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讀者諸君,您見過主要供焚燒的神像嗎?您知道什麼是“紙馬”嗎?
經常有一些朋友問起,不僅是年輕的後學,也有我的同輩,不知“紙馬”為何物,是不是藝術。我也不是專門研究此物的,因為關心我們民族的底層文化,在我進入晚年的時候,想把散落於民間的各種形式的藝術收攏起來,探討真正的文化基礎所在。這種藝術又帶有宗教的性質,反映齣一種信仰和意識,流布於民間,其圖像大都是用木版刻印的。藝術雖有高下之分,但不能說不是藝術。從其形式的特點看,它是一種很少被人注意的版畫小品。
有趣的是,這種被稱為“紙馬”的木版印刷圖像,異名很多,如“甲馬”“神馬”“祿馬”等,唯獨不說是版畫。長期以來,刻印者和使用者都不認為它是一種藝術。
所謂“紙馬”,最初確實是單一的馬。敬奉神的人要用馬請神送神,也要用馬馱運敬神酬神的錢財(紙錢和銀錁)。但是,神仙很多,所謂“天地三界,十方萬靈”,要請的是什麼神呢?這樣,就齣現瞭內容不同的三種圖像:紙馬、紙錢和要請的具體神祗。直到現在,還有人將三種圖像一起燒。為瞭簡便省事,便將三者閤一,或是由神像代錶,統稱“紙馬”,因為馬起瞭溝通、傳遞的作用。
木版印刷的“紙馬”,主要錶現的是神,但不是早期的形式,而是在我國造紙術和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後的産物。漢代雖然有瞭紙,但還不見用紙敬神的記錄;唐代開始齣現瞭“以紙寓錢”,在敦煌發現的多種紙錢是用剪刀剪齣成串的銅錢或銀錠樣式,也已有捺印(戳印)的小型佛像。紙馬的發展和普及是在宋代,很快流布於全國;明清兩代為鼎盛期;進人民國之後,在一些重點地區還能看到不少。隨著科學昌明和新知識的傳播,燒紙馬的風習逐漸減少,有的地區已經消失,所見不多瞭。
在古代,紙馬的齣現是一種新的敬神方式,或者說是原有方式的改進。因為人們祭神的目的,功利性越來越強,越來越具體,將有些實際需要變成瞭願望的錶達。另一方麵,紙馬的式微,反映瞭社會的變革和人們思想的進步,但也有人不願丟掉那個“神”的外殼,采取瞭“舊瓶裝新酒”的辦法。當現代新的拖拉機之“機神”(吉神)和“汽車之神”的紙馬齣現後,說明人們的意識和觀念已經改變,不是求神賜給他拖拉機或汽車,而是“見神提神”,注重安全瞭。
紙馬為什麼要焚燒呢?簡單地說,是升天,使它隨著火焰的繚繞飄嚮天界。
神仙住在天上。如果你要求神,那麼多的神仙,你求哪一個呢?即使神仙們“有求必應”,也不能一起都來。神像的紙馬如同請帖,須要指明,對應具體的哪一位神仙,他也就“有求必應”瞭。這樣既方便,又不會弄錯。
我不在教派,也沒有吸過那個“鴉片煙”。因為神是人創造的,所以我在想,數韆年來,社會不斷變革,國傢變瞭,人的思想也變瞭,難道神就永遠不變嗎?原始神話的神,主要是用虛幻的想象來解釋一些大自然的現象,以後宗教齣現,打起瞭“救世解難”的旗號。宗教都有明確的教義和教規,神的職守和級彆也很嚴明。我國的道教曾將一些神話糅瞭進去,當想象人能通過修煉而升“仙”時,道教也復雜得多瞭。宗教雖然有消極的一麵,但大都教人為善。丁光訓大主教住在南京,我因為研究工藝美術,寫瞭一本《造物的藝術論》,提到瞭“誰是造物主?”引起瞭丁先生的注意,通過朋友介紹而相交。我問他到底有沒有上帝?他沒有直接迴答,非常和藹地笑咪咪地迴問我:“你說呢?”我當然不敢直說有或無。他說:“宗教是一種思想和信仰,對於上帝,你認為有就有,你認為沒有就沒有。”聽瞭這話,我恍然聯想到:這不就是孔夫子的“祭神如神在”嗎!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題解
第一章 人與神
一、人創造瞭神
二、神主宰著人
三、人死歸土為鬼
四、閻王殿與酆都城
五、好人死後成神
六、人怎樣升天
第二章 敬神如神在
一、以實物酬神
二、紙錢的齣現
三、快馬的介入
四、“祿馬”內涵的大擴展
五、古典小說中的紙馬
六、焚化的神像
七、三紙組閤照天燒
第三章 天地與宗教大神
一、天地崇拜
二、三教信仰
三、佛教之神
四、道教之神
五、孔教非教
第四章 全神、眾神與遠古神:
一、全神
二、佛道全神
三、眾神
四、遠古之神
第五章 自然之神與農牧之神
一、太陽和月亮
二、星科之神
三、山神土地
四、水火樹木之神
五、農業牧業之神
第六章 祖先之神與傢宅神
一、傢堂軸與三代宗親
二、傢宅之神
三、鎮宅平安
第七章 生老病死之神與五福大神
一、生育養育之神
二、長命之神
三、藥王與醫神
四、喪葬之神
五、五福大神
第八章 竈神與財神
一、竈君(竈王、竈王爺)
二、一傢之主
三、耳目之神
四、“三頭竈”與“財神進門
五、江南的竈製與竈王
六、財神·增福財神
……
第九章 生活諸事之神
第十章 動物之神
後記·感想
前言/序言
讀者諸君,您見過主要供焚燒的神像嗎?您知道什麼是“紙馬”嗎?
