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影像的再建构:表征、意义与认知

纪录影像的再建构:表征、意义与认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振华 著
图书标签:
  • 纪录片
  • 影像研究
  • 表征
  • 意义学
  • 认知
  • 文化研究
  • 传播学
  • 视觉文化
  • 媒介理论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626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93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9
字数:32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周振华所著的《纪录影像的再建构--表征意义与认知》从纪录片的美学精神——真实这一核心观念出发,结合具体的创作流派、代表的电影家、典型的作品,探讨他们对于真实的理解。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分析、描述了纪录电影及其理论、实践的发生与发展,在相关领域研究颇具创新性。

作者简介

  周振华,文学博士。研究方向:纪录电影理论与创作.影像史学与影像传播。出版《视听语言》《中国影像史(1927—1937)》等著作两部,主持和主要参与完成省级以上课题五项,发表纪录电影、影像传播等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

目录

序(韩丛耀)
导论 影像建构的世界
I 类型边界
壹 纪录电影是什么
第一节 先驱与探索:生活记录与事件实录
第二节 类型与传统:从人类学到“真理电影”
第三节 直接电影之后:边界模糊与过界
第四节 纪录电影是什么
Ⅱ 影像表征
贰 诗意的真实
第一节 光和时间的游戏:先锋电影的视觉美学
第二节 城市交响派:真实素材与片断拼贴
第三节 诗意现实主义:诗化素材与现实序列
第四节 先锋的现实主义:城市的正反面
叁 浪漫人类学的真实
第一节 高贵的野蛮人:《北方的纳努克》
第二节 从表象到心灵:《最后的山神》
第三节 人类学纪录电影的真实观念
肆 电影眼睛的真实
第一节 苏联建构主义电影思潮
第二节 维尔托夫与《带摄影机的人》
第三节 电影眼睛:用电影认识世界
第四节 《带摄影机的人》:电影真相的寓言
伍 电影讲坛的真实
第一节 电影锤子:功能大于美学
第二节 国家纪录电影原型:《漂网渔船》
第三节 纪录电影的定义: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第四节 格里尔逊模式及其影响
陆 电影触媒的真实
第一节 来源:分享和回馈的人类学
第二节 巴黎人类学实验:《夏日纪事》
第三节 真实电影:电影摄影机前后的互动
第四节 真实电影的影响
柒 旁观的真实
第一节 旁观:“无为”的观察理念、
第二节 梅索斯兄弟与《推销员》
第三节 直接电影:展现过程与危机机构
第四节 时间炼金术还是真实的“谎言”
捌 口述历史的真实
第一节 克劳德·朗兹曼与《浩劫》
第二节 口述历史:话语、面孔与记忆
玖 “多元共生”的真实
第一节 解构的影像:后现代思潮与纪录电影
第二节 复合真实:混搭的风格
第三节 多元表征:真实理念的延伸
Ⅲ 影像/机制
拾 纪录电影“真实”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幻觉真实:经验主义真实
第二节 间离真实:解构主义真实
拾壹 纪录电影叙事的本质
第一节 电影叙事的风格
第二节 电影叙事的本质
第三节 纪录电影叙事的本质
拾贰 纪录真实的维度
第一节 现实表征的三角关系
第二节 “纪录真实”的三个维度
Ⅳ 影像意义
拾叁 纪录电影的精神旨归
第一节 原罪:非常真,非常美,非常罪
第二节 真实:纪录电影的美学精神
第三节 意义:纪录电影的旨归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纪录影像的再建构:表征、意义与认知》的书籍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探讨纪录影像的理论与实践,而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本身: --- 图书简介: 影像时代的叙事与真实探寻 核心主题: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影像文化中,尤其是纪录片领域,如何处理“真实”的建构、视听语言的实践以及观众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不再仅仅满足于对既有影像的梳理,而是着力于挖掘影像制作、阐释与接受背后的深层机制。 第一部分:真实性的消解与重构——理论框架的构建 本书开篇即对“纪录”这一概念进行了溯源与批判性审视。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纯粹、客观的“影像真实”已成为一个难以企及的乌托邦。作者首先引入了多位关键理论家的观点,探讨了从巴赞的“石化时间”到后结构主义对再现本质的质疑。 1. 影像的在场与缺席: 重点讨论了摄像机作为中介物,其在场性如何悖论性地制造出一种“缺席的在场”。影像不仅记录了事件,也成为了事件本身的一部分。书中详细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从早期新闻片到当代网络视频),技术进步如何改变了我们对“目击”的理解。 2. 叙事学转向: 传统上,纪录片被视为对事实的忠实转述。然而,本书强调,任何影像的组织都必然遵循叙事逻辑。