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与反编译技术

编译与反编译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庞建民,陶红伟,刘晓楠,岳峰 著
图书标签:
  • 编译原理
  • 反汇编
  • 逆向工程
  • 程序分析
  • 代码安全
  • 软件破解
  • 二进制分析
  • 调试技术
  • 目标代码
  • 汇编语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41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560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从正向角度介绍编译系统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实现技术,主要内容有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与处理、符号表、运行时存储组织、优化、目标代码生成和多样化编译等;然后从反向角度介绍反编译的相关原理和技术,包括反编译及其关键要素、反编译器的整体框架、反编译中的指令解码和语义描述与映射、反编译中的恢复技术、编译优化的反向处理、反编译与信息安全等。  本书可作为计算机及信息安全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计算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从事编程或者软件逆向分析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教学建议
第1章 引论 1
1.1 编译器与解释器 1
1.2 编译过程 2
1.3 编译器结构 2
1.4 编译器的分类及生成 3
1.5 高级语言及其分类 3
1.6 编译的前端和后端 4
1.7 C语言程序的编译流程 4
1.8 UNIX/Linux环境中的make和makefile 7
1.9 本章小结 12
习题 12
第2章 词法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13
2.1 词法分析器的需求分析 13
2.1.1 词法分析器的功能 13
2.1.2 分离词法分析的原因 14
2.2 词法分析器的设计 15
2.2.1 输入及其处理 15
2.2.2 单词符号的描述:正规文法和正规式 15
2.2.3 单词符号的识别:超前搜索 21
2.2.4 状态转换图及其实现 22
2.3 有穷自动机 28
2.3.1 确定的有穷自动机 28
2.3.2 非确定的有穷自动机 29
2.3.3 NFA到DFA的转化 29
2.3.4 DFA的化简 31
2.4 正规式和有穷自动机的等价性 33
2.5 词法分析器的生成器 35
2.6 本章小结 37
习题 37
第3章 语法分析 39
3.1 上下文无关文法 39
3.1.1 上下文无关文法的定义 39
3.1.2 语法树和推导 40
3.1.3 二义性 43
3.2 语法分析器的功能 45
3.3 自上而下的语法分析 45
3.3.1 LL(1)分析方法 45
3.3.2 预测分析程序 53
3.4 自下而上的语法分析 56
3.4.1 移进与归约 56
3.4.2 LR分析 57
3.4.3 LR(0)分析 60
3.4.4 SLR(1)分析 66
3.4.5 LR(1)分析 69
3.4.6 LALR(1)分析 72
3.4.7 分析方法比较 76
3.5 语法分析器的生成器 76
3.6 本章小结 78
习题 78
第4章 语义分析与处理 81
4.1 语法制导定义与语法制导翻译 82
4.2 中间语言 91
4.3 语句的翻译 95
4.3.1 说明语句的翻译 95
4.3.2 赋值语句的翻译 100
4.3.3 控制语句的翻译 106
4.3.4 过程调用语句的翻译 120
4.4 本章小结 121
习题 121
第5章 符号表 124
5.1 符号表的作用 124
5.2 符号表的内容 125
5.3 符号表的组织 127
5.4 符号表的实现 129
5.5 名字的作用域 132
5.6 本章小结 135
习题 135
第6章 运行时存储组织 137
6.1 静态存储分配 138
6.2 动态存储分配 138
6.3 栈式动态存储分配 140
6.3.1 简单的栈式存储分配的实现 140
6.3.2 嵌套过程语言的栈式实现 141
6.4 堆式动态存储分配 145
6.5 存储分配与安全性 146
6.5.1 缓冲区溢出原理 146
6.5.2 缓冲区溢出的防范 147
6.6 本章小结 148
习题 148
第7章 优化 150
7.1 优化技术简介 150
7.2 局部优化 151
7.3 循环优化 161
7.4 全局优化 172
7.4.1 到达–定值数据流分析 173
7.4.2 活跃变量数据流分析和
定值–引用数据流分析 178
7.4.3 可用表达式数据流分析 182
7.4.4 复写传播数据流分析 186
7.5 本章小结 192
习题 193
第8章 目标代码生成 196
8.1 代码生成器设计中的问题 196
8.1.1 代码生成器的输入 196
8.1.2 目标程序 196
8.1.3 指令选择 197
8.1.4 变量存储空间分配 197
8.2 寄存器分配 197
8.2.1 寄存器分配描述 198
8.2.2 线性扫描的寄存器分配 199
8.2.3 图着色的寄存器分配 201
8.3 窥孔优化 202
8.3.1 规则提取 202
