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

淮南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 刘安 著,陈广忠 校,[汉] 许慎 注
图书标签:
  • 道家
  • 先秦
  • 哲学
  • 古代典籍
  • 淮南王刘安
  • 神话传说
  • 天文地理
  • 修身养性
  • 诸子百家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27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564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学典藏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6
字数:4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陈广忠先生研究《淮南子》三十多年,此书稿为多年来在研究的基础上,对现存较早的《淮南子》北宋本进行首次点校本,北宋本为许慎、高诱两家注之残卷,此次用作对校的有明《道藏》本、清《道藏辑要》本。用作参校的有明刘绩《补注》本、明朱东光本、明黄锡禧本,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庄逵吉本等,并参考古今中外数十种《淮南子》研究资料,精心校勘而成。力在为读者提供一部新的《淮南子》研究读本。

内容简介

  《淮南子》由西汉刘安及其门下宾客编撰而成。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二十一篇,是书“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为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无所不载”。书中思想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但又混有法家、儒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为杂家著作。

作者简介

  陈广忠,1949年生,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汉语史、音韵学、诗词格律、古代汉语等课程的教研工作。研究《淮南子》35年。已出版主要专著25部(独著21部,合著4部)。主要有:《淮南子译注》(1990)、《刘安评传》(1996)、《淮南子科技思想》(2001)、《淮南子斠诠》(2008)、《淮南子研究书目》(2011)、《淮南子精华》(2010,主编)、《全本全注全译淮南子》(2012)、《传世经典文白对照淮南子》(2015)、《淮南鸿烈解》(2013,校理)、《淮南文集》(2014)、《两淮文化》(1996)、《淮河传》(2009)、《韵镜通释》(2004)、《道家与中国哲学汉代卷》(2004,合作)、《古典文献学》(2006,合作)、《全国高考语文诗词曲文言文解题指要》(2015)等,并发表论文80余篇。

