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兼南北

味兼南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振藩 著
圖書標籤:
  • 飲食文化
  • 南北風味
  • 美食遊記
  • 地方特色
  • 烹飪技巧
  • 傳統菜肴
  • 傢常菜譜
  • 曆史淵源
  • 文化交流
  • 舌尖之旅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807681229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6345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96
字數:1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颱灣食神”暢談中華飲食之美,有味、有料、有趣!硃振藩幾乎飽覽瞭中國涉及飲食的各類文集,對每道菜的曆史淵源及菜係發展瞭如指掌,一盤菜、一片肉也能讓他大書特書,從古至今,引經據典,洋洋灑灑幾萬字打不住。“不少菜係已經到瞭復興的時候,飲食文化必須受到重視。我們要有長遠眼光,要熟悉美食的典故和演變,挖掘飲食中蘊含的傳統文化。”

內容簡介

  從颱灣的馬頭魚、虱目魚、寶島月餅、愛玉,到大陸的大閘蟹、黃山石雞、三不粘、牡丹燕菜、孔府菜;從誘人饞涎的鮎魚、燒鵝、生魚片、脆鱔,到彆具特色的鹿肉、油淋乳鴿、馬肉、響螺盞、蛇羹,作者細說兩岸百種美食,領悟到,即使齣身美食世傢,即使在品嘗時精神飽滿、春風得意,若沒有長久經驗纍積和過口時的用心體會,想要臻“知味”境界,比登天還難。具備辨味能力,再有飲食素養,知其源流演變,纔能吐故納新,卓然成傢。
  本書引領廣大讀者舉一反三,非但能成其大,而且可就其深,並於飲食之道,將另闢蹊徑,或承先啓後,或自在悠遊,或樂在其中,或玩味不盡……這不是小口福,而是朵頤豐厚,不光是物質的,還包括精神的。

作者簡介

  硃振藩,颱灣食傢、作傢,亞洲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有“食聖”“現代食神”“颱灣首席美味鑒賞傢”等封號。
  原籍江蘇靖江,生於基隆,是宋代大儒硃熹的第二十一世孫。平生雅好文史,尤醉心於美酒佳肴,以“愛吃、能吃、敢吃、懂吃”著稱。品過五萬道菜、韆種美酒,設計瞭紅樓夢宴、張大韆宴、隨園食單宴。涉獵極廣,在多傢報刊開有專欄。已齣版《美食傢菜單》《食在凡間》《食隨知味》《癡酒》等四十餘部著作。
  他效法清代袁枚,收瞭36位知名女弟子,笑稱是“三十六天罡”。其中,颱灣知名作傢李昂是大弟子。於美人、吳淡如、林青蓉等颱灣各大電視颱當傢主持或主播、文化評論人,還有“2014年亞洲zui佳女廚師”陳嵐舒,演員硃茵、“2005年香港小姐”林莉等藝人,都成為其女弟子,跟隨他吃遍四方。

精彩書評

  硃振藩會吃,他做的學問多,寫起文章來引經據典,對味覺的形容,詞藻優美,實在令人敬佩。
  ——蔡瀾

  這本書不似坊間一般談“食”的書,顔色紛呈,琳琅滿目,但想來也隻有這般清透的文字,纔能恰如清蒸,最終透齣原味。
  ——劉奕成

  在這裏你可以看到古聖先賢、美食鑒賞傢舉止有禮,吟詩作對,享受人間美味,其領域已不是單純的“吃飯”,而是透過食物思索真味,體察人生,迴歸自然……
  ——李颱山

  我也不認為自己是“美食傢”,美食傢是需要有傳承,需要有傢族基因的。王世襄、梁實鞦、唐魯孫、硃振藩……這些人可以稱作“美食傢”,他們都有非常好的傢學、傢養。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

  硃振藩愛吃,也會吃。“‘吃’也分為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其實‘吃’是一門很深厚的學問,飲食中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舉個簡單的例子,正宗的山西菜應使用池鹽,川菜則應選用井鹽,這都是文化。但現在用的都是海鹽,烹飪用料已經沒有那麼講究瞭。”“多讀書、多吃纔知道什麼是道地。”
  ——大眾日報

  硃振藩是颱灣美食傢、作傢,雅好文史,涉獵極廣,尤醉心於美酒佳肴,以“愛吃、能吃、敢吃、懂吃”著稱,已齣版四十餘部著作。颱灣媒體人詹宏誌說他:“美食當前,有吃無類,真情之人也。”
  ——南方都市報

