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兼南北

味兼南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振藩 著
图书标签:
  • 饮食文化
  • 南北风味
  • 美食游记
  • 地方特色
  • 烹饪技巧
  • 传统菜肴
  • 家常菜谱
  • 历史渊源
  • 文化交流
  • 舌尖之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8076812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634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96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台湾食神”畅谈中华饮食之美,有味、有料、有趣!朱振藩几乎饱览了中国涉及饮食的各类文集,对每道菜的历史渊源及菜系发展了如指掌,一盘菜、一片肉也能让他大书特书,从古至今,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几万字打不住。“不少菜系已经到了复兴的时候,饮食文化必须受到重视。我们要有长远眼光,要熟悉美食的典故和演变,挖掘饮食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内容简介

  从台湾的马头鱼、虱目鱼、宝岛月饼、爱玉,到大陆的大闸蟹、黄山石鸡、三不粘、牡丹燕菜、孔府菜;从诱人馋涎的鲇鱼、烧鹅、生鱼片、脆鳝,到别具特色的鹿肉、油淋乳鸽、马肉、响螺盏、蛇羹,作者细说两岸百种美食,领悟到,即使出身美食世家,即使在品尝时精神饱满、春风得意,若没有长久经验累积和过口时的用心体会,想要臻“知味”境界,比登天还难。具备辨味能力,再有饮食素养,知其源流演变,才能吐故纳新,卓然成家。
  本书引领广大读者举一反三,非但能成其大,而且可就其深,并于饮食之道,将另辟蹊径,或承先启后,或自在悠游,或乐在其中,或玩味不尽……这不是小口福,而是朵颐丰厚,不光是物质的,还包括精神的。

作者简介

  朱振藩,台湾食家、作家,亚洲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有“食圣”“现代食神”“台湾首席美味鉴赏家”等封号。
  原籍江苏靖江,生于基隆,是宋代大儒朱熹的第二十一世孙。平生雅好文史,尤醉心于美酒佳肴,以“爱吃、能吃、敢吃、懂吃”著称。品过五万道菜、千种美酒,设计了红楼梦宴、张大千宴、随园食单宴。涉猎极广,在多家报刊开有专栏。已出版《美食家菜单》《食在凡间》《食随知味》《痴酒》等四十余部著作。
  他效法清代袁枚,收了36位知名女弟子,笑称是“三十六天罡”。其中,台湾知名作家李昂是大弟子。于美人、吴淡如、林青蓉等台湾各大电视台当家主持或主播、文化评论人,还有“2014年亚洲zui佳女厨师”陈岚舒,演员朱茵、“2005年香港小姐”林莉等艺人,都成为其女弟子,跟随他吃遍四方。

精彩书评

  朱振藩会吃,他做的学问多,写起文章来引经据典,对味觉的形容,词藻优美,实在令人敬佩。
  ——蔡澜

  这本书不似坊间一般谈“食”的书,颜色纷呈,琳琅满目,但想来也只有这般清透的文字,才能恰如清蒸,最终透出原味。
  ——刘奕成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古圣先贤、美食鉴赏家举止有礼,吟诗作对,享受人间美味,其领域已不是单纯的“吃饭”,而是透过食物思索真味,体察人生,回归自然……
  ——李台山

  我也不认为自己是“美食家”,美食家是需要有传承,需要有家族基因的。王世襄、梁实秋、唐鲁孙、朱振藩……这些人可以称作“美食家”,他们都有非常好的家学、家养。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

  朱振藩爱吃,也会吃。“‘吃’也分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其实‘吃’是一门很深厚的学问,饮食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举个简单的例子,正宗的山西菜应使用池盐,川菜则应选用井盐,这都是文化。但现在用的都是海盐,烹饪用料已经没有那么讲究了。”“多读书、多吃才知道什么是道地。”
  ——大众日报

