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對冒險發起這樣一個項目的企業,還是對參與這個過程的設計機構來說,品牌升級都是在過程中存在諸多不可預見的睏難的一種微妙活動。在進行品牌升級之前,一定要事先思考以下問題:這是展開這項活動的適當時機嗎?我們所談論的是軟實力進化還是蛻變呢?品牌升級是否解決瞭已然明確的問題,又能否體現真正的發展優勢呢?除瞭這些核心問題之外,設計師還需應對其他問題:如何在充斥著眾多品牌形象的互聯網上推齣與眾不同的作品呢?如何在充滿挑戰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中設計齣有意義且令人滿意的作品呢?本書所收錄的來自全球的品牌升級項目,從本質上解決瞭這些關鍵性問題,並強調瞭品牌設計在公司、機構或團體發展過程中偶爾被低估的重要作用。
約翰.德比,Brand Brothers品牌設計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兼創意總監,該公司成立於2010年,位於巴黎和圖盧茲。他們為企業製定品牌戰略、設計視覺標識並進行品牌推廣,從而幫助受眾瞭解企業的雄心壯誌。Brand Brothers努力讓設計變得實用、協調,使品牌變得可靠、透明。他們是2014年Transform Awards銅奬、2015年Transform Awards金奬和2016年Transform Awards銀奬的獲得者。
序言
更新老化品牌
追隨品牌發展
吸引更多/新的受眾群體
強化品牌辨識度
索引
《赫爾辛基愛樂樂團》
赫爾辛基愛樂樂團秉承瞭古典音樂的傳統,並將JeanSibelius在赫爾辛基創作的作品作為保留麯目。先前的視覺標識傳統、過時、不協調,因而需要進行重新定位和整閤。該設計旨在形成一種整體的品牌體驗:這種見解需要建立在樂團的關鍵要素——音樂傢——的基礎之上。音樂傢是樂團的肉體和骨骼,在舞颱上演奏樂麯時,他們的整個身心都屬於舞颱。新品牌的核心在於將這102位音樂傢閤力創作的音樂能量傳播給聽眾。另外,標識是圍繞樂團名稱進行設計的,102位音樂傢的名字將標識環繞其中,形成瞭一個生動逼真的整體效果。富有衝擊力的單鏡頭拍攝圖像可以在視覺上捕捉到音樂的力量和能量,並突顯齣音樂傢的關鍵性作用。品牌傳播將焦點集中在音樂能量上——巨大的聲音和現場體驗,一場超齣音樂會本身的音樂會。因此,新的視覺形象在標識與攝影概念上使品牌定位和音樂傢得以再現。更為重要的是,新標識讓赫爾辛基愛樂樂團更加與眾不同,並以一種永恒和現代的方式傳達其品牌定位及核心信息。
《聖艾蒂安歌劇院》
在2014—2015年度,聖艾蒂安歌劇院舉辦瞭近60場演齣,它是一個體現文化重要性的標誌性建築,並在城市文化生活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歌劇院主要演齣19世紀的法國浪漫主義劇作,也會為其他藝術形式(音樂、舞蹈等)提供演齣平颱。為瞭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並推齣特彆、豐富、多樣的演齣,贊助商希望通過一種簡單、常用的傳播方式重新找迴一種與聖艾蒂安市民的親感。該項目的主要創新是將歌劇院的名字由“OperaTheater”改為“OperaofSaint?tienne”,以此體現歌劇院是具有曆史意義的
公共場所,同時錶明其潛在的目標觀眾。
在新標識中,字母“E”上方通過重音符號強調該音節,這個重音符號和類似建築屋頂的弧形圖案共同裝飾著“opera”一詞。字母“O”的形狀可以讓我們聯想起歌唱時的嘴巴,同時還可錶齣強烈的情感色彩,如驚訝、贊嘆、歡喜等。歌劇通過劇情發展將音樂和舞蹈緊密地聯係起來,它可能是肢體動作、音符節奏或者隻是這兩種藝術形式激發的情感。新標識的巧妙之處在於字母“O”和重音符號之間的視覺設計技巧,看上去就像是字母“O”隨著重音符號的齣現而逐漸消失。這纔是歌劇院的魔力!
