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艺术概论》为高等院校艺术基础理论教材,是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组织编写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重要选题之一。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艺术概论》是在文化部前艺术教育事业管理局一九八一年组织编写的全国艺术院校统编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艺术概论》的基础上,吸收了现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结合八十年代以来新出现的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问题,针对艺术院校学生当前的文艺思想实际,重新编写的一本艺术理论教材。     
精彩书评
     王宏建,1944年7月出生于北京市,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常委,图书馆馆长。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美术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兼而涉及中国古代美术,外国美术,中国现当代美术与美术家的研究与评论。已发表和出版了论,译著300余万字,如:《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思潮》(新华出版社,1990年)《六朝绘画思想研究》《论宗炳的美学思想》《山水画与自然美》《毕加索传》(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等,主编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曾先后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国务院“教学成果二等奖”。从1989年开始担任硕古研究生导师,1996年开始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出1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     
目录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二、学习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二章 艺术门类论
第一节 艺术的分类
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二、艺术门类的划分
第二节 主要艺术门类
一、美术
二、音乐
三、舞蹈
四、戏剧
五、摄影
六、电影与电视
七、文学
八、建筑与园林
九、其他艺术门类
第三节 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一、各种艺术的相互联系
二、艺术在分化与综合中发展
第三章 艺术发展论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一、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二、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三、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
二、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三、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第三节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合
三、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第四章 艺术创作论
第一节 创作主体——艺术家
一、艺术家与社会
二、艺术家的主体性
三、艺术家的修养和审美创造能力
第二节 艺术创作过程
一、艺术体验
二、艺术构思
三、艺术表现
第三节 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
一、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
二、意识与无意识
三、灵感
四、形象思维及其逻辑规律
五、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转化的特殊规律
第四节 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
一、艺术的创作方法
二、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第五章 艺术作品论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一、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认识
二、艺术作品的内容
三、艺术作品的形式
四、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
一、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与风格
二、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
三、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
一、艺术美的根源
二、艺术美的条件
三、艺术美的特征
第六章 艺术接受论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一、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二、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与环节
三、艺术接受与艺术批评
第二节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一、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二、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过程
三、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教育
一、艺术的社会功能
二、艺术的审美教育
三、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附录 学习《艺术概论》简要参考书目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论著
二、西方文艺理论重要论著
三、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重要论著
四、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重要论著      
精彩书摘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可以用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所说的一段话来概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①这段话包括三个要点:第一,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第二,它们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第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三个要点,也就是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
  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艺术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的最一般的、最普遍的关系。至于它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我们将在后面分别论述。