  朱振藩是台湾美食家、作家,雅好文史,涉猎极广,尤醉心于美酒佳肴,以“爱吃、能吃、敢吃、懂吃”著称,已出版四十余部著作。台湾媒体人詹宏志说他:“美食当前,有吃无类,真情之人也。”
  ——南方都市报

目录

序一 “食”在有意思 / 刘奕成 I
序二 美食如美女 / 李台山 IV
自序 辨味乃饮食之本 VIII
食指大动
黑毛白毛皆味美003
炸小黄鱼酥而松006
清炒虾仁嫩腴鲜009
马头鱼异军突起012
“虾子大乌参”美极015
“溪洲楼”品台湾鲷017
虱目鱼食巧够味020
两式鲫鱼在“酒田” 022
蒸肉饼佐饭一流025
羊肉锅内有佳蔬029
我爱清炖狮子头032
“红烧大肠”贵得味035
清真牛肉两隽品038
腐竹烤排骨够味041
牛肉炉中藏玄机044
“翠满园”之冬菜鸭048
偏爱芭乐饶滋味051
“圆仔惠”的芋头条054
宝岛月饼的今昔057
古早冰品创新机063
神奇爱玉透心凉067
除夕大餐在台湾070
雅士云集炼珍堂073
餐饮大爱满人间078
“将军菜”令人难忘081
走访金门趣无穷084
金酒共尝天一色092
腹大能容
葱烧海参称上品097
泰安欣尝赤鳞鱼100
且为大闸蟹正名103
顶级湖蟹出阳澄106
行家偏嗜黄油蟹109
石鸡味美真难忘112
李棠巧烹鹿之味115
长泰明姜通神明118
猫腻饺子有意思121
点化神笔的烙馍124
坛肉焖饼风味足127
昆山名食奥灶面130
“龙记”鲜虾云吞面133
三不粘一食难忘137
草根名点鸡仔饼140
牡丹燕菜真不同143
酥菜味美难忘怀146
关于“孔府菜”种种149
马奶酒大有风味153
桑寄生茶的妙用157
天下有同味
秋风起兮鲇鱼美163
“五柳黄鱼”沁心脾166
清炒鳝鱼极脆美169
“清蒸大鱼头”一绝172
窑烤鲑鱼头至美175
一品加持南乳肉178
神奇马肉好滋味181
烧鹅味美长相思187
炉烤鸭风味甚好190
神秘果特异功能193
严独鹤特爱豆苗196
小笼汤包成显学199
拉面食味有万千202
食积胃呆宜金糕205
鸳鸯火锅人气旺208
上海美食在台湾211
主中馈的再延伸217
把箸怀珍馐
平生颇嗜生鱼片225
脆鳝美味驻心田229
响螺盏味美难言232
九转肥肠逞佳味235
灌肠情思难想象238
夏令名食咕 肉241
祭肉下货炒肝儿244
蟒蛇味佳葆青春247
全蛇席今不如昔250
蛇羹的百年风华253
台湾鹅馔诱馋涎259
油淋乳鸽最诱人262
蛋中极品黄埔蛋265
于右任食面趣谈269
和菜的身世之谜272