8.3.2 扫描匹配和等价语义转换 203
8.3.3 举例说明 205
8.4 一个代码生成器实例 205
8.4.1 待用信息和活跃信息 206
8.4.2 寄存器描述和地址描述 207
8.4.3 代码生成算法 208
8.5 本章小结 209
习题 209
第9章 多样化编译 210
9.1 软件多样化需求 210
9.2 多变体执行及其环境 211
9.3 海量软件多样性 212
9.4 多样化编译技术 213
9.5 多样化编译的应用 216
9.6 本章小结 217
习题 217
第10章 反编译及其关键要素 218
10.1 什么是反编译 218
10.1.1 反编译概念 218
10.1.2 编译与反编译 219
10.1.3 反编译器 219
10.2 反编译的基本过程 219
10.2.1 按照反编译技术实施的顺序划分 220
10.2.2 按照反编译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划分 224
10.2.3 按照反编译器的功能块划分 227
10.3 反编译的前世今生 228
10.3.1 建立——20世纪60年代 228
10.3.2 发展——20世纪70年代 229
10.3.3 瓶颈期——20世纪80年代 231
10.3.4 反编译的春天来了——20世纪90年代 232
10.3.5 持续的研究——进入21世纪 235
10.3.6 身边的反编译——我国对反编译的研究 236
10.4 反编译的局限、先决条件和评价指标 236
10.4.1 反编译技术面临的宏观问题 236
10.4.2 反编译技术面临的技术性问题 237
10.4.3 反编译的先决条件 238
10.4.4 反编译器的评价指标 238
10.5 反编译的应用领域和研究重点 239
10.5.1 应用领域 239
10.5.2 研究重点 239
10.6 本章小结 240
习题 240
第11章 反编译器的整体框架 241
11.1 “I型”反编译器的框架 241
11.1.1 上下文环境的衔接 241
11.1.2 dcc反编译器的框架 242
11.2 经典多源反编译框架简介 243
11.2.1 UQBT 243
11.2.2 Hex-Rays 247
11.2.3 BAP 247
11.3 具备静态反编译能力的二进制翻译器ITA 248
11.3.1 ITA总体框架 248
11.3.2 二进制文件解码 249
11.3.3 语义映射 251
11.3.4 过程抽象分析 251
11.3.5 优化代码消除 251
11.3.6 C代码产生器 252
11.3.7 从ITA看静态反编译存在的普遍问题 252
11.3.8 对ITA静态反编译框架的扩展ITA-E 253
11.4 具备动静结合反编译能力的二进制翻译器UTP-MBC 254
11.4.1 UTP-MBC架构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55
11.4.2 UTP-MBC翻译器的相关研究 256
11.4.3 一体化翻译架构设计 257
11.5 本章小结 260
习题 261
第12章 反编译中的指令解码和语义描述与映射 262
12.1 指令描述和指令解码 262
12.1.1 相关研究 262
12.1.2 编解码描述语言SLED 263
12.1.3 基于SLED的x64指令描述和解码 266
12.1.4 SLED在多源一体解码体系中的应用 270
12.2 指令的语义映射 275
12.2.1 相关研究 276
12.2.2 语义描述语言SSL 276
12.2.3 中间表示 282
12.2.4 一个示例——指令原子语义描述语言ASDL 284
12.3 本章小结 288
习题 288
第13章 反编译中的恢复技术 290
13.1 数据流和数据恢复 290
13.1.1 数据流分析 290
13.1.2 数据恢复方法——以IA-64架构上的反编译为例 297
13.1.3 小结 310
13.2 高级控制流恢复 310
13.2.1 控制流恢复概述 311
13.2.2 高级控制流恢复分析 315
13.2.3 结构化算法介绍 318
13.2.4 可能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325
13.2.5 小结 325
13.3 过程恢复 325
13.3.1 相关知识简介 326
13.3.2 库函数的识别技术 328
13.3.3 用户自定义函数的过程恢复 335
13.4 本章小结 349
习题 349
第14章 编译优化的反向处理 350
14.1 常用的编译优化方法 350
14.1.1 编译优化的原则 350
14.1.2 优化手段的分类 350
14.2 部分编译优化的消除——谓词执行 351
14.2.1 谓词执行 351
14.2.2 IA-64平台的谓词指令 351
14.2.3 谓词消除 353
14.3 本章小结 358
习题 358
第15章 反编译与信息安全 359
15.1 基于反编译的恶意行为识别 359
15.1.1 恶意代码检测背景 359
15.1.2 文件格式异常信息 363
15.1.3 指令序列层行为信息提取 366
15.1.4 函数调用信息提取 369
15.2 反编译在恶意代码检测中的应用 377
15.2.1 系统架构的提出 377
15.2.2 推理算法研究的基本内容 378
15.2.3 恶意特征生成 380
15.2.4 推理规则库的建立 381
15.2.5 多重多维模糊推理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385
15.3 本章小结 391
习题 391
参考文献 392