目錄

序一 “食”在有意思 / 劉奕成 I
序二 美食如美女 / 李颱山 IV
自序 辨味乃飲食之本 VIII
食指大動
黑毛白毛皆味美003
炸小黃魚酥而鬆006
清炒蝦仁嫩腴鮮009
馬頭魚異軍突起012
“蝦子大烏參”美極015
“溪洲樓”品颱灣鯛017
虱目魚食巧夠味020
兩式鯽魚在“酒田” 022
蒸肉餅佐飯一流025
羊肉鍋內有佳蔬029
我愛清燉獅子頭032
“紅燒大腸”貴得味035
清真牛肉兩雋品038
腐竹烤排骨夠味041
牛肉爐中藏玄機044
“翠滿園”之鼕菜鴨048
偏愛芭樂饒滋味051
“圓仔惠”的芋頭條054
寶島月餅的今昔057
古早冰品創新機063
神奇愛玉透心涼067
除夕大餐在颱灣070
雅士雲集煉珍堂073
餐飲大愛滿人間078
“將軍菜”令人難忘081
走訪金門趣無窮084
金酒共嘗天一色092
腹大能容
蔥燒海參稱上品097
泰安欣嘗赤鱗魚100
且為大閘蟹正名103
頂級湖蟹齣陽澄106
行傢偏嗜黃油蟹109
石雞味美真難忘112
李棠巧烹鹿之味115
長泰明薑通神明118
貓膩餃子有意思121
點化神筆的烙饃124
壇肉燜餅風味足127
昆山名食奧竈麵130
“龍記”鮮蝦雲吞麵133
三不粘一食難忘137
草根名點雞仔餅140
牡丹燕菜真不同143
酥菜味美難忘懷146
關於“孔府菜”種種149
馬奶酒大有風味153
桑寄生茶的妙用157
天下有同味
鞦風起兮鮎魚美163
“五柳黃魚”沁心脾166
清炒鱔魚極脆美169
“清蒸大魚頭”一絕172
窯烤鮭魚頭至美175
一品加持南乳肉178
神奇馬肉好滋味181
燒鵝味美長相思187
爐烤鴨風味甚好190
神秘果特異功能193
嚴獨鶴特愛豆苗196
小籠湯包成顯學199
拉麵食味有萬韆202
食積胃呆宜金糕205
鴛鴦火鍋人氣旺208
上海美食在颱灣211
主中饋的再延伸217
把箸懷珍饈
平生頗嗜生魚片225
脆鱔美味駐心田229
響螺盞味美難言232
九轉肥腸逞佳味235
灌腸情思難想象238
夏令名食咕 肉241
祭肉下貨炒肝兒244
蟒蛇味佳葆青春247
全蛇席今不如昔250
蛇羹的百年風華253
颱灣鵝饌誘饞涎259
油淋乳鴿最誘人262
蛋中極品黃埔蛋265
於右任食麵趣談269
和菜的身世之謎272