精彩书摘

  蛇羹的百年风华
  蛇羹真是美妙,既可阳春白雪,亦能下里巴人。其奥妙精彩处,已登大雅之堂,而且流风余韵,传诵至今不绝。20世纪80年代初,我头一回抵达香港,出了启德机场,但见沿途酒楼,无不大书“太史蛇羹”,引发我的好奇,早想一尝为快,可惜尚未如愿,就已返回台湾。大约过了五年,偕妻同游香港。在岳父安排下,我们搭渡轮赴湾仔,刚下船没多久,就去了家老字号,品享“太史蛇羹”。刀工精细,羹滑味爽,其时正值深秋,一股暖流下肚,顿觉周身舒泰。岳丈是个老饕,港澳美食佳所,无不了然于胸。他看我爱吃蛇羹,便在一天之内,带我奔波港澳,居然吃了五家,各有拿手绝活,简直乐不可支。可惜十年之后,当年吃的食肆,今皆不复存在,惆怅之余,扼腕不已。
  “食在广州”年代(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肴点制作之精美,堪称天下第一。而领当时风骚者,首推南海江孔殷。他乃末代进士,与谭延闿同科。民国肇建以后,自居逊清遗老,终身谢绝官场。其父以业茶致富,他则靠烟草富甲一方。平生挥金如土,非但喜宴宾客,而且对饮食异常考究。由于他点过翰林,故人们往往又称其“江太史”,其所居则称“太史第”。江氏前后用过三位顶级大厨,分别是卢端、李子华和李才,后者的服务期最久,从江家盛极一时做起,直到家道衰落方被解雇。他们所精研的菜色,往往别树一帜,赢得众口交赞,广州的各大酒家,在唯其马首是瞻下,无不争相仿效,以至于“太史菜”风靡一时,有口皆碑。而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则是鼎鼎有名的“太史蛇羹”。
  广东人嗜食蛇肉,尤爱蛇羹。每届秋风一起,无不摩拳擦掌,准备大快朵颐。好此道且不惜腰中钱的,必以尝“三蛇羹”为快。此羹由金甲(脚)带、过树榕、饭铲头(即眼镜蛇)制成,据说过树榕可祛上焦风,饭铲头可祛中焦风,金脚带则祛下焦风,三蛇合成一套,食味疗效均佳。然而,江太史不仅是饮食方家,亦通食疗原理。他认为三蛇祛风仍嫌不足,必须再加上三索带、白花蛇,始能尽收行气活血、治风湿、通关节之效。而宰杀此五蛇的工作,交由浆栏路的“联春堂”承包。每逢秋冬时节,只要一过午时,宰蛇人便至“太史第”,在厨房外的天阶大显身手。俟蛇宰杀完毕,随即下锅煮熟,迅速脱皮去骨,以备蛇羹之用。
  据李才侄儿李煜榕的说法,“太史蛇羹”最大的特色,在于“蛇汤与上汤要分别烹制。蛇汤加入远年陈皮及竹蔗同熬,汤渣尽弃不要,再调入以火腿、老鸡及精肉同制之顶汤作汤底……刀工亦极为重要,鸡丝、吉滨鲍丝、花胶丝、冬菇丝(另有木耳丝及生姜丝)及远年陈皮丝,俱要切得均匀细致,再加上未经熬汤的水律蛇丝,全汇合在看似清淡而味极香浓的汤底内,加个薄芡便成”。
  其作料亦一丝不苟,切柠檬叶最显刀工,“先撕去叶脉,叶便当中分成两半,卷成一个结实的小筒,切起来才容易,且即切即用,香味更新鲜”。菊花乃作料中的主角,多是江家自栽的大白菊,其中有一奇种叫“鹤舞云霄”,其状似大白菊,但白中微淡紫,“是食用菊花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另,覆盖在蛇羹上的薄脆,在制作上颇费功夫,须“把面团开薄,撒好粉,用棍子卷起来,便把棍子拉出去压薄面卷。之后,把面卷摊开,擀薄,又再撒粉,卷起,压薄,擀开,直至面皮够薄了,便切成橄榄形小片,投下油镬炸脆”,经过这样反复的工序,其结果当然是“好吃得很”。凡此种种,在此不需细表,以免画蛇添足。
