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承认软弱无助,不再伪装坚强,不再认为自己有能力时,我们的心才能体会到脆弱,也才能承认悲伤的存在。
丧亲者需要的是有人温柔地体会他们的感受、温柔地容许他们悲伤、温柔地给予他们时间与空间走自己的脚步、温柔地倾听他们所有的声音。
而我希望,我有这样的温柔。(苏绚慧)
《心理自助:请容许我悲伤》是一本有关安慰疗愈的好书,记录了作者与病人、家属等互动的经验,以及她在这些经验中的思考,传达了与悲伤相处、与失落和解、与死亡对话之道,不但为不同丧亲者提供了自我调适的方法,更为助人专业者提供了悲伤辅导的过程及技巧,可以使每个读者的悲伤找到出口,遗憾渐渐释怀。
苏绚慧,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询研究所硕士,现为马偕协谈中心心理咨询师,并在医院担任心理咨询师。已出版《于是,我可以说再见》、《丧恸梦》(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推荐优良好书)、《生命河流》、《这人生》、《请容许我悲伤》(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推荐优良好书)、《死亡如此靠近》(金鼎奖文学类推荐优良好书)等。
推荐序 寒夜的口琴声 孙 越
推荐序 善待悲伤的重要 李开敏
推荐序 让悲不再伤 吴庶深
自 序 悲伤,是因为爱
楔 子
第一部 靠近孩子的心
来人间两年的小天使
我一个人很寂寞
爸爸,我舍不得你
不论何时都能与妈妈见面
妈妈会爬梯子上天堂去
好好地向爸爸告别
学会疼爱爸爸
我很想念弟弟
第二部 敞开心与悲伤共处
妈妈的泪
未竟的爱
隐藏的脆弱
悲伤不曾离去
第三部 悲伤关怀的提醒
你可以为悲伤的人做些什么
悲伤者的需要
陪伴孩子面对丧亲的温柔提醒
《请容许我悲伤》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对“真实”的理解。它没有粉饰太平,也没有过度渲染。它只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生活中的那些细微的、不易察觉的忧伤,一帧一帧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看到了主人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时,那种内心的挣扎与无奈,那种欲言又止的痛苦,以及那种孤独的坚持。这些感受,如此真实,以至于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流下眼泪。然而,这些眼泪并非悲伤的宣泄,而是一种共鸣,一种对生命深刻理解后的释然。这本书,它没有教我如何去“战胜”悲伤,而是教会我如何去“拥抱”悲伤,如何去理解它,接纳它,并从中汲取力量。它让我明白,悲伤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更懂得珍惜,更懂得爱,也更懂得如何面对生命的无常。
评分读完《请容许我悲伤》,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书中关于人生无常的描绘,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反复思考书中的某个情节,那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却在日后引发了滔天的巨浪,让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这种“蝴蝶效应”般的叙事,让我对生命的偶然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像那些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故事,而是用一种平静的语调,讲述着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遗憾和错失。我记得书中描绘的一个场景,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独自站在海边,看着潮水退去,留下满地的贝壳,他并没有捡起任何一个,只是静静地望着,仿佛在告别过去的某个片段。那一刻,我仿佛也置身于那片海边,感受着海风的微凉,也感受着内心的空寂。这本书,没有给我具体的解决方案,但它给了我一种陪伴,一种理解,让我在面对生命的无常时,不再感到孤单和恐慌,而是多了一份坦然和勇气。
评分这本书,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时,它的封面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那种淡淡的忧郁,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坚韧,让我忍不住将它抽了出来。翻开扉页,没有华丽的开场,没有故弄玄虚的引子,只有书名,简单却直击人心——“请容许我悲伤”。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仿佛它就是为我而写,为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愿示人的柔软角落而存在。我是一个习惯于将情绪内敛的人,总觉得悲伤是件不够体面的事情,需要小心翼翼地藏起来,不让任何人窥探。然而,这本书的名字却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内心这片被尘封的角落,它大胆地、直接地提出了“允许悲伤”的请求,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慰藉。我迫不及待地翻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份悲伤的,它是一种什么样的色彩,什么样的味道,又会带来怎样的力量。我期待着,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能够有一本书,不急于将我从悲伤中拉出来,而是静静地陪我一起,体验那份名为悲伤的情感,并且告诉我,这一切都是正常而值得被尊重的。这份期待,伴随着我翻阅每一页的指尖,也渐渐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的心情正处于一种低谷,对生活充满了迷茫和无力感。书名《请容许我悲伤》立刻吸引了我,它像一道曙光,照亮了我内心的阴霾。阅读的过程,我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灵魂伴侣。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经历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后,那种无助、失落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这些感受,如此真实,如此贴切,让我一度认为作者就是在写我自己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治愈”的论述,它并非简单的遗忘或忽略,而是通过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的释放,最终实现内心的平静。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任何“心灵鸡汤”,而是用一种极为温柔的方式,陪伴我走过那段艰难的时光,让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悲伤和谐共处,如何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评分初读《请容许我悲伤》,我曾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斥着负面情绪的书籍,但事实证明,我的预判是错误的。它并非简单地堆砌悲伤的文字,而是以一种极其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了悲伤的成因、表现以及最终的转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时间”在治愈中的作用的描绘,它并非一个万能的解药,而是需要与个体的主动探索和接纳相结合,才能真正带来心灵的成长。书中主人公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一次次的试错和反思,这种真实而缓慢的成长过程,让我深感共鸣。我曾一度认为,悲伤是需要被迅速摆脱的,但这本书告诉我,悲伤也是一种宝贵的体验,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也更懂得如何去关怀他人。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以一种更平和、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起伏。
