种“自下而上”的观察角度,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大革命复杂性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女性的衣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侧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充满张力的革命图景,远比教科书上的那些宣言要生动得多。

评分

这本关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女性服饰的著作,实在是令人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一本描绘历史服饰演变的图鉴,更像是一把剖析社会变迁的精妙手术刀。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将那些剪裁、面料乃至配饰的微小变化,都赋予了深刻的时代意义。我尤其欣赏它如何将“衣着”这个看似表层的现象,与“政治宣言”、“身份认同”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从洛可可式的繁复华丽到新古典主义的简洁素雅,中间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审美趣味的转向,更是对旧制度瓦解后,人们对于自由、平等、理性的渴望与追求。书中对“共和风格”的解析尤其到位,它如何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服饰的借鉴,在视觉上构建出一个理想化的公民形象,这种符号学的运用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通过阅读,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些女性在 dressing room 里,面对镜子时,内心那份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新时代的拥抱,也有在剧变中寻找自我定位的迷茫与挣扎。这本书拓展了我对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它证明了即便是最日常的物质文化,也能承载起厚重的历史叙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插图选择也值得称赞,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品,而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黑白版画和彩色水彩的并置,本身就在进行一场关于“真实”与“理想化”的对话。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不同社会群体服饰的对比分析,这种并置手法立刻凸显了社会不平等的残酷性。比如,一方面是革命元老们刻意模仿的古朴着装,另一方面是那些在黑市上依然追求奢华面料的贵族残余。这些视觉证据,强化了文字的论点。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几乎没有产生“阅读疲劳”。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兼具了历史学家的严谨和散文家的优美,使得即便是对服饰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阅读乐趣和知识增量。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小众的研究领域,转化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史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