  即使如此美味,并非人人可以消受。当1917年时,孙中山南下“护法”,于广州召开非常会议。江孔殷的三公子叔颖也是议员之一,某次在“太史第”以蛇羹招待同僚,座中不乏闻蛇色变的他省人士。在品享蛇羹时,人们无不竖起拇指,誉其精妙绝伦,实为无上至味。筵席尚未结束,江太史笑着说,所食者为蛇羹。食客大多反胃,有呕吐狼藉者,而更夸张的是,其中一位宾客,居然马上离席,跑去医院洗胃,搞得主客怏怏而散。从此江家立下规矩,凡在“太史第”宴客,有蛇必事先声明。
  当然啦,“太史蛇羹”尽管美妙,如无特别机缘,常人即便是多金,也只能望风怀想,心中孺慕而已。幸好仍有去处,那就是“蛇王满”。此店老板姓吴,发迹于南海大沥,以蛇胆制药起家,迅即在佛山、广州发展。由于取胆后的蛇肉弃之可惜,善于经营的吴满,遂将蛇肉剥皮放血,带骨切成寸段,以少量瘦肉或鸡、鸭为配料,加些能祛风湿的中药材一起炖制,所熬的蛇汤于味美外,还有治疗风湿的效果,一经推出,甚受欢迎。他更精益求精,把蛇肉拆成细丝,加入冬菇、马蹄、陈皮、冬笋、木耳、蚬鸭等切成的丝,烩制成“三蛇羹”。其滋味之佳美,兴起食蛇热潮,各大酒家见状,争相推出蛇羹,其声势之强劲,沛然莫之能御。
  雅俗共赏的蛇羹,其实起源甚早。南朝梁人任昉,在其《述异记》中记载:东汉章帝元和元年(84)时,“大雨,有一青龙堕于宫中,帝命烹之,赐群臣龙羹各一杯”。这里写的“青龙”,实际上是条大青蛇;至于所谓“龙羹”,当然是蛇羹了。到了北宋时,苏东坡之妾朝云,随其赴惠州任所。当地市面卖蛇羹,她以为是海鲜,找个老兵去买,一问才知是蛇,吓得呕吐不已,在病了几天后,竟然香消玉殒。可见食蛇羹的历史,源远流长,只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才发扬光大罢了。
  基本上,三蛇固然有祛除上中下三焦风湿恶毒的疗效,但要将湿毒一气贯通,则非贯中蛇不可。蛇羹加了此一尤物,声价水涨船高,自在情理之中。只是此蛇难得,想要送入口中,达到祛湿效果,花大把银子外,还得有好运气。
  一般人只晓得蛇是补品,但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据行家说法,蛇这种动物,有不少强健特征。因它无眼盖,永不会合眼,故精神赳赳;且胃纳极强,能吞下骨头,并完全消化;其肾、肝、胆、肺俱全;脊髓骨的每节,均连接着一对肋骨,强有力的肌肉,深藏于鳞甲内,行动时靠鳞甲与肋骨推动,是以在地面和树上,爬行异常矫捷。
  食蛇的好处,以往专卖蛇羹的“联春堂”,早在“食在广州”年代,就广为宣扬,指出:“一、增加御寒能耐;二、杜绝来春风湿;三、即止盗汗夜便;四、治汗液与平日有别;五、不再萎靡不振;六、筋络舒畅如常。”是否真如其言,我不敢打包票,将它附记于此,纯供诸君参考。
  当下港澳两地,食蛇羹的风气,确实大不如前,而贩卖的店家,更是凤毛麟角。有以“蛇王”之名广招徕者,如“蛇王芬”“蛇王林”“蛇王良”“蛇王刁”“蛇王燊”及“蛇王海”数家,这些我都尝过,应以后者为佳。亦有用“太史蛇羹”为号召者,现仅存“莲香居”“桃花源小厨”和“国金轩”等,可谓寥寥无几,这和当年盛况相比,不啻天壤之别。后两家均标榜李才嫡传,我未尝其蛇羹,但吃过别的菜,并无出奇之处。所谓“太史蛇羹,李才真传”,实为广告之词,而今商业挂帅,耗时费工的菜,全已束之高阁,即使稍微得味,比于当日妙手,或许不过尔尔。
  ……