前言/序言

  前言  “编译原理”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大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编译技术”是“编译原理”课程中介绍的关键技术,已经被广大计算机软件从业者所掌握和熟悉。“反编译技术”则是近几年得以迅速发展的新兴技术,许多计算机软件或信息安全从业者非常关心该项技术,但目前这方面的书籍较少,与“编译技术”结合起来讲解的更少。本书就是在这种需求以及编者在这两方面的科研实践体会的驱动下诞生的,目的是为计算机软件和信息安全从业者提供编译与反编译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由庞建民教授确定内容的选取和组织结构,由庞建民、陶红伟、刘晓楠、岳峰具体执笔,庞建民编写第1、9章,陶红伟编写第2、3、4、5、7章,刘晓楠编写第10、11、12、13章,岳峰编写第6、8、14、15章,最后由庞建民定稿。赵荣彩教授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力图反映编译与反编译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发展方向,尝试用通用的语言讲述抽象的原理与技术,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与欠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教学建议  教学内容 教学要点及教学要求 课时安排  计算机及安全专业 非计算机专业  教学内容 教学要点及教学要求 课时安排  计算机及安全专业 非计算机专业  第1章  引论 熟悉编译器和解释器的概念,掌握二者的区别。了解编译的过程,熟悉编译器的结构、编译器的分类及其生成方式、高级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理解编译前端和后端的概念,掌握C语言程序的编译流程,了解UNIX/Linux环境中make和makefile的概念及其应用 2~4 2~3  (选讲)  第2章  词法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了解词法分析器的功能以及输出形式,熟悉词法分析器的结构和超前搜索技术。掌握状态转换图及其实现、正规式与正规文法、NFA与DFA、正规式与有穷自动机的关系以及DFA的最小化。了解词法分析器的自动产生工具及其使用 6~7 5~6  (选讲)  第3章  语法分析 掌握上下文无关文法的相关概念,理解自上而下语法分析的概念,掌握LL(1)分析法、左递归和回溯的消除方法,学会构造预测分析程序。理解自下而上语法分析的概念,掌握LR(0)分析、SLR(1)分析、LR(1)分析和LALR(1)分析。学会使用YACC工具 8~10 6~7  (选讲)  第4章  语义分析与  处理 理解语法制导定义和语法制导翻译模式的相关概念,理解语法制导翻译的基本思想。掌握属性计算的常用方法,包括基于依赖图的属性计算方法、基于树遍历的属性计算方法和基于一遍扫描的属性计算方法。掌握S-属性文法的自下而上计算、L-属性文法的自上而下翻译。理解中间语言的基本概念,掌握表达式的逆波兰表示法、DAG表示法、三地址代码。掌握说明语句的翻译、赋值语句的翻译、布尔表达式的翻译、控制语句的翻译和过程调用的处理 7~8 4~6  (选讲)  第5章  符号表 了解符号表的作用、内容、组织和实现等 1~2 1~2  (选讲)  第6章  运行时  存储组织 熟悉程序运行时的存储区域划分,掌握静态存储分配、动态存储分配的思想。充分理解栈式动态存储分配中简单的栈式存储分配的实现和嵌套过程语言的栈式实现,能够分析程序运行时的栈的变化情况。了解堆式动态存储分配的两种途径:定长块管理、变长块管理。熟悉并掌握存储分配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充分理解缓冲区溢出的原理,了解相关的防范方法 3~4 2~4  (选讲)  第7章  优化 理解优化和基本块的基本概念。掌握将三地址语句序列划分为基本块的算法和以基本块为结点的控制流图构造方法。掌握常用的局部优化技术,包括删除公共子表达式、复写传播、删除无用代码、合并已知量、常数传播等。掌握基于基本块的DAG的局部优化  掌握如何利用程序的控制流程图来定义和查找循环,掌握常用的循环优化技术,包括循环展开、代码外提、强度削弱和删除归纳变量  了解进行数据流分析的几种常用方法,包括到达–定值数据流分析、活跃变量数据流分析和可用表达式数据流分析等,了解如何利用上述数据流分析结果进行全局范围内常数传播、合并已知量、删除公共子表达式和复写传播 6~8 4~6  (选讲)  第8章  目标代码生成 熟悉并掌握代码生成器设计中的问题,掌握线性扫描的寄存器分配方法的思想,并充分理解线性扫描寄存器分配算法。