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瑞士人眼中的晚清帝国

一个瑞士人眼中的晚清帝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欣 编,[瑞士] 阿道夫·克莱尔 绘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瑞士视角
  • 帝国研究
  • 文化交流
  • 历史学
  • 近代中国
  • 西方观察
  • 社会变迁
  • 中西关系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237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7495
包装:精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字数:2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百多年(1860——1868)前,一个瑞士丝绸商阿道夫·克莱尔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收藏了大量晚清时期的珍贵照片,留下了无数有关中国的游记
  这些华夏旧影生动地勾勒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风貌,象征了中国和瑞士友谊的源远流长

内容简介

  瑞士商人阿道夫·克莱尔(AdolfKrayer,1834—1900)在1860年到1868年期间,作为一家英国公司的丝绸监察员和采购员在中国生活。他喜好摄影,并有记录日记的习惯,留下了大量有关晚清中国的影像与相关文字,从而为我们勾勒出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风貌。
  本画册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以克莱尔所拍摄的有关北京和江南的照片作为主体,这些照片共计91张,每张照片经过考据后标名,并附有说明;以克莱尔撰写的游记(以日记的形式)作为附录。

作者简介

  阿道夫·克莱尔,德文的译者为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颖频,以及范振健、胡文静;91幅照片的中文说明的作者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欣;英文翻译为华东东师范大学英语学院翻译专业教授赵刚。

内页插图

目录

阿道夫·克莱尔生平
中国早期的摄影先锋及其摄影技术
一个瑞士人眼中的晚清帝国
上海
江苏和浙江
北京
厦门、福州等地
附录
阿道夫·克莱尔1868年远东游记——《当东方还如此遥远》(中国部分)