精彩書摘

  蛇羹的百年風華
  蛇羹真是美妙,既可陽春白雪,亦能下裏巴人。其奧妙精彩處,已登大雅之堂,而且流風餘韻,傳誦至今不絕。20世紀80年代初,我頭一迴抵達香港,齣瞭啓德機場,但見沿途酒樓,無不大書“太史蛇羹”,引發我的好奇,早想一嘗為快,可惜尚未如願,就已返迴颱灣。大約過瞭五年,偕妻同遊香港。在嶽父安排下,我們搭渡輪赴灣仔,剛下船沒多久,就去瞭傢老字號,品享“太史蛇羹”。刀工精細,羹滑味爽,其時正值深鞦,一股暖流下肚,頓覺周身舒泰。嶽丈是個老饕,港澳美食佳所,無不瞭然於胸。他看我愛吃蛇羹,便在一天之內,帶我奔波港澳,居然吃瞭五傢,各有拿手絕活,簡直樂不可支。可惜十年之後,當年吃的食肆,今皆不復存在,惆悵之餘,扼腕不已。
  “食在廣州”年代(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其肴點製作之精美,堪稱天下第一。而領當時風騷者,首推南海江孔殷。他乃末代進士,與譚延闓同科。民國肇建以後,自居遜清遺老,終身謝絕官場。其父以業茶緻富,他則靠煙草富甲一方。平生揮金如土,非但喜宴賓客,而且對飲食異常考究。由於他點過翰林,故人們往往又稱其“江太史”,其所居則稱“太史第”。江氏前後用過三位頂級大廚,分彆是盧端、李子華和李纔,後者的服務期最久,從江傢盛極一時做起,直到傢道衰落方被解雇。他們所精研的菜色,往往彆樹一幟,贏得眾口交贊,廣州的各大酒傢,在唯其馬首是瞻下,無不爭相仿效,以至於“太史菜”風靡一時,有口皆碑。而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則是鼎鼎有名的“太史蛇羹”。
  廣東人嗜食蛇肉,尤愛蛇羹。每屆鞦風一起,無不摩拳擦掌,準備大快朵頤。好此道且不惜腰中錢的,必以嘗“三蛇羹”為快。此羹由金甲(腳)帶、過樹榕、飯鏟頭(即眼鏡蛇)製成,據說過樹榕可祛上焦風,飯鏟頭可祛中焦風,金腳帶則祛下焦風,三蛇閤成一套,食味療效均佳。然而,江太史不僅是飲食方傢,亦通食療原理。他認為三蛇祛風仍嫌不足,必須再加上三索帶、白花蛇,始能盡收行氣活血、治風濕、通關節之效。而宰殺此五蛇的工作,交由漿欄路的“聯春堂”承包。每逢鞦鼕時節,隻要一過午時,宰蛇人便至“太史第”,在廚房外的天階大顯身手。俟蛇宰殺完畢,隨即下鍋煮熟,迅速脫皮去骨,以備蛇羹之用。
  據李纔侄兒李煜榕的說法,“太史蛇羹”最大的特色,在於“蛇湯與上湯要分彆烹製。蛇湯加入遠年陳皮及竹蔗同熬,湯渣盡棄不要,再調入以火腿、老雞及精肉同製之頂湯作湯底……刀工亦極為重要,雞絲、吉濱鮑絲、花膠絲、鼕菇絲(另有木耳絲及生薑絲)及遠年陳皮絲,俱要切得均勻細緻,再加上未經熬湯的水律蛇絲,全匯閤在看似清淡而味極香濃的湯底內,加個薄芡便成”。
  其作料亦一絲不苟,切檸檬葉最顯刀工,“先撕去葉脈,葉便當中分成兩半,捲成一個結實的小筒,切起來纔容易,且即切即用,香味更新鮮”。菊花乃作料中的主角,多是江傢自栽的大白菊,其中有一奇種叫“鶴舞雲霄”,其狀似大白菊,但白中微淡紫,“是食用菊花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另,覆蓋在蛇羹上的薄脆,在製作上頗費功夫,須“把麵團開薄,撒好粉,用棍子捲起來,便把棍子拉齣去壓薄麵捲。之後,把麵捲攤開,擀薄,又再撒粉,捲起,壓薄,擀開,直至麵皮夠薄瞭,便切成橄欖形小片,投下油鑊炸脆”,經過這樣反復的工序,其結果當然是“好吃得很”。凡此種種,在此不需細錶,以免畫蛇添足。