目录

前言 陈广忠
淮南鸿烈解叙 高诱
卷一
原道训
卷二
俶真训
卷三
天文训
卷四
地形训
卷五
时则训
卷六
览冥训
卷七
精神训
卷八
本经训
卷九
主术训
卷十
缪称训
卷十一
齐俗训
卷十二
道应训
卷十三
氾论训
卷十四
诠言训
卷十五
兵略训
卷十六
说山训
卷十七
说林训
卷十八
人间训
卷十九
脩务训
卷二十
泰族训
卷二十一
要略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陈广忠
  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有一条美丽的河流,它就是中国南北气候和自然地理分界线的淮河。淮河流域四季分明,土地肥沃,交通便捷,文化发达。西汉前期,位于淮河中游的淮南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而他的倡导者,就是为王42年的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这位蒙冤自杀的诸侯王,南宋史学家高似孙(1158-1231)《子略》中称之为“天下奇才”。
  一、“奇才”与“奇书”
  淮南王刘安之“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创新:
  其一,文化创新。西汉初期,那是一个文化兴盛的时代。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百花绽放。在东汉班固(32—92)所著的《汉书》中,就记载了署名刘安的15篇(部)著作。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记载:“(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馀万言。”其他还有:“初,(刘)安入朝,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收有上书《谏伐南越书》。《汉书?楚元王传》中有《枕中鸿宝苑秘书》。《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著述有:“《淮南道训》二篇,《琴颂》,《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淮南歌诗》四篇,《淮南王兵法》,《淮南王杂子星》十九卷。”除了《汉书》所载,历代史志中记载刘安则有40多篇(部)著作。当然有的可能出于伪托。
  可以知道,这些著作,涉及《易》学、哲学、政治、军事、文学、音乐、化学(炼丹术)、天文、养生等众多门类,简直就是一部西汉初期的百科全书。而其中的许多篇章,都是文化创新的产物。
  其二,思想创新。汉初七十年间,黄老道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但是儒家、兵家、法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竞相争鸣,探讨学术方技,寻求治世良方。而被当代学者胡适(1891—1962)称为“绝代奇书”的《淮南子》,便在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
  《淮南子》诞生以后,引起了朝野的极大关注。两汉426年间,阅读、评价、参考、研究、记载《淮南子》的人有:汉武帝、刘向、刘歆、扬雄、王充、许慎、马融、延笃、卢植、高诱、应劭等。当然,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对《淮南子》也是相当熟悉的。在《史记》三家注中,引用《淮南子》作注,就有70多条。
  《淮南子》博大的体系和精深的内涵,集先秦和汉初道家思想之大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论,直接开启了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和王弼的本体论思想;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的阐述了宇宙生成论及其范式,并且影响中国学术史达二千年之久;它吸取了先秦人本主义思潮的精华,总结了秦汉黄老“无为而治”的历史经验,构建了一种倡扬主体意识、肯定主体地位和作用,与董仲舒的君主集权专制理论不同的政治哲学;它尊重人格独立,阐述了一种兼容豁达、既务实而又超脱的人生哲学;它克服了《老子》对直觉的偏执,重视理性思辨与感性直观的统一的思维模式;它以唯物的发展的眼光考察历史,得出了许多接近于唯物史观的朴素观点,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经济之策。总之,《淮南子》比《老子》更系统,比《论语》、《孟子》更深刻,比《墨子》更全面,比《庄子》更现实。