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中国艺术史九讲(2016中国好书)

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中国艺术史九讲(2016中国好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闻 著,谈晟广 编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方闻
  • 艺术理论
  • 文化史
  • 中国文化
  • 学术著作
  • 历史
  • 艺术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117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95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中国艺术史九讲》系方闻教授于2004年至2012年在两岸三地所做的演讲汇编。方闻教授毕生致力于在西方世界构建中国艺术史的话语体系、推广中国艺术与文化史的独立价值。通过这九篇主题不同又形成脉络的文章,读者可以看到一位艺术史家如何讲述中国艺术史的故事,从而认识中国艺术独特的价值所在,进而对于中华文化史的发展有更为全新的认识。

作者简介

  方闻,1930年生于上海,海内外著名的中国艺术史、中国文化史学者。先后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座教授、艺术考古系主任、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主席(主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等职务。1971-2000年,方闻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构建了西方品质*精、品种*全、数量*多的中国艺术品百科全书式收藏,影响深远。著有《夏山图:永恒的山水》、《心印》、《中国书法:理论与历史》、《两种文化之间》和《艺术即历史》等专著。

内页插图

目录

艺术即历史(代自序)
“回家”的“故事”
第一讲 中国艺术与文化史
一、状物形、表我意
二、儒家“理学”与“心学”的分歧
三、“状物形”绘画的流变与“终结”
四、“终结”之后的再生

第二讲 书画同体
一、书法表现形态的结构
二、“形似”与“助记”
三、一阶与二阶“问题意识”
四、穷则变、变则通

第三讲 为什么中国绘画是历史
一、艺术史的“危机”?
二、传统中国谱系的艺术史学
三、模拟形似的局限
四、“风格”:走向山水画史

第四讲 分界与关联——中国绘画史现状
一、何谓“心印”?
二、传统中国绘画史论
三、“墨迹”与物质文化
四、从“形似”到“写意”

第五讲 汉唐奇迹在敦煌
一、艺术即历史
二、汉唐奇迹:敦煌的“虚拟幻觉空间”
三、外来冲击
四、中国绘画的应对:顾恺之与戴逵
五、张僧繇的“凹凸画”和曹仲达的“曹衣出水”
六、阎立本、韩斡、吴道子和王维
七、原始性复古运动

第六讲 重访两张董元
一、独特的视觉语汇
二、早期宏伟山水画的范式
三、董元的先例
四、用风格分析法对《溪岸图》和《寒林重汀图》断代
五、“图式与修正”:跨文化视角