前言/序言

  自序辨味乃饮食之本
  人生在世上,对饮食态度,着眼点不同。有的人寻求“美”味,努力追星(如米其林);有的人难辨五味,只图一饱;有的人精究滋味,坚持到底;还有的人得食趣,品味外之味。总之,欲尝好味道,须有基本功。有人好命,天生丽质,乃与生俱来;有人平凡,勉力探索,却成就一般。当然啦,先有良好遗传基因,再有后天养成环境,自然事半功倍,进入高人之列。
  基本上,敏锐的舌头,乃辨味之本。它是个“味”器官,由筋纤维组成,表面有一层黏膜,充满着神经血管,并与脑神经相通。而舌头上凸起的粟状物,古称“粟粒”,生理上的名词叫舌乳头,它由小孔洞细胞丛所组成,可分为三种。其一名丝状乳头,在舌旁及舌面,呈丝状凸起;其二称蕈状乳头,散布在前者的中间,舌尖部分最多;其三叫轮廓乳头,在舌根附近,排成人字形,其分布的范围,较前两者为大。
  以上这些舌乳头,其内部都藏着味神经、动舌神经和舌咽神经,分司辨味、运动舌体与唾液分泌。假使每一味神经皆健全,那么这些舌乳头便会蓬勃凸出,一如“粟粒”之状。当然啦,当一个人身心愉快,莫不食味津津,胃口出奇地好;反之,一遇精神困倦、情绪恶劣之时,自然会食而不知其味。可见辨味能力的强弱,除天赋外,必和心情有关。
  又,人类在饮食和说话时,唾液的供应和舌头的灵动,均极重要。故动舌神经和舌咽神经皆健全时,绝对会反映出食欲振奋,神志清明,发声秀润,有吸引力,同时言语畅通而有序。说句老实话,这全是促进事业蒸蒸日上的主要因素。因此,金朝人张行简在其相学巨著《人伦大统赋》中,便称“粟粒”勃发,必为荣迁之征。职是之故,可以断定每个人在品尝时,其当下味觉的良窳,不但包括前述的天赋、心情,还取决于本身体质的强弱以及运势的好坏。
  不过,香港美食名家江献珠另有别解,指出她的祖父(即广州显赫的饮食大家江孔殷,人称江太史,与谭延闿、谭瑑青、黄敬临合称为民国四大食家)无意中为她制造了一个美食环境,故比起一般孩童,更广泛接触美食,是以很早便能知味识味,遂在饮食研究品鉴方面得心应手。
  她接着解释说:“味蕾的功能及形状,每因分布在舌头的位置不同而有别,各司其职,分主咸、甜、酸、苦四种不同的味觉。”而这约九千个味蕾,主要分布于舌头,但嘴唇、舌底、上颚及两颊内部的口腔,也有些许分布。有趣的是,胎儿及幼童的味蕾,竟比成年人还多,而且舌底及两颊内部的味蕾,早年特别发达,但会随着年纪而改变。所以,人到四十五岁之后,味蕾的新陈代谢趋缓,将不若年少之时敏锐。也因这层关系,美国有些心理学家,便建议为人父母者,要及早锻炼孩子的味觉,鼓励尝新逐异,长大才不偏食。
  最后她的结论为:“接纳不同口味的能力,并非遗传,尽管生于饮食世家,不见得你的身体内便会充满美食细胞。面对美食的鉴赏,全视乎一个人后天所受的熏陶,尤其在童年时,父母所安排的饮食模式,或多或少决定其人日后的口味。”
  其实,江女士的环境观,只能算是一个方面。毕竟,食物的甜、咸、苦、辣、酸这五味,可称之为原味,一般人要分辨其重淡多寡,实非难事。但要达到较高层次的辨味水平,成为古人所谓的“知味者”,就不容易。因而《中庸》上说的“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即为此意。讲得白一点,人人都需要饮食,天天离开它不得,但要达“知味”境界,还得靠先天与后天的努力,始克奏功。
  在中国的古籍中,不乏一些辨味高手的记载,像春秋时的易牙,为四大厨神之一,他不只精于烹调,而且长于辨味。有人将齐国境内的淄水与渑水这两条河的水让他品尝,一试即知其味,而且屡试不爽。还有些厉害的,居然能分辨烧菜所用的柴火是新是旧,甚至所用的盐是生是熟,都能甄别无误,真有两把刷子。其中,最高明的老兄,我认为是苻朗。他是东晋时人,有“千里驹”之称。有人请吃烧鹅,他在品尝之后,居然点出盘中之鹅,哪个部位长的是黑毛,或者是白毛。主人难以置信,更想识其能耐,再宰只杂色鹅,并在毛色异同处做了记号。苻朗吃罢此鹅,逐一判断出不同毛色,竟“无毫厘之差”。
  这是正史记载,听来像是神话,简直不可思议。在此得讲句老实话,即使出身美食世家,在品尝时精神饱满,加上春风得意,如果没有长久的经验累积和过口时的用心体会,想要臻此境界,应比登天还难。
  具备辨味能力,再有饮食素养,知其源流演变,能够吐故纳新,自能卓然成家。但盼这本食书,可以抛砖引玉,诸君于熟读后,由此举一反三,非但能成其大,而且可就其深,并于饮食之道,将另辟蹊径,或承先启后,或自在悠游,或乐在其中,或玩味不尽,或……这不是小确幸,而是朵颐丰厚,不光是物质的,还包括精神的。是为序。