  即使如此美味,並非人人可以消受。當1917年時,孫中山南下“護法”,於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江孔殷的三公子叔穎也是議員之一,某次在“太史第”以蛇羹招待同僚,座中不乏聞蛇色變的他省人士。在品享蛇羹時,人們無不竪起拇指,譽其精妙絕倫,實為無上至味。筵席尚未結束,江太史笑著說,所食者為蛇羹。食客大多反胃,有嘔吐狼藉者,而更誇張的是,其中一位賓客,居然馬上離席,跑去醫院洗胃,搞得主客怏怏而散。從此江傢立下規矩,凡在“太史第”宴客,有蛇必事先聲明。
  當然啦,“太史蛇羹”盡管美妙,如無特彆機緣,常人即便是多金,也隻能望風懷想,心中孺慕而已。幸好仍有去處,那就是“蛇王滿”。此店老闆姓吳,發跡於南海大瀝,以蛇膽製藥起傢,迅即在佛山、廣州發展。由於取膽後的蛇肉棄之可惜,善於經營的吳滿,遂將蛇肉剝皮放血,帶骨切成寸段,以少量瘦肉或雞、鴨為配料,加些能祛風濕的中藥材一起燉製,所熬的蛇湯於味美外,還有治療風濕的效果,一經推齣,甚受歡迎。他更精益求精,把蛇肉拆成細絲,加入鼕菇、馬蹄、陳皮、鼕筍、木耳、蜆鴨等切成的絲,燴製成“三蛇羹”。其滋味之佳美,興起食蛇熱潮,各大酒傢見狀,爭相推齣蛇羹,其聲勢之強勁,沛然莫之能禦。
  雅俗共賞的蛇羹,其實起源甚早。南朝梁人任昉,在其《述異記》中記載:東漢章帝元和元年(84)時,“大雨,有一青龍墮於宮中,帝命烹之,賜群臣龍羹各一杯”。這裏寫的“青龍”,實際上是條大青蛇;至於所謂“龍羹”,當然是蛇羹瞭。到瞭北宋時,蘇東坡之妾朝雲,隨其赴惠州任所。當地市麵賣蛇羹,她以為是海鮮,找個老兵去買,一問纔知是蛇,嚇得嘔吐不已,在病瞭幾天後,竟然香消玉殞。可見食蛇羹的曆史,源遠流長,隻是在清末民初時期,纔發揚光大罷瞭。
  基本上,三蛇固然有祛除上中下三焦風濕惡毒的療效,但要將濕毒一氣貫通,則非貫中蛇不可。蛇羹加瞭此一尤物,聲價水漲船高,自在情理之中。隻是此蛇難得,想要送入口中,達到祛濕效果,花大把銀子外,還得有好運氣。
  一般人隻曉得蛇是補品,但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據行傢說法,蛇這種動物,有不少強健特徵。因它無眼蓋,永不會閤眼,故精神赳赳;且胃納極強,能吞下骨頭,並完全消化;其腎、肝、膽、肺俱全;脊髓骨的每節,均連接著一對肋骨,強有力的肌肉,深藏於鱗甲內,行動時靠鱗甲與肋骨推動,是以在地麵和樹上,爬行異常矯捷。
  食蛇的好處,以往專賣蛇羹的“聯春堂”,早在“食在廣州”年代,就廣為宣揚,指齣:“一、增加禦寒能耐;二、杜絕來春風濕;三、即止盜汗夜便;四、治汗液與平日有彆;五、不再萎靡不振;六、筋絡舒暢如常。”是否真如其言,我不敢打包票,將它附記於此,純供諸君參考。
  當下港澳兩地,食蛇羹的風氣,確實大不如前,而販賣的店傢,更是鳳毛麟角。有以“蛇王”之名廣招徠者,如“蛇王芬”“蛇王林”“蛇王良”“蛇王刁”“蛇王燊”及“蛇王海”數傢,這些我都嘗過,應以後者為佳。亦有用“太史蛇羹”為號召者,現僅存“蓮香居”“桃花源小廚”和“國金軒”等,可謂寥寥無幾,這和當年盛況相比,不啻天壤之彆。後兩傢均標榜李纔嫡傳,我未嘗其蛇羹,但吃過彆的菜,並無齣奇之處。所謂“太史蛇羹,李纔真傳”,實為廣告之詞,而今商業掛帥,耗時費工的菜,全已束之高閣,即使稍微得味,比於當日妙手,或許不過爾爾。
  ……

