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是文字礼物;《器物帖》是美好生活的一则邀约
200件日本生活器物“选择、使用”窍门集
小器物里见大生活
天天见面的器物如何用出新鲜感?
白色器皿+白色器皿能玩出什么花样?
饭碗和酒杯还有怎样出人意料的用法?
器物上的花纹不仅是装饰那么简单
搭配得当,平面的餐桌也能“高下立见”
百余全彩图片,十数民艺作家
带你聆听来自器物的声音
井藤昌志、山本教行、坂本工、大谷哲也……
日本民艺家亲自传授200件器物“选择”和“使用”之关窍
日本民艺家公开家庭食谱,带你亲历创作者的家庭故事和生活趣味
200件器物“选择、使用”窍门集
“选择器物,就是选择一段生活。”
白色器物、彩色器物、纹饰器物、染付器物……各有适用的场合与搭配特点,如何发掘出它们的本能?作为创作者,民艺家们爱用的器物是什么,他们又践行着怎样的创造准则?
《器物帖》图文并茂解说不同器物选用窍门与别出心裁的使用方法,与你分享创作者的生活趣味。yin领你发掘物与器的融合之道,在器物使用中展现自己du一无二的生活态度。
SML是标准制造实验室(Standard Manufacturer Laboratory)的缩写,公司旨在提供具备当代水准、乃至为后世立范的产品。以民艺器物为中心,希望承载任何世代和国籍的人都能欣赏的设计,创作一直能为大家所渴望的器物。
日常器物 “使用、选择”窍门集 1
白色器物- 只有白色也可令餐桌如此悦目-3
彩色器物- 菜品与容器的配色之趣-21
纹饰器物- 尽显纹饰之美-35
染付器物- 用雅致的染付器物打造时尚餐桌-49
形态各异的器物- 各种形状的组合搭配-73
绿植与器物- 选择与花草相配的器物-83
待客的搭配之道- 小心思让餐桌更喜庆-97
展现收纳之美- 装饰和收纳的美丽创意-103
户外也器物- 让户外用餐更加美味-111
创作者的生活 117
大谷制陶所 大谷哲也?桃子- 滋贺县 信乐-118
LABORATORIO 井藤昌志- 长野县 松本-140
小鹿田烧 坂本工- 大分县 日田-158
岩井窑 山本教行- 鸟取县 岩美-176
同样的器物竟可如此不同 几个创意教你玩转器物 57
漆- 白漆折沿盘-58
带盖器物- 盖盅-62
玻璃碗- 纵缎纹面钵-64
陶板- 流描陶板-66
大盘- 早餐盘-68
各种酒杯-70
需要了解的器物基础知识 201
译注 206
超越造作
创作唯有自己才能制作的东西(节选)
……
井藤(昌志)上高中时就邂逅了椭圆木盒。少年时的他喜欢垂钓,爱读的户外杂志上有介绍椭圆木盒的文章,介绍在日本正式推广夏克家具的藤门弘。不过,那时他只是模糊地想“还有这样的东西啊”。
高中毕业,他离开了家乡岐阜县,到富山的大学学习人类学。大学毕业后没有回老家,在东京的公司就职。过着上班族的日子,他头脑中逐渐萌生出一个疑问:“我一生都会这样在东京工作下去吗?”
那时,他遇见了唐津的陶艺家中里隆的作品。井藤以前就对家具、生活用具和西装之类的事物感兴趣,他看过许多器物,被中里制作的大气、自由豁达的器物所深深吸引。然后,他想:“我也要像他那样,创作能表现出作者品格的器物。”
是选陶艺还是木工,他有些迟疑,最终还是决定去离老家不太远的高山市,在那里的木工职业训练学校上课。从学校毕业后,在木工匠人永田康夫门下学徒三年,2003 年在岐阜县独立。据说从那时候起,他就自然而然地转向夏克风格的家具了。
在学徒时期,井藤再一次邂逅了夏克风格的家具,因为师傅与之前关于椭圆木盒的文章里写到的藤门弘也私交甚深。“我再一次觉得椭圆木盒真美,就去找书来看,自己开始调查制作方法。后来做亚麻品牌的朋友想让我给他做个原创针线盒。我就做了个椭圆木盒,朋友很吃惊,结果就一下子传开了。”
2009 年,他为了寻找湿度低、适合制造木盒的地区,移居到了松本。老药店的西式风格建筑也是他移居的决定性要素,他重新装修了店面,一楼是销售椭圆木盒和西装的“the BOX SHOP”和咖啡& 艺术馆“LABORATORIO”。妻子万纪子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她说,既然开了店,“就要服务于客人”。家里烹饪出好吃的菜品,就加在咖啡馆的菜单上,自家试用之后觉得好的东西才销售给客人。店内传递出这样一种气息:两人十分热爱生活。
井藤回首,自己爱生活,或许是因为孩童时期曾读过《大草原上的小房子》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将应季的收获做成菜肴等场景构成了生活的一个画面。从那种生活中发现喜悦,幼小的心灵会觉得很充实吧。”
在长大成人之前,井藤从没想过自己竟会把手工活当作营生。更是半点也没想到做的是上高中时看到的椭圆木盒。然而兜兜转转,曾感兴趣的东西却与如今的生活联系到了一起。
“在无法重来的人生里,有缘邂逅的东西总是与某些别的东西相联系。也许这就是幸福的活法。”
“我想在自己生命的延长线上去创造。”井藤多次说出这句话。“至今为止,我遇到了许多器物和许多人,那些令我怦然心动的经历,会在作品上反映出来。我觉得,这不就是最自然的方式吗?”