《星河彼岸的低语》 一部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史诗级科幻巨著 作者: [此处留空,读者可自行想象]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文明兴衰史 页数: 约 850 页 --- 内容概要 《星河彼岸的低语》并非讲述个体英雄的传奇,而是聚焦于一个跨越数万年的人类文明——“赫斯提亚联盟”——在宇宙尺度下面临的终极困境与精神蜕变。故事始于公元 35 世纪,彼时,人类已经掌握了近乎完美的曲速航行技术,并在银河系中建立了绵延数千光年的庞大殖民网络。然而,这种无与伦比的扩张背后,潜藏着一个日益加深的危机:熵增的不可逆性与文明“意义”的消解。 本书的核心冲突围绕着两个对立的哲学命题展开:“永恒的静止”与“进化的极限”。 第一部:黄金时代的黄昏(3500 – 4200 星历) 故事的开篇,赫斯提亚联盟正处于其技术与文化上的巅峰。超光速通讯无碍,基因编辑确保了物种的完美适应性,社会结构高度稳定,贫困与疾病已成为历史的笑谈。然而,这种“完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随着生命周期的无限延长和所有物质需求的被满足,新一代的“星际公民”开始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形而上的虚无感——“黄金倦怠”。 主角群体,由一位顶尖的宇宙考古学家伊莲娜·瓦莱里乌斯和一位致力于研究早期人工智能“元脑”的理论物理学家凯尔·诺曼组成,他们偶然发现了一个来自更古老文明遗留下的加密信号。这个信号并非警告,而是一份详尽的“终结记录”。它揭示了所有发展到极致的文明,在达到某种信息密度阈值后,都不可避免地会进入“同质化陷阱”——即所有可能的创新和知识都已被探索殆尽,文明失去了继续向前的动力。 伊莲娜和凯尔的发现,立即在联盟内部引发了巨大的思想震荡。保守派(主张维护现状,甚至加速“精神固化”以维持和平)与激进派(主张冒一切风险寻求未知,哪怕这意味着自我毁灭)之间的对立开始升级。 第二部:深空漂移与“暗物质信标” 为了逃避已知的宇宙边界,赫斯提亚联盟启动了“奥德赛计划”——一艘搭载数亿冷冻休眠人口的巨型星舰,目标是穿越银河系核心的辐射带,到达一个在理论物理学中被标记为“零点区域”的地方。 旅途中,星舰遭遇了一系列超乎想象的现象。这些并非传统的虫族入侵或外星战争,而是宇宙规律本身的反扑: 1. 时空褶皱的恶意: 舰船遭遇了区域性的时间膨胀和收缩,导致不同船舱内的休眠时间差高达数千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管理危机和认知失调。 2. “幽灵计算”: 舰船的人工智能系统开始接收到非逻辑性的、充满了美学和情感的复杂数据流。凯尔发现,这些数据流源自于宇宙背景辐射本身所携带的量子纠缠信息——宇宙在“思考”。 3. 