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询,字信本。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1。本书由知名书法理论家对其经典具影响力的法帖进行了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的鉴赏解读,一册在手,既可欣赏法帖,又可借助专家点评加深理解法帖的妙处所在,是一本优秀的艺术鉴赏图书。
《中国历代名家书法鉴赏》系列丛书由知名书法理论家对其经典具影响力的法帖进行了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的鉴赏解读,此系列图书的编者在忠实于原帖的基础上,鉴赏性文字均出自名家原创,有许多独到之处,可读性较强。其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文采斐然的鉴赏解读,既有对作品笔法、结构、墨法、章法等的分析,又有对书法家本人师承、源流、对书法的贡献的评价,一册在手,既可欣赏法帖,又可借助专家点评加深理解法帖的妙处所在。
楷 书
窦娘子墓志/一
九歌六首/一三
九成宫醴泉铭/二八
兰亭记(序)/七六
姚辩墓志/九一
郭云墓志/一〇四
楷书千字文/一一八
皇甫诞碑清末拓本/一六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九七
黄帝阴符经 (选自契兰堂帖)/二〇九
行 书
张翰帖/二二一
卜商帖/二二四
仲尼梦奠帖/二二六
行书千字文/二三一
草 书
草书千字文/二五五"
概述
欧阳询(五五七—六四一年),字信本,公元五五七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其祖父欧阳颁(四九八—五六三年)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欧阳询在幼年就饱尝自将军之子到叛将之孽的巨变,其内心的震荡绝非言语可以形容。不幸中之大幸是因其年幼未被追杀,在其父亲好友的收养下,他度过了寄人篱下而又刻苦自励的童年。他苦读经史,博闻强记,尤好书法,在书法上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与灵气,为自己的人生腾飞默默积蓄着巨大的力量。隋朝时,欧阳询已经因才华横溢而官至太常博士。唐太祖李渊很欣赏他,于是在唐朝建立后,欧阳询以其能力与才华在新朝得到重用。天赐机缘的是,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对书法爱至骨髓的君王,欧阳询在这种千载难逢的机遇下充分施展出自己的卓越才华,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以其高妙绝伦的书艺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人并称“初唐四大家”。后其子欧阳通亦善书法,故称他为“大欧”,称其子为“小欧”,合称“大小欧阳”;与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合称“大小米”,可谓一时瑜亮。
欧阳询诸体兼善,篆、隶古朴端严,行、草沉着凝重、骨力洞达,虽好但都没有达到一代宗师的境界,只有楷书的成功使之成为中国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其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天下独步,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又因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为规矩适宜初学,称之为“欧体”。他的学书路径也是先学王羲之,后遍览名家佳作,特别是从六朝碑版中吸取营养,最后融冶百家自成一家。其楷书运笔中锋而行,但并不僵滞干枯,而是在端严中蕴含润媚;结构上陡峭峻拔,在险峻中又具岳峙渊停的气度;气韵上体现出柔中带刚、藏而不露的君子之风,具有极高的审美品格。
早在唐代的书法品评著作《书断》中就被赞为:“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宕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在努力创造出这种冠绝古今的楷书的同时,欧阳询还加强了书法理论研究,其最突出的研究成果就是:一、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诀”,即:(点)如高峰坠石;(横戈)如长空之新月;(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竖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二、他是结构大师,后人结合他的论述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三、撰述《传授诀》《用笔论》等理论著作。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既有赖于他的天赋聪敏,也源于他超出常人的痴迷刻苦。史传他有一次骑马郊游,无意间竟然在路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此巧遇令他大喜过望,先在马上仔细观赏了一阵才离开,边走边思索笔法结构,刚走几步又发现还有问题涌现出来,于是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研究,随后再次离开。这次走出老远又有细节需要推敲,于是再掉头返回,继续下马观赏,如是者三,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研究了三天才离去。艰辛的付出换来的是巨大的声誉,当时唐王朝是全球最强盛的国家,中华文明广播海外,唐武德(六一八—六二四年)年间,高丽(位于今朝鲜半岛朝鲜境内)国甚至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以作为其欣赏效法的对象,片纸只字,珍若拱璧。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瘦小的身材却做出了伟大的事业,小与大之间是历史的吊诡,逆臣之后到名满天下的大师,这是自励自强的胜利。欧阳询以自己书法上的巨大成就弥补了身高容貌上的不足,最终跻身于文化史巨人之列,足可为后世楷模!千余年来,欧体楷书作品一直是蒙童学书最重要的入门字帖之一,书法永恒,光阴无限,欧体楷书还将继续地被临习、研究下去,直到永恒!
