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一花》是展现日本花道禅宗美学的典范之作,一本精致印刷的花道图鉴。“一日一花”图鉴在国内被@设计目录、@知日、@VOICERme等众多设计、文化类品牌喜爱,在其平台上转载,引来无数好评。
  川濑敏郎是日本当红花艺大师,“自然野趣流”的代表人物。他的插花传承了日本传统花道的精髓,但却摆脱束缚,自由创作,发乎,进而使得他的作品充满新意,又有着中国画留白、线描之趣味。他不喜欢用开到繁盛的花束,而选择淡雅素简的一两条花枝进行创作,在朴拙的意境中传递出四季的低语,充满禅意。
  366天,古老的器皿插上当令的花叶,附有对花和器皿的介绍,每页都有一句作者的寄语,译者杨玲是在日华人花艺协会会长,其译笔同样优美。最后附录所有植物名索引。知识性和审美兼具。
  花道作为一种探索美和平衡思想的情趣盎然的方式,是一种“生活美学”,川濑敏郎的花艺充满东方式的禅意。简单朴素中有一种静美,这种气定神闲的美确能抓住人心,带给人心灵上的震动。翻着本书,扑面而来一股清雅与灵逸。
  
  
  在东日本大地震后,川濑敏郎从2011年6月开始的一年,用古老、质朴、布满历史痕迹的器皿当做花器,依据时节到山野里找当令的花叶,融入花器中,并持续在网上连载“一日一花”专栏,广受好评后汇编成这一册精美的图鉴。
  366个作品野趣中充满了宁静和雅致,在“空”和“寂”中给人一种生命的启示。在《一日一花》中, 川濑敏郎着力于诠释“高的技巧即没有技巧”,在不着痕迹中传达“素”之花的自然姿态。
  《一日一花》中的图鉴也收到国内众多设计师、文化爱好者、以及设计类图片类网站的喜爱。而诸如@设计目录、@知日、@VOICERme 等都曾在其平台上转载过,深受网友和读者喜爱。
  作品最后,附带了425种植物的索引和解说,对所有对美敏感、欣赏花道,和所有植物爱好者来说不可多得的一本书。
  川濑敏郎,1948年生于京都,自幼师从古老的“池坊”花道。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毕业后,前往巴黎大学留学,回国后不拘泥于流派,回到花道的原点自由创作。
  擅长用古老、质朴、布满历史痕迹的器皿当做花器,依据时节到山野里找当令的花叶,融入花器中,简约中有一份枯寂之美。他的花艺有着浓厚的禅意,常被人当作对四季更迭、时间流逝的一种冥想方式。
  著有《一日一花》《四季花传书》《花会记》等。
  杨玲,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专攻日本文学。1990年代初前往日本,学习欧式花艺。2002年入门传统花道小原流,现为日本花道小原流教授、日本国家花卉装饰一级技能师,在日华人花艺协会会长。
  ★“山中采撷三两枝,巧手饰,意清幽,独品香茗,禅意盎然。”
  ——读者评论
  ★“器与草木相得益彰:古朴之外含一缕清雅,拘谨之上留一念生发。”
  ——读者评论
  ★“川濑敏郎的插花艺术深谙禅宗之理,将禅宗的简素与自然、孤傲与幽玄,脱俗与寂静以及非对称的美学特性表现出来,就像一首凝练的诗!”