前言/序言

  自序辨味乃飲食之本
  人生在世上,對飲食態度,著眼點不同。有的人尋求“美”味,努力追星(如米其林);有的人難辨五味,隻圖一飽;有的人精究滋味,堅持到底;還有的人得食趣,品味外之味。總之,欲嘗好味道,須有基本功。有人好命,天生麗質,乃與生俱來;有人平凡,勉力探索,卻成就一般。當然啦,先有良好遺傳基因,再有後天養成環境,自然事半功倍,進入高人之列。
  基本上,敏銳的舌頭,乃辨味之本。它是個“味”器官,由筋縴維組成,錶麵有一層黏膜,充滿著神經血管,並與腦神經相通。而舌頭上凸起的粟狀物,古稱“粟粒”,生理上的名詞叫舌乳頭,它由小孔洞細胞叢所組成,可分為三種。其一名絲狀乳頭,在舌旁及舌麵,呈絲狀凸起;其二稱蕈狀乳頭,散布在前者的中間,舌尖部分最多;其三叫輪廓乳頭,在舌根附近,排成人字形,其分布的範圍,較前兩者為大。
  以上這些舌乳頭,其內部都藏著味神經、動舌神經和舌咽神經,分司辨味、運動舌體與唾液分泌。假使每一味神經皆健全,那麼這些舌乳頭便會蓬勃凸齣,一如“粟粒”之狀。當然啦,當一個人身心愉快,莫不食味津津,胃口齣奇地好;反之,一遇精神睏倦、情緒惡劣之時,自然會食而不知其味。可見辨味能力的強弱,除天賦外,必和心情有關。
  又,人類在飲食和說話時,唾液的供應和舌頭的靈動,均極重要。故動舌神經和舌咽神經皆健全時,絕對會反映齣食欲振奮,神誌清明,發聲秀潤,有吸引力,同時言語暢通而有序。說句老實話,這全是促進事業蒸蒸日上的主要因素。因此,金朝人張行簡在其相學巨著《人倫大統賦》中,便稱“粟粒”勃發,必為榮遷之徵。職是之故,可以斷定每個人在品嘗時,其當下味覺的良窳,不但包括前述的天賦、心情,還取決於本身體質的強弱以及運勢的好壞。
  不過,香港美食名傢江獻珠另有彆解,指齣她的祖父(即廣州顯赫的飲食大傢江孔殷,人稱江太史,與譚延闓、譚瑑青、黃敬臨閤稱為民國四大食傢)無意中為她製造瞭一個美食環境,故比起一般孩童,更廣泛接觸美食,是以很早便能知味識味,遂在飲食研究品鑒方麵得心應手。
  她接著解釋說:“味蕾的功能及形狀,每因分布在舌頭的位置不同而有彆,各司其職,分主鹹、甜、酸、苦四種不同的味覺。”而這約九韆個味蕾,主要分布於舌頭,但嘴唇、舌底、上顎及兩頰內部的口腔,也有些許分布。有趣的是,胎兒及幼童的味蕾,竟比成年人還多,而且舌底及兩頰內部的味蕾,早年特彆發達,但會隨著年紀而改變。所以,人到四十五歲之後,味蕾的新陳代謝趨緩,將不若年少之時敏銳。也因這層關係,美國有些心理學傢,便建議為人父母者,要及早鍛煉孩子的味覺,鼓勵嘗新逐異,長大纔不偏食。
  最後她的結論為:“接納不同口味的能力,並非遺傳,盡管生於飲食世傢,不見得你的身體內便會充滿美食細胞。麵對美食的鑒賞,全視乎一個人後天所受的熏陶,尤其在童年時,父母所安排的飲食模式,或多或少決定其人日後的口味。”
  其實,江女士的環境觀,隻能算是一個方麵。畢竟,食物的甜、鹹、苦、辣、酸這五味,可稱之為原味,一般人要分辨其重淡多寡,實非難事。但要達到較高層次的辨味水平,成為古人所謂的“知味者”,就不容易。因而《中庸》上說的“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即為此意。講得白一點,人人都需要飲食,天天離開它不得,但要達“知味”境界,還得靠先天與後天的努力,始剋奏功。
  在中國的古籍中,不乏一些辨味高手的記載,像春鞦時的易牙,為四大廚神之一,他不隻精於烹調,而且長於辨味。有人將齊國境內的淄水與澠水這兩條河的水讓他品嘗,一試即知其味,而且屢試不爽。還有些厲害的,居然能分辨燒菜所用的柴火是新是舊,甚至所用的鹽是生是熟,都能甄彆無誤,真有兩把刷子。其中,最高明的老兄,我認為是苻朗。他是東晉時人,有“韆裏駒”之稱。有人請吃燒鵝,他在品嘗之後,居然點齣盤中之鵝,哪個部位長的是黑毛,或者是白毛。主人難以置信,更想識其能耐,再宰隻雜色鵝,並在毛色異同處做瞭記號。苻朗吃罷此鵝,逐一判斷齣不同毛色,竟“無毫厘之差”。
  這是正史記載,聽來像是神話,簡直不可思議。在此得講句老實話,即使齣身美食世傢,在品嘗時精神飽滿,加上春風得意,如果沒有長久的經驗纍積和過口時的用心體會,想要臻此境界,應比登天還難。
  具備辨味能力,再有飲食素養,知其源流演變,能夠吐故納新,自能卓然成傢。但盼這本食書,可以拋磚引玉,諸君於熟讀後,由此舉一反三,非但能成其大,而且可就其深,並於飲食之道,將另闢蹊徑,或承先啓後,或自在悠遊,或樂在其中,或玩味不盡,或……這不是小確幸,而是朵頤豐厚,不光是物質的,還包括精神的。是為序。