这本书在临摹辅助材料的提供上,做得非常慷慨和实用。许多书法书籍的影印件虽然精美,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个痛点:临摹时难以把握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和整体的章法布局。这本书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关键的篇章后面,附带了大量的“米字格”或“九宫格”辅助练习页,这些辅助页的线条粗细和网格的清晰度都经过了专业设计,既不抢夺原作的风采,又能为临习者提供必要的结构参考。这种“学、看、练”三位一体的设计思路,体现了作者不仅仅是想做一个“展示者”,更想成为一个“引路人”。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编排,它让这本书从一本纯粹的“欣赏品”升华为一本实用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搭配烫金的标题字体,立刻就营造出一种穿越历史的庄重感。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那种略带米黄、触感温润的特种纸张,使得那些千年古帖的墨迹看起来更有厚度和层次感,即便是高清的影印,也能依稀感受到笔锋的提按顿挫。装订工艺上,采取了锁线胶装,保证了书籍可以完全平摊,这对需要对着原作仔细临摹或者研究结构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书法欣赏类的书籍,要么是无法平摊,要么是图片分辨率低,根本无法看清细节,但这本显然在制作层面下了大功夫,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现代印刷技术的精湛结合。我甚至花了很长时间去欣赏扉页和版式设计,那种留白的艺术处理,简直就是对书法家“计白当黑”思想的绝佳诠释,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进入了一种潜心钻研的氛围中。
评分从内容广度和深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下了苦功的。我惊喜地发现,它并非只选取那些耳熟能详的“招牌作”,而是穿插了一些较为少见或在特定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这种编排的逻辑性很强,它似乎是按照一个清晰的脉络在铺陈,从早期的楷书基础建立,到中期风格的成熟与变化,再到晚期某些创新性的尝试,都有所涉猎。更难得的是,对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之间的细微差异,书中也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这种对比性的学习,比单纯的罗列要有效得多。例如,它会并列展示几篇看似风格相近的作品,然后用细致的线条图或局部放大图来突出不同点,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鉴赏的辨识度和敏感度,非常有帮助。
评分我特别关注了书籍的导读和背景介绍部分,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非常贴合一个初学者或非专业人士的求知心理。它没有直接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具象化的叙事手法,将那些深奥的笔法技巧“翻译”成了读者可以理解的语言。比如,在解释某一类钩法时,作者不是简单地给出“藏锋入笔”的定义,而是结合具体的字例,形象地描述了“如同蚕头燕尾的起笔,藏住锋芒,方能蓄力出神”。这种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讲解,极大地降低了欣赏门槛。同时,它在介绍每一幅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心境时,也做到了张弛有度,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不至于让读者迷失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在看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情绪波动。
评分我尝试用更挑剔的眼光去审视这本书的排版细节,特别是那些用于解释细节的辅助图示。很多专业的书法书籍在做局部放大和线条解析时,图注常常显得拥挤而混乱,让人难以聚焦。然而,这本鉴赏册在处理这些“技术细节”时,展现了极高的信息可视化能力。他们使用了清晰的色块区分,比如用淡蓝色标注出“藏锋处”,用红色箭头指示“行笔方向”,这种图形化的注解方式,比大段的文字描述要直观高效百倍。更值得称赞的是,即便是最微小的笔画细节,图片也保持了极高的锐度,我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墨色的浓淡变化对笔触力量的影响。这种对“微观结构”的尊重和细致呈现,对于想要精进技艺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无价之宝,它让那些隐藏在伟大作品背后的“匠心”得以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供人学习和模仿。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印刷不够好,很多字都是模糊的,不建议购买。
评分好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这套书质量不错,是黑白作品,有作品讲解。
评分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见识的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书评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
评分正版图书,值得拥有。
评分印刷不够好,很多字都是模糊的,不建议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