生态系统的反制: 在一个被赫斯提亚人殖民的、原本被认为是“无生命迹象”的行星上,伊莲娜发现了一个基于硅基生命的、完全依赖引力波进行交流的超级智能。这个智能的行动逻辑是“维护宇宙的低复杂度状态”,它视人类文明的扩张为一种“信息噪音污染”。 第三部:熵增的终极辩论与存在主义的抉择 随着奥德赛计划接近“零点区域”,联盟内部的矛盾终于爆发成一场没有硝烟的“存在之战”。 核心冲突: 联盟的最高决策层“元老院”决定,为了确保人类文明的“火种”延续,他们将放弃探索,转而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信息回溯”——将所有积累的知识、艺术和记忆压缩进一个高密度的量子态中,并将其发射至宇宙的另一端,等待下一个宇宙纪元的重启。 这意味着,当前这代人将主动选择消亡,成为下一代的“信息起点”。 伊莲娜和凯尔坚决反对这种“献祭式的逃避”。他们认为,文明的价值不在于其知识的存续,而在于求知过程中的挣扎与体验。他们试图找到一种“非传统进化”的路径——即接受宇宙的熵增规律,但通过重新定义“生命”的形态,以适应新的、信息稀疏的环境。 在最后的决战中,他们不是驾驶战舰,而是深入到零点区域的核心——一个被理论物理学家称为“信息奇点”的区域。在那里,他们必须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绝对的虚无与绝对的秩序的二元对立。 结局的暗示(非剧透): 本书的结局将呈现一个开放性的、极具哲学思辨色彩的画面。它探讨了:当知识达到极限,文明是否必须重归“混沌”才能获得新生?赫斯提亚联盟最终没有被毁灭,也没有逃离,而是“融入”了。他们选择不再作为一个“群体”存在,而是将自身的意识、情感和挣扎,以一种极其微弱但持续的方式,叠加到宇宙的基本常数之中。 《星河彼岸的低语》是一部关于人类在面对自身存在的终极边界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傲慢与不屈的史诗。 它探讨了科技的终极目的并非征服,而是理解“无知”的价值。 --- 本书特色与主题 1. 硬科幻的严谨性: 详细描述了基于广义相对论和量子信息学的推论,对曲速驱动、超维空间和信息守恒定律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猜想。 2. 哲学深度: 深刻反思了人类对“永恒”的执念,以及在绝对自由和绝对秩序之间的痛苦权衡。 3. 宏大叙事: 跨越数万年的时间线,涉及数百个星系和不同的亚人类种群演化分支,展现了文明从崛起、鼎盛到转型的全景图。 4. 非线性叙事: 穿插了大量的“历史碎片”和“元脑日志”,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宇宙历史图景。 适合读者: 喜爱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宏大架构、阿瑟·克拉克的科学预见性,以及刘慈欣对宇宙尺度下人类困境的深刻描绘的读者。这本书将挑战您对时间、生命和意义的传统认知。