  ——读者评论
  ★“这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不是一次阅读,而是365次美的享受。”
  ——读者评论
  我酷爱日本审美意识中的侘寂(Wabi-sabi):枯山水、陶器、建筑、茶道,以及花道。很多年前,当我还是一名日语专业的大学生时,第一次在日语原文杂志上看到了“插花”。当时我被它的素美所震撼,脑海里闪过“如果能学习插花该多好”的念头。后来移居日本,终于实现了年轻时的愿望,入门日本传统花道小原流。
  来日近二十年,我跟随各个风格的日本花道家以及花艺设计师学习东西方插花艺术,我跟随他们不仅研习了插花艺术,还学习了许多审美观乃至价值观:即艺术设计上用自然、空灵、朴素的禅宗美学观来表现;生活上用减少、否定、净化来摒弃日常的繁琐,用感观上的简约干净,获得生活最本质的元素。
  在我越来越倾心于这一表达粗朴与空寂的无华之美,进行我的人生“断舍离”时,收到了上海浦睿文化邀请,翻译日本著名花道家川濑敏郎老师的新作《一日一花》。我内心交织着激动和不安。川濑老师是我研习花道以来一直崇拜的大师,能有幸翻译他的作品,正是对我十多年学习花道最好的汇报。同时,我也踟躇着是否能表达出老师作品中那些看似简单却深含生命哲学的真正思想。
  川濑老师是代表日本“自然野趣流”的著名“花人”。他的“一日一花”开始在新潮社的“蜻蜓之页”主页连载后,我便追随着老师体会了一年四季中的生命轮回。这是一本献给栖息在大地上所有生命的作品,366 个作品在野趣中充满了宁静和雅致,在“空”和“寂”中给人一种生命的启示。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一片枯叶和残枝上去体会生命的无常、顽强、以及执着, 成为我每天思考的内容。
  在这本《一日一花》中,川濑老师所用的花材,有信手拈来的路边草花,也有踏遍原野采集来的珍稀花草、枝叶、树木和果实。这些植物,绝大多数我都不曾见过,更有许多是日本固有的品种或变种。整个翻译过程中最艰难的便是植物所对应的中文名称,同时也是需要耗费最多时间来勘误的部分。一些日本固有的品种或变种的名称,用了原文的汉字名、或是用“日本+ 属名”,并保留了日文原名称的标记方式。
  在此我深深感谢新浪微博上众多的植物专家和老师所提供的帮助,尤其是中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刘冰老师不厌其烦地为一些日本固有植物拟名。这本书在后期校对时,得到了深悉日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友人堀内纪子女士、精通中日两国语言并学习各种风格日本花道的张晨女士的大力协助。我还有幸遇见了一位精通日语的编辑张逸雯小姐,她一丝不苟的精神为本书的准确性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在日华人著名学者和作家李长声老师的引荐,让我邂逅了这本《一日一花》。
  ……
  “一日一花”的想法缘来已久, 我曾经构思像写花卉日记那样, 每天插一枝花。后来不知何时却被我忘却。再次想起它的时候, 大概是我创作《四季花传书》之时。
  《四季花传书》是我十多年前在《艺术新潮》连载的单篇汇编,主要收录了“投入花”这种形式的插花,我在“投入花”中使用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我的足迹遍布山野,在寻寻觅觅中,发现那些被鸟啄虫蛀、风雨侵蚀、濒临枯萎等生死随缘的花草,比美丽绽放的花朵更加引人入胜,感觉心灵之窗被开启。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真正体会到插花的喜悦。
  在路边看到的一株不起眼的小草, 通过插花竟然也能呈现出一种崇高的姿态, 这如何不使人欣喜呢?在插“投入花”时,要将心仪的花草迅速地采摘下来,立刻插入水里。这个过程不只是在意花草外在的形,更要挖掘出其内涵的神韵,只有在此可略加些许人为的雕饰。
  从年轻时开始,我也插与“投入花”截然不同的样式—“立花(Tatehana)”。在《四季花传书》出版数年后,我开始在同一刊物上连载《立花的神话》。在室町时代,“立花”是作为书院壁龛的装饰花而产生的样式,是插花(Ikebana)的原型。这篇连载试图探究从立花样式追溯“日本之花”的古典内涵。古代日本的“立”之行为不仅限于花,还具有祈神的意思。最初的“立花”应该大致等同于神佛。
  实际上,立花,就是在器皿中将花“固定住”的意思。固定花草完全是人的行为,因此各种技巧应运而生。这种由竞争人为技巧相继产生的各种插花形式,最终形成了近代的插花。
  我认为,日本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之邦,崇尚“素”之美的心情大概也源于此吧。在这样花草环绕的生活中所衍生出的“投入花”便是“素”之花,即不添加任何人为因素、展现草木花自然姿态的插花。发掘出“投入花”的美与灵魂的是侘茶的茶人。