有鉴于此,近代学者梁启超(1873—1929)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感慨地说:“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其三,科技创新。《淮南子?要略》中说:“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事,度形而施宜。”在“刘氏之书”建立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中,把研究“天地”万事万物的规律,作为重要的内容。书中专门设立了《天文训》和《地形训》,谈“天”说 “地”,并且涉及到众多的科学领域,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科技水平,有的流行二千馀年,仍然熠熠生辉。
  比如:对天文学的研究中,就涉及二十四节气与北斗,二十八宿与分野,五星与岁星纪年,干支纪年与闰年,十六段计时法,黑子、彗星与地震,宇宙模式与盖天说,宇宙起源论,五形与阴阳学说等。其中二十四节气的第一次科学完整的记载,就出自《天文训》:“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升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淮南子》中用北斗斗柄旋转的方向和度数,确立了纪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立法体系,两“分”、两 “至”、四“立”、清明等,流行二千多年,仍然发挥很大的作用。淮南王和门客对太阳能的研究利用,堪称一绝。《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把坚冰打磨成凸透镜的形状,对着太阳,能够聚焦成影;把艾叶放在后面,就能使它燃烧。水、火不相容,但制成冰透镜后,却能得到火而冰不融化。这真是巧夺天工的创造。
  中国豆腐,名扬天下。而它的发明者,就是淮南王刘安。刘安研发豆腐的最早记载,出自南北朝时梁代谢绰的《宋拾遗录》:“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清李兆洛撰《凤台县志》卷二、清陈元龙撰《格致镜原》卷二十四等,都引述了《宋拾遗录》的记载。此后明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等40多种文献,记述了刘安发明豆腐,以及食疗、养生等内容。大浪淘沙,沧海桑田。而华夏民族对于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英才们,铭刻丹青,永志不忘。
  二、宋本考辨
  本书底本,为《四部丛刊》“子部”所收上海涵芬楼影印刘泖生(1827—1879)影写北宋本,本名为《淮南鸿烈解》。这是当今传世最早的北宋本。端识题写“太尉祭酒臣许慎记上”。正文前载有“淮南鸿烈解叙”。虽未署名,实为高诱所作。其中十九篇题写《淮南鸿烈解》卷第x。但有《缪称训》、《要略》两卷题写:“淮南鸿烈间诂第十”、“淮南鸿烈间诂第二十一”字样。由此可以推断,北宋本是许慎、高诱两家注本相掺而成。
  宋代苏颂(1020—1101)曾在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调升国史馆集贤院校理,任职九年。他在《校淮南子题序》中说:“是书有后汉太尉祭酒许慎、东郡濮阳令高诱二家之注。隋、唐目录皆别传行。今校崇文旧书与蜀川印本暨臣某家书凡七部,并题《淮南子》,二注相掺,不复可辨。惟集贤本卷末有前贤题载云:许标其首,皆曰‘间诂’,《鸿烈》之下谓之‘记上’。高题卷首皆谓之‘鸿烈解经’,‘解经’之下曰‘高氏注’,每篇之下皆曰‘训’。高注篇名皆有‘故曰因以题篇’之語。又分数篇为上、下,以此为异。共得高注十三篇,许注八篇。”由此可见,北宋本《淮南子》是经过集贤院校理而确定的。《淮南子》原文二十馀万言,宋本仅存131300多字,就是说,残失了八万多字(参见丁原植著:《〈淮南子〉与〈文子〉考辨》)。判定《淮南子》为北宋本,是通过避讳而得到确认的。避讳共六人:
  ①避“圣祖名”。圣祖赵玄朗,即赵公明,民间尊为财神爷,赵氏先祖。
  玄(缺笔):
  《地形训》:“湿玄生羽风。”
  《时则训》:“朝于玄堂太庙。”
  弦(缺笔):
  《俶真训》:“弦歌鼓舞。”
  《道应训》:“郑贾人弦高。”
  眩(缺笔):
  《主术训》:“心有目则眩。”
  《齐俗训》:“则百姓眩矣。”
  炫(缺笔):
  《脩务训》注:“燿,炫也。”
  《俶真训》注:“炫煌,采色貌。”
  朗(缺笔):
  《原道训》:“新而不朗。”注:“朗,明也。朗,读汝南朗陵之朗。”
  ②避“翼祖祧庙”。翼祖,即赵匡赢的祖父赵敬。
  敬(缺笔):
  《齐俗训》注:“曾子事亲,其敬多。”
  《氾论训》注:“敬至也。”
  擏(缺笔):
  《脩务训》:“弓待擏而后能调。”
  镜(缺笔):
  《俶真训》:“镜太清者视大明。”
  《览冥训》:“故圣若镜。”
  境(缺笔):
  《时则训》:“边境不宁。”
