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近年国内各大博物馆的传世精品、艺术品拍卖精品和大量流失海外各大博物馆的精品,系统诠释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精湛与美妙。由中国文物收藏名家点评收藏知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本套丛书形式赏心悦目,博采众长,由业内专家倾心编辑,从知识性、通俗性、专业性等不同角度全面收藏与鉴赏的艺术魅力,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了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资讯。
《传世收藏彩色图鉴系列:陶瓷收藏图鉴(套装上下册)》集中国陶瓷艺术之珍品收录国内外著名博物馆陶瓷精华六百幅精美图片诠释中国历代陶瓷收藏名家点评收藏知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资料详实,图片精美。使读者更容易了解与陶瓷收藏相关的各方面知识。群体目标准确。适合对陶瓷收藏有兴趣的广大读者,也可做陶瓷收藏发烧友的收藏典籍。
★本套丛书形式赏心悦目,博采众长,由业内专家倾心编辑,从知识性、通俗性、专业性等不同角度全面体现收藏与鉴赏的艺术魅力,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了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资讯。
——罗哲文(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
【新石器陶器】
古陶器的起源
【夏商周春秋战国陶瓷】
夏代陶瓷
商周时期陶瓷
春秋战国陶瓷
【秦汉陶瓷】
两汉青瓷
【魏晋南北朝陶瓷】
三国时期陶瓷
西晋时期陶瓷
东晋时期陶瓷
南北朝时期陶瓷
【隋唐陶瓷】
隋代陶器
唐三彩
隋代青白瓷
唐代青花瓷
唐代北方邢窑白瓷
唐代巩义窑
唐代曲阳窑
唐代鲁山花釉瓷
唐代铜川窑
唐代南方越窑青瓷
唐代长沙窑
【五代陶瓷】
五代陕西铜川耀州窑
五代南方越窑青瓷
五代北方曲阳窑
【 宋代陶瓷】
宋代汝窑
北宋张公巷窑(官窑)
宋代哥窑
北宋钧窑
北宋定窑
宋代越窑青瓷
宋代龙泉窑
北宋耀州窑
北宋景德镇青白瓷器
宋代北方磁州窑
宋代吉州窑
宋代建阳窑
收藏文物和艺术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我国有关文物和艺术品的历史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物艺术品,经过传世收藏汇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令人惊叹不已。
我们站在视觉欣赏的角度,回望历史,看到的是由收藏家铭记的文明的足迹。如古玉的温润淳良,厚德载物;古瓷的精纹美饰,清釉脆响;奇石的千态百姿,令人玩味无穷;古家具的凝重典雅,造型堪称绝唱;珠宝的千种风情,具有琉璃色彩的剔透……艺术品鲜活灵动,散发着历史的醇香。接触艺术品、鉴赏艺术品、收藏艺术品,代表着一种生活追求,传承着历史与文明的高尚品质。中国人对文物、图书、艺术品的收集收藏,有一句古话称“盛世收藏”,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试想兵荒马乱之中只会使收藏珍品散失,哪里还能顾及收藏保存呢?我们今天正逢盛世,国富民强,艺术品的投资、鉴赏正合当下潮流。对艺术品热爱,又具有鉴赏眼光的收藏者,他们渴望提高艺术品鉴赏能力和收藏品位,这是必然之理。
本套丛书汇集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品,突显了藏品的地域特色。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本套丛书收录了近年国内各大博物馆的传世精品、艺术品拍卖精品和大量流失海外各大博物馆的精品,系统地诠释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精湛与绝美。由中国文物收藏名家点评收藏知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本套丛书形式赏心悦目,博采众长,由业内权威专家倾心编辑,从知识性、通俗性、专业性等不同角度全面体现收藏与鉴赏的艺术魅力,为广大收藏爱好者
提供了第一手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资讯。
六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国家文物主管部门从事文物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本人并不进行文物收藏活动。但我深知文物、艺术品的收藏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今天国家博物馆、私人博物馆以及保存在各相关单位、相关部门、私人手中的珍贵文物、艺术品,都是历代收藏家们苦心经营、历经劫难保护传承下来的成果。我十分感动,也很敬佩。因此,我积极支持社会各界及各种形式的收藏活动,为此,丛书的编者特嘱我作
序。于是写了以上几句简短感言和认识,请教读者高明,并借以祝贺此丛书之出版。
罗哲文
2012年于中国博物馆协会(柏林寺)