买下器物
就是买下一段生活(节选)
众所周知,岩井窑山本教行的器物很能衬托菜品。
他制作的器物,尺寸形状各异,釉色和纹样色彩斑斓,技法独特。就算只远远观望,心都会悦动,实际去使用则更能感受到其魅力。称手的尺寸、自然容纳菜肴的器形、颜色和图案的搭配,无论装盛日餐还是西餐都十分适合。盛好菜品时才第一次发现,这容器,懂得如何让菜肴更加诱人。这与山本将他自己称为“实感主义者”有很深的联系。
“制作自己想用的器物,然后实际去使用,若不反复去这样做,就无法做出好的器物。别人的东西,如果不多去使用,就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好处。”
就算第一眼看不出哪里好,先放在手边,这期间的某个时刻,你会突然看到那件器物的本质。所以感兴趣的东西,要尽可能买回来使用。把价格昂贵的李朝白瓷壶用来养花,民艺巨匠滨田庄司的容器也不惜于在平常餐桌上使用。“这些都是为了让人使用而诞生的器物,所以全都要拿来使用。放入东西,才能感觉到容器本身的力量。”
岩井窑的窑厂内有一座资料馆,山本就是在这座馆中展示至今为止收集的器物。那座叫作参考馆的建筑里,不仅有陶瓷器,还摆放着绘画和织染,漆器与木工艺品,金属工艺品,筐篓等古今东西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此外,跟窑厂并设一处的咖啡馆和餐厅里也到处摆放着山本的藏品,搭建出了如同外国绘本里描绘的异世界般的空间。看到、使用、品味如此庞大数量的收集品,将其精华在自己的作品中升华。正因为如此,山本的作品才如此多彩。
“并不是单纯因为喜欢而收藏。使用什么样的东西,从它上面就能够吸收到什么。这样慢慢在自己体内积淀下来的东西,会化作作品的器形,显现出来。”
终极的创造,山本说,是“自己的作品和生活用具合为一体,整个生活创作出一个故事”。岩井窑,正是作为可以切身感受到一个故事的场所,存在于此处。
在生活中,从一把椅子、一把勺子开始,选择让自己舒服的器物。这种生活的累积,会让作品诞生出难以名状的情绪。
……
有一件器物能显示出山本的创作姿态,那就是儿童饭碗。他接到订单,把孩子的姓名也一并烧制在碗上,就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饭碗。那碗中融入了山本的思想,他希望孩子从小就学会与器物相处的方法。
“就算是两岁的孩子,也要让他在使用时注意不要损坏陶瓷碗。下手没轻重的话碗就会破损,这个意识既已在头脑中形成,就要用身体去记忆,养成轻拿轻放的习惯。器物有种感染人的力量。可当今时代,人们只追求方便和安全性,剥夺了孩子从物品中学习的机会。‘会破损’这点原本就是物品的要素。”
与“会破损”的东西相同,山本认为,重的东西也很必要。“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越轻越好。器物,要具有与其相称的重量。”实际拿到手里,用自己的手去感觉,选择重量合适的饭碗,这就是用切身感受去选择。
山本说:“发现东西,就是发现自己。”民艺巨匠之一,陶艺家河井宽次郎留下一句话:“买回东西。买回自己。”山本认为正如其所言。
“若单纯认为买了个东西,也许会觉得很贵。但买回器物,就是买回了自己的一段生活。举个例子,比如有个很喜欢的咖啡杯,你花大价钱买了回来。在繁忙的日子里,用这个咖啡杯喝咖啡的时刻,恐怕对你来说,会成为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时光。”
要不时直起腰,去寻找什么能让自己满足。“这样去寻找自己的话,就会发现如何才能舒适、直率地生活。”山本微笑道。
坦白讲,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对晦涩难懂的书,毕竟“器物”这个主题听起来就带着某种专业门槛。然而,作者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巧妙,他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深奥的哲学思考融入到对具体物件的剖析之中。比如,当他谈论到某个工具的结构时,会自然而然地引申到古人对效率和合理的理解,这种由表及里的剖析逻辑,既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又不会让我感到知识的堆砌。更难得的是,他平衡得非常好,既有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赞美,也没有盲目推崇,而是能用一种现代的、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遗留下的智慧。这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探讨,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文化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入门指南,教你如何从日常的“物”中,去探寻更本质的“道”。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使用价值”和“精神价值”之间关系的细腻阐释。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更新迭代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将物品视为消耗品,很少去思考它们被制造出来的初衷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时间价值。作者通过对一些看似普通却历经沧桑的物件的描摹,有力地反驳了这种快餐式的消费观。他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打磨的痕迹、每一个磨损的角落,都是时间留下的勋章,是使用者的故事。我读到一处关于老家具的描述,它不再是冰冷的家具,而是一个家庭的见证者,是几代人生活轨迹的缩影。这种对“物哀”之美的捕捉,非常克制且高级,它没有煽情,却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引发我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我们与我们所拥有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关系?