為瞭新標識的首次亮相,設計師們想齣瞭一種簡單、易懂的宣傳方式,即利用歌劇院所有員工的照片。新標識展示的是劇院工作人員一張張帶著笑容和驚喜錶情的麵孔,仿佛好奇的觀眾睜大眼睛窺探著歌劇院內部的景象。因此,標識設計旨在重新建立起聖艾蒂安市民與熱門文化場所之間的親密感。宣傳活動的標語是“Etlamagieopéra…”(“神奇的歌劇…”),這在法國是“operate”與“opera”兩詞之間的雙關語用法。
該項目的特彆之處在於宣傳冊中的每個章節的開頭都可充當分隔欄使用。寬度不超過4厘米的宣傳冊中插入瞭一係列的人物肖像。宣傳冊的頁麵寬度較小,因而有助於人們閱讀,方便他們快速地找到節目章節。
從作者的行文風格來看,他似乎非常注重“戰略先行”的理念,很多章節都圍繞著“願景”、“定位”等高屋建瓴的詞匯展開。這無疑是重要的,但對於一個身處一綫、需要快速做齣視覺決策的執行者來說,這本書似乎缺瞭一個關鍵的“落地橋梁”。我總感覺,作者在描述瞭“我們想成為誰”之後,便跳過瞭“我們該如何具體地畫齣來”這一段。例如,在討論到一個關於“數字化體驗優先”的品牌時,我希望能看到更深入的探討,比如:這種策略如何影響到網站的導航結構、App的圖標設計,甚至是社交媒體上的動態視覺呈現方式。這些媒介之間的視覺一緻性和體驗連貫性,纔是當下品牌升級的真正戰場。如果這本書隻是在平麵設計層麵打轉,而沒有充分覆蓋到動態圖形、交互界麵等新興領域,那麼它對於麵嚮未來的品牌建設來說,可能顯得有些滯後或片麵。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質量,坦白說,放在書架上確實挺有分量,紙張的質感厚實,印刷的色彩還原度也相當高,給人一種“這是一本正經談論設計”的專業感。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卻發現內容似乎更偏嚮於一種宏大的敘事和理論框架的構建,而非我所期待的那種深入骨髓的“設計方法論”。我原以為會看到大量關於字體選擇背後的社會學意義,或者色彩心理學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細微差彆。比如,為什麼在某些市場,藍色代錶信任,但在另一些市場,它可能僅僅是沉悶的代名詞?我希望看到的是設計師們在進行視覺決策時,如何平衡藝術傢的自我錶達欲和市場營銷的功利性需求。如果這本書僅僅停留在講解“什麼是好的設計”的哲學層麵,而沒有提供一套可供快速上手的工具箱,比如如何進行有效的競品視覺分析,如何搭建一個能讓跨部門團隊高效協作的品牌視覺規範體係,那麼它的實用價值就大打摺扣瞭。我需要的不是對“美”的抽象贊美,而是如何把這種“美”轉化為可量化的商業資産的具體步驟。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看之下,確實非常吸引人,那種大膽的用色和極簡的排版,立刻讓人聯想到現代商業環境中對“革新”的追求。我原本以為,讀完這本書,能像拆解一個精密的瑞士鍾錶一樣,看到品牌重塑過程中每一個齒輪如何咬閤、如何驅動整體的運轉。我期待的是那種實操性極強的案例分析,最好是能深入到決策層麵的博弈,比如一個老牌企業如何鼓起勇氣放棄曆史包袱,轉嚮一個完全陌生的視覺語言體係,中間經曆瞭多少次內部的爭吵和市場測試的陣痛。想象中,這本書會像一部企業史詩,記錄下那些驚心動魄的轉型時刻,告訴我們,“升級”絕不僅僅是換個Logo那麼簡單,它涉及到企業文化的重塑、目標受眾的重新定義,以及如何在保持品牌DNA不丟失的前提下,實現麵嚮未來的迭代。 我特彆想知道,那些頂尖的設計機構是如何在“緻敬經典”和“徹底顛覆”之間走鋼絲的,他們是如何說服那些習慣瞭舊標識的忠實客戶接受新麵貌的?難道隻是靠漂亮的PPT和強有力的市場預算嗎?我總覺得,這裏麵一定隱藏著一些關於人性、關於消費者心理學的深刻洞察,那些能在數據報告上找不到,卻能決定一個品牌生死存亡的“感覺”和“直覺”,纔是這本書真正應該揭示的。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組織得非常清晰,章節之間的過渡流暢自然,體現瞭作者紮實的邏輯思維。然而,這種過於“工整”的結構,反而讓我嗅到瞭一絲標準化的氣息。在創意産業中,最忌諱的就是標準化和公式化。我原本渴望這本書能夠激發我跳齣既有框架的思考,去探索那些尚未被主流認可的、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前沿設計方嚮。比如,關於可持續性設計(Sustainability Design)在品牌重塑中的體現,它是否僅僅是使用環保材料那麼簡單?它是否應該滲透到品牌的視覺信息傳遞方式中,比如,如何用更少的視覺元素傳達更豐富的信息,以減少數字媒介的能耗?我希望這本書能大膽地探討一些正在興起的、充滿爭議性的設計趨勢,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過去成功案例的梳理和總結上。真正的品牌升級,應該是一種預見未來的勇氣,而不是對當下最佳實踐的溫和復述。 我期待在閱讀後,能帶著一些“打破常規”的衝動走齣書房,而不是僅僅帶著“我知道該怎麼做瞭”的確定感。
評分這本書的篇幅看起來很詳實,像一本可以隨時翻閱的工具手冊,但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産生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仿佛作者在關鍵的轉摺點突然收住瞭筆。我一直在尋找那些關於“失敗的重塑”的深刻教訓。畢竟,每一次成功的品牌升級背後,往往都有無數個被市場無情拒絕的嘗試。我想瞭解那些品牌是如何從泥潭中爬齣來的,是哪些關鍵的調整挽救瞭品牌聲譽?是更名?還是僅僅改變瞭對消費者的溝通方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師一樣,毫無保留地展示那些不光彩的草稿和被否決的方案,分析它們失敗的內在邏輯。如果這本書的論述過於聚焦於“一帆風順的升級路徑”,那麼它就脫離瞭商業實踐的殘酷現實。真正的“升級”往往是伴隨著痛苦和妥協的,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解構這些“妥協的藝術”,而不是僅僅描繪一個完美的“終點綫”設計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