图录部分的选材可以说是眼光独到,每一件入选的器物,似乎都不仅仅是为了展示“美”,更是为了阐述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或“审美趋势”。我注意到,即便是同一类别的器皿,比如明代中期的青花碗,它也会收录不同腹部造型、不同纹饰布局的代表性作品,并配以精准的尺寸和重量说明。这种详尽的数据支持,对于我们研究器物的形制流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有些图片似乎是首次公开发表的私人珍藏,它们填补了以往官方出版物中信息的空白,拓宽了我们对该时期陶瓷艺术全貌的认知。可以说,这套书的图片质量和选择标准,达到了目前出版物中的顶尖水平,每一张图片都像是经过了专业摄影师的精心布光和拍摄,极具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评分这套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对一般“图鉴”的期待。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器物照片和简单的年代标注,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类陶瓷背后的文化脉络和社会背景。比如,对宋代五大名窑的介绍,作者没有停留在区分汝窑的“天青色”和官窑的“粉青色”这些表面特征上,而是追溯了它们在当时宫廷审美体系中的地位差异,以及烧制工艺上的微妙演变。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进行深度导览,许多我过去凭感觉判断的知识点,都被严谨的史料和考古发现所佐证和修正。对于我们这些爱好者来说,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们鉴赏的维度,不再是孤立地看一件器物,而是将它嵌入到宏大的历史长河中去审视,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收藏指南。
评分关于陶瓷的各个历史阶段划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清晰,逻辑性极强,简直是初学者的高效入门教材,同时也是资深藏家的案头参考书。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朝代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设置了几个关键的“技术飞跃点”作为章节节点,比如青花工艺的成熟、彩瓷技术的革新等等。这种以技术发展为主线的结构,使得不同时期风格的演变逻辑更加顺畅易懂。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特定时期(比如元代青花)时,会专门辟出一块篇幅,详细对比分析同一时期在不同窑口(如景德镇、龙泉)的工艺特点和风格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对于我们在实际上手鉴定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系,避免了那种“大而空”的泛泛而谈,读完后对辨识能力提升是立竿见影的。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如何保养和研究”的关注上。在通常的图鉴介绍完“是什么”之后,往往就戛然而止了。然而,这套书的最后一部分,专门探讨了古代陶瓷的鉴定要点、修复技术的发展,以及不同釉面在现代光照环境下的老化表现。这部分内容对我这位有些经验的收藏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是空泛地谈论“做旧”,而是深入到微观层面,讲解了釉层下微小气泡的排列规律、脱釉部分的自然侵蚀特征。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回去检查了我收藏柜里的几件老物件,对它们的状态有了更客观、更科学的认识。这种将学术研究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编撰思路,使得这本书不再是一本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成为了一件可以时常翻阅、随时指导实践的得力助手,物超所值,非常值得投入时间去精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哑光处理,手感非常细腻,光影流转间,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气质立刻就抓住了我。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很讲究,厚实且带有微微的珠光,即便是高分辨率的图片,印制出来也是色彩饱满、细节纤毫毕现。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图片的展示空间,又避免了视觉上的拥挤感。翻阅起来,就像是在欣赏一本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而不是普通的工具书。特别是那些跨页的大图展示,将那些精美的器物纹饰、釉色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触摸屏幕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这种对实体书质感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真正做到了让“收藏”的体验从内容延伸到载体本身。
评分做活动买比较划算。
评分包装发货速度都很好。
评分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书非常好,就是最近快递慢了。总的还是不错。
评分good
评分非常好,收藏用,价格有点贵。
评分是正版图书。
评分非常好,收藏用,价格有点贵。
评分精品中的精品!!!活动价买更是便宜的一塌糊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