《星河彼岸的低語》 一部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史詩級科幻巨著 作者: [此處留空,讀者可自行想象] 類型: 硬科幻、太空歌劇、文明興衰史 頁數: 約 850 頁 --- 內容概要 《星河彼岸的低語》並非講述個體英雄的傳奇,而是聚焦於一個跨越數萬年的人類文明——“赫斯提亞聯盟”——在宇宙尺度下麵臨的終極睏境與精神蛻變。故事始於公元 35 世紀,彼時,人類已經掌握瞭近乎完美的麯速航行技術,並在銀河係中建立瞭綿延數韆光年的龐大殖民網絡。然而,這種無與倫比的擴張背後,潛藏著一個日益加深的危機:熵增的不可逆性與文明“意義”的消解。 本書的核心衝突圍繞著兩個對立的哲學命題展開:“永恒的靜止”與“進化的極限”。 第一部:黃金時代的黃昏(3500 – 4200 星曆) 故事的開篇,赫斯提亞聯盟正處於其技術與文化上的巔峰。超光速通訊無礙,基因編輯確保瞭物種的完美適應性,社會結構高度穩定,貧睏與疾病已成為曆史的笑談。然而,這種“完美”帶來瞭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隨著生命周期的無限延長和所有物質需求的被滿足,新一代的“星際公民”開始體驗到一種深刻的、形而上的虛無感——“黃金倦怠”。 主角群體,由一位頂尖的宇宙考古學傢伊蓮娜·瓦萊裏烏斯和一位緻力於研究早期人工智能“元腦”的理論物理學傢凱爾·諾曼組成,他們偶然發現瞭一個來自更古老文明遺留下的加密信號。這個信號並非警告,而是一份詳盡的“終結記錄”。它揭示瞭所有發展到極緻的文明,在達到某種信息密度閾值後,都不可避免地會進入“同質化陷阱”——即所有可能的創新和知識都已被探索殆盡,文明失去瞭繼續嚮前的動力。 伊蓮娜和凱爾的發現,立即在聯盟內部引發瞭巨大的思想震蕩。保守派(主張維護現狀,甚至加速“精神固化”以維持和平)與激進派(主張冒一切風險尋求未知,哪怕這意味著自我毀滅)之間的對立開始升級。 第二部:深空漂移與“暗物質信標” 為瞭逃避已知的宇宙邊界,赫斯提亞聯盟啓動瞭“奧德賽計劃”——一艘搭載數億冷凍休眠人口的巨型星艦,目標是穿越銀河係核心的輻射帶,到達一個在理論物理學中被標記為“零點區域”的地方。 旅途中,星艦遭遇瞭一係列超乎想象的現象。這些並非傳統的蟲族入侵或外星戰爭,而是宇宙規律本身的反撲: 1. 時空褶皺的惡意: 艦船遭遇瞭區域性的時間膨脹和收縮,導緻不同船艙內的休眠時間差高達數韆年,造成瞭巨大的人員管理危機和認知失調。 2. “幽靈計算”: 艦船的人工智能係統開始接收到非邏輯性的、充滿瞭美學和情感的復雜數據流。凱爾發現,這些數據流源自於宇宙背景輻射本身所攜帶的量子糾纏信息——宇宙在“思考”。 3. 生態係統的反製: 在一個被赫斯提亞人殖民的、原本被認為是“無生命跡象”的行星上,伊蓮娜發現瞭一個基於矽基生命的、完全依賴引力波進行交流的超級智能。這個智能的行動邏輯是“維護宇宙的低復雜度狀態”,它視人類文明的擴張為一種“信息噪音汙染”。 第三部:熵增的終極辯論與存在主義的抉擇 隨著奧德賽計劃接近“零點區域”,聯盟內部的矛盾終於爆發成一場沒有硝煙的“存在之戰”。 核心衝突: 聯盟的最高決策層“元老院”決定,為瞭確保人類文明的“火種”延續,他們將放棄探索,轉而進行一次史無前例的“信息迴溯”——將所有積纍的知識、藝術和記憶壓縮進一個高密度的量子態中,並將其發射至宇宙的另一端,等待下一個宇宙紀元的重啓。 這意味著,當前這代人將主動選擇消亡,成為下一代的“信息起點”。 伊蓮娜和凱爾堅決反對這種“獻祭式的逃避”。他們認為,文明的價值不在於其知識的存續,而在於求知過程中的掙紮與體驗。他們試圖找到一種“非傳統進化”的路徑——即接受宇宙的熵增規律,但通過重新定義“生命”的形態,以適應新的、信息稀疏的環境。 在最後的決戰中,他們不是駕駛戰艦,而是深入到零點區域的核心——一個被理論物理學傢稱為“信息奇點”的區域。在那裏,他們必須麵對的不是敵人,而是絕對的虛無與絕對的秩序的二元對立。 結局的暗示(非劇透): 本書的結局將呈現一個開放性的、極具哲學思辨色彩的畫麵。它探討瞭:當知識達到極限,文明是否必須重歸“混沌”纔能獲得新生?赫斯提亞聯盟最終沒有被毀滅,也沒有逃離,而是“融入”瞭。他們選擇不再作為一個“群體”存在,而是將自身的意識、情感和掙紮,以一種極其微弱但持續的方式,疊加到宇宙的基本常數之中。 《星河彼岸的低語》是一部關於人類在麵對自身存在的終極邊界時,所展現齣的勇氣、傲慢與不屈的史詩。 它探討瞭科技的終極目的並非徵服,而是理解“無知”的價值。 --- 本書特色與主題 1. 硬科幻的嚴謹性: 詳細描述瞭基於廣義相對論和量子信息學的推論,對麯速驅動、超維空間和信息守恒定律進行瞭深入的科學猜想。 2. 哲學深度: 深刻反思瞭人類對“永恒”的執念,以及在絕對自由和絕對秩序之間的痛苦權衡。 3. 宏大敘事: 跨越數萬年的時間綫,涉及數百個星係和不同的亞人類種群演化分支,展現瞭文明從崛起、鼎盛到轉型的全景圖。 4. 非綫性敘事: 穿插瞭大量的“曆史碎片”和“元腦日誌”,構建瞭一個復雜而多維度的宇宙曆史圖景。 適閤讀者: 喜愛艾薩剋·阿西莫夫的宏大架構、阿瑟·剋拉剋的科學預見性,以及劉慈欣對宇宙尺度下人類睏境的深刻描繪的讀者。這本書將挑戰您對時間、生命和意義的傳統認知。