第七讲 王翚与中国艺术史
第八讲 视觉与文字:中西交汇
第九讲 东方艺术,西方面貌
附录
编后记

前言/序言

  我们如何开始观看古代的中国绘画?一个答案是:以考古学的视角研究出土的文物,并以艺术史的视角,研究那些挂在博物馆展墙上的艺术作品。
  中国与欧洲,拥有两个最古老的再现性绘画的传统,但他们各自遵循迥异的轨迹——对于涉及解释这两种图像系统的学术传统也是如此。在西方,经过考古方法的验证和定年,古物作为艺术史的材料证据用作展览,同时显示其风格和内容的时间发展序列。在东方,则延续了“谱系”的模式,将中国绘画史视为典范的风格传统,每一个独立的世系源自卓越的早期艺术大师,并在后世的模仿者和追随者中延续。因此,西方的学术传统在观看东方艺术时,趋向于遵循民族学的模式:对于宗教和仪式,以及其他来自非西方文化的物件进行主题式的检证,研究它们的使用情境,往往带着发掘文化结构基础的目标,而不是构建一门艺术史的叙事。
  我们很难做到清晰易懂地叙述古代中国艺术,特别是绘画,原因在于:许多考古发现的早期艺术品尚未得到充分理解和研究,以致不能通过确凿的证据序列阐明其发展历程;而且,中国人喜好模仿过去绘画大师的作品,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复制品和伪作,如那些被归于东晋顾恺之或者五代董元(源)的作品。要说清楚中国绘画历经不同时间阶段的发展,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艰难任务。如何进行呢?中国绘画有其自身的视觉语言,对它们进行形式分析便是破译这种视觉语言的关键,从而得以揭示使其形成的系统,拼凑出其发展历史,将中国艺术品的证据与思想史相关联,最终让我们在综合理解中国文化时将之纳入一个整体的叙事框架。
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经典视野:多元视角下的文化长河 本书精选自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几部著作,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精细的中国艺术全景图。它不仅涵盖了从史前到近代的各个主要艺术门类——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更深入探讨了艺术背后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以及技术革新。 本导读性文集并非对单一学派或某一时期艺术现象的全面罗列,而是通过汇集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提供多维度的观察视角,以期展现中国艺术史的复杂性与连续性。读者将跟随这些精要篇章,穿梭于漫长的历史时空之中,领略不同时代艺术精神的变迁与定格。 ---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定型(史前至魏晋) 本卷聚焦于中华文明的肇始及其艺术语言的初步确立。我们探讨的对象包括: 1. 史前陶器的符号系统与地域性: 深入分析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几何纹饰和动物图案,探讨其作为早期社会表达的仪式性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于物质文化如何孕育出后世艺术的某些基本母题。 2. 青铜时代的礼器美学: 详尽考察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纹饰布局(饕餮纹、云雷纹的演变)及其在宗法制度中的核心地位。重点分析“威严感”和“神秘性”如何通过器物形态得以实现,以及它对后世雕塑和铭文书法的影响。 3. 思想整合与早期图像学(秦汉): 分析秦汉帝国的统一对艺术风格的标准化影响,特别是兵马俑群的写实主义倾向,以及帛画、画像石中神仙世界的描绘,如何反映了道家与儒家思想的交织。 4. 宗教转型与人物画的诞生(魏晋南北朝): 艺术史研究的经典议题之一——佛教艺术如何被引入并本土化。本部分重点分析云冈、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如何从中亚传入并逐步演变为具有中国气韵的“秀骨清像”风范。同时,探讨顾恺之、陆探微等早期画家对“传神写照”理论的奠基,为后世文人画的兴起埋下伏笔。 --- 第二部分:盛世的辉煌与格局的奠定(隋唐五代) 唐代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全面开放、气象万千的阶段。本部分着重研究唐代艺术在吸收外来元素后,如何达到成熟的、具有强大自信的风格。 1. 盛唐气象与全盛的雕塑: 探讨莫高窟的“盛唐范式”,分析此时期造像的圆润、饱满与世俗化倾向。关注“线”的运用在唐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的成熟,如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线条表现力。 2. 书法:从法度到个性的解放: 集中分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初唐楷书大家对“唐楷”标准的建立。着重剖析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如何在结构上达到新的高峰,并开始展现强烈的个人情感与道德观。 3. 建筑的制度化与园林初现: 考察唐代都城(长安)的规划格局,以及佛塔建筑(如大雁塔)的结构创新。同时,简要介绍此时期私人园林和山水志的出现,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表达的深化。 4. 五代十国的地域性艺术: 探讨在分裂时期,南方(如荆浩、关仝)和北方(如董源)山水画派在地域题材和笔墨技法上产生的显著分野,这为宋代“院体”与“文人画”的对立埋下基础。 --- 第三部分:士大夫精神与理性的回归(宋辽金元) 宋代是中国艺术从注重“气势”转向强调“意蕴”和“理趣”的转折期。本卷深入剖析士人阶层如何将个人修养提升为艺术创作的核心标准。 1. 宋代绘画的精致与写实: 考察北宋院画(如范宽的宏大与郭熙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理论)的写实精神。重点分析徽宗时期对花鸟画的极致追求,以及如何将“格物致知”的哲学理念融入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中。 2. 文人画的崛起与审美趣味的确立: 详述苏轼“论画”的核心思想,即“论形似不如论神似”,以及米芾、李公麟等人如何将书法笔意引入绘画,使绘画成为一种“胸中逸气”的抒发方式。 3. 极简主义的工艺品: 分析宋代汝窑、哥窑等青瓷的釉色与造型所体现的极简主义审美。探讨宋代家具(如圈椅)的结构之美,如何体现了对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 4. 元代的艺术流亡与笔墨的独立: 研究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等)在元朝统治下,如何通过高度的“笔墨游戏”来表达“隐逸”情怀与“故国之思”。重点分析倪瓒的“疏简”风格,如何使线条本身获得了独立于物象的表达价值。 --- 第四部分:世俗的繁荣与艺术的定型(明清) 明清两代,艺术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院体艺术的权威性下降,民间艺术和地域性流派蓬勃发展。 1. 明代中后期的流派纷呈: 考察吴门画派(如文徵明、唐寅)如何将元代文人画推向世俗化和精细化。同时,关注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审美取向产生的长期影响。 2. 清代宫廷艺术的集大成与保守化: 分析康雍乾三朝对前代风格的整理与继承,如“四王”的摹古主义。同时,探讨清初的“金石学”复兴对书法、篆刻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 3. 程式化与反程式化的张力: 本部分侧重于明清时期不同艺术群体间的对立与融合。如探讨石涛(对传统程式的反叛)、八大山人(对形式的极端简化)如何挑战既有规范。 4. 市民社会的艺术需求与工艺美术的飞跃: 详述明清小说、戏曲的兴盛如何带动了版画艺术的发展。深入分析景德镇瓷器(如青花、五彩、粉彩)在技术和装饰性上的巅峰成就,探讨其如何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反映了艺术的市场化趋势。 --- 总结: 本卷通过上述四个阶段的梳理,力求展示中国艺术史并非一条平滑的线性发展轨迹,而是一个充满张力、自我修正与不断创新的复杂系统。它强调艺术形式的变迁总是与社会结构、哲学思辨及技术进步紧密相关,为读者理解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核”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图像佐证。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且富有洞察力。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年代罗列式讲解,而是巧妙地将艺术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变迁紧密结合起来,使得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深刻的时代背景。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是简单地指着文物说“看”,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和哲学意蕴。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的深度。尤其是对一些关键转折期的艺术风格演变分析,论证有力,令人信服,让我对中国艺术史的理解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逻辑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流畅自然,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峻感。作者的语言充满了文人的温润和学者的睿智,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支撑,又不失生动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幽默感。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面对一些复杂的理论概念,作者也能用非常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阐释,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信息。我常常是捧着它,一杯清茶,就能沉浸其中数小时而不觉疲倦。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最高级的知识传递艺术。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专业知识与普通读者的桥梁,让那些高深莫测的艺术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亲切可感。