了解图着色的寄存器分配算法的思想及典型的实现过程,熟悉并掌握窥孔优化的三种典型方法,能够分析简单的代码生成过程 5~6 3~4  (选讲)  第9章  多样化编译 了解软件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安全方面的需求;掌握多变体代码的特点、执行环境。理解海量软件多样性的概念及其目的,掌握多样化编译所涉及的多项技术,了解多样化编译技术的实现和应用范围 2~4 1~2  (选讲)  第10章  反编译及其关键要素 熟悉并掌握反编译的概念,其与编译的关系,以及反编译器的构成。熟悉反编译的基本过程,了解反编译技术的发展历程。熟悉反编译技术的局限、先决条件和评价指标,了解反编译的应用领域和研究重点 4~5 2~4  (选讲)  第11章  反编译器的整体框架 熟悉并掌握经典的、纯粹的反编译器的框架设计,了解经典多源反编译框架的基本构成。了解两款以反编译器为核心的二进制翻译系统的框架构造,熟悉从单一功能的反编译器到支持多源平台的反编译器,乃至利用反编译技术实现的静态二进制翻译器的设计思路、基本技术、软件系统的构造和主要功能 3~4 2~3  第12章  反编译中的指令解码和语义描述与映射 熟悉并掌握二进制0/1代码向汇编码转换过程中的主要知识:指令描述和解码。熟悉并掌握汇编级代码向中间表示转换过程中的基本知识:指令的语义映射 3~4 1~3  (选讲)  第13章  反编译中的恢复技术 熟悉数据流(或数据)恢复的过程,掌握高级控制流恢复的基本方法。掌握从低级代码中识别并还原成高级语言中的过程和函数的主要方法 3~4 2~3  (选讲)  第14章  编译优化的反向处理 了解常用的编译优化方法,熟悉并掌握谓词执行的概念,掌握谓词消除的方法 3~4 2~3  (选讲)  第15章  反编译与信息安全 了解恶意代码检测的背景,熟悉并掌握反编译技术在三种层次上的行为提取方法。了解基于推理的程序恶意性分析系统及功能模块 4~6 3~4  教学总学时建议 60~80 40~60  说明:  1. 计算机或信息安全专业本科教学使用本教材时,建议课堂授课学时数为60 ~ 80(包含习题课、课堂讨论等必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实验另行安排学时),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要求和计划学时数酌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  2. 非计算机专业的师生使用本教材时可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若授课学时数少于60,建议主要学习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5章的内容可以适当简化,第5章、第9章、第14章可以不做要求。
《二进制世界的奥秘:深入解析程序执行与修改的艺术》 本书旨在揭开隐藏在可执行文件表象之下的底层运行机制,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程序如何被构建、执行以及可能被修改的全面视角。它并非一本关于“编译与反编译技术”的书,而是聚焦于在此之前和之后更为基础和广泛的计算机科学原理,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读者掌握计算机程序运行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各种高级技术的基石。 第一部分:数字的语言——二进制与计算机基础 在深入程序的世界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计算机是如何“思考”和“说话”的。本部分将带领读者回到计算机科学最原始的起点——二进制。 比特、字节与数字的基石: 我们将从最基本的单位——比特(bit)和字节(byte)开始,阐释它们如何在计算机中承载信息。我们将探讨不同进制(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原理,理解为什么十六进制在程序分析中如此常见,以及它如何简化了对二进制数据的理解。 数据表示的艺术: 整数、浮点数、字符……它们在计算机中是如何被编码和存储的?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些基本数据类型的内部表示方式,包括原码、反码、补码等概念,以及它们在算术运算中的作用。这将帮助读者理解,看似抽象的数字背后,有着严格的二进制规则。 内存的宏观图景: 程序运行时,数据和指令都存储在内存中。本部分将介绍内存的基本结构和寻址方式,让读者对内存的组织形式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我们将讨论内存地址、段、页等概念,为后续理解程序如何访问数据奠定基础。 