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布里希文集:敬献集 西方文化传统的解释者

贡布里希文集:敬献集 西方文化传统的解释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E.H.贡布里希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西方文化
  • 文化史
  • 贡布里希
  • 艺术理论
  • 思想史
  • 文化传统
  • 历史
  • 学术著作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94146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64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贡布里希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27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收入本书的十一位学者都是世界有名的人文学者,作者把他们置于人类文明的大背景下来讨论,不仅为我们解读了这些学者的观点、成就和研究方法,而且还简洁生动地描述了每位学者的气质和习性,让读者看到了他们栩栩如生的形象。是一本热爱人文科学的学者们不得不读的书,也是一本探索人类文化传统的好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社《贡布里希文集》的第七本,介绍了黑格尔、博厄斯、瑞恰慈、耶茨夫人、克里斯、库尔茨等十一位世界著名学者的艺术思想,并以期通过对他们的介绍达到振兴目前处于衰退的人文学科的目的。作者认为,人文学科是人类的记忆官能,人文学科需要受控的想象力,人文学科不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客观标准为标准,因为这会导致它的非人性化。人文科学者必须掌握外语、把握史料的艺术诀窍,培养感受力和理解力,并且尊重价值。这说明振兴人文学科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取决于今天的人文学者以及有志于人文学科的年轻读者。如果我们克服自卑自傲情绪,以前辈大师为榜样,发奋努力,复兴人文学科就成为可能。本书有很高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贡布里希教授,恩斯特爵士,获得的荣誉有:功勋团成员(O.M),高级英帝国勋爵士(C.B.E),英国学术院院士(F.B.A.),1909年生于维也纳,1936年进入伦敦的瓦尔堡研究院任教职,并从1959年起,担任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历史教授及院长,直至1976年退休。他于1972年受封爵士,并于1988年受封勋章。他有许多享誉世界的奖项及荣誉,其中包括:歌德奖(1994年)和维也纳金质奖章(1994年)。他的主要著作有《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1960年),《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1979年),《敬献集——西方文化传统的解释者》(1984年)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 / 7
序 言 / 16
艺术与人文科学的交汇 / 19
艺术的多样性
《拉奥孔》在 G. E. 莱辛(1729 —1781)生平和创作中的位置 / 37
“艺术史之父”
读 G.W.F. 黑格尔(1770 —1831)的《美学讲演录》 / 59
作为心灵需求的自然与艺术
莱弗尔梅勋爵(1851—1925)的慈善理想 / 77
言语机智作为一种艺术范式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 —1939)的美学理论 / 99
古典传统的双重性
阿比·瓦尔堡(1866 —1929)的文化心理学 / 121
游戏的高度严肃性
约翰·赫伊津哈(1872 —1945)《游戏的人》随感 / 141
观念的历史
我个人对乔治·博厄斯(1891—1980)的赞誉 / 167
论传统的必要性
对 I. A. 瑞恰慈(1893 —1979)诗学的阐释 / 187
对密教思潮的评估
回忆弗朗西斯·A. 耶茨(1899 —1981)的工作 / 213
艺术的研究和人的研究
与恩斯特·克里斯(1900 —1957)合作的回忆 / 223
东西方文化接触的探索
奥托·库尔茨(1908 —1975)对学术事业的贡献 / 237
注 释 / 252
文章出处 / 261
图片出处 / 263
索 引 / 264