我们将探讨非线性叙事在纪录片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剪辑、声音设计和场域选择来引导观众的道德判断和情感倾向。这部分内容细致地梳理了结构主义叙事模型(如格里马斯的行为主体模型)如何被借用到纪录片分析中,以揭示影像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倾向。 3. 主体性与凝视: 聚焦于影像的“凝视”(The Gaze)理论。书中批判性地考察了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中关于权力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他者”的表征问题。纪录片常常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的授予者”的角色,将审视权赋予了制作者。本书旨在唤起制作者和观众对“谁在观看,为何观看,以及被观看者如何反应”这一系列问题的自觉性。 第二部分:视听语言的实践与张力——从技术到美学 本部分转向具体的技术手段和美学选择,分析这些选择如何直接影响意义的生成。它超越了简单的“手法介绍”,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认知背景下考察。 1. 声音的隐形力量: 声音在纪录片中的作用常被低估。本书投入大量篇幅分析了非音乐性声音(环境声、画外音、受访者呼吸声)如何构建空间感和心理深度。例如,同步声与不同步声的对比如何影响观众对事件可信度的判断。同时,对音乐的使用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探讨了不同音乐风格如何与画面内容产生共谋或对立关系。 2. 图像的密度与留白: 对画面构图、光影处理、景深运用等视觉元素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技术层面。书中提出了“信息密度”的概念,探讨了过饱和的视觉信息如何导致认知疲劳,以及“留白”在引导观众主动参与意义构建中的关键作用。特别关注了手持摄影和延时摄影在表达不确定性或时间流逝感方面的独特贡献。 3. 介入与疏离: 探讨了纪录片制作者在拍摄现场的伦理困境与美学选择。究竟是采取完全的“参与式”观察,还是保持“人类学式的疏离”?本书通过对比不同流派的实践案例,展示了制作者的介入程度如何直接重塑了被记录对象的“真实状态”,以及这种重塑对最终成片的影响。 第三部分:接受与认知——观众的在场性 影像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观众的解码过程。本部分致力于理解观众如何接收、处理和内化来自影像的信息流。 1. 认知负荷与模式识别: 引入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分析当观众面对复杂的、多层次的影像信息时,大脑如何进行筛选和归档。纪录片片段的长度、节奏以及主题的抽象程度,都直接影响了观众的理解效率。书中探讨了如何利用“认知失调”来深化主题的探讨,迫使观众走出舒适区。 2. 情感共鸣与道德判断: 情感是纪录片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但也是最易被操纵的环节。本书仔细辨析了“同情”(Sympathy)与“共情”(Empathy)的区别,并分析了特定剪辑手法和特写镜头如何系统性地诱发观众的特定情感反应。随之而来的是对影像伦理的拷问:当情感被利用时,客观性是否彻底沦丧? 3. 跨媒介的流动性: 考虑到当代媒体环境的碎片化,本书最后将研究范围扩展至影像在不同平台间的转移。一个在影院观看的纪录片片段,与在社交媒体上接收到的相同片段,其意义和影响大相径庭。探讨了“上下文”(Context)的丧失或重组如何改变了影像原初的意图,以及这种流动性对“公共记忆”建构的挑战。 总结: 本书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分析工具,旨在超越对纪录片内容的简单描述,深入挖掘其生成、流转和接受过程中的所有变量。它鼓励学者、创作者和普通观众以一种更为警觉、批判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日常消费的每一个视觉文本,理解影像如何既是世界的忠实记录者,也是最精巧的重构者。这是一次对我们共同的视觉经验和认知边界的深入考察。 ---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资深的影像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份详尽的“使用说明书”,告诉我们如何更深层次地“拆解”屏幕上的世界。我喜欢它对特定历史时期纪录片美学风格的梳理,那种细腻入微的考证工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不同于一般泛泛而谈的影像理论,本书非常注重“表征”的物质性——光线、景别、运动轨迹这些技术层面的选择是如何转化为意识形态的载体的。读完之后,再回看那些经典的纪录片片段,我发现自己对光线运用背后的考量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原本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镜头语言,现在看来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建构”步骤。这种从宏观理论到微观实践的无缝对接,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无比扎实可靠,充满了令人信服的力量。它不仅仅是在谈论“看”,更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准确地观看”。