处理器的工作流程: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我们将揭示CPU如何执行指令,从指令的读取、解码到执行、写回,这个核心的“取指-译码-执行”循环是如何工作的。了解CPU的指令集架构(ISA)的基本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机器语言的本质。 操作系统与程序的交织: 程序并非孤立运行,操作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探讨操作系统如何管理程序,包括进程的概念、内存分配、文件系统交互等。理解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程序运行的环境。 第二部分:指令的舞蹈——机器码与汇编语言的解析 当高级编程语言的源代码被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直接理解的机器码时,隐藏的逻辑便开始浮现。本部分将聚焦于这个转化过程的产物——机器码,并介绍我们理解它的关键工具——汇编语言。 机器码的构成: 机器码是CPU能够直接执行的二进制指令序列。我们将深入剖析一条典型的机器指令是如何由操作码(opcode)和操作数(operand)组成的。理解这些组成部分,是理解程序行为的第一步。 汇编语言的桥梁作用: 汇编语言是机器码的符号化表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纯二进制更易读、更易写的方式来操作机器指令。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通用汇编指令的含义和用途,例如数据传输指令、算术逻辑指令、跳转指令、调用指令等。 寄存器的秘密: CPU内部的寄存器是执行指令时临时存放数据和地址的关键区域。我们将详细讲解通用寄存器、段寄存器、指令指针(IP/EIP/RIP)等的作用,以及它们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如何被访问和修改。 内存访问的精细之处: 程序运行时,数据和指令需要在内存与寄存器之间频繁交换。我们将深入探讨各种内存访问指令,包括直接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基址加偏移量寻址等,理解程序是如何精确定位和读写内存中的数据的。 控制流的构建: 条件分支(if-else)、循环(for, while)、函数调用(call, ret)……这些高级语言中的控制结构,在汇编层面是如何实现的?我们将解析跳转指令(jmp, je, jne等)和函数调用约定(calling conventions),理解程序执行路径的动态变化。 函数调用的深入解析: 函数调用是程序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基石。我们将详细解析函数调用栈(call stack)的工作原理,包括参数传递、局部变量的分配、返回地址的保存等。理解栈帧(stack frame)的概念,对于分析程序的可疑行为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程序的生命周期——链接、加载与执行 一个完整的程序从源代码到最终运行,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命周期。本部分将聚焦于程序在被加载到内存并执行之前所发生的关键过程。 从源代码到目标文件: 我们将简要回顾高级语言源代码经过编译器转化为目标文件(object file)的过程。理解目标文件中的符号表、重定位信息等,对于理解链接器的作用至关重要。 链接器的角色: 链接器(linker)是将一个或多个目标文件以及库文件组合成一个可执行文件的工具。我们将探讨静态链接和动态链接的区别,理解符号解析、重定位等链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可执行文件的结构: 不同的操作系统有着不同的可执行文件格式(如Windows的PE格式,Linux的ELF格式)。我们将以一种通用的方式,解析可执行文件中的各个段(代码段、数据段、BSS段、堆栈段等)的含义和作用,以及它们在内存中的布局。 加载器的工作: 当用户启动一个程序时,操作系统中的加载器(loader)负责将其载入内存并准备执行。我们将讲解加载器如何解析可执行文件头,将各个段映射到内存空间,进行动态库的加载和重定位。 程序入口点与初始化: 每个程序都有一个明确的入口点。我们将探讨程序是如何找到这个入口点,并执行一系列初始化代码,例如全局变量的初始化、堆的设置等,最终将控制权交给用户的程序主体。 第四部分:隐藏的机制——内存管理与数据结构 深入理解程序运行时所使用的内存模型以及数据在其中的组织方式,是理解程序行为的关键。 堆与栈的差异: 我们将再次强调堆(heap)和栈(stack)在内存分配方式、生命周期以及使用场景上的根本区别。理解动态内存分配(malloc, free / new, delete)以及它们在程序中的作用,对于分析内存相关的漏洞和行为至关重要。 