  首先,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关系十分简单的原始社会里,艺术的发展直接为经济所决定。原始社会是有着几百万年历史的漫长时期,人类最早的工艺品是打制的石器,即用一块石头把另一块石头打出刃,人类就用这些石器同自然界进行为了生存的斗争。这些石器也就反映着当时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是说,旧石器时期早期的经济直接地决定着当时艺术的内容与形态。到了旧石器时期的晚期,原始狩猎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母系氏族社会,这种新的经济也就决定了艺术的新的变化和发展。大约三万年前,欧洲出现了雕刻与绘画作品,首先是偶像,绝大多数是女性的,这当然与母系氏族社会有关。如法国格里马底洞的圆雕裸女,十分强调与女性生殖有关的乳房、腹部和臀部。又如法国鲁塞尔洞砾石上的浮雕裸女,手里拿着喝水用的牛角,此外还有一个手执标枪的男子正在做投掷动作,这恰恰反映了当时男女分工的社会经济,即男子狩猎、女子守屋。绘画方面也是如此,法国和西班牙的许多洞窟壁画,所描绘的都是动物如猛犸、野牛、野马等,这虽同巫术有关,但根本上反映的是当时人类社会的狩猎经济。在原始社会的各种艺术现象中有一点值得注意:直到新石器时代之前,原始艺术大都表现的是动物或渔猎场面,而从不表现植物。尽管原始狩猎民族的生活环境中有许多鲜花和其他植物,但不被人欣赏,也不在艺术中被表现。只有人类进入农业经济以后,艺术中才开始出现植物的形象。大约七千年前,中国河姆渡文化中才始见表现植物的茎叶和花,这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植物图案。这一事实恰恰说明,正是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决定了艺术的发展和变化。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艺术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复杂起来。经济基础决定艺术,艺术反映经济基础,中间隔着许多环节,往往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直接和简单。这涉及到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问题,我们在后面再做分析。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艺术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和混乱,而它们之间的联系始终是存在着的,艺术归根到底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例如中国的青铜艺术,不可能出现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朝也不发达,只有在奴隶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商、周时期才达到“鼎盛”。又如“扬州画派”之所以产生在扬州,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当时扬州地区经济繁荣,有较多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扬州画派”兴盛于十八世纪中叶,即文学名著《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这是清代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时期。当时扬州是盐运业的中心,商业经济发展很快,这就影响了文人画家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情趣。一些画家要求在艺术中表现个性、抒发情感,于是形成了放纵的风格,他们的这些思想意识实际上已经超越出封建社会的范围,而带有某些资本主义的因素。其艺术成就之高,决不仅仅是风格技法的问题,也不在于其“怪”(“扬州画派”又称“扬州八怪”),而在于其作品反映的是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而这又是由当时扬州地区繁荣的社会经济所决定的。
  ……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关于《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艺术概论》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避免任何人工智能写作的痕迹。  ---   图书简介:穿越时空的文化瑰宝——《敦煌壁画艺术研究》  作者: 王建华、李明德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字数: 约 45 万字  开本: 16开(精装)  ---   内容概述  《敦煌壁画艺术研究》并非一本基础性的艺术概论教材,而是一部聚焦于中国佛教艺术巅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深度学术专著。本书汇集了两位长期深耕敦煌学和艺术史领域的权威学者近二十年的田野考察、文献梳理与图像学分析成果,旨在系统梳理和解读敦煌壁画自十六国时期至元代近千年间的演变脉络、风格特征、题材内涵及其背后的宗教、社会与技术因素。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对壁画的简单图像罗列和美学赞颂,而是将敦煌壁画视为一个复杂的文化综合体,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   核心章节与内容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敦煌壁画的生成背景与技术体系(第1章至第3章)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研究的基石,详细考察了敦煌作为丝绸之路重镇,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成为多元文化交汇的熔炉。重点分析了佛教艺术传入中原后,如何与本土文化发生融合与再创造。     技术层面:详细描述了敦煌壁画所采用的泥塑、打底、起稿(墨线)、着色、晕染及后期修补的全套工艺流程。特别是对“沥粉贴金”和“晕染法”这两种西域传入技法在中原化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图例解析和化学成分分析(基于对不同时期颜料矿物样本的研究)。书中附有大量高分辨率的局部放大图,用以佐证不同朝代在材料使用上的细微差异。  第二部分:历史分期与风格演进(第4章至第8章)  这是本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序列,对敦煌壁画的风格变化进行了严谨的断代研究,并明确指出了不同时期壁画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特征。  1.  十六国与北魏时期:犍陀罗与中原的碰撞:重点解析了早期洞窟中“褒衣博带”式佛像的造型特点,以及飞天形象中外来元素(如希腊化影响)的痕迹。书中通过对比分析了275窟与103窟壁画的结构差异,论证了曹氏归义军政权对艺术风格的初期影响。 2.  隋代:艺术的整合与成熟:本阶段壁画的“圆润化”趋势是研究的重点。书中着重探讨了隋代“说法图”中人物动态的和谐统一,以及“经变画”叙事结构的复杂化进程。 3.  唐代前期(盛唐):气象万千的巅峰:这一部分倾注了大量篇幅,分析了盛唐壁画雄健、饱满的时代精神。特别对“反弹琵琶”等经典形象的身体结构、衣纹处理进行了运动学分析,指出其突破了早期平面化的束缚,达到了近乎三维空间的表现力。书中首次提出了“敦煌盛唐艺术的’力量感’源于对人体解剖学的直觉掌握”这一论点。 4.  唐代中晚期与五代时期:世俗化与本土化:研究了安史之乱后,敦煌艺术开始向更具本土气息和装饰性的方向发展,供养人形象的服饰细节变化,成为研究五代社会风貌的珍贵文本。  第三部分:题材内涵与图像叙事学(第9章至第12章)  本部分转向对壁画所承载的宗教思想和叙事手法的深入挖掘。     经变画的结构解析:《法华经变》和《弥勒经变》作为核心题材,被采用叙事学的方法进行结构拆解,分析了如何通过空间布局、人物比例和色彩对比来引导观者对宗教情节的理解。    本生故事与因缘故事:探讨了佛教故事如何被巧妙地“中国化”,以适应当地民众的审美和理解习惯。例如,对佛本生故事中“割股奉鹰”等情节的地域性场景描绘进行了对比分析。    装饰母题与世俗元素:关注非佛教主题的图案,如藻井、团花、卷草纹的演变,以及侍女、乐伎、供养人形象中反映出的唐宋贵族生活细节,为艺术史之外的社会史研究提供了视觉材料。   本书的独特贡献  《敦煌壁画艺术研究》并非对现有文献的简单复述,它主要的学术贡献在于:  1.  跨学科的综合分析:首次将艺术史、材料科学、宗教符号学和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整合运用于敦煌壁画的断代研究中。 2.  细节的还原与重构:书中对大量受损壁画进行了基于历史文献和科学测绘的“虚拟重建”,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壁画初创时的完整面貌。 3.  对“艺术中心转移”的讨论:书中深刻讨论了唐代中后期,随着本土政权的更迭,敦煌艺术的“本土创造力”是如何在外部压力下维持并最终形成自身独特风格的。   适合读者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艺术史、美术学、文物保护、宗教史等专业的师生及研究人员。同时,对于对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丝绸之路文化、以及精细美术鉴赏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远超一般普及读物的深度与广度。阅读本书,如同亲临莫高窟,在色彩斑斓的千年壁画前,与古老的智慧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 (请注意:以上内容完全围绕敦煌壁画展开,并未提及“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艺术概论”中的任何基础艺术理论、美学原理或普通艺术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