前言/序言



尘封的航线:19世纪末大洋彼岸的社会风貌与民族冲突 作者: 欧仁·福尔芒(Eugène Fourmant) 译者: 李文轩 出版社: 寰宇文化 出版年份: 2024年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东方古老帝国的衰落与转型,而是将叙事的焦点完全投向了西方世界,特别是19世纪后半叶,欧洲大陆上暗流涌动的社会结构、工业化进程中新旧阶层的剧烈碰撞,以及席卷整个欧洲的民族主义浪潮及其对外殖民扩张的必然逻辑。福尔芒,一位在巴塞尔接受教育的法学博士,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他并非投身于瑞士国内的政治或金融领域,而是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当时在非洲和南美洲活跃的一家大型跨国贸易公司,成为一名职业经理人。本书记录了他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足迹遍布南美洲的秘鲁和阿根廷沿海地区,以及非洲西海岸的比属刚果自由邦边缘地带所经历的种种见闻、思考与商业实践。 第一部分:美洲的“新欧洲”:黄金、咖啡与社会阶层固化 福尔芒的早期职业生涯主要集中在南美洲,特别是1870年代至1880年代初期。他首先抵达的是秘鲁的利马,一个被西班牙殖民遗产和新兴的硝石(鸟粪石)财富所双重塑造的城市。作者以其严谨的日记体和信函形式,细致描绘了利马上流社会的虚伪与浮华。他观察到,那些依靠矿产和农业出口积累财富的新兴寡头,正竭力模仿欧洲贵族的礼仪和生活方式,却在底层民众中制造了更为尖锐的贫富差距。福尔芒对当地的法律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表面上引进了欧洲大陆法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权力与金钱的勾结使得司法体系形同虚设,农民和原住民在土地权属的争夺中毫无胜算。 随后,叙事转向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福尔芒将其描述为一个“正在被建造的欧洲城市”,大量涌入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移民带来了充满活力的劳动力和文化冲击。然而,这种快速的城市化并非没有代价。他详细记录了港口工人的艰苦生活条件、早期工会的萌芽与政府的残酷镇压。福尔芒的视角是冷静而带着批判性的:他赞赏欧洲移民带来的进步和效率,但同时也对国家权力机构如何利用“文明化”的口号,系统性地剥夺原住民(如潘帕斯草原上的高乔人)的生存空间和土地资源表示担忧。他记录了多起针对原住民的军事“清剿”行动,并对其合法性提出了深刻的疑问。 第二部分:跨越大洋:西非海岸的商品流通与“文明的负担” 在积累了足够的商业经验后,福尔芒被调往西非的贸易前哨。这一时期的记录,集中反映了工业革命对全球资源的渴求以及欧洲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殖民博弈。他负责协调从欧洲运来的纺织品、钢铁制品,并采购当地的棕榈油、橡胶和象牙。 福尔芒的文字避免了当时主流宣传中对非洲的“蛮荒”描绘,而是聚焦于贸易网络的实际运作。他记录了与当地酋长和商人之间的复杂谈判,揭示了殖民贸易的本质并非简单的物物交换,而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和武力威胁之上的不对等关系。他对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在刚果的残酷统治早有耳闻,虽然他本人并未深入内陆腹地,但通过与周边贸易商和船员的交流,侧面印证了对劳动力和资源无休止的榨取。他特别提到了一种被称为“自由贸易”的幌子下,欧洲公司如何通过垄断特定商品(如枪支和盐)的供应,事实上控制了广袤的内陆地区。 第三部分:瑞士的疏离与欧洲大陆的军事化倾向 书中后期的篇幅,更多地转向了福尔芒对故土欧洲的观察和反思。在频繁的跨洋旅行和艰苦的商业竞争中,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局外人”视角。他发现,尽管瑞士作为一个中立国,在经济上享受了全球贸易带来的红利,但其文化和政治精英对欧洲大陆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军备竞赛表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盲目乐观。 福尔芒在信函中批评了德意志帝国威廉一世时代所推行的强权外交政策,认为这种“铁与血”的外交只会将欧洲拖入灾难。他对比了瑞士多年来通过联邦制和多语言共存所建立的“实用主义”模式,认为欧洲主要大国对单一民族身份的过度强调,正在扼杀其内部的创新和合作精神。他清晰地预见到,基于种族和文化优越感的竞争,必然会导向一场毁灭性的冲突。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史和外交史叙事。福尔芒的记录是第一手的商业经验、法律观察和社会人类学的交织体。他提供了一个罕见的视角:一个精通法律、受过高等教育的瑞士人,如何在美洲的资本主义早期形态和非洲的殖民掠夺中周旋。他冷静的笔触,揭示了19世纪末全球化进程中,资本的无国界流动与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为理解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权力结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本书是研究19世纪末期跨国贸易、早期全球资本流动以及欧洲社会精英心态变迁的珍贵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语言的张力与历史的厚重感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运用了大量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词汇,将晚清的压抑、腐朽与偶发的生机描绘得淋漓尽致。比如,他对当时官僚体系运转效率低下的嘲讽,那种近乎冷峻的幽默感,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却又深感悲哀。这种叙事手法避开了传统史学著作的枯燥说教,让历史仿佛变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家族悲剧。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描述中西文化碰撞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犀利,他没有简单地进行价值判断,而是通过详实的观察和个人化的体验,构建了一个充满矛盾的文化景观。那些关于礼仪、服饰乃至饮食习惯的对比描写,细致到令人发指,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力。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对十九世纪末期感官世界的沉浸式体验。作者对环境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服:无论是南方的湿热、北方的干燥,还是当时的空气中弥漫的烟草味、香料味和贫困的气味,都通过文字鲜活地呈现出来。他不仅写了政治和经济,更写了“生活本身”。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例如,他对一次普通宴饮的描述,包含了餐具的使用、宾主之间的客套、菜肴的象征意义,这些琐碎之处,恰恰折射出整个社会结构的微妙运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在场感”,让你感觉自己正站在那个摇摇欲坠的帝国的边缘,亲眼目睹它的光荣与落幕。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为巧妙,它不像传统编年史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碎片化的叙事策略,这反而更符合一个外国人“拼凑”和“理解”异域文化的真实过程。每一章似乎都可以独立成篇,但合在一起又形成一个宏大的拼图。这种跳跃性使得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历史的重构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我尤其喜欢他对地方志和私人信件的引用,那些非官方的文本为冰冷的历史增添了人性的温度。它让读者看到了,在宏大的“帝国衰亡”背景下,个体命运是如何被裹挟和重塑的。这种叙事上的不确定性,反而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让人不禁思考: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历史,是否也只是众多观察者视角中被筛选和重组后的片段?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局外人”观察晚清帝国衰亡的滤镜。作者以一个瑞士人的身份,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的视角既有欧洲文明的傲慢与审视,又夹杂着对东方古老文明的好奇与困惑。我特别欣赏他如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当时社会阶层间的张力,从紫禁城内的权贵斗争到江南富商的纸醉金迷,再到底层百姓的艰难求生,那种立体感和层次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他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更是在描绘一种“精神状态”——一个庞大帝国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的那种既固执又恐慌的集体心理。他笔下的洋人形象,也并非扁平化的“侵略者”,而是拥有复杂动机的个体,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更加 nuanced 和可信。读完后,我对清末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上的那些宏大叙事,而是充满了对日常生活中细微挣扎的共情。

评分

作者在分析晚清政治权力结构时,展现出一种近乎病理学的精确性。他将皇帝、后党、汉族官员、地方督抚以及西方势力之间的关系,描绘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相互制衡系统,这个系统看似庞大稳固,实则内部腐蚀已深,如同一个患有慢性病的巨人。他对于“面子”文化和等级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扭曲效应的剖析,极为深刻。这种观察,是只有置身事外,没有切身利益纠葛的第三方才能达到的清醒度。他不像那些本土精英那样,要么极度怀旧,要么急于全盘西化,他的立场是审慎的、批判性的,试图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而非仅仅停留在“应该怎样”的道德谴责上。这使得本书在历史分析的深度上,超越了一般的游记或回忆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