常见数据结构的内存布局: 数组、结构体、类、链表……这些常见的数据结构在内存中是如何组织的?我们将分析它们的内存占用、成员的偏移量以及访问方式。 指针的强大与危险: 指针是C/C++等语言中非常强大的概念,但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我们将详细解析指针的本质,以及野指针、悬空指针、内存泄露等常见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字符串的表示与处理: 字符串在内存中有着特定的表示方式(如以null终止符结尾)。我们将探讨不同语言中字符串的内存管理策略,以及常见的字符串操作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第五部分:程序交互与系统调用 程序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与操作系统、其他程序以及硬件进行交互。本部分将聚焦于这些交互机制。 系统调用的原理: 程序要请求操作系统服务(如文件读写、网络通信、创建进程等),就需要通过系统调用。我们将揭示系统调用的基本原理,包括陷阱(trap)机制、用户模式与内核模式的切换。 文件I/O的底层视角: 文件读写操作在底层是如何实现的?我们将解析文件描述符、缓冲区、系统调用等概念,理解文件I/O的本质。 网络通信的基础: 网络通信涉及套接字(socket)、协议等概念。我们将从程序的角度,简要探讨程序如何通过系统调用进行网络通信。 进程间通信(IPC): 多个程序之间如何交换信息?我们将介绍管道(pipe)、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等常见的进程间通信机制。 结论:构建深入理解的基石 本书通过对二进制基础、机器码与汇编、程序生命周期、内存管理和系统交互等方面的系统性阐述,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程序运行机制的坚实基础。理解这些底层原理,将使您能够更深刻地洞察程序的行为,从而在软件开发、系统分析、安全研究等诸多领域,具备更强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并非对某些特定技术(如“编译与反编译”)的直接教授,而是为掌握这些技术,以及更广泛的计算机科学领域,打下最为扎实和基础的认知根基。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不再仅仅是程序的“使用者”,而是能够真正“理解”程序是如何工作的。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软件架构师,我一直深信,对底层原理的深刻理解是构建健壮、高效系统的基石。《编译与反编译技术》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帮助我夯实基础、拓宽视野的绝佳读物。我拿到这本书后,便被它目录的深度所折服,每一章都对应着编译和反编译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作者在书中对编译器优化技术的研究,简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我尤其欣赏他对各种高级优化技巧的讲解,比如过程内优化(PGO)、过程间优化(IPO)等,以及这些优化是如何通过消除冗余、并行化指令、改进缓存利用率等方式来显著提升程序性能的。书中对代码表示(IR)的深入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理解了LLVM等现代化编译器中,IR是如何扮演连接前端和后端,以及实现跨语言、跨平台优化的关键角色的。反编译部分同样精彩,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通用反编译器的技术,还深入探讨了针对特定架构和指令集的优化方法。这对于我来说,意味着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平台上程序的行为,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架构决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软件加壳、脱壳以及代码混淆和反混淆的分析印象深刻。这些技术在保护商业软件知识产权、以及逆向工程研究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穿插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和代码片段,让我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立刻付诸实践。