  所谓“素”,即添一分则嫌多、减一分则嫌少的极致之美。在这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的“一日一花”过程中, 我着力于诠释“最高的技巧即没有技巧”,在不着痕迹中传达“素”之花极致的自然姿态。
  我接触过的草木花虽然有限,却让我再次惊叹于这片土地上孕育的繁花之艳丽和丰盈。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插花的根本便是对大地的祝福。
  《一日一花》虽然以一年为限,但是对于我来说, 它并没有结束。我的“一生一花”在继续。
  后记
  东日本大震灾后一月有余,我看电视新闻时,画面映现出废墟的大地上草木萌生、鲜花绽放、灾区迟到的早春景象。然而,最打动我的是人们凝视着鲜花时的灿烂笑容。
  震灾后,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无法去触摸鲜花。而我看到那些笑容时,渴望再次插花的心情愈发强烈。当我意识到它时,已经开始了“一日一花”的创作。死者长已矣, 生者常戚戚,无论生死,我只期望每天能够为了谁敬奉上这片土地“灵魂之记忆”的草木花。
  当我正在思考如何将这些花传递出去时,新潮社的菅野先生提出了“通过网络传递如何?”的建议。虽然开始有些困惑,后来觉得这也许才是最佳方式,于是决定在新潮社的“蜻蜓之书”主页上发表每日一花。
  我以花为心中的曼陀罗来构思“一日一花”。我的心愿是想供奉所有的鲜花,而仅以我一人微薄之力着实难以胜任。此时,得到了性情相投、熟知花草的川岛南智子女士、花藤社的藤井一男先生及寿子女士的大力协助。其中,川岛和寿子二人,舍生忘我地穿梭在山野之中,采集鲜花。通过她们二人,让我与许多生命相遇。另外,森田美保子女士也毫不吝惜地剪下自己庭院的鲜花提供给我,并告知花名。还有很多人,得知“一日一花”之后,都送来了鲜花,这对我们来说,真是莫大的鼓励。当时,我还得到提供摄影场所的木村宗慎先生、摄影师青木登先生以及自《四季花传书》出版以来,一直参与编辑的菅野康晴先生的格外关照。
  在众多人士的鼎力相助之下,历时三百六十六天,让我能够日日与花相对。本书完成时,我心中充满了“赐花”之感。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前阵子看了一本关于极简主义生活哲学的书,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有点不以为然,觉得这不就是教人扔东西吗?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内心的自我对话和审视。作者用非常诗意却又极其理性的笔触,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拥有”和“幸福感”之间的错位关系。他不是鼓吹赤贫,而是引导我们去区分“需要”和“欲望”,教我们如何通过有意识地减少物质上的冗余,来为精神上的富足腾出空间。书中案例丰富多样,从如何整理衣柜到如何管理时间、清理社交圈,都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框架。我尝试着运用书中的一些方法,比如每天早上问自己“我今天真正想完成的三件事是什么”,效果立竿见影,焦虑感真的少了很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应对信息爆炸和消费主义陷阱的有效武器,让我们重新夺回生活的主导权,读完后感觉心境都清爽多了,像被彻底打扫过一样。
评分哇,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老上海弄堂生活的书,简直是身临其境啊!作者的文字功力太了不起了,她把那些窄小的弄堂、斑驳的墙壁、吴侬软语的邻里,描绘得栩栩如生。你好像能闻到那种湿润的石库门里飘出的饭菜香,听到小贩的吆喝声,甚至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带着点儿慵懒又充满烟火气的市井气息。书里的人物个个鲜活得不得了,那个爱嚼舌根的弄堂口大妈,那个沉默寡言却手艺精湛的裁缝师傅,还有那对在弄堂里青梅竹马却终究错过的恋人,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细腻入微的生活画卷。尤其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捕捉,那些老物件、老规矩是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慢慢隐去,那种淡淡的失落感,让人唏嘘不已,仿佛也在缅怀我们自己心中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旧时光。这本书不仅仅是怀旧,它更是一种对特定地域文化深沉的致敬,读完后心里暖暖的,感觉自己好像也参与了那段历史的呼吸。
