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看板》在概述看板的基本功能、规则、类型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阐述了看板的确定、运行和使用问题。本书共6章,第1章介绍了看板的关键术语和益处;第2章介绍了看板的基础知识:功能、规则和类型;第3章介绍了第一阶段:看板调度;第4章介绍了第二阶段:看板循环;第5章介绍了第三阶段:看板改善;第6章为思考和总结。本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对于读者了解和使用精益生产的重要工具——看板,提供了诀窍和有效的帮助。
译者序
出版者的话
开始吧!1
本书的目的1
本书的基础1
使用本书的两种方法2
如何使你的阅读最有效2
内容概述5
第1章
看板的关键术语和益处8
什么是看板?9
拉式系统和减少浪费10
什么将使看板成功实现?11
整合看板与MRPⅡ13
试点或全场实施13
看板如何改变你正在做的事情?14
看板的益处是什么?15
看板和你的公司16
看板和你16
结论17
总结17
思考18
第2章
看板的基础知识:功能、规则和类型19
看板与传统订单系统的区别20
再订货点法和看板20
生产作业单和看板21
MRPⅡ22
推和拉的对比总结24
看板功能26
作为准时制生产的自主神经系统26
改进和加强工厂 26
看板规则27
规则1:下游工序从上游工序取物料27
规则2:上游工序只生产取走的货28
规则3:只有100%无缺陷的产品才能送到下游工序28
规则4:必须建立均衡化生产28
规则5:看板总是和产品同时出现29
规则6:看板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29
看板类型29
运输看板30
生产看板33
结论34
总结34
思考36
第3章
第一阶段:看板调度37
你需要多少看板?38
节拍时间40
你需要多少操作工?42
生产线平衡42
满负荷工作45
负载均衡或平滑——均衡化生产50
均衡化生产相比于Shish-Kabob生产52
结论55
总结55
思考58
第4章
第二阶段:看板循环59
什么时间生产?60
补充什么?61
什么时间拉动?63
从哪里拉动?63
拉动什么?63
看板卡上有什么?64
如何安放看板卡?65
看板循环的步骤66
看板循环的规则67
应用看板进行运输的规则68
超市69
水蜘蛛与循环取货70
结论74
总结74
思考76
第5章
第三阶段:看板改善77
通过减少看板来微调生产78
看板突出强调异常78
减少看板,降低库存78
看板作为一种可视化控制系统83
控制的本质是什么?83
创建可视化控制的五个重要步骤84
三角形看板88
其他类型看板91
看板和供应商95
结论97
总结97
思考99
第6章
思考和总结100
看板实施总结101
思考你学到了什么103
进一步学习的机会103
总结104
与看板系统相关的其他资源104
书籍和视频104
简讯107
培训和咨询107
网站107
关于生产力出版社开发团队108
本书在概述看板的基本功能、规则、类型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阐述了看板的确定、运行和使用问题。该书内容为日本、美国等国家工业企业实施看板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总结。
本书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共6章。第1章介绍了看板的关键术语和益处,介绍了看板系统和所能消除的浪费的种类,讨论了成功实施看板的因素,解释了看板如何给企业和员工带来效益等。第2章介绍了看板的基础知识:功能、规则和类型,描述了看板系统的基本功能,给出了使用看板的基本规则等。第3章介绍了阶段一:看板调度,重点讲述了在看板系统中创建生产计划表的主要步骤,描述了如何确定所需看板的数目,并且解释了如何计算节拍时间和平衡生产线等。第4章介绍了阶段二:看板循环,介绍了看板系统实现在车间实施的必要措施,介绍了什么时间产生,什么时间应该拉动和怎样创建看板,介绍了看板循环的步骤以及实施看板运输和生产的规则等。第5章介绍了阶段三:看板改善,通过减少看板的数量,可以解决某些问题,并降低工作过程中的风险,讲述了看板作为一种与视化控制系统的使用、三角形看板的使用,以及其他适用于特殊环境的看板等。第6章是思考与总结,包括本书的思考与总结、对看板系统的实施概述,以及对看板系统和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资源。
本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对于读者了解和学习精益生产的重要工具看板,提供了诀窍和有效的帮助。目前国内一些图书覆盖本书的部分内容,但是大都从教材角度仅仅是对相关内容进行介绍,深层次地从工程实用的角度贯穿讲解车间看板的书不多。
本书同已经出版的中、外文同类书籍相比,特点如下:
1)内容讲解简洁明了,图文并茂。
2)介绍的内容系统全面。
3)从工程实践出发,可操作性好,实用性强。
本书适合广大企业生产一线管理人员、作业员,高校管理工程、工业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教师使用。
全书译文由曹岩统筹与审稿。第1章、第2章主要由彭润玲翻译,第3章主要由彭润玲、魏庆媛翻译,第4章、第5章、第6章主要由魏庆媛翻译。参加翻译和资料整理的译者还有曹岩、杨丽娜、曹森、程文、贾立伟、王智杰、解彪。
由于时间及译者水平所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指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译 者
我是一名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平时接触到的理论知识比较多,但对于实际车间运作的理解还比较浅薄。偶然间,我在图书馆发现了《车间看板》这本书,出于好奇就借阅了。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但读下来之后,我发现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物流和信息流在车间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前我只关注物料的物理运动,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信息的传递和管理同样关键,甚至可以说,信息流的顺畅是物料流顺畅的前提。书中对“在制品(WIP)”的讨论,让我对库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白了过多的在制品不仅占用了空间,还会掩盖生产中的问题,而看板正是控制在制品数量的有效工具。书中还提到了“节拍”的概念,这个词我之前在课堂上听过,但这本书将它与看板紧密结合,让我明白了生产节奏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适合学生阅读,它没有过多的行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复杂的概念,让我觉得车间管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和难以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在制造业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普通技术员,每次看到那些动辄“颠覆认知”、“革命性突破”的书名,心里总是带着一丝怀疑。直到我无意中翻开了《车间看板》,起初我并没有抱太大期望,只是觉得“看板”这个词听起来比较实在,或许能有点干货。这本书的内容,我只能说,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生产车间运作的全新视角。