  《原道训》:“驰骋于是非之境。”
  ③避“宣祖祧庙”。宣祖,即赵匡赢之父赵弘殷。
  殷(缺笔):
  《齐俗训》:“殷民叛之。”
  《齐俗训》:“克殷残商。”
  ④避“庙讳太祖”。太祖,即赵匡胤(在位:960—976),宋朝的开创者。
  匡(缺笔):
  《主术训》:“匡床蒻席。”注:“不安其匡床蒻席也。”
  筐(缺笔):
  《齐俗训》:“筐不可以持屋。”
  《诠言训》:“筐床袵席。”
  ⑤避“庙讳真宗”。真宗,即赵恒(在位:997—1022)
  恒(缺笔):
  《时则训》:“东绝两恒山。”
  《泰族训》:“事之恒常。”
  ⑥避“庙讳仁宗”。仁宗,即赵祯(在位:1022—1063)
  貞(缺笔):
  《原道训》:“蚑蟯貞虫。”
  《说山训》注:“而行貞正。”
  徵(缺笔):
  《览冥训》“手徵忽怳。”
  苏颂生活在宋仁宗时代,可知宋本《淮南子》,成于宋仁宗时期,可能出于苏颂之手。
  对于北宋本在清代的流传,清陈奂(1786—1863)曾经写下“题识”:“此北宋本。旧藏吴县黃荛圃(1763—1823)百宋一廛,后归同邑汪阆源(1786—?)家。高邮王怀祖(1744—1832)先生属余借录至都中。遂倩金君友梅景钞一部,藏之于三百书舍。顾涧蘋(1770—1839)景钞豫大其贾四十金者,即此本也。道光四年陈奂识。”《四部丛刊》的题识是:“上海涵芬楼景印刘泖生影写北宋本,原书叶心高营造尺五寸三分,宽三寸六分。”可知北宋本清代顾氏(1820)、陈氏(金钞本,1823)皆有钞本,但已散失。所幸浙江江山刘履芬(号泖生)1872年从陈氏影抄一部,后入商务印书馆上海时期的涵芬楼。1920年,收入《四部丛刊》初编。
  北宋本《淮南子》,清代学者顾广圻曾经抄录和校勘,他认为是当时“最善之本”,远出于《道藏》本之上。北宋本与诸本多有不同,其中不乏精到之处,且保留宋代以前旧貌。比如:《原道训》:“源流泉滂,冲而徐盈。”高诱注:“浡,涌也。”正文中的“滂”字,《道藏》本、《道藏辑要》本、刘绩《補注》本、《汉魏丛书》本、庄逵吉本正文及注文皆作“浡”。浡,《广韵》“没”韵:“浡然兴作。”《尔雅?释诂下》:“浡,作也。”即“兴起”义,与文义不合。滂,《说文》:“沛也。”徐锴《系传》:“水广及皃。”指水盛涌出。《玉篇》:“滂,滂沱也。”知以“滂”字为胜。
  三、校勘体例
  北宋本为许慎、高诱两家注之残卷,宋代、清代辗转传抄,致使珍贵之本,留下诸多缺憾。作为北宋本的首次点校本,需要把校勘方法和体例,做一介绍。
  本书的校勘方法,基本采用“死校”之法,不作任何改动,力求保持宋本原貌。用作对校的有明《道藏》本、清《道藏辑要》本。用作参校的有明刘绩《补注》本、明朱东光本、明黄锡禧本,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庄逵吉本等,并参考古今中外数十种《淮南子》研究资料,精心校勘而成。
  北宋本署名,题曰“许慎记上”(本书因循丛书体例,改为“许慎注”)。对注文的处理,采用苏颂《校淮南子题序》、清劳格《读书杂识》、清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清陆心源《仪顾堂集》之观点,认为八篇为许慎注,十三篇为高诱注,然二注多以相掺。
  本书采用标准的简化字。文中出现的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除通假字、古今字保持原貌外,异体字大多以简化字取代。由于校勘需要、繁简字对应有误、繁简字无法对应等原因,保留少量的异体和繁体字。
  如:《说林训》:“(於)〔抮〕,转。”保留繁体“於”,因与“抮”形似而误。
  对于衍文,本书用加()的小字表示。
  如:《人间训》:“(败)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衍“败”。
  对于讹字,本书用加()的小字表示,校改字则加〔〕。
  如:《兵略训》注文:“ 三率,秦将白乙、孟明、西(乙)
  〔乞〕。”“乙”字误。《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作“乞”,据以校改。
  对于脱文,用〔〕补正。
  如:《兵略训》:“〔神〕明者,先胜者也。”脱“神”字。
  凡是根据校本和参校本校改的字,我们不再出校记。凡是底本和校本有异文但不宜直接校改时,我们则用校记的形式予以说明。
  1980年金秋时节,我负笈来到山东曲阜,追随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李毅夫先生,学习音韵、文字、训诂、文献之学。在研习上古音的过程中,先生指导参看罗常培、周祖谟的《淮南子韵谱》。从古音学作为切入点,又具备了天文、音律、历法、科技、五行、占卜等研读《淮南子》的必备常识,这样,一副美丽的古代学术蓝图,逐渐清晰。光阴荏苒,学海荡漾,不知不觉,已有28部著作问世。上海古籍出版社相约北宋本《淮南子》的校点和《淮南子译注》的撰写,皆已杀青。感谢上古编辑独具慧眼,同时祈请国内外学人指正。
  2016年6月1日
  于安徽大学草野居