评分

这本《纪录影像的再建构:表征、意义与认知》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著作,专注于学术术语的堆砌,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常了得。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从影像的“再建构”这一核心概念出发,层层递进地探讨了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纪录片。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表征”的拆解,作者不仅仅停留在“什么被拍了”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拍摄者、剪辑师、乃至观众自身是如何共同参与到意义生产过程中的。特别是关于“缺席”的讨论,这一点特别有启发性,很多时候,被刻意省略或未被捕捉到的信息,反而对我们构建认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观看纪录片时的习惯性思维,不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去思考影像背后的权力关系和叙事策略。那种感觉就像是戴着一副新的眼镜去看世界,原本模糊的图像突然变得清晰起来,每一个光影、每一个定格都似乎藏着更深层的含义。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影像叙事、非虚构写作感兴趣的朋友们,它提供的视角是极其新鲜且富有挑战性的。

评分

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成功地避免了将纪录影像神圣化或工具化的倾向。它既不盲目崇拜影像的“在场性”,也不将其视为可以随意操控的政治宣传工具。相反,作者采取了一种审慎而批判的态度,平衡地看待影像的潜力与局限。特别是对“认知地图”绘制过程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对一个事件的理解,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影像记忆叠加而成的,而这些影像如何被组织起来,如何系统性地影响我们的世界观,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具有洞察力的分析。它促使我思考,我们自身的认知框架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容易被精心设计的视觉叙事所“重塑”。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成熟老练,逻辑链条清晰严密,即使是面对较为复杂的哲学思辨,也能保持清晰的脉络,非常适合作为深入研究影像叙事复杂性的起点。它的出现,无疑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富有反思精神的血液。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在思想上的深度对话,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它并没有提供任何“标准答案”,反而是不断抛出更尖锐的问题,迫使读者去自我反思。书中关于“认知”如何被媒介塑造的部分,尤其击中了我的痛点。我过去看一些具有强烈社会议题倾向的纪录片时,总会陷入一种“这就是事实”的错觉中。然而,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即便是最看似客观的影像,也必然带有某种主观的滤镜。这种“建构性”的视角,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信息爆炸时代的媒体素养至关重要。它教会了我如何穿透华丽的剪辑和煽情的配乐,去探究影像背后的“意图”。整本书的文笔流畅自然,虽然探讨的是高深的理论,但作者的表达却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反而像是被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循循善诱,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立刻合上书本,试图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这些理论的印证。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本“理论入门”的定位。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冷峻的学术分析和鲜活的影像实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手法上展现出的那种极大的灵活性和跨学科视野。从现象学到结构主义,再到后殖民理论,各种工具箱里的工具都被运用得恰到好处,既没有炫技的嫌疑,又有效地支撑了论点。尤其是在探讨“意义”的流动性时,作者的论述极具说服力。意义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阶段的观众那里都会产生微妙的偏移和重组。这种动态的、开放的意义观,极大地解放了我的思维定势。我以前总觉得纪录片一旦完成,它的意义也就定格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影像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被不断“再建构”的潜能之中。这对于我们理解档案影像的二次利用和再创作尤其具有指导意义,它提供了一套严谨的框架来评估和操作这种意义的转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