评分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简单的故事。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梳理,一次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解的探索。我曾一度认为,悲伤是软弱的表现,是需要被克服的。然而,《请容许我悲伤》却告诉我,悲伤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赋予我们共情的能力,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贵。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接纳”的解读,它不是被动的承受,而是主动地去理解和拥抱自己的情绪。书中主人公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一点点地学会如何与内心的伤痛共处。我看到了那种艰难却又充满希望的蜕变。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害怕悲伤的来袭,而是学会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去理解它,去从中汲取力量。它教会我,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依然有希望存在,只要我们愿意去寻找,去拥抱。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是能够触及灵魂的。而《请容许我悲伤》,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没有炫技的语言,也没有复杂的叙事,但它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却足以震撼人心。我被书中人物的真实所打动,他们的悲伤不是虚构的,而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那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失落、遗憾和无奈。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特别是书中有关于“失去”的描绘,作者并没有渲染过于煽情的桥段,而是用一种平淡的语气,勾勒出失去带来的空缺,以及主人公如何在这种空缺中,寻找新的意义。这让我意识到,悲伤并非终点,而是一种转折,一种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力量,一种敢于面对内心脆弱的力量,一种允许自己不必时刻完美的力量。
评分我是在一个飘着细雨的午后,将这本书从头到尾读完的。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似乎与书中的某种情绪产生了奇妙的共鸣。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欣赏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作者笔下的那些人物,他们的悲伤并非惊天动地,却如同生活中的潮汐,时而涌起,时而退去,真实得让人心疼。我看到那些被误解的沉默,被忽视的痛苦,被放弃的梦想,它们以一种缓慢而渗透的方式,一点点地侵蚀着人物的心灵,也一点点地牵动着我的情绪。我发现,我不再像过去那样,试图去“解决”悲伤,而是开始尝试去“感受”它,去理解它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书中的某一个场景,一个人物的某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过往经历中的相似片段。那些曾经被我压抑、被我否定的情绪,仿佛也在书页间找到了喘息的空间,它们不再是我的负担,而是我成长的一部分。我开始明白,悲伤并不是生命的敌人,而是生命的一种自然反应,它让我们更懂得珍惜,更懂得爱,也更懂得如何面对生命的无常。
评分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深深吸引,是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困境: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尤其是悲伤。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同情心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时,那种内心的挣扎与无奈。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沉默的悲伤”的刻画,那些未能说出口的痛苦,那些被刻意忽略的情绪,它们在主人公的内心深处不断积压,最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这让我联想到我自己,也常常在人前故作坚强,将所有的痛苦都藏在心底。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朋友,它没有评判,没有指责,只是静静地倾听,然后用文字告诉我,你内心的感受是真实的,你的悲伤是值得被看见的。它鼓励我,允许自己去感受,去表达,去释放,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和压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心里卸下了许多沉重的包袱,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接纳。
评分坦白说,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多高的期待。在我看来,悲伤本身就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充其量不过是一些无病呻吟的文字堆砌。然而,《请容许我悲伤》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提供任何虚假的慰藉,也没有鼓吹所谓的“积极乐观”。相反,它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生活中那些细微的、不易察觉的忧伤呈现出来,那些关于失去、关于错过、关于遗憾的片段,如同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我看到了一个角色,在经历了巨大的失落后,并没有立刻站起来,而是选择在原地停留,去感受那份空虚,去拥抱那份疼痛。这种“慢下来”的处理方式,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在这个追求效率、追求速度的时代,我们似乎被剥夺了悲伤的权利,一旦显露悲伤,便被贴上“消极”、“不合群”的标签。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极大的肯定:悲伤,是人之常情,是我们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教会我,不必害怕自己的脆弱,不必回避内心的痛苦,而是要学会与它们共处,从中汲取力量,最终实现一种更深层次的和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