《洞冥记》 卷一 天地初开,混沌未判,清浊始分。上有穹隆,下有坤舆。自盘古氏劈破鸿蒙,开辟鸿蒙,自有生灵肇始。然太初之时,天地之间,非独人族,更有神明、鬼魅、异兽,各司其职,共存于世。是故,洪荒之世,乃万物竞生,神力纵横,奇事迭出,难以尽述。 《洞冥记》一书,搜罗古今奇闻异事,上溯三皇五帝,下及汉魏之际。其中所载,或为神怪传说,或为术士异术,或为异域风物,或为灵异之事。此书虽名曰“洞冥”,意在幽微玄冥,然其所录,多有实在可考,或虽奇绝,亦有其理。 书之开篇,载有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功。当日,天塌地陷,洪波滔滔,生灵涂炭。女娲氏不忍苍生受苦,采五色石于天上,炼以为脂,以补苍天。又斩巨鳌之足,以立四极。遂使天地安宁,万物得以生息。此功伟矣,非人力所及,乃神力之彰显也。 继而载有祝融氏与共工氏之争。祝融,火神也,性刚烈,主火;共工,水神也,性狂暴,主水。二神不睦,遂有大战。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柱折天倾,水漫大地。后有女娲氏补天,方止洪荒之灾。此亦神力之争,足以惊心动魄。 更有夸父逐日之举。夸父氏,身长七尺,力大无穷,一日,欲摘日于天,追日而行。行至大泽,渴甚,饮于河,河水竭,遂渴死。其杖化为邓林,其目化为桃林。此等壮举,虽未遂其志,然其心之勇,其行之烈,足以感人肺腑。 再者,书中亦载有奇禽异兽,如凤凰、麒麟、鲲鹏等。凤凰,百鸟之王,五彩斑斓,祥瑞之兆;麒麟,仁兽,性温和,不踏生灵,亦是祥瑞;鲲鹏,巨大之鱼,能化而为鸟,展翅九万里,扶摇直上九霄。皆为天地造化之奇,非凡俗所能见。 此书所载,不仅限于神话传说,亦包含古时术士之奇术。如方士、道士、阴阳家等,或能呼风唤雨,或能点石成金,或能役使鬼神,或能预测吉凶。其术虽玄奥,然亦有其法度,并非虚妄之谈。 例如,书中提及一术士,善观星象,能知天下大势,预言国运兴衰。又有一术士,通晓草木之性,能以药石救治沉疴,起死回生。更有术士,能御剑飞行,刀枪不入,如同神仙。这些奇术,虽令常人惊叹,然亦说明古人对自然规律之探索,对生命之奥秘之追求。 书中亦不乏异域风物之记载。如海外三神山,曰蓬莱、方丈、瀛洲,上有仙人居住,灵药遍地,常有仙鹤、玉兔出没。又如西域诸国,有善歌舞者,有精于冶炼者,有畜牧繁盛者,各有其独特之风俗人情。这些记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 《洞冥记》之所载,皆是寻常人难以触及之领域,是洞察幽微,冥思奥秘之作。其文字古朴,叙事生动,引人入胜。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充满奇幻的世界,感受古人对宇宙、生命、神灵的无限遐想与探索。此书不仅是了解古代神话、传说、术士技艺、异域风情之珍贵史料,更是激发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对生命奥秘的探求欲的宝贵读物。 卷二 承接前卷,书中继续深入探寻古往今来之奇闻异事。此卷所载,更侧重于人间与神异世界的交织,以及个体生命在面对超凡力量时的种种经历。 书中记载,汉武帝时期,有方士李少君,能以方术延年益寿,且能沟通鬼神。武帝对其言听计从,曾派人寻访海外仙山,求长生不老之药。李少君亦因其术而受宠,一时风光无限。然其终究未能逃脱生死轮回,后事亦成一桩玄秘之事。此段记载,展现了帝王对长生的渴望,以及对术士力量的依赖。 另有记载,关于“玉兔捣药”之传说。相传,月宫之中,有一玉兔,常年为嫦娥捣制长生不老药。此玉兔并非凡物,乃是月宫之灵,其所捣之药,功效非凡。此传说虽有神话色彩,却也反映了古人对月亮之神秘的想象,以及对健康长寿的期盼。 书中亦有关于“方圆之木”的记述。相传,有一异木,其木材方圆有别,方者可制琴,圆者可制笛。此木生于深山之中,非寻常人可见。凡得此木者,皆能制出音律绝佳之乐器,奏出感天动地之乐章。此等异木,并非仅是自然之产物,更蕴含着天地造化的玄妙。 关于鬼魅之事,书中亦有颇多记载。例如,某地发生鬼打墙之怪事,行人进其境,辄迷失方向,绕行不绝。后有高人施法,方解此局。又如,夜叉、罗刹之类,虽非人,却常出现在人世间,或为害,或为祸。这些记载,虽然带有惊悚之意,却也勾勒出古人对未知力量的敬畏与想象。 书中还提及了“风伯雨师”之事。风伯,掌管风之神;雨师,掌管雨之神。二神皆为天地之灵,其出行,必伴有风雨雷电。古人常祭祀此二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以及希望借助神力来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愿望。 此外,书中也记录了一些关于“冥府”的传说。关于冥府的形态、职能、以及其中的鬼魂生活,皆有不同程度的描述。虽然这些描述多是想象,却也反映了古人对生死轮回的思考,以及对死后世界的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洞冥记》并非只记录神话和传说,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具有一定历史痕迹的事件,只是用一种更加奇幻、神秘的方式来呈现。例如,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记载,可能在正史中难以寻觅,但在这里却以另一种角度被描绘出来,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神秘感。 此卷所载,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古人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他们不仅仰望星空,探索宇宙,也俯察大地,观察生灵,更深入内心,思考生死。这些奇闻异事,虽然披着一层神秘的外衣,但其背后,往往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朴素理解,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洞冥记》的魅力,在于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在于其引人入胜的叙事。它如同一个巨大的宝库,收藏着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的理解、对未知的探索。阅读此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想象力的飞翔。