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7
第一章 学校心理辅导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心理辅导的含义;
2.熟悉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与内容;
3.理解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意义;
4.掌握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内容提要】
人才的竞争, 既有数量的问题, 更有质量的问题。心理健康就是关系人才质量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已经普遍受到人们关注。大力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也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共识。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 促进其智慧才能发展, 培养其道德品质, 增进其身体健康的同时, 还应自觉地担负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责。在本章中我们将讨论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目标、内容、意义, 以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等问题。
第一节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与内容
开展学校心理辅导, 是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它可以为其成年以后直至终身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心理辅导, 对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尽早发现, 及时矫治。
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什么是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什么? 这是开展心理辅导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一) 心理辅导的概念
什么是心理辅导(psychological guidance) ?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对其的界定是: 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 其间辅导者与当事人的关系能给予后者一种安全感, 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 甚至可以正视自己过去曾否定的经验, 然后把那些经验融合于已经转变了的自己, 作出统合。
1965 年美国劳工部在其颁布的《职业劳工手册》中指出: 心理辅导的任务是在中小学、学院、大学、医院、诊所、康复中心和企业中提供个别或集体的指导和咨询服务,以帮助人们在个人、社会、教育、职业等方面取得更有效的发展和成就。我们认为: 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 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技术, 协助来访者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进而欣赏自己, 并克服成长的障碍,改变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迈向自我实现的过程。简言之, 心理辅导是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帮助来访者自立的过程。它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 心理辅导主要解决的是来访者心理或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 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的助人行为, 而不是一般的帮助活动。
第三, 心理辅导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只有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 来访者才会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从而接受辅导员的帮助。
第四, 心理辅导是一种学习和人格成长的过程。通过心理辅导, 来访者从不能自强自立到能够自强自立, 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到学会正确对待自己, 减少内心的矛盾冲突, 从不善交往或具有交往焦虑到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等等。
为了进一步认识心理辅导的实质, 我们有必要对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概念加以比较。
咨询(counseling)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onsultalio , 基本含义为商讨或协商。在古汉语中, 咨是商量的意思; 询是询问, 合起来就是与人协商、征求意见。英语中counse-ling 含有协商、商讨、会谈、征求意见、寻求帮助、顾问、参谋、劝告、辅导等含义。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 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 与咨询对象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进行信息交流, 帮助其消除心理问题与障碍, 增进心理健康的过程。
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二者的共同点是: 它们都将自身视为来访者的一个学习过程,即通过学习来改变其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的过程, 所以二者都强调双方之间的合作和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但是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二者之间在目的、手段、对象等方面又各有差异。心理辅导的对象往往是处在转变或转折时期的普通学生, 即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良好的学生,关注对象的未来, 心理干预的重点是预防, 根本目标是为防止未来问题的发生而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服务, 在方法上多采用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结合的方式。
心理咨询是以遇到心理困惑或有强烈心理冲突与矛盾的学生为对象, 关注对象的现在, 心理干预的重点是发展, 根本目标是改善学生个体的心理机能,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咨询的方法更加专业化, 且各种方法的使用需要综合。
由此可见, 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是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的。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 才可能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准确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有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之分。前者针对一切学段的学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 后者是针对某一特定年纪学生的辅导目标, 如小学阶段心理辅导的目标、大学阶段心理辅导的目标等。
学校心理辅导的总体目标是: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 认识、了解周围环境, 与环境相适应; 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 应付危机、摆脱困难, 并增强面对困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 祛除特殊症状、改善行为, 化解负性的或冲突的思想与情感; 指导学生作选择、作决策、制订行动计划;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寻求生活意义, 认清自己内在的潜力与资源, 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上述心理辅导总体目标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学会调适。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调节” 处理的是个人内部精神生活的各方面及其相互关系, 调整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适应” 处理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 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第二是寻求发展。就是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 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 负起生活责任,扩展生活方式, 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 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这两个目标中, 学会调适是基础目标, 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适应性辅导(adjustive guidance) ; 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developmental guidance)〔1 〕。
心理辅导的具体目标是针对某年级学生的突出问题, 根据心理辅导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独特要求制定的。例如, 初中三年级心理辅导的具体目标是: ①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 建立自信心; ② 形成坚强的个性; ③ 掌握自我心态和情绪的调适方法; ④ 改善学习方法; ⑤ 能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作出适当的决策。
二、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意义
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开展心理辅导有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
当代青少年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 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 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 竞争压力的增大, 社会阅历的增加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问题。加之青少年学生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 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大, 致使其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近年来, 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尽管这些调查和统计的数据还不够全面) 表明, 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令人担忧。
