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三庚印譜(一函3冊)

徐三庚印譜(一函3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冰,高慧敏 注
圖書標籤:
  • 篆刻
  • 印譜
  • 徐三庚
  • 清代
  • 書法
  • 藝術
  • 傳統文化
  • 藏書
  • 古籍
  • 篆刻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東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810832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171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6
套裝數量: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徐三庚印譜(一函3冊)》作者將徐三庚具有代錶性的印藝進行整理、注釋,編輯成冊。印譜中,每一方印都是一個整體,每一筆刻成什麼摸樣,全由當時精神、心情、環境、時間,甚至刻刀和石材的狀況而定;此外,徐三庚之所以在全國名聲顯赫,這與他的印風的新和俏大有關係,他的印常常會迎閤現代人愛玩的習性,錶現齣“現代”新意,再加上他的篆體標緻明顯特彆,所以大受追捧。適閤印章設計者和愛好者,以及徐三庚的追隨者閱讀與收藏。

內頁插圖

目錄


禹寸陶分
徐三庚唯慎思之
徐三庚忠諫賢良之後


上於父
徐三庚印
徐三庚印
褎海
徐(花押)



袖海父
上虞徐子
褎海
上虞徐三庚字褎海父

褎海
上於
金罍


徐三庚印
上虞徐三庚褎海
似魚穌甘古衡


袖海詩書畫印
褎海
徐三庚
似魚室主
徐三庚之印信
井罍


徐三庚唯印
褎海書畫之印
徐三庚字褎海
袖中有東海
徐褎海
徐三庚私印


徐三庚
上於父
徐三庚
褎海
徐三庚
三庚私印
袖海書畫
上虞徐三庚唯印
上虞徐氏


安且吉兮
聱亭生
邠野
波香赤牘
俾爾壽而臧
筆補造化天無功
白門史緻道仲庸父章
不係舟
邠野父
麗宋樓
……

前言/序言

  徐三庚(1826-1890》,浙江上虞人,字辛榖,自號上於、上於父、袖海、袖海父、老袖等,其中以袖海(「袖」多寫作「褎」》最為著名。上虞縣城外有金基山,旁有丹井,晉太康時浚井因獲金曇而得名,故徐氏彆號又多與此有關,如井罍、金罍道人、金罍道士、金罍野逸、金罍山民等等;其齋名有似魚室、漚寄室,另有彆署薦未道士、鬻嘫散人、詵郭、老辛庚、餘糧生、大橫等。畢生以鬻藝為業,其書其印影響不僅曾在國內風靡一時,而且還波及日本,其印學在東瀛代有傳人。
  徐三庚以書法、篆刻「正業」立身,但其實他還是一位愛收藏、多涉獵、好結交、廣遊曆的玩傢和通纔。據馬國權稱,其傢有周觶秦權等金石名品和許多珍稀碑帖舊拓,可算收藏不菲。同時還善竹刻,又精於設計製作博古文玩,還能以漢磚鑿成花卉盆盎等,是一位「具有多方麵纔華的藝術大師」。在交遊方麵,他除瞭常為名重一時的畫傢張熊、任薰、虛榖、任頤、黃山壽、蒲華等治印之外(這無疑也是最直接最密切的藝術交流》,與金石學傢瀋樹鱅,印章收藏傢岑仲陶、孫熹,近代新聞先驅王韜等也相熟稔,還曾先後作過學使徐樹銘、撫軍楊昌浚、將軍連成等人的幕賓,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東莞可園的主人張敬修的侄子張嘉謨及其子崇光也拜其為師。徐三庚一生,遊曆行蹤甚廣:杭州、寜波、海甯、餘姚是其本省常逗之地,上海則是他展示、交流和鬻藝的新天地和大本營,當然在那襄居留最久、創作最豐。其他如香港、廣州、蘇州、武昌和安徽,以及北方的北京、天津等地,也都有過短期的居留,在當地留下瞭不少書、刻作品,這在當時的印人中應屬比較少見。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不包含《徐三庚印譜(一函3冊)》這部作品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介紹其他相關領域的經典著作。 --- 翰墨丹青,古韻悠長:中國傳統藝術經典典籍薈萃 本書係一套精選的中國傳統藝術經典文獻匯編,旨在為研究者、收藏傢及藝術愛好者提供一份全麵而深入的入門與進階參考。本輯精選的典籍,側重於中國古代書畫、篆刻(不含《徐三庚印譜》)、園林藝術及工藝美術史等領域,力求勾勒齣中華民族審美情趣與藝術成就的宏偉圖景。 第一冊:宋元明清書畫通論與精品鑒賞 本冊聚焦於中國繪畫藝術的輝煌曆程,精選瞭數部重要的書畫史論和代錶性作品匯編。 一、《中國繪畫史綱要》(清·王世昌 輯評) 本書並非簡單的年代羅列,而是著重於繪畫風格流變背後的社會文化動因。開篇溯源自魏晉的“氣韻生動”之論,詳細剖析瞭唐代李思訓父子的金碧山水與吳道子“吳帶當風”的盛唐氣象。重點著墨於宋代院體畫的精微與文人畫的興起。如徽宗朝的寫實功力,以及蘇軾、米芾對“意在筆先”的哲學闡釋。 元代部分,本書深入探討瞭“元四傢”(黃公望、倪瓚、吳鎮、王濛)如何藉山水寄托其遺民情懷,尤其對倪瓚“一陂之水,三五株樹”的極簡主義進行瞭細緻的解構。明清部分,則涵蓋瞭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對後世的影響,以及清初“四王”對傳統的繼承與僵化,直至“四僧”的個性解放和揚州畫派的商業活力。書中附錄瞭大量原拓本的摹寫圖與清晰的細節放大,輔以詳盡的筆墨技法解析。 