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浪漫。 卷三 此卷继续开拓《洞冥记》所涉猎的奇闻异事版图,更加注重对那些罕为人知、乃至匪夷所思的现象的记录与探讨。书中不仅有对自然界的奇观的描述,更有对人类精神层面,以及那些游离于常识之外的种种可能性的挖掘。 书中记载了“蜃楼”的形成。相传,海边常出现虚幻的楼阁景象,如同仙境,却又无法触及。此乃蜃吐气而成,形似楼阁,变化万千。古人对此现象感到惊奇,也常因此生出许多关于仙境的想象。此景不仅是视觉上的奇观,更引发了人们对真实与虚幻的思考。 接着,书中详述了“山魈”的活动。山魈,乃深山老林中的一种神秘生灵,形似猿猴,却能模仿人声,甚至能引诱行人迷路。其性狡猾,行踪诡秘。书中记录了许多人遭遇山魈的经历,有的是惊险逃脱,有的是被其戏弄。这反映了古人对未知山林的敬畏,以及对那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归因。 书中也收录了关于“精怪”的种种。精怪,通常是指动物修炼成精,拥有了人形,甚至能够化为人形,与人互动。书中记载了狐狸精、黄鼠狼精等,它们或善良,或狡黠,或带来好运,或招致灾祸。这些故事,往往带有劝诫的意味,警示人们要心存善念,莫被物欲蒙蔽。 关于“五行之术”的运用,书中亦有详细的记载。金、木、水、火、土,乃天地之根本,五行相生相克,构成万物。书中记录了一些掌握五行之术的术士,他们能够利用五行之力来预测吉凶,化解灾难,甚至影响天气。这些记载,虽然带有神秘色彩,却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早期探索。 另外,书中还记录了许多关于“灵石”、“灵草”的传说。相传,某些山川之地,会孕育出具有神奇功效的石头和草药,能够治愈疾病,增强力量,甚至延缓衰老。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人对大自然的馈赠的崇拜,以及对健康与长寿的追求。 书中对“阴阳之变”的阐述也颇为深入。阴阳,乃宇宙万物运行之根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书中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阐述了阴阳失衡可能导致的种种异常现象,以及如何通过调和阴阳来恢复平衡。这是一种古老的哲学思想,却也包含着朴素的科学道理。 《洞冥记》在记录这些奇闻异事的同时,也常常穿插着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与思考。虽然这些解释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显得荒诞,但它们却是古人认知世界的方式。这些解释,本身也成为了研究古代思想、文化、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的重要资料。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记录的奇观异事,更在于其所折射出的古代社会的文化内涵。它让我们看到,古人是如何用他们的想象力和智慧,去理解和解释他们所生活的世界。它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敬畏之心,好奇之心,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永不停止的探索。 《洞冥记》所呈现的,是一个既真实又虚幻,既平凡又奇幻的世界。它是一部关于古代奇闻异事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关于人类想象力与求知欲的壮丽史诗。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不仅能增长见识,更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世界更深层次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深邃的蓝色搭配烫金的古体字,还没翻开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个人特别喜欢这种返璞归真的设计,不像现在很多图书喜欢用鲜艳的色彩或者抽象的图案,它保留了最经典的东方美学元素,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那些遥远的年代,那些智者们在竹简上挥洒智慧的场景。拿在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棒,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印刷纸,而是带着一丝粗粝,仿佛每一页都蕴含着岁月的痕迹。我喜欢在安静的午后,泡一杯清茶,捧着这本书,慢慢地去感受它传递出来的气息。虽然我还没真正开始阅读,但仅仅是这份纸质的质感和装帧的用心,就足以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甚至可以想象,在书页泛黄之后,它会成为我书架上一件愈发珍贵的藏品。这种对书籍本身的重视,似乎也预示着书中内容同样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文言文的凝练和古朴,又不像某些古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思想的张力。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考究,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用得恰到好处。我经常会因为一句精彩的论述而反复诵读,甚至忍不住把它抄写下来。那些比喻形象生动,那些排比句式层层递进,都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它让我感受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情充满了敬佩。我甚至觉得,如果能像作者那样,用如此精妙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极致追求,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宏大叙事的震撼。