评分

我是一名对计算机底层机制着迷的计算机科学研究生,在我的求学过程中,始终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讲解编译与反编译技术的书籍,《编译与反编译技术》这本书,绝对是我的不二之选。我拿到这本书后,便被其目录的严谨性所折服,从词法分析到最终的可执行文件生成,再到反编译的各种技术,面面俱到,毫无遗漏。作者在书中对语法分析算法的讲解,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无论是递归下降、LL(1),还是LR(1),作者都给出了清晰的数学原理和算法推导,并附带了详细的图示和伪代码,让我能够彻底理解这些算法的精妙之处。书中对抽象语法树(AST)的构建和遍历的讲解,更是让我对如何从源代码生成具有逻辑结构的中间表示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代码生成的部分,作者则详细介绍了如何将AST转化为目标代码,以及如何进行指令选择和寄存器分配。反编译部分的讲解同样深入,作者介绍了如何将机器码还原为汇编,以及如何进一步解析汇编代码,从而理解程序的控制流和数据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函数调用约定、栈帧结构以及参数传递机制的分析,这让我对程序在运行时是如何管理内存和数据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理论扎实,而且附带了大量的示例代码,让我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项目中。

评分

我是一名对计算机安全领域充满热情的学生,一直以来都对“黑客技术”背后的原理感到着迷,而《编译与反编译技术》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个神秘世界的大门。我拿到这本书后,首先被它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所吸引,书中的每一页都散发着知识的芬芳。作者在介绍反编译原理时,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讲解了如何将机器码还原成人类可读的汇编代码,以及如何进一步将其解析成更高级的语言结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静态反编译和动态反编译的对比分析,作者清晰地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例如,在讲解静态反编译时,作者详细剖析了IDA Pro等工具的工作原理,并用具体的示例演示了如何通过分析反汇编代码来理解程序的逻辑。动态反编译部分则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介绍了如何通过调试器来跟踪程序的执行流程,观察寄存器的变化,以及内存中的数据,从而一步步揭示程序的秘密。书中还涉及了许多与软件漏洞相关的知识,例如缓冲区溢出、格式化字符串漏洞等,并分析了反编译技术在发现和利用这些漏洞中的作用。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掌握反编译技术,不仅仅是为了“看懂”代码,更是为了理解程序的内在机制,从而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作者善于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例子来阐述复杂的概念,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够轻松地跟上他的思路。

评分

作为一名热衷于学术研究的计算机科学博士生,我对《编译与反编译技术》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拿到这本书后,便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和丰富的参考文献所吸引,它为我深入研究编译原理和反编译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在书中对编译理论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对基本概念的介绍,而是深入到了对各种算法和模型的数学推导和理论分析。我尤其欣赏他对形式化方法在编译技术中的应用的探讨,以及对各种优化算法的复杂度分析。书中对代码表示(IR)的研究,让我对LLVM等现代化编译器架构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理解了IR在实现代码复用和跨平台优化中的核心作用。反编译部分的讲解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反编译算法的原理,包括基于模式匹配、基于启发式方法、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代码混淆和反混淆的深入研究感到兴奋,这为我进行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且学术化,但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解,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相对容易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在软件开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见过不少技术书籍,但《编译与反编译技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却是前所未有的。我拿到这本书后,首先被它厚重的分量所吸引,这预示着其中蕴含着非凡的知识宝库。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在讲解编译器后端(代码生成、代码优化)时,简直是如同外科手术般精准地剖析了各种优化技术。例如,循环优化部分的讲解,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循环展开、循环融合、消除代码冗余等手段来提升程序的运行效率,并且用大量的实际代码示例来佐证这些理论。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寄存器分配的章节,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图着色算法在解决寄存器分配问题上的巧妙应用,这让我对如何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寄存器资源有了全新的认识。反编译的部分更是精彩纷呈,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反编译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还深入探讨了代码混淆技术以及如何对抗这些混淆。对于那些想要理解恶意软件、或者研究软件安全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书中对汇编语言的讲解也十分到位,让我这个已经很久没有直接接触过汇编的开发者,也能重新拾起这份宝贵的技能。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专业性、深度和实践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本武林秘籍,将那些深藏不露的内功心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读者。

评分

在我看来,《编译与反编译技术》这本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武林秘籍”,它将那些深藏不露的计算机底层奥秘,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我拿到这本书后,便被它目录的细致所震撼,从词法分析器的状态转换,到语法分析器的推导过程,再到代码生成的指令调度,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详尽的阐述。作者在书中对编译器优化技术的讲解,简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我尤其欣赏他对各种高级优化技巧的深入剖析,比如循环优化、函数内联、死代码消除等,以及这些优化是如何通过各种精妙的算法来提升程序的运行效率的。书中对代码表示(IR)的深入研究,也让我受益匪浅,理解了IR在连接编译器前端和后端,以及实现跨语言、跨平台优化的关键作用。反编译部分同样精彩纷呈,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反编译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还深入探讨了代码混淆技术以及如何对抗这些混淆。这对于我来说,意味着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程序的行为,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动态链接库、静态链接库、以及程序加载和链接机制的讲解印象深刻,这让我对程序在内存中的运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作者善于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例子来阐述复杂的概念,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够轻松地跟上他的思路。

