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本书所收,是翦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评论的两个古代史学范例,即司马迁和刘知几的历史学。
本书是翦老所著的一本重要史学入门之作,它分两大主题:一为“史料”,一为“史学”。他所说的“史料”,不是通常所泛称的历史资料,而是“史料学”,是研究历史资料的具体门径和方法;所说的“史学”,主要是说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通称“历史学”。其原本于1946年4月由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出版,现在的版本是由翦老弟子张传玺先生增订而成的。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24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经济专业,回国后研究史学和历史哲学。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著有《中国史论集》《中国史纲》《历史问题论丛》《中国历史哲学教程》等。
关于历史学的“三基”问题
一 关于基本理论问题
二 关于基本知识问题
三 关于基本技能问题
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
一 导言
二 正史
三 正史以外的诸史
四 史部以外的群书—经、子、集
五 四部以外的各种文字记录
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
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一 史料与方法
二 史料探源与目录学
三 史料择别与辨伪学
四 史料辨证与考据学
五 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统计学、
逻辑学及唯物辩证法
论司马迁的历史学
一 司马迁的传略
二 司马迁的历史方法一
—纪传体的开创
三 司马迁的历史方法二
—纪传体的活用
四 司马迁的历史批判—“太史公曰”
五 余论—史料的搜集编制及其历史观
论刘知几的历史学
一 刘知几的传略
二 刘知几的著作、思想及其历史观
三 刘知几论中国历史学各流派
四 刘知几论纪传体的各部门
五 刘知几论历史学方法
六 刘知几论历史学文献
七 余论
流杂著,由来甚古,早在所谓正史出现之前,即已有之。如《山海经》、《世本》、《国语》、《国策》、《楚汉春秋》之类的古史,论其体裁,皆系杂史;论其著书之时代,皆在《史》、《汉》之前;且为《史》、《汉》之所取材。自汉、魏以降,此类著作,仍与所谓正史,殊途并骛,平行发展。南北朝初,已蔚为大观。仅就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引之杂史,即有一百五十余种。至于宋代,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私家著作得以刊行,而史部杂著,亦日益繁富。降至明清,则此类著作,洋洋乎浩如烟海了。
史部杂著,种类甚多,体裁不一,要之,皆与正史有别。论其体裁,既不一律皆为纪传体;论其性质,亦不如《史记》、《南史》、《北史》通诸代而为史,又不如《汉书》、《后汉书》等断一代以成书,而皆系各自为体之随手的记录,故其为书,皆零碎断烂,非如正史之有系统。关于史部杂著,刘知几曾为之别为十类:“一曰偏纪,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①这样的分类,虽过于琐碎,但却可以显出史部杂著的诸流别。徇此流别以观史部杂著,则纷乱一团之史部杂著,亦能类聚流别而形成其自己的系统。
……
一个民族要记住的故事
蒙木
一代大学者郑振铎,生于戊戌变法稍后的1898年12月;1958年外访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其著作已经进入公版期,所以他的作品市面上很多,但反复出版的基本上是《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那几部煌煌巨著;而他很多趣味性的小册子似乎被淡忘了,例如这里选择的《民族文话》和《桂公塘》,它们均是作者在抗日期间写就的,为我们讲述一个民族不该忘记的故事。
抗战早期,他在1934年写了《桂公塘》讲南宋末年文天祥故事,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离,辗转脱险的故事,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句。最早载于《文学》月刊第二卷第四期。鲁迅在1934年5月16日给郑振铎的信中说:“得来函后,始知《桂公塘》为先生作,其先曾读一遍,但以为太为《指南录》所拘束,未能活泼耳。”郑振铎接着又写作了《黄公俊之最后》《毁灭》。《黄公俊之最后》写黄公俊参加太平天国,后来为了挽救危局,两次只身前往湘营,试图说降曾国藩和曾国荃,反遭囚禁后慷慨赴难。《毁灭》写明末阮大铖和马士英结党营私,弄权欺诈,最后家国俱毁的可耻悲剧。这三篇作品在1936年结集为《桂公塘》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单行本,署名“郭源新”,列入“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