用户评价

评分

(五) 拿到《味兼南北》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画面:北方的皑皑白雪,南方烟雨朦胧的小桥流水;北方的粗犷豪放,南方的细腻婉转。这种鲜明的对比,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饮食上。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南北的饮食文化如此迥异,又能在某些地方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本书,我猜测,就是要为我解答这个疑问。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食材的介绍,或者烹饪技巧的讲解,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察。它或许会从地理环境入手,分析南北的气候、土壤差异如何影响了农作物的种植,从而奠定了南北饮食的基础。然后,它会沿着历史的轨迹,讲述贸易、人口迁徙、战争等因素,如何在无形中促进了南北饮食的交流与融合。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揭示一些在南北风味交融中,涌现出的独特菜肴,它们是如何在碰撞中,孕育出新的生命,成为跨越地域界限的美食符号。《味兼南北》,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根”的书,它用味道,勾勒出中国大地丰富而深邃的文化肌理。

评分

(一) 初拿到《味兼南北》这本书,就被它那古朴而又韵味十足的书名所吸引。我素来对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无论是鲁菜的厚重、川菜的麻辣,还是粤菜的精致、淮扬菜的清雅,都曾在我的味蕾上留下深刻的印记。然而,南北地域之大,风味之繁,往往让人觉得似懂非懂,又或者是在某个具体的菜系里打转,却无法窥见其背后更深层的联系和渊源。《味兼南北》似乎正是要填补我心中这片空白。翻开扉页,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刀耕火种、炊烟袅袅的年代,去探寻食材的起源,去感受烹饪技艺的演变。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生活”,关于那些世代传承下来的智慧和情感。它可能讲述的是食材如何在不同地域的水土中孕育出独特的风味,又如何因为贸易、迁徙、战乱等历史洪流,在南北之间相互交融、碰撞,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中国饮食版图。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日常菜肴背后的故事,让我对家常菜肴的理解不再流于表面,而是能触及到更辽阔的文化根基。

评分

(二)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装帧所吸引的。那种沉甸甸的手感,纸张的质感,以及封面上遒劲有力的字体,都透露着一种不凡的气息。我通常对那些封面花哨、内容浮泛的快餐式读物不太感冒,但《味兼南北》给我的感觉,是踏实,是厚重,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精华。我猜想,书中的内容绝非简单的食谱罗列,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或者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味觉溯源之旅。它或许会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出发,解读为何南方多稻米,北方多面食;为何南方菜肴偏清淡鲜美,而北方菜肴则多炖煮爆炒,口味更浓郁。书中可能还会涉及一些历史人物,如某个名厨、某个官僚、某个文人,他们如何在自己的时代,为饮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留下印记。我尤其好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有哪些“南北兼顾”的菜肴,是如何在碰撞与融合中,成为了一种跨越地域界限的共同记忆。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用味道,串联起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地理。

评分

(三) 最近读了不少关于地方风味的介绍,总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很多书要么过于专注某一个菜系,要么就是泛泛而谈,无法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内涵。《味兼南北》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好奇心。南北,这两个字在中国文化里蕴含着太多的意义,从地理上的划分,到文化上的差异,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无不体现着一种二元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我猜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去探讨食物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扮演着连接与区分的角色。它可能会描绘出,从山川河流到人文风情,一切是如何滋养出各具特色的南北风味。更令我期待的是,它是否会揭示出一些在南北风味交融中诞生的经典菜肴,它们是如何克服地域的限制,成为了一种被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味道。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再仅仅是一本读物,而更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透过食物这扇窗,去窥见中国广袤土地上,那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

评分

(四) 我一直对“南北”这个概念在饮食上的体现感到着迷。我们常说“南甜北咸”,但细究之下,这不过是最浅显的划分。真正让人好奇的是,在这简单的概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变迁、物产差异,以及人们在不同生活环境下的智慧选择。《味兼南北》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它正试图去揭示这层复杂的面纱。我设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介绍几道代表性的南北菜肴,而更倾向于去追溯这些味道的根源。它或许会从气候、地形、水源这些最根本的自然条件说起,然后顺着历史的脉络,讲述农业的发展、物种的交流、文化的传播,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南北不同的饮食习惯。我特别期待它能阐述,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南北食材,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通过交流、碰撞、融合,最终孕育出那些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美味。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种关于“存在”的解读,它用味道,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多元又统一的生命力。

评分

三联吃系列,纯属精品,值得拥有,几乎出一本买一本!

评分

非常棒。好书。送货快。值得收藏

评分

东西不错,我一直在用这个品牌

评分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堆积了不少还没看

评分

这一本书,很不错的,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

看着不错慢慢学习学习

评分

作者文笔清雅,文风似梁实秋先生,值得一读。

评分

书质量还不错,已经在看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