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读经典碑帖为书法学习之不二法门。中国历代名家辈出,传世碑帖无数。这套《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遴选书法史上经典,装帧典雅,印刷精美,堪称佳制。
本系列采用经典底本,高清彩色印刷;穿线装订,拆阅方便实用。力求“下真迹一等”之效果。系列的特点则是对原作或拓本稍加放大,使得细节纤毫毕现。无论线条的张力、墨色与叠加,还是纸张的颜色及气息,都毫厘间淋漓尽现。
“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对读者诸君在临读碑帖和书法创作中有所帮助。
杨维桢书如其人,人如其诗,奇崛古朴、自然天成。尤其是他的行草书,熔章草笔法与今草笔法于一炉,任情恣性,不计工拙,其恣肆古拙、狂放雄强、出奇诡谲、大气磅礴,与赵孟頫一派的遒媚蕴藉书风形成鲜明对照。他能冲破时风藩篱而独树一帜的艺术精神,在当时尤为可贵。明李东阳《怀麓堂集》评其书曰:『铁崖不以书名,而矫杰横发,称其为人。』徐有贞评曰:『铁崖狂怪不经,而步履自高。』诚然,杨维桢的书法,在我们今天看来,其意义主要是他敢于冲破历来以『二王』书风取向的审美藩篱,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其书不失法度而又令人耳目一新,对后世的书法艺术,甚至对现代书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杨维桢的传世墨迹有十余件,且都是50岁后所书,本集所收的《城南杂咏》《游仙唱和诗》《张氏通波阡表》三卷堪称其书法代表作。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诸暨(今属浙江)人。早年,其父令其专心攻读,筑楼铁崖山中,故人称『杨铁崖』,又因擅吹铁笛,故号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泰定四年(1327)中进士,曾官天台县尹、江西儒学提举、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等。元末农民起义,杨维桢避乱富春江一带,张士诚据浙西,屡召不赴。后徙居松江(今上海),筑园圃蓬台,周游山水,隐逸江湖。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明史》谓其『戴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雪》之辞,自倚凤琶和之。宾客俱翩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明洪武三年(1370),屡辞不得后终被召至京师,议定仪礼法典,即乞归家,是年即卒,终年75岁。杨维桢兼擅诗文,人谓其诗曰『铁崖体』。同时,他又是元代杰出的书法家。
我得承认,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主要是冲着对特定书家作品的深度研究。这些名碑名帖,尤其是那些传世之作,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完全替代的。我花了很多时间对比不同版本的影印件,最终发现这套原色放大本在字形结构的处理上最为到位。放大后的效果,让我有机会从前所未有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平日里难以察觉的笔锋回转、提按顿挫。特别是那些气韵生动的连带之处,放大后更能体会到书家一气呵成的气势。这对于我个人练习时,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更好地去体会“神似”的意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让那些隐藏在细微笔触中的奥秘得以暴露无遗,对于深化对传统书法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我对装帧的实用性也有一定的要求。很多时候,我们购买的精装书虽然好看,但展开时会发现装订太紧,书页中央部分根本无法完全摊平,这在临帖时简直是灾难性的,不是压着手腕就是看不清字体的中心结构。然而,这套书在工艺上的优化处理,使得它在书写时可以平摊在桌面上,这对于需要频繁对照和书写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它不仅仅是一件展示品,更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工具书。这种对使用体验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能够平整地铺开,意味着我可以更自然地将目光和身体的姿势与帖本保持一致,从而更好地捕捉到书写时的动态平衡,这对于保持学习的连贯性和专注度至关重要,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在墨舞之中。
评分说实话,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常常因为看不懂那些艰涩的理论介绍而感到困惑。这套书的优势就在于“少说多做”,它不靠冗长的文字来解释,而是用最直观的方式——高清晰度的视觉呈现——来引导学习者。我通常的做法是,选定一帖,然后对着放大后的字进行反复的临摹和揣摩。这种“眼临心摹”的过程,效率高得惊人。当我把目光聚焦于某一个字的某个起笔上时,那种“明白了”的感觉,比读完一篇晦涩的文章都要来得实在。这套书的定位非常精准,它面向的不是理论家,而是真正想通过模仿前人笔法来提升自己技艺的实践者。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本“无声的教科书”,每一次翻开,都像进行了一次沉浸式的书法大师课。
评分我比较关注不同时期书风的演变轨迹,所以购买书籍时会特别留意涵盖的广度和代表性。这套名碑名帖的选取,看得出是经过了精心策划和考量的,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图。通过对比不同书家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发展前人技法,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书法艺术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多元化的。这种系列化的整理方式,避免了碎片化的学习带来的理解偏差。当我把目光从一个帖移到另一个帖时,那种风格的过渡与分野,就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建立起联系。这种系统性的视觉材料的汇集,对于构建完整的书法史观非常有帮助,它让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认知边界。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惊喜,拿到手就觉得分量十足,绝对是值得收藏的精品。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细节的处理,那种对原帖神韵的还原度,简直让人拍案叫绝。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既能很好地展现墨色的浓淡变化,又不会显得过于反光而影响观感。每次翻阅,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古代书法大家运笔时的力度和节奏,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隔纸对话一般。对于我们这些痴迷于书法,但又苦于找不到高质量原帖摹本的学习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雪中送炭。色彩的还原度极高,那些细微的干湿浓淡变化都被精准地捕捉了下来,对于研究笔法和章法结构有着极大的帮助。这种用心制作出来的作品,是那些粗制滥造的复制品无法比拟的,光是看着这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细节,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可以说,这套书在工艺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即便是作为案头陈设,也是一件雅致的艺术品。
评分60本终于凑齐了
评分60本终于凑齐了
评分大开本,价格便宜,适合初学临习。
评分大开本,价格便宜,适合初学临习。
评分大开本,价格便宜,适合初学临习。
评分60本终于凑齐了
评分大开本,价格便宜,适合初学临习。
评分大开本,价格便宜,适合初学临习。
评分大开本,价格便宜,适合初学临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