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方法导论/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史学方法导论/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斯年 著
图书标签:
  • 史学
  • 国学
  • 方法论
  • 学术
  • 历史研究
  • 文化
  • 精装
  • 入门
  • 教材
  • 大师讲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82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037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9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史学方法导论》是傅斯年先生关于史学理论的代表性论述,也是他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稿。原书共七讲,今仅存第四讲《史料论略》。此讲也是作者的思想精华,详细阐述了史料的价值、如何辨别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
  本次整理出版,还收录了夷夏东西说》《论所谓五等爵》等五篇文章,案例式地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傅斯年先生的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

  傅斯年(1896—1950),著名历史学家。字孟真,山东聊城人。在北京大学国学门学习期间曾参加1919年五四运动,任学生游行队伍总指挥。后赴英、德留学。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代理文学院长。1928年参与筹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从此担任所长23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后任台湾大学校长。他研究历史注重从史料出发,提出著名的“史学即史料学”观点。著述结集为7卷本《傅斯年全集》。

目录

史学方法导论
拟目
史料论略
第一章 史料之相对的价值
第一节 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
第二节 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
第三节 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
第四节 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
第五节 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
第六节 本事对旁涉
第七节 直说与隐喻
第八节 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
夷夏东西说
一、亳—商—殷
(一)商代发迹于东北,渤海与古兖州是其建业之地
(二)亳
(三)商代拓土之三期
二、夏迹
三、夏夷交胜
四、诸夷姓
(一)太皞之族
(二)少皞之族
五、总结上文
姜 原
一、姜之世系
二、姜之地望
三、姜姓在西周的事迹
四、姜羌为一字
周东封与殷遗民
大东小东说
一、大东小东的地望和鲁、燕、齐的初封地
二、周初东向发展之步骤
三、周公之事功
论所谓五等爵
一、五等称谓的淆乱
二、公侯伯子男释字
三、既非五等,更无五等爵制