二、《明代文人畫印鑒與題跋考證集錄》(民國·張伯彥 編) 此冊專門針對明代文人書畫作品上所鈐蓋的印章(不含徐三庚所刻之印)及題跋進行係統性的整理。全書以“省份—作者—印章類型”為綱,收錄瞭包括文徵明、唐寅、祝允明等吳門畫派成員的閑章、引首章、齋館印的拓片。 張伯彥先生在考證中,特彆強調瞭印文內容(如吉語、典故、聯語)與畫作主題的關聯性。例如,對某些具有明確政治傾嚮或宗教背景的印章進行溯源,幫助讀者理解文人在特定曆史時期的身份認同。題跋部分,則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對比瞭同一位畫傢在不同時期書寫風格的變化,並輔以當時的文人信劄作為旁證。該書對於鑒定明代書畫的真僞,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第二冊:中國古典園林意境與營造技藝 本冊將視角轉嚮人與自然的融閤藝術——中國古典園林,探討其哲學基礎、空間布局與造園手法。 一、《江南私傢園林營造法式》(清·曹緻和 著) 此書被譽為晚期園林學的重要著作,作者曹緻和原為蘇州望族,深諳私傢園林的精微之處。全書分為“理水、疊石、植物配置、建築開間”四大篇章。 在“理水”部分,曹緻和詳述瞭如何通過麯摺的水道模擬自然山川的動態美,並提齣瞭“活水靜觀”的原則,即水體雖要流動,但觀賞點必須是寜靜的。疊石方麵,他批判瞭過於雕琢的假山,提倡“得之於自然,不拘泥於斧鑿”,重點介紹瞭太湖石的選材標準與堆疊的“勢”與“重”的平衡。 建築部分,著重闡述瞭廳堂、軒榭、舫齋的功能劃分與空間序列的營造。例如,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通過漏窗、月洞門等處理,實現“移步換景”的效果。書末附錄瞭曹氏傢族園林(不涉徐氏相關園林)的平麵圖樣稿與植物種植圖譜,是研究清代中晚期文人園林設計的重要一手資料。 二、《園林植物的象徵與應用》(民國·李毓昌 撰) 李毓昌的這部作品,突破瞭傳統的造園技術論,深入挖掘瞭植物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他認為,園林中的每一株植物都承載著文人的道德期許或人生哲學。 例如,鬆、竹、梅的“歲寒三友”,不僅是植物學上的分類,更是人格堅貞的象徵;而菖蒲、靈芝則與道傢養生理念緊密相連。書中詳細描繪瞭不同地域(如北方宮廷園林與南方私傢園林)對同一物種(如海棠、牡丹)在審美取嚮上的差異。李先生通過大量的詩詞引用,闡釋瞭植物如何作為意象參與到文人的情感錶達中,為理解中國園林的人文內涵提供瞭深刻的視角。 第三冊:古代工藝美術與官窯陶瓷體係 本冊將視野拓展至實用藝術領域,聚焦於陶瓷、漆器、金屬工藝中的典範之作。 一、《中國官窯瓷器體係考源》(民國·陳德源 輯錄) 此書是民國時期對中國曆代官窯燒造體係的一次綜閤梳理。重點剖析瞭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的特徵,其中對汝窯的“天青”色釉進行瞭化學成分的推測性分析,並對比瞭官窯與哥窯在開片特徵上的細微差彆。 明代部分,著重於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料(蘇麻離青)的特徵研究,以及成化鬥彩工藝的成熟。陳德源通過比對傳世實物與宮廷檔案的記載,梳理瞭不同年號間紋飾題材的變化——從早期規整的龍鳳紋,到中晚期繁復的吉祥紋飾。書中收錄瞭大量清晰的器物底足拓片,尤其是對款識的辨識方法有獨到見解。 二、《金石拓片裝裱技藝與材料學》(清·佚名 整理) 此冊探討的是金石學研究中至關重要的技術環節——拓片的保存與裝裱。雖然側重於技術操作,但其背後也反映瞭對古代碑刻文物的尊重。 書中詳細記錄瞭從采紙(如連史紙、皮紙的選擇)、刷膠、覆拓、刷墨到颳墨的全過程。特彆指齣,針對不同質地(如砂岩碑、漢白玉墓誌)應采用不同的力度和用膠量,以保證拓片上文字的層次感和完整性。裝裱部分,則介紹瞭“綾絹裝”與“冊頁裝”的適用範圍,並強調瞭防蟲蛀和防潮的傳統藥劑配方。這份文獻雖然不直接涉及具體的印章藝術創作,但卻是理解和保護所有金石文獻(包括印譜的製作基礎)的寶貴技術指南。 --- 本匯編力求在廣度與深度上兼顧,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藝術認知框架,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在不同門類中一脈相承的審美精神。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在視覺呈現上的高度統一性。它構建瞭一個非常沉浸式的閱讀環境,讓人感覺自己仿佛真的置身於那個特定的藝術領域之中。裝幀的厚重感給人以可靠的信賴感,而內頁的印刷質量更是無可挑剔,即便是最細微的綫條和陰影過渡,都清晰銳利,沒有絲毫的模糊或暈墨現象,這對於欣賞精微的藝術品來說至關重要。色彩的還原度也令人滿意,看得齣在色彩校對上是下足瞭功夫的,保證瞭所呈現的視覺效果最大程度地接近原作的真實麵貌。這種高質量的物質載體,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過程中的愉悅感,讓人願意沉下心來,花費大量時間去反復摩挲和揣摩其中的奧秘。可以說,這本書的實體存在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對閱讀行為的儀式化贊美。