前言/序言


历史的肖像与心灵的回响:一部探索西方思想史的深度导览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学者的文集进行编纂或解读,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思想史梳理,聚焦于西方文明赖以建构的核心概念、关键转折点及其背后的精神动力。它从古典时代的理性精神之源,追溯至中世纪的信仰构建,横跨文艺复兴的人性觉醒、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辉,直至现代社会对意义的重构与挑战。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观的深层文化脉络。 第一部分:古典的奠基——秩序、美与城邦的理念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古希腊文明对西方思想的结构性影响。我们首先考察了古希腊哲学的两大流派——以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本体论之争,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真理、美德和知识的界定。重点阐述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如何提供了一种超越感官经验的形而上学基础,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对经验世界的系统观察,则奠定了西方科学思维的雏形。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古希腊的政治实践。城邦(Polis)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公民参与、道德实践和政治伦理的载体。通过对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的分析,我们探讨了公民权、法律与公共话语的早期形态,以及悲剧文学(如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如何反映了个体命运与城邦命运之间的永恒张力。这一时期的探索,确立了西方文化中对“理性秩序”与“理想城邦”的持续追求。 第二部分:信仰的转向——神权、真理与中世纪的整合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基督教的兴起,西方思想的重心发生了一次深刻的转移。本部分着重考察了早期教父思想家(如奥古斯丁)如何成功地将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主义)熔铸进基督教神学框架内。这不仅仅是宗教的胜利,更是对“时间性”与“永恒性”概念的重新定义。 中世纪的学术中心转移至修道院和新兴的大学,其中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的发展是关键。我们详细分析了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督教化”过程。阿奎那通过区分“理性”与“启示”的领域,试图建立一套兼容并包的知识体系,使得信仰成为理解世界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也为后来的科学探究留下了理性操作的空间。这一时期的思想遗产,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普世的、等级森严的宇宙观,将人类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秩序都锚定在一个超验的权威之下。 第三部分:重塑人类——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觉醒 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西方文化对“人”的关注重返舞台中心。本书不再将人文主义视为对古典的简单复兴,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主动的文化介入。学者们不再仅仅是模仿古人,而是通过对古典文本的细致考证(Philology),重新发掘了人类在现世中实现潜能的可能性。 本部分将探讨彼特拉克、马基雅维利以及尼德兰人文主义者(如伊拉斯谟)的思想差异。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挑战了传统的道德政治观,将政治行动的有效性与其伦理正当性进行了分离,预示了现代政治学的实用主义倾向。同时,新兴的艺术和科学实践,如透视法和对人体的精确解剖,共同构建了一种以人为尺度的世界观,打破了中世纪的禁锢,为科学革命埋下了种子。 第四部分:光明的洪流与理性的边界——启蒙运动的遗产与反思 启蒙运动被誉为西方文明的“出走”——人类运用自身的理性,摆脱不成熟的监护状态。本部分聚焦于洛克、休谟、卢梭和康德的贡献。我们分析了经验主义(Empiricism)对知识来源的质疑,如何削弱了绝对的教条权威,并催生了以“自然权利”为基础的政治哲学。 康德的“三大批判”被视为对启蒙理性进行自我审视的巅峰之作。康德划定了知识的界限——我们能认识现象世界,但无法把握自在之物,这既是对理性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其僭越的警示。然而,启蒙运动的内在矛盾也在同步酝酿:自由的理想与社会秩序的需要、普遍理性与个体差异之间的冲突,为浪漫主义和随后的批判思潮提供了反思的起点。 第五部分:现代性的重构——历史的深度与文化的主体性 进入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思想面临着深刻的自我怀疑。本部分关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如何将历史视为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及马克思如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解构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将阶级斗争提升为历史演进的主要驱动力。 随后,我们考察了尼采对西方形而上学和基督教道德的“重估”。尼采对“上帝之死”的宣告,揭示了现代人面对意义真空时的虚无主义困境,并提出了“权力意志”作为一种生存动力。此外,现象学(如胡塞尔)和存在主义(如萨特)的兴起,则将焦点从宏大的历史叙事拉回到个体的主观经验和生存焦虑上,标志着对客观真理信仰的进一步瓦解,以及对文化解释学(Hermeneutics)重要性的强调。 结语:在连续性与断裂性之间 全书的最终目标是描绘一幅复杂交织的文化地图。本书强调,西方文化传统的解释者们并非孤立地发言,他们的思想总是在回应前人的论断和时代的危机。理解这一漫长而曲折的历程,要求我们既看到古典理性如何铸就了科学精神,又看到信仰如何提供了道德的向度,同时也要警惕启蒙理性在遭遇非理性力量时的脆弱性。这是一部关于观念如何诞生、演变、相互冲突并最终塑造我们集体潜意识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酣畅淋漓”来形容都不为过,它就像一剂强效的清醒剂,让我立刻从对艺术的肤浅认知中抽离出来,直面其复杂和深刻的本质。我尤其被其中探讨的“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永恒张力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艺术史视为一条线性的进步之路,而是充满断裂、继承和激进反叛的辩证过程。他对某些关键转折点的剖析,比如从中世纪向巴洛克的过渡,其力度和洞察力令人震撼。他不仅仅是在描述风格的变化,更是在解构这些风格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精神需求。文字的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话似乎都蕴含着厚重的思想负载,因此我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扫完”的书,它要求读者拿出百分之百的专注和思考,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可以让你在其中自由徜徉的思维迷宫。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经典艺术和文化史有强烈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我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下子被重新梳理和拓宽了。作者对西方艺术史的脉络把握得非常精准,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和年代,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驱动不同时代艺术风格演变的深层文化、哲学和社会动力。尤其是他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如何渗透到绘画和雕塑中的分析,简直是洞若观火。他能把复杂的概念用一种非常清晰、引人入胜的方式表达出来,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理论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智者娓娓道来,充满了智慧的火花。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观看方式”的讨论,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看待艺术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建构,这极大地改变了我日后欣赏画作时的视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西方文明精神内核的强大工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西方文化”的导论,而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专著。作者的论证过程严密得如同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前一个论点之上,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让人心悦诚服。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如何将看似不相干的艺术流派联系起来,揭示出一条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精神脉络。整本书散发着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魅力,它不是追逐时髦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需要沉淀和回味的作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理解”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敬畏心——真正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之上的。这本书无疑是一座灯塔,照亮了通往更深层文化理解的道路。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某些段落,初读时颇有些挑战性,因为它涉及了大量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从神学到政治哲学,都有所涉猎。然而,正是这种广博性,使得它区别于市面上那些仅仅停留在图像分析层面的艺术读物。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历史学家的严谨和哲学家般的穿透力,他将艺术品视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文本”,需要被仔细地“解码”。我个人最受启发的是他对艺术史叙事结构本身的批判性反思。他巧妙地揭示了“标准叙事”是如何被构建和维护的,这促使我开始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艺术史定论。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变化多端,时而如散文般流畅,时而又像论文般缜密,这种风格上的多样性恰好适应了其主题的复杂性,确保了读者在保持投入感的同时,也能获得知识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它成功地将那些遥不可及的、高高在上的“大师”和他们的作品,拉回到具体的人间烟火之中。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仿佛拥有一个时间机器,能精确地捕捉到艺术家创作那一刻的犹豫、挣扎与最终的突破。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接受史”的探讨,即一件作品在它诞生的时代、后世的解读中,乃至今天的博物馆里,究竟承载了多少层不同的意义。这种多义性的揭示,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艺术品生命力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它不炫技,但措辞精准有力,常常能用一句精炼的总结,点破一个困扰我很久的艺术现象。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欣赏者”,而是一个积极参与到文化对话中的“思考者”。

评分

贡布里希系列,出一本买一本

评分

还未看,看上去不错。

评分

瓦尔堡,赫伊津哈,博厄斯,这样的人物不仅教会我们思考,也教育我们如何严肃地生活。

评分

京东质量一如既往……

评分

经典著作,很不错的书呀!

评分

读者看了以后很有收获的,啊不错的啊

评分

超级后悔双十一没有买齐但书本身是很好的还有京东的袋子超级好评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东西不错,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