它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也没有那些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聚焦于那些最直观、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说,书中对于“看板”的定义,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几张卡片,更是整个信息流动的载体,是生产计划、物料流转、质量控制的关键节点。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看板的设计和使用,来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关于“瓶颈工序”的案例,以前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提高各个工序的效率,但效果甚微,这本书的讲解让我明白,真正的关键在于识别和解决那个最慢的环节,而看板就是帮助我们找到这个环节的“指南针”。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面对的车间,发现很多之前习以为常的现象,其实都可以从“看板”这个角度去解读,去优化。它让我意识到,管理并非总是需要复杂的系统和昂贵的设备,有时候,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可视化工具,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评分作为一名热衷于企业管理效率提升的顾问,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落地、产生实际效益的管理工具。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接触过无数的管理书籍和理论,但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有效执行。《车间看板》这本书,在我看来,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所倡导的“看板”理念,并非简单的信息展示,而是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方法论。书中对看板的演进、不同类型看板的功能以及如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化的分析,都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关于“可视化管理”的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清晰、直观的信息呈现至关重要。看板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载体,它能够将复杂的生产流程、实时的生产状态、关键的绩效指标,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我曾在一个实际项目中,引入了类似看板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递的失真率,提高了团队的协作效率。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方法论,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方法在现实中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能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评分我是一名刚入职不久的生产管理新人,之前对于车间管理的概念,大多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比如PDCA循环、六西格玛等等,感觉离实际应用总是有隔阂。接触到《车间看板》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个真实的车间场景。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流动”的阐述。以前我总觉得车间里的物料就是从一个工位搬到另一个工位,但这本书告诉我,所谓的“流动”是一种持续不断、高效有序的运动,而看板正是确保这种流畅性的重要工具。它就像是车间的“神经网络”,将每一个环节连接起来,并且实时传递信息。书中通过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看板,比如生产指令看板、在制品看板、故障看板等等,让我深刻理解了不同信息在车间中的作用和传递方式。我尤其对关于“拉动式生产”的讲解印象深刻,它颠覆了我之前“推式生产”的认知,让我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以及需要多少,都可以通过看板来清晰地指示,避免了过多的在制品堆积,也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读起来毫无压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手把手地教你。
评分作为一名对精益生产领域颇有研究的学者,我总是对那些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书籍格外青睐。多年来,我阅读了大量关于丰田生产方式(TPS)及其衍生理念的文献,但《车间看板》这本书,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吸引了我的目光。它没有刻意去复述TPS的经典理论,而是从“看板”这一具体工具入手,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精益思想。书中对于看板作为“信息传递和拉动式生产的载体”的定位,非常精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看板在“可视化管理”和“持续改进”方面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信息的呈现,更是整个生产系统的一种自组织机制。通过对不同类型看板的详细介绍,以及它们在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一简单却强大的工具,来提升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减少浪费。我注意到,作者在书中也提及了看板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避免过度依赖或误用,这使得这本书的观点更加全面和客观。总体而言,《车间看板》为研究精益生产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从微观工具视角审视和理解精益理念的全新维度。
评分一直在京东购物,一直信赖京东的服务与品质,产品很好,做工不错!
评分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一直在京东购物,一直信赖京东的服务与品质,产品很好,做工不错!
评分一直在京东购物,一直信赖京东的服务与品质,产品很好,做工不错!
评分很薄一本书,内容过于简单。快递最后一公里也送了两个半小时,打电话也很不耐烦。
评分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商品满意
评分还没看,稍后追评
评分很好,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