评分

作为一个对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都充满好奇心的开发者,《编译与反编译技术》这本书,是我近期发现的一颗璀璨明珠。我拿到这本书后,便被其深入的讲解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门关于“如何理解计算机语言”的艺术课程。作者在书中对编译器前端的介绍,清晰地勾勒出了源代码是如何被一步步转化为机器能够理解的指令的。词法分析中的状态机模型,语法分析中的上下文无关文法,以及语义分析中类型检查和符号表管理,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各种解析技术时,所采用的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风格,让我能够逐步建立起对整个编译流程的认知。反编译的部分同样令人惊叹,作者不仅介绍了如何将机器码反汇编成汇编语言,还深入探讨了如何进一步解析这些汇编代码,从而还原出原始程序的逻辑结构。书中对代码混淆技术以及如何对抗这些技术的分析,让我对软件的安全防护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函数调用、控制流图(CFG)构建、以及数据流分析的内容,这些都是理解复杂程序逻辑的关键。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幽默,作者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例子来阐释复杂的概念,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倍感轻松。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编译与反编译技术》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非常硬核,但我一直对计算机底层的工作原理充满好奇,所以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厚实的体量和封面设计所吸引,感觉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知识。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叙述所折服。书中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是从最基础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开始,娓娓道来,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编译和反编译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编译器前端(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时所采用的比喻,将抽象的编译过程形象化,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例如,词法分析时,作者将代码比作一串珍珠,而词法分析器则像一个精明的珠宝商,仔细地将珍珠一颗颗分类,找出它们的类型和属性,最终形成一个个有意义的“词素”。语法分析则像是搭建房子的骨架,确保所有词素按照特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符合语言规范的结构。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倍感轻松,不再觉得编译理论枯燥乏味。而且,书中对各种解析算法的讲解也非常到位,无论是LL(1)解析还是LR(1)解析,作者都详细地阐述了其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并且配有大量图示和伪代码,让我能够深入理解它们是如何工作的。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已经能够感受到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相信在后续的学习中,我将能掌握更多关于编译器设计和优化的知识。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钻研底层技术、追求极致性能的嵌入式工程师,《编译与反编译技术》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我拿到这本书后,便被它目录的实用性所吸引,它所涵盖的知识点,正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作者在书中对编译器后端优化技术的讲解,简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尤其欣赏他对各种低级优化手段的深入剖析,比如指令调度、流水线利用、内存访问优化等,以及这些优化是如何在底层硬件层面提升程序执行效率的。书中对特定指令集架构(如ARM、x86)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理解了不同架构下编译器的差异以及如何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反编译部分同样精彩,作者不仅介绍了通用的反编译技术,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针对嵌入式设备的特点进行代码分析,例如如何分析固件、如何逆向RTOS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动态链接库(DLL)、静态链接库、以及程序加载和链接机制的讲解印象深刻,这对于我理解程序在嵌入式设备上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同时又不失清晰易懂,作者善于用大量的图表和代码片段来辅助讲解,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内容。

评分

我是一名喜欢动手实践的程序员,对于那些能够让我理解代码是如何从文本转化为可执行文件的技术,总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编译与反编译技术》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渴望。我拿到这本书后,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发现它是一本非常注重实操的书籍。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一步步构建一个简单的编译器。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Flex和Bison这样的工具来生成词法分析器和语法分析器,并且提供了完整的代码示例,让我可以跟着作者一步步地搭建自己的编译器。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讲解了如何将高级语言代码转化为汇编代码,以及如何生成机器码。这让我对编译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反编译部分同样精彩,作者介绍了如何使用Ghidra、Radare2等工具来进行代码分析,并且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演示了如何利用反编译技术来理解第三方库的功能,或者分析一些简单的恶意程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调试技巧的部分,作者讲解了如何使用GDB等调试器来单步执行代码,查看内存,以及设置断点,这对于我理解程序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跟随书中的步骤,逐步掌握编译和反编译的核心技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