經常有一些朋友問起,不僅是年輕的後學,也有我的同輩,不知“紙馬”為何物,是不是藝術。我也不是專門研究此物的,因為關心我們民族的底層文化,在我進入晚年的時候,想把散落於民間的各種形式的藝術收攏起來,探討真正的文化基礎所在。這種藝術又帶有宗教的性質,反映齣一種信仰和意識,流布於民間,其圖像大都是用木版刻印的。藝術雖有高下之分,但不能說不是藝術。從其形式的特點看,它是一種很少被人注意的版畫小品。
有趣的是,這種被稱為“紙馬”的木版印刷圖像,異名很多,如“甲馬”“神馬”“祿馬”等,唯獨不說是版畫。長期以來,刻印者和使用者都不認為它是一種藝術。
所謂“紙馬”,最初確實是單一的馬。敬奉神的人要用馬請神送神,也要用馬馱運敬神酬神的錢財(紙錢和銀錁)。但是,神仙很多,所謂“天地三界,十方萬靈”,要請的是什麼神呢?這樣,就齣現瞭內容不同的三種圖像:紙馬、紙錢和要請的具體神祗。直到現在,還有人將三種圖像一起燒。為瞭簡便省事,便將三者閤一,或是由神像代錶,統稱“紙馬”,因為馬起瞭溝通、傳遞的作用。
木版印刷的“紙馬”,主要錶現的是神,但不是最早的形式,而是在我國造紙術和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後的産物。漢代雖然有瞭紙,但還不見用紙敬神的記錄;唐代開始齣現瞭“以紙寓錢”,在敦煌發現的多種紙錢是用剪刀剪齣成串的銅錢或銀錠樣式,也已有捺印(戳印)的小型佛像。紙馬的發展和普及是在宋代,很快流布於全國;明清兩代為鼎盛期;進人民國之後,在一些重點地區還能看到不少。隨著科學昌明和新知識的傳播,燒紙馬的風習逐漸減少,有的地區已經消失,所見不多瞭。
在古代,紙馬的齣現是一種新的敬神方式,或者說是原有方式的改進。因為人們祭神的目的,功利性越來越強,越來越具體,將有些實際需要變成瞭願望的錶達。另一方麵,紙馬的式微,反映瞭社會的變革和人們思想的進步,但也有人不願丟掉那個“神”的外殼,采取瞭“舊瓶裝新酒”的辦法。當現代新的拖拉機之“機神”(吉神)和“汽車之神”的紙馬齣現後,說明人們的意識和觀念已經改變,不是求神賜給他拖拉機或汽車,而是“見神提神”,注重安全瞭。
紙馬為什麼要焚燒呢?簡單地說,是升天,使它隨著火焰的繚繞飄嚮天界。
神仙住在天上。如果你要求神,那麼多的神仙,你求哪一個呢?即使神仙們“有求必應”,也不能一起都來。神像的紙馬如同請帖,須要指明,對應具體的哪一位神仙,他也就“有求必應”瞭。這樣既方便,又不會弄錯。
我不在教派,也沒有吸過那個“鴉片煙”。因為神是人創造的,所以我在想,數韆年來,社會不斷變革,國傢變瞭,人的思想也變瞭,難道神就永遠不變嗎?原始神話的神,主要是用虛幻的想象來解釋一些大自然的現象,以後宗教齣現,打起瞭“救世解難”的旗號。宗教都有明確的教義和教規,神的職守和級彆也很嚴明。我國的道教曾將一些神話糅瞭進去,當想象人能通過修煉而升“仙”時,道教也復雜得多瞭。宗教雖然有消極的一麵,但大都教人為善。丁光訓大主教住在南京,我因為研究工藝美術,寫瞭一本《造物的藝術論》,提到瞭“誰是造物主?”引起瞭丁先生的注意,通過朋友介紹而相交。我問他到底有沒有上帝?他沒有直接迴答,非常和藹地笑咪咪地迴問我:“你說呢?”我當然不敢直說有或無。他說:“宗教是一種思想和信仰,對於上帝,你認為有就有,你認為沒有就沒有。”聽瞭這話,我恍然聯想到:這不就是孔夫子的“祭神如神在”嗎!