前言/序言

  傅斯年(1896—1950),著名历史学家。字孟真,山东聊城人。在北京大学国学门学习期间曾参加1919年五四运动,任学生游行队伍总指挥。后赴英、德留学。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代理文学院长。1928年参与筹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从此担任所长23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后任台湾大学校长。他研究历史注重从史料出发,提出著名的“史学即史料学”观点。著述结集为7卷本《傅斯年全集》。
  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朱渊清对傅斯年有恰当评价,他认为,傅斯年虽然“仅仅活了55岁,但却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学术组织者,傅斯年对现代社会的职业分工和道德由着清晰的认识和践履。他创办的史语所是中国现代学术的‘路灯’和‘指针’(陈磐语),在中国开创了现代的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并使这些学科迅速走上了国际。作为学者,傅斯年数目不多的论文,如《夷夏东西说》《大东小东说说》《性命古训辨证》等掷地有声;他提出的‘史学即史料学’是一种现代史学的方法理论,傅斯年反对传统,反对疏证,反对‘史观’,强调科学精神、实证主义,提倡以史料为导向进入过去事实,注重史学研究应该从事考证和考古,而免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关系的干扰。傅斯年的史学方法理论形成于创建史语所、发起殷墟和城子崖等考古发掘的实践活动,《史料论略》则是其史学方法理论的系统论述。”
  《史学方法导论》是傅斯年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稿。原书共七讲,今仅存第四讲《史料论略》。今将此讲付印以供读者阅读、学习。本书还附以《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说》《论所谓五等爵》等文,以予以佐证,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本书以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的《傅斯年全集》为底本校订。在编辑过程中,本着尊重原著,保持作品原貌的原则,仅纠正明显讹误,未对民国时期文字语法做任何改动。
历史的织锦:探寻与重构的艺术 一卷穿越时空的史诗,一次探寻真相的智力远征。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叙事,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史学工具箱”,一把解构过往、重构未来的钥匙。它带领读者深入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地带,剖析历史学家如何工作、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将零散的线索编织成具有说服力的历史图景。我们将暂时放下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记忆,转而专注于历史“是如何被写成的”这一根本性问题。 本书的结构旨在引导读者完成一次从宏观认知到微观操作的完整学习路径。首先,我们将探讨历史学的本体论基础。什么是历史?它与现实有何区别?历史的“客观性”是否只是一种美丽的幻觉?我们从哲学层面入手,审视历史记载的局限性与可能性,讨论时间在历史建构中的作用。历史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述,而是一种解释性重构,理解这一点是所有历史研究的基石。 随后,我们将进入史料的开掘与批判。这是历史研究的“考古现场”。我们会详细剖析原始材料的类型学,从汗牛充栋的档案文献、碑刻铭文,到不易察觉的民间口述、物质遗存(如器物、建筑风格),甚至包括现代的数字信息流。每一种材料都携带着特定的时代烙印和潜在的偏见。 重点部分在于史料的辨伪与解读。我们不满足于“阅读”史料,而是要“审问”史料。书中会详细介绍文献学的基本功——如何鉴定手稿的年代、辨识抄写的错误、区分正本与伪本。更深层次地,我们将探讨“文本背后的文本”:作者的身份、写作的动机、受众的期待,以及材料在流传过程中遭受的筛选、篡改与遗忘。例如,一个官方文书的措辞如何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气候?一份私人信件的“真情流露”背后隐藏了怎样的社会规范?读者将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那样,对每一个看似确凿的证据保持必要的怀疑。 本书的另一核心板块聚焦于历史叙事的构建。历史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砌,更是一种论证与说故事的艺术。我们将深入探讨历史解释的范式转换。从早期的“大事记”模式,到受社会科学影响的“结构主义”分析,再到后现代思潮下的“微观史”和“文化史”转向,每一种范式都提供了一套不同的工具来解读历史的因果链条。 读者将学习如何构建清晰的论点。一个成功的历史论证,需要有严谨的逻辑支撑、充分的史料佐证,以及对替代性解释的充分回应。书中会演示如何从看似无关的碎片中提取出核心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层层递进的分析。叙事结构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是采用线性时间推进,还是采取主题交叉对比?不同的结构如何影响读者对历史进程的理解? 我们也将探讨历史学中的“人”与“社会”。如何研究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如何避免将现代的道德观念投射到过去的人物身上(即“时代错置”的陷阱)?书中会引入人种学方法和社会学视角,教导研究者如何进入历史人物的“心智世界”,理解他们在特定社会结构和文化语境下的行为逻辑。例如,研究中世纪农民的“迷信”,不能简单地将其斥为愚昧,而要探究其在缺乏科学知识体系下的生存智慧与精神寄托。 此外,本书还专门辟出章节讨论历史研究的伦理与社会责任。历史学家对过去负有什么责任?如何处理那些敏感、争议性强的主题,如战争罪行、族群冲突或被压迫者的记忆?我们讨论记忆政治的复杂性,以及历史书写如何影响当下的身份认同和国家叙事。这部分内容旨在培养研究者的批判性反思能力,认识到每一次落笔都可能是在参与构建未来的集体记忆。 最后,本书将视野扩展到史学与跨学科的对话。当代历史研究早已不是单打独斗,它与经济学、人类学、文学批评、地理信息系统(GIS)等领域深度交融。读者将了解到如何运用定量分析来处理大规模数据(如人口流动、贸易记录),以及如何借助叙事理论来解构政治宣传的修辞手法。 本书力求以一种开放、动态的视角,展现历史学研究的迷人之处——它是一门永无止境的探寻过程,要求研究者既要有扎实的文献功底,又要有哲学家的思辨,以及艺术家的想象力,去触摸那些消逝的真实,并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意义。它不是关于“已知历史”的总结,而是关于“如何认知历史”的实践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非常清晰,逻辑脉络清晰可见,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晦涩的领域变得触手可及。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学术体系进行层层剥离和梳理,每一步的推进都像是引导读者走上一条精心铺设的知识阶梯。初读时,我本以为会遇到很多专业术语的障碍,但很快发现,作者总能用非常贴切的比喻和生动的案例来解释那些抽象的概念,这一点着实让人感到惊喜。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是如何将那些看似零散的知识点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完整的网。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不同学术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对于想要系统性建立起某种认知框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稳固的起点和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堪称一绝,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与表达的流畅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行文之间,既有大家风范的沉稳大气,又不失对读者友好的细腻关怀。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停下来反复查阅词典,因为作者的遣词造句总是恰到好处,既精准又不失韵味。尤其是一些论证精彩的段落,读起来简直是一种文字的享受,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笔尖流淌出的那种学术热情。相比于一些枯燥的教科书,这本书的文笔更具感染力,它仿佛拥有生命力,能够牵引着读者的心神,一同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这种高质量的文本输出,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效率,让人愿意一口气读完大段文字而不觉疲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细腻度,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精品。尤其是封面设计,那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美感,让人爱不释手。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讲究,字里行间留白得当,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拥挤或者费神。对于一个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光是翻阅和触摸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且,精装版的材质也让人感觉物超所值,无论是放在书架上作为陈列,还是日常拿取翻阅,都显得很有档次。作者在字体选择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既保证了清晰易读,又符合全书的学术气质。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见出版方对这套“跟大师学国学”系列的重视程度。拿到书的瞬间,我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厚重感和艺术感深深吸引住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实体书。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与古人智慧的深度对话,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学识背景,让人由衷地敬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流派观点时的客观与包容,他没有急于给出单一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辨、去权衡。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远比简单地灌输结论要深刻得多。在阅读了一些关键章节后,我感觉自己看待问题的视角似乎开阔了许多,很多过去想不通的学术困惑,也在这层层深入的剖析中豁然开朗。它成功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相关领域的强烈求知欲,那种被知识的火焰点燃的感觉,是很多快餐式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所蕴含的思考深度和提供的知识密度是惊人的。我购买它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体验一种高水准的学术构建过程。从开篇的宏大叙事到后续对具体问题的细致拆解,每一个部分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和清晰的洞察力。这本书无疑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构建的知识体系不仅全面,而且极具内在的延展性,意味着我未来可以基于此书的框架,向更深层次的专业领域进发。对于任何真正渴望在特定领域深耕的求知者而言,这本装帧精美、内容扎实的著作,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定海神针”。它提供的是一种方法论和一种视野,而非仅仅是几条孤立的事实。

评分

我只想在活动力度很大的时候买。

评分

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和

评分

跟大师学国学系列选目经典,除成套收藏外建议根据个人喜好做出选择。

评分

我只想在活动力度很大的时候买。

评分

非常经典,值得典藏,棒棒哒

评分

!!!!!!!!!!!!!!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值得推荐

评分

书本不错

评分

非常经典,值得典藏,棒棒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