1939年6月郑振铎又创作历史小说《风涛》,写明末东林党人与阉党的斗争,既抨击了魏忠贤的专横残暴,又突出了李应升等人的浩然正气。
比《风涛》创作稍早,1938年春夏间,作者以“源新”为笔名分别于《申报·自由谈》和《鲁迅风》发表了《民族文话》,从周民族立国到孔夫子,共15则先秦故事。本计划写到民国初,却因为上海沦陷而被迫停止。1946年2月该书由国际文化服务社单行出版。郑振铎在《民族文话·自序》中说:“在现在这个异族侵略的时候,我们民族表现得更一致、更勇敢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把往古的仁人、志士、英雄先烈们的抗战故事,特别是表现在诗、文、小说、戏曲里的,以浅易之辞复述出来……我们将这往昔的伟大的故事、不朽名著里,学习得:该怎样为我们民族而奋斗。气节、人格、信仰乃是三个同意义的名辞,坚定、忠贞、牺牲乃是每个人所应有的精神。”
在今天的图书市场上《民族文话》和《桂公塘》都不大容易见到了。本书将《风涛》备列《桂公塘》,按照主人公所处的年代重新排一下顺序,作为本书第三编;《民族文话》,建国以来它一直没有单独再版过,列为本书第一编。作者另有和《民族文话》题材相近的《古事新谈》,篇幅最小,列为本书第二编。为尊重作者原意和历史原貌,本书对原作中不符合今天规范的用词和概念均予以保留,不做任何修饰,请读者明鉴。
《古事新谈》的写作背景是:抗战胜利后不久,郑振铎和马叙伦、林汉达、许广平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鼓动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抗争。1946年,作为一位杰出作家和编辑的郑振铎在自己担任主编的这份杂志的第29—33期,发表了《古事新谈》,共24则先秦和西汉故事,除了《囤积居奇》《钱币与粮食》来自《盐铁论》,其余22则全部改写自《史记》。
《古事新谈》不仅仅编写经典老故事,还在部分篇末发了一句直截了当的议论,例如第1篇“秦政焚书坑儒”最后的议论是:“难道今天还有学他样子的人?”第19篇“公仪休不受鱼”最后的议论是:“今日有不与民争利的官么?”理解这些故事和议论的针对性,我们可以参看他同期发表的《把主人当作了什么人?!》(1946年5月25日《周报》第38期):
中华民国的主人们,何曾做过一日的主人呢?
……民主不是赐予的,是要争取的。不争取,便不会有民主政治的实现。赐予的民主,决不是真的民主。我们人民们很明白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积极奋起的向争取民主的大路上走去。前途的绊脚石还多极多极。但不用怕,一个个的把他们搬移开去便好了!但要有勇气,有耐力去搬移。
……争取民主,争取人民的基本的权利与自由,这是今日一切政党的目标,更是某一个政党里进步分子们所应尽心致力于此的——假如那个政党还想存在下去的话。
这些匕首般的议论正是古事值得新谈的意义。所有历史故事,重新讲述的价值就在于对思考当下问题有所启发。历史事件真相湮没难辨,留下的乃是古人所谓三不朽的立言,要么是“喻世明言”,传递一个群体的光荣梦想;要么是“警世通言”,告诉我们要从失败中汲取的教训。本书第一编《民族文话》和第三编之《桂公塘》《风涛》《黄公俊之最后》,属于“喻世明言”。本书第二编《古事新谈》和第三编之《毁灭》,属于“警世通言”。
庄子有所谓得意忘言,为了这个警醒世人、晓谕世人的“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都不是那么重要。例如黄公俊,根据罗尔纲的考订,太平天国根本没有这个人(罗尔纲于1934年12月在《大公报》上发表《读太平天国诗文钞》)。后来南社诗人胡怀琛也在上海《时事新报》承认自己为了反对清朝,鼓吹革命而捏造一个太平天国叫黄公俊的人写的诗文。
本书几乎囊括了郑振铎所编写的中国历史故事。他们均有关乎民族存续和民生抗争重大指向,是作者在我们民族面临危机和转型的时候,为了提高民族凝聚力、鼓舞民气而讲述的故事。至于1957 年,郑振铎还写出以屈原为主人翁的《汨罗江》,因为其写作背景和以前大不相同,本书就割舍了。作者另有《取火者的逮捕》等古希腊故事的演绎,歌颂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反抗精神,毫无疑问也是一样有所寄托的,有心读者可以参照看,但不是本书编选范围,所以也割舍了。
历史故事是常读常新的,希望大家能够从郑振铎的这些历史故事中读出新意来,借用《古事新谈》第二篇“刘邦打陈豨”最后的话:
这是一个很老的故事了,不过我们读起来不还是很新鲜么?