评分我刚刚读完了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讲述的是一个中世纪欧洲小镇上,围绕着一个神秘的炼金术士展开的系列短篇故事集。这本书的文笔极其古典和华丽,充满了象征主义和隐晦的宗教寓言,读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每一个故事都像一个精心雕琢的微型剧场,人物对话充满了哲思和机锋,你永远不知道那个看似无害的仆人是不是其实是某个古老秘密的守护者。作者对中世纪的社会阶层、民间迷信和科学萌芽时期的那种混沌状态把握得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欢他那种对“知识的代价”的反思,炼金术士穷尽一生追求的“点金石”最终带来的不是财富,而是孤独和毁灭。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缓慢而富有回味的,它不像快餐小说那样直白,而是像一坛陈年的老酒,每品一口,都会有新的滋味在舌尖上蔓延开来,需要你停下来,反复揣摩那些隐藏在华丽辞藻下的深层含义。
评分天呐,我刚刚啃完一本硬核的历史传记,关于一位近代杰出科学家的生平。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啊!作者不仅查阅了大量的档案文献,还深入田野调查,还原了这位伟人早年的艰难求学路,以及他在极端困境下如何坚持科研的每一个细节。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次思想的蜕变,书里详细剖析了他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些他与同时代学者的激烈辩论,甚至是他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挣扎和自我怀疑,都被剖析得入木三分。最精彩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他神化,而是将他置于那个充满矛盾和机遇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缺陷却又无比伟大的灵魂。我特别喜欢那种严谨的叙事风格,每一个论断都有据可查,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你由衷地佩服作者的学识和定力。合上书本,我感到自己的知识体系被极大地拓展了,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未来城市规划与生态系统的科幻小说,简直是脑洞大开,让人欲罢不能。这部作品的想象力真是突破天际了,它构建了一个完全基于可持续能源和垂直农耕技术的未来都市,所有的建筑都与自然环境实现了完美的生物共生。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个试图揭露城市核心AI系统隐藏的“熵增悖论”的年轻工程师展开。作者在描绘宏大未来图景的同时,对于技术伦理的探讨也极其深刻——当科技发展到极致,人类的自由意志是否会被算法精妙地操控?书中对于未来交通、生物技术、甚至虚拟现实交互的细节描述,细致到让人相信这一切真的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发生。语言充满了金属的质感和电子的冷峻,但字里行间又流淌着对人类文明延续的深切关怀。看完之后,我对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第一次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开始认真思考我们现在的发展轨迹是否导向了书中所描绘的某种必然结局。
评分京东购物省时省力又省心
评分一个字:买买买!!!!!!
评分画面太美,印刷精致!
评分新购入的书目,期待阅读中。
评分在西方美术与中国美术相遇的时刻,两条大河撞击出了掀天的惊涛骇浪。
评分每隔半年评论下京东的货物,为了二十个京东豆。虽然不多,但是还是要一如既往的支持。
评分新购入的书目,期待阅读中。
评分京东购物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了!京东商品丰富,无所不有,自营商品更是价格优惠,童叟无欺。快递给力,包装实在。体验足不出户购物的感觉,就在京东!购物就上京东,有京东,足够!
评分一直想买这本书,书不错,图片很清晰,纸张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