评分对于一个热爱文化和历史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绝佳的礼物。它的内容跨度相当大,从衣食住行中的细微末节,到大型器皿的形制演变,都有所涉及,展现出作者扎实的学识储备。但最棒的是,作者的表达方式始终保持着一种温度和激情,让人感受到他对所研究对象的真挚热爱,而非冷冰冰的学术梳理。每次翻开书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充满惊喜的探险,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遇到哪一种被遗忘的美好。读完后,我明显觉得自己的“观察力”提升了,走在街上,看建筑的结构,看路边摊的工具,都会不自觉地去揣摩它的设计意图和历史传承。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底蕴,都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触手可及的“器物”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纸张质感,配上古朴的字体排版,仿佛一下子就把你带回了那个讲究手作和匠心的年代。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反复摩挲封面,那种略微粗粝却又沉稳的触感,让人心生敬畏。内页的印刷质量也相当出色,墨色浓淡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是一些描摹图样和细节特写,清晰得让人能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整体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都觉得倍有面子。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版式编排上也花了不少心思,留白得当,不会让人觉得信息过载,读起来非常舒适。这对于一本探索“器物”精神的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让阅读本身也成为了一种对美的欣赏和体验,让人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每一个章节,体会那种由内而外的精致感。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实在是太迷人了,它不是那种板着脸孔说教的学术著作,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娓娓道来他对于世间万物的观察和感悟。作者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和烟火气,他讲到一件器物时,不只是描述它的材质和用途,更能勾勒出它在过去某个特定场景下被使用的情景,让人仿佛能闻到那时的柴米油盐味,感受到那份人与物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结。这种叙事方式极具代入感,让我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反而有一种在旧时光里漫步的惬意。我特别喜欢他穿插的一些个人体验和随笔式的感叹,这些细节让冰冷的“器物”瞬间有了温度和生命力,不再是博物馆里静止的陈列品,而是有故事、有灵魂的载体。读完一章,总感觉自己的感官都被打开了,对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生于泥土的器皿,或许正是早已远离泥土的我们一直找寻的归宿
评分早上起床吃早饭,白天认真挥汗工作,打扫家中环境与洗衣,每天割去常常的杂草,倾听家人天南地北的谈话内容,看着孩子的睡脸而感到安心,眺望窗外观察四季的变化,为雨季或雪季的来临做准备。如果人生就是平日一点一滴的累积,那么在这不易人生之中,应该还是能有所得。倘若每天认真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终有一天,这些小事都将会成为作品的深度。
评分不错的书,喜欢这种,物流速度非常快。
评分很好看 同事介绍的 谢谢你们 送货快体验好 祝大卖
评分喜欢这类写手作的书。
评分手艺人的故事还可以再深入些,可是这是日本SML的产品手册啊,这么一想又觉得好奢侈!tableware as life,日日之器,意境更美。
评分在京东买东西真好,特别是物流速度很满意,感谢京东,售后服务超级好。
评分生于泥土的器皿,或许正是早已远离泥土的我们一直找寻的归宿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