装帧上的“精装”二字,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和廉价的时代,更像是一种对知识尊重的宣言。内页纸张的选用,墨水的饱和度,以及排版的留白处理,都体现出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低于许多同类书籍。这种对物质载体的精益求精,间接传递出对所承载文字内容同样严谨和认真的态度。这本沉甸甸的书,更像是一个可以长久陪伴的伙伴,而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消耗品。它让人愿意反复翻阅,在不同的心境下捕捉到新的体会,这本身就是一本优秀学术著作的重要标志。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沉稳大气,装帧精良,一看便知是经过用心打磨的佳作。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泛着低调的光泽,那种老派的、厚重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触摸那些承载着历史重量的纸张。我总觉得,好的历史书籍,首先在形态上就要给人一种“可信赖”的感觉,它不应该轻飘飘的,而应该有足够的分量压在手里,象征着作者在浩瀚史料中付出的心血。光是捧着它,就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让人立刻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准备进入一个更深邃、更严谨的思考领域。它不像那种快餐式的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哪怕只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种无声的品味体现。这种对手感和视觉体验的重视,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设定了一个极高的基调,让人对其中内容的扎实程度抱有极大的期待。
评分从内容上看,作者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史料辨析能力。他似乎有一种“穿透迷雾”的本领,能够一眼看穿那些被时间磨损、被后人附会的表层叙事,直抵历史现场最真实、最未经雕琢的痕迹。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某些经典史料的重新审视角度,那种带着批判性怀疑精神的求真态度,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这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甲说”和“乙说”的对比,而是深入到史料形成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其局限性和价值,最终给出令人信服的论断。这种深度的挖掘工作,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既有历史认知的边界,让我意识到,历史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定论,而是一个不断被审视和修正的动态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视野之开阔,绝对值得称道。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朝代或某一事件的微观剖析,而是能将点滴细节融入到更宏大、更具普遍意义的历史趋势之中进行考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作者手中的放大镜,将局部细节与整体图景完美地衔接起来。这种跳脱出具体史实的理论高度,使得全书的思想内核极具穿透力,能够触及到跨越时空的普适性规律。对于渴望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而非仅仅满足于了解过去事件的读者而言,这种宏观视野提供的启发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鼓励读者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分析现实问题的工具。
评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往往取决于作者驾驭史料的功力,而这本书的行文结构简直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在设计宏伟的宫殿。它没有那种堆砌名词和事件的生硬感,而是将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每当我觉得即将迷失在某个细节的岔路口时,作者总能用一个精准的过渡句,或者一个恰到好处的概括性论点,将我温柔而坚定地拉回主干道上。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控,使得原本枯燥的史学讨论变得引人入胜,仿佛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而不是在啃食冷冰冰的学术论文。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深度”和“阅读的愉悦”,这在历史著作中是相当难得的成就。
评分大家小书,大家之作,大家必读,小书非小,篇相对小,中华书佳!
评分大家小书,大家之作,大家必读,小书非小,篇相对小,中华书佳!
评分大家小书这个系列非常喜欢!
评分书已收到,非常满意,点赞!
评分书已收到,非常满意,点赞!
评分大家写给大家的书。小版本,很精致,性价比高,良心之作。看了下出版列表,这一系列有120多本,准备全收齐。
评分非常好,精装塑封,完美!
评分这个物品包装挺好。内容也不错。推荐购买哈。
评分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