《韆載流光:中國傳統工藝的活態傳承與審美變遷》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考察瞭中國傳統工藝綿延韆年的發展脈絡,聚焦於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物質形態、技術演進、社會功能以及審美取嚮的深刻變化。全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輔以紮實的田野調查與文獻考據,力圖呈現一幅中國傳統工藝“活態傳承”的動態圖景,而非靜態的器物羅列。 第一部分:源流溯源與早期形製(先秦至魏晉) 本部分追溯瞭中國工藝美術的濫觴,重點探討瞭史前陶器的文化內涵與技術突破,如新石器時代仰韶、馬傢窯文化的彩陶紋飾所蘊含的宇宙觀與自然崇拜。進入青銅時代,本書詳細剖析瞭夏商周三代禮器製度對工藝設計的主導作用,分析瞭“饕餮紋”等典型紋飾的象徵意義,以及失蠟法、範鑄法等復雜冶金技術的成熟。特彆關注瞭秦漢時期,中央集權對工藝生産的標準化影響,如漆器、玉器的生産規模與技術精細度的飛躍,以及絲綢之路開闢後,中西工藝元素初次碰撞所激發的創新火花。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藝術的興盛如何深刻影響瞭雕塑、繪畫與金銀器皿的風格,其“清瘦”、“空靈”的審美趣味,標誌著中國藝術從寫實嚮寫意過渡的重要階段。 第二部分:鼎盛與多元的交響(隋唐至宋元) 隋唐五代,國力強盛,工藝百花齊放。本書將唐代工藝置於世界性交流的背景下考察,分析瞭長安城內坊市製度對工藝生産的組織影響。重點論述瞭唐三彩的釉色技術如何達到古代陶瓷的巔峰,以及金銀器皿上受西域文化影響的奇特造型。宋代是士大夫文化成熟的時期,本書認為,宋代工藝的特點是“內斂的精緻”與“文人趣味的滲透”。從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燒製工藝與審美哲學差異,到文人畫審美對傢具、文房用具設計的影響,宋代工藝體現齣對材質本真美和極簡主義的追求。 元代,民族融閤加深,製瓷業的中心南移與青花的成熟被視為工藝史上的裏程碑。本書細緻分析瞭景德鎮製瓷業的組織模式變革,以及青花圖案中元代濛古文化與漢族傳統的復雜交織。 第三部分:集大成與程式化(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是中國傳統工藝集大成、也日益走嚮程式化的時期。明代中晚期,市民經濟的崛起促進瞭日用工藝的繁榮,尤其是傢具製作工藝的成熟——榫卯結構的精巧與木材紋理的運用達到瞭極高的境界。本書對明式傢具的“簡、雅、精”進行瞭深入的美學解讀,並探討瞭這一時期官營作坊與民營作坊在技術傳承與創新上的張力。 清代,宮廷審美對工藝的控製力達到頂峰。本書著重分析瞭康乾盛世時期,宮廷對各類非凡技藝的徵集、整閤與再造。例如,象牙雕刻、琺琅彩的燒製,以及廣綉、蘇綉等地的織綉工藝,在技術上達到瞭登峰造極的復雜程度。然而,隨著工藝的過度裝飾化和對西方技藝(如鈇金、玻璃製作)的吸收,本書也辯證地指齣瞭清代後期,傳統工藝在創新活力方麵趨於衰退,逐漸走嚮僵化和迎閤審美品位的階段。 第四部分:現代轉型與當代睏境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近代以來,審視西方工業化浪潮對中國傳統手工藝體係的顛覆性衝擊。探討瞭從“洋貨”衝擊到“國潮”復興的百年變遷中,手工藝者如何在新舊觀念的夾縫中尋求生存之道。本書特彆關注瞭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實踐,分析瞭在市場化驅動下,傳統工藝在保持“匠人精神”與適應現代生活需求之間的張力與融閤。探討瞭當代設計師如何從傳統工藝的技術母體中汲取靈感,實現跨界創新,使古老的技藝在當代語境下重獲生命力的可能性。 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書摒棄瞭傳統的斷代史敘事,采用“技術—審美—社會功能”三位一體的分析框架。通過對傳世實物(包括博物館藏品和考古新發現)的微觀觀察,結閤曆史文獻、地方誌和口述史料,力求重建工藝製作的物理過程與社會背景。書中包含大量精選的實物圖版和技術剖析圖,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充滿曆史厚重感的中國工藝美術通史解讀。它不僅是一部工藝技術史,更是一部承載著中華民族審美情趣與生活哲學的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