评分

作为一本汇集了多年研究精粹的著作,它的覆盖面之广、知识密度之高,实在令人赞叹。从史前陶器到近现代的艺术探索,几乎囊括了中国艺术史的各个重要阶段和主要门类。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宏观梳理脉络的同时,对一些地方性艺术流派和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细节也进行了深入挖掘,展现出一种“见微知著”的功力。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发现新的侧重点和更深一层的含义。对于任何一个想要系统建立起中国艺术史认知框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份量极重、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之作,它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愈发凸显。

评分

这本书的体例结构非常严谨,但其精彩之处在于作者如何处理那些“留白”和“灰色地带”。他并未试图对所有问题给出板上钉钉的答案,而是常常提出开放性的思考方向,引导读者去质疑、去探索。这种对艺术史研究边界的尊重和审慎态度,体现了作者高度的学术良知。在讨论那些存在争议或记载模糊的艺术事件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极为成熟,既不回避矛盾,也不妄加揣测,而是客观呈现现有线索,并给出合理的推测范围。这种不把话说满的态度,反而更具说服力,也更能激发读者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索欲,感觉自己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参与了一场智力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精美了,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印刷的色彩也相当到位,即便是那些古代艺术品的摹本,也能清晰地看到细节和笔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编排上的用心,似乎每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艺术史读物,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本身。从排版到插图的选取,都体现出一种对美的追求,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光溢彩的艺术殿堂之中。即便是对艺术史涉猎不深的新手,也会被其优雅的视觉呈现所吸引,愿意沉下心来细细品味。这种从外在到内在的完美统一,实在难能可贵,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装帧比较好 遇到活动很值

评分

买来看看,主要是京东618打折~哈哈不错

评分

印刷精美,引人入胜,不愧是中国好书!

评分

2016中国好书,喜欢艺术的要欣赏一下了。

评分

很不错,囤着暑假看。包装不错,主要是活动给力。

评分

印刷精美,引人入胜,不愧是中国好书!

评分

好的品质好的品质好的品质好的品质好的品质好的品质好的品质

评分

一本从新的角度讲中国艺术的好书。

评分

敦煌系列,最近正在研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