作者仿佛是一位站在时间长河之巅的观察者,以一种近乎俯瞰的视角,将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兴替,甚至是那些深邃的哲学命题,都一一铺陈开来。他不会拘泥于细枝末节,而是善于抓住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脉络,将复杂的概念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我常常在阅读时,脑袋里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古老的传说,到王朝的更迭,再到人们对宇宙的理解,都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闪过。有时候,我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话,感觉自己好像一下子明白了许多过去不曾理解的道理。这种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启迪,是很多速食读物无法给予的。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立刻哈哈大笑或者潸然泪下的书,它的力量在于润物细无声,在于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参加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智慧的殿堂,听着一位充满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关于“道”的奥秘。他不会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大量的比喻、寓言,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来引导你自行体悟。有时候,我读到某个观点,会觉得豁然开朗,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有时候,我又会感到一丝困惑,需要反复琢磨,才能捕捉到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这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告诉你“是什么”,而是鼓励你去思考“为什么”以及“如何”。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天地人关系的论述,那种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其深刻的启示意义。它教会我用一种更加平和、更加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在于它改变了我对“成功”的定义。在当下这个快节奏、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往往被教导要追求外在的物质成就,要不断地超越他人。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它更关注内在的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作者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顺应“道”,在于不强求,在于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这种思想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执念和焦虑,让我明白,有时候,放下和接受,比一味地追求更有意义。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道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学着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着去倾听内心的声音。虽然这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我能感受到自己正在变得更加平和,更加从容。这本书就像一位导师,它没有给我具体的指示,但它引导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去理解生命更深层的意义。

评分

開始全面梳理先秦文獻,這套書準備陸陸續續都買了。

评分

印刷精美,纸质优良,诗词赏析专业,值得一看。美中不足的是号召收录秦观全词,却未收录行香子树绕村庄,有点小憾!有图为证

评分

古典名著,流传的经典,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老祖宗的智慧

评分

本书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共分50篇,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

评分

这套书买了几本了,总体还可以。上古还是值得购买的。

评分

书印刷清晰,字体大小合适,内容易懂,很不错。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老品牌很好。

评分

《国学典藏:世说新语》是一部反映魏晋时代文人风貌、体现时代特征的笔记小说,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和士人精神等影响巨大,千百年来深受读者喜爱,并远播海外。《国学典藏: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乎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阅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国学典藏:世说新语》的流行性与通俗性、专业性至今难以动摇,是青年普及性古文选本。

评分

古代为数不多的科学书籍,跟天工开物同等的地位。

评分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