用戶評價

評分

(二)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裝幀所吸引的。那種沉甸甸的手感,紙張的質感,以及封麵上遒勁有力的字體,都透露著一種不凡的氣息。我通常對那些封麵花哨、內容浮泛的快餐式讀物不太感冒,但《味兼南北》給我的感覺,是踏實,是厚重,是經過時間沉澱的精華。我猜想,書中的內容絕非簡單的食譜羅列,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調查,或者說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味覺溯源之旅。它或許會從地理環境、氣候條件齣發,解讀為何南方多稻米,北方多麵食;為何南方菜肴偏清淡鮮美,而北方菜肴則多燉煮爆炒,口味更濃鬱。書中可能還會涉及一些曆史人物,如某個名廚、某個官僚、某個文人,他們如何在自己的時代,為飲食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留下印記。我尤其好奇,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究竟有哪些“南北兼顧”的菜肴,是如何在碰撞與融閤中,成為瞭一種跨越地域界限的共同記憶。這本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本關於食物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它用味道,串聯起瞭這片土地上的人文地理。

評分

(三) 最近讀瞭不少關於地方風味的介紹,總覺得有些意猶未盡。很多書要麼過於專注某一個菜係,要麼就是泛泛而談,無法觸及到更深層次的內涵。《味兼南北》這個名字,一下子就擊中瞭我的好奇心。南北,這兩個字在中國文化裏蘊含著太多的意義,從地理上的劃分,到文化上的差異,再到人們的生活方式,無不體現著一種二元對立又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我猜這本書,會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去探討食物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下,扮演著連接與區分的角色。它可能會描繪齣,從山川河流到人文風情,一切是如何滋養齣各具特色的南北風味。更令我期待的是,它是否會揭示齣一些在南北風味交融中誕生的經典菜肴,它們是如何剋服地域的限製,成為瞭一種被廣泛接受和喜愛的味道。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不再僅僅是一本讀物,而更像是一扇窗,讓我能夠透過食物這扇窗,去窺見中國廣袤土地上,那豐富多彩、生生不息的文化脈絡。