沃建中等人(2001) 在一项研究中发现, 我国初中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 % , 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2.9 % ; 高中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 % , 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2.5 % 。20 世纪90 年代初,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织(WHO) 和美国夏威夷大学, 联合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规模调查, 发现有27 % 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2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作的一项调查也显示, 在青少年学生中, 年龄越大, 学历越高,有心理障碍的比重越大。这部分学生心理障碍的综合表现是: 价值取向迷乱, 将人生价值定位于自我, 出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对立分离; 责任意识淡薄, 只注重权利的享有而忽视义务的承担; 只注重向社会的索取, 而忽视了对社会的奉献。社会公德意识失范, 缺乏遵守社会生活规范的意识和习惯, 不讲礼仪、不守秩序、私心较重的现象大量存在〔1 〕。同时, 青少年学生上网过度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令人担忧的是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导致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疾病,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活动, 同时直接危及他们的品德发展与社会适应。如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学习焦虑、厌学、离家出走, 甚至自杀、犯罪, 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造成消极后果。因此, 开展学校心理辅导, 一方面可以预防并减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 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 开展心理辅导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实现国家的长久发展, 就必须努力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工程” , 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进一步提出: 高中阶段的教育要“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 。上述观点均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近年来,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正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学校心理辅导, 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推进学校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
中学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既是学生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格或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展心理辅导,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并为其全面素质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 通过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通过心理辅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持性; 通过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等性格特征, 可以促进学生的成就动机, 提高学习效果。可以说, 心理辅导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开展心理辅导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心理疾患不仅会对于中学生本人及家庭造成不良影响, 而且还会对社会和谐与安定构成威胁。有关研究表明, 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做出种种越轨行为的, 在青少年犯罪中占有较大比例。这部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混乱, 无视道德、法律, 自我中心严重, 缺乏责任感, 情绪易冲动, 自控能力差, 一旦身处某种特定情境, 他们就容易走向犯罪。因此,加强学校心理辅导, 增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 不仅对于个人及家庭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三、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是指导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对学校心理辅导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因此, 在辅导中必须遵循这些原则。
(一) 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辅导人员在进行学校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矛盾冲突, 引导他们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 明辨是非, 调整认识问题的方法, 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 使学生在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排除各种心理困扰的过程中, 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以说, 教育性原则比较鲜明地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特点与要求〔1 〕。
贯彻教育性原则, 要求做到: 首先, 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关于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其次, 要把心理问题的解决与人格品质的培养统一起来; 再次, 重视正面的启发和积极引导,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
(二)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有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学校心理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 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来进行, 把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 二是指学校心理辅导要注重学生心理活动的完整性, 强调学生知、情、意与个性的协同发展, 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与全面提高; 三是指学校心理辅导的开展要注意综合考察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 把客观条件和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 以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实效性。
贯彻整体性原则应注意: 首先, 辅导者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需要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其次, 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点, 注重其人格整体的完整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另外, 要从整体、全局的角度开展心理辅导, 充分考虑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客观因素, 并协同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力量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三)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学校心理辅导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认识与发展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主体性原则之所以必要, 基于以下两点理由。其一, 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我国学者朱智贤曾指出,社会和教育向青少年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其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是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也是其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这就是说, 心理辅导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心理的自我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瑞士学者皮亚杰也认为, 没有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认识就不能得到发展。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而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过程, 如果学生缺乏自觉性和主动精神, 而只是被迫地、被动地接受此种教育,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其二, 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 其独立性和“成人感” 非常强烈, 对外界的压力和成人的过度关注往往感到反感和厌倦; 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在心理辅导工作中, 辅导者一定要注意多从正面进行启发与鼓励, 从而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贯彻主体性原则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首先, 学校心理辅导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围绕学生的实际问题来进行。教师所选择的事例, 安排的活动, 都必须是学生所关心和熟悉的, 是与他们生活密切联系, 能引起他们注意和重视的, 惟其如此, 心理辅导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 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可事事包办代替。在组织各种活动时, 要尽量让学生自己“-主角” , 辅导人员的作用是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 宜用商量、鼓励的语气说话, 不可用命令、灌输的口吻谈话。最后, 辅导人员应尽其所能, 全面了解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充分了解, 是发挥其主体性的出发点。
(四) 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针对心理辅导工作者对学生的态度提出来的原则。尊重就是指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 承认学生的独立性, 承认学生与辅导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校心理辅导实际上是辅导者与学生双方的一种交往过程, 彼此尊重是实现此种交往的基础, 也是双方进行情感交流的最佳渠道。双方只有在人格上平等、心理上相容时, 学生才能开放自我。如果心理辅导人员不能意识到这一点, 只一味将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 极易引起他们的不满、反感甚至抵触情结。
贯彻尊重性原则, 首先要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 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其次要关怀、理解与接受学生。最后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 教师都应虚怀若谷, 坦诚相待, 一视同仁地予以尊重, 而不应厚此薄彼。
(五) 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要承认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辅导,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青少年学生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 例如他们具有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 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学校心理辅导应该承认差异, 重视差异, 因材“施辅” , 有的放矢, 使每个学生的心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贯彻差异性原则,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 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心理差异等; 其次是对待不同的学生应灵活运用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方法。
……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中学生心理辅导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