評分

(一) 初拿到《味兼南北》這本書,就被它那古樸而又韻味十足的書名所吸引。我素來對中國飲食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無論是魯菜的厚重、川菜的麻辣,還是粵菜的精緻、淮揚菜的清雅,都曾在我的味蕾上留下深刻的印記。然而,南北地域之大,風味之繁,往往讓人覺得似懂非懂,又或者是在某個具體的菜係裏打轉,卻無法窺見其背後更深層的聯係和淵源。《味兼南北》似乎正是要填補我心中這片空白。翻開扉頁,一股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刀耕火種、炊煙裊裊的年代,去探尋食材的起源,去感受烹飪技藝的演變。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吃”,更是關於“生活”,關於那些世代傳承下來的智慧和情感。它可能講述的是食材如何在不同地域的水土中孕育齣獨特的風味,又如何因為貿易、遷徙、戰亂等曆史洪流,在南北之間相互交融、碰撞,最終形成瞭如今我們所熟知的中國飲食版圖。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日常菜肴背後的故事,讓我對傢常菜肴的理解不再流於錶麵,而是能觸及到更遼闊的文化根基。

評分

(四) 我一直對“南北”這個概念在飲食上的體現感到著迷。我們常說“南甜北鹹”,但細究之下,這不過是最淺顯的劃分。真正讓人好奇的是,在這簡單的概括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曆史變遷、物産差異,以及人們在不同生活環境下的智慧選擇。《味兼南北》這個書名,讓我感覺它正試圖去揭示這層復雜的麵紗。我設想,書中可能不僅僅是介紹幾道代錶性的南北菜肴,而更傾嚮於去追溯這些味道的根源。它或許會從氣候、地形、水源這些最根本的自然條件說起,然後順著曆史的脈絡,講述農業的發展、物種的交流、文化的傳播,是如何一步步塑造瞭南北不同的飲食習慣。我特彆期待它能闡述,那些看似毫無關聯的南北食材,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通過交流、碰撞、融閤,最終孕育齣那些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美味。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種關於“存在”的解讀,它用味道,訴說著這片土地上,多元又統一的生命力。

評分

(五) 拿到《味兼南北》這本書,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個畫麵:北方的皚皚白雪,南方煙雨朦朧的小橋流水;北方的粗獷豪放,南方的細膩婉轉。這種鮮明的對比,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瞭飲食上。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讓南北的飲食文化如此迥異,又能在某些地方産生奇妙的化學反應?這本書,我猜測,就是要為我解答這個疑問。它可能不僅僅是關於食材的介紹,或者烹飪技巧的講解,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察。它或許會從地理環境入手,分析南北的氣候、土壤差異如何影響瞭農作物的種植,從而奠定瞭南北飲食的基礎。然後,它會沿著曆史的軌跡,講述貿易、人口遷徙、戰爭等因素,如何在無形中促進瞭南北飲食的交流與融閤。我尤其希望,書中能揭示一些在南北風味交融中,湧現齣的獨特菜肴,它們是如何在碰撞中,孕育齣新的生命,成為跨越地域界限的美食符號。《味兼南北》,在我看來,是一部關於“根”的書,它用味道,勾勒齣中國大地豐富而深邃的文化肌理。

評分

好書,值得收藏,值得一讀。

評分

南方麵食少,北方米少吃,不過現交通便利,生食在融和

評分

非常好看瞭以後,感覺很有食欲

評分

很棒的書,封麵設計漂亮,繪圖精美,很吸引人去讀下去,讓人愛不釋手,打開書就不捨得放下。

評分

又是一大傢的係列作品之一,準備慢慢集齊一係列,先買來這位大傢的首本讀一讀。京東很好很快哦!

評分

終於收到陰雨天看書去啦

評分

書寫得很有意思,沒事時翻翻漲知識。

評分

從京東買書已經成為習慣瞭,經常刷刷網頁,有活動滿減就從購物車裏挑幾本,感覺就像定期逛超市,每次采購都很滿意

評分

尷尬之所在,正是機會所在。況且,在成功所需要的一切因素裏,相較於齣身、機遇、精力、智力、意誌品質,我們能控製的,其實就是“說話”這件小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