評分

從內容深度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其本身的物理形態。它似乎不僅僅是在記錄和展示,更是在引導一種深層次的思考——關於審美、關於傳承、關於時間對藝術的影響。作者或編纂者顯然不是一個簡單的資料收集者,而是一個深刻的思考者。他們似乎懂得如何通過排列組閤不同的案例,來揭示某種深藏於現象背後的規律或哲理。閱讀過程中,常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原先理解模糊不清的概念,在經過如此細緻的梳理和對比之後,變得清晰透徹起來。這種由錶及裏、由淺入深的引導模式,有效地避免瞭純粹的知識堆砌,使得學習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收獲,這纔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書籍應有的特質,它隨著讀者的成長而不斷展現齣新的維度。

評分

我個人非常欣賞這套書在細節處理上所展現齣的那種“慢工齣細活”的精神。很多看起來毫不起眼的邊角標注和注釋,實際上蘊含著編纂者大量的考據和心血。無論是對某個曆史背景的追溯,還是對某種特定技法的解析,都做到瞭言之有據,論證詳實。這使得讀者在學習和欣賞之餘,能夠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創作意圖有一個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在某些章節中,甚至能感受到編纂者試圖搭建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的良苦用心,他們沒有用生硬的現代語言去解讀古老的智慧,而是盡可能地保留瞭原有的語境和氛圍,輔以精準的現代語境補充,達到瞭既尊重傳統又服務於現代讀者的完美平衡。這種嚴謹治學的態度,在如今這個追求快速迴報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值得所有追求深度閱讀的人仔細品味。

評分

閱讀這套書的過程,仿佛進行瞭一次深入的心靈洗禮。它的內容結構安排得極有條理,並非簡單地羅列,而是遵循瞭一種內在的邏輯脈絡,引導著讀者一步步探索作者的創作心路。初讀時,或許會被那些繁復的筆觸和深奧的章法所震撼,但隨著耐心的深入,便能逐漸領悟到其中蘊含的精妙之處。作者在布局謀篇上的獨到匠心,使得即便是看似尋常的片段,也能在整體的架構中找到其獨特的價值定位。行文的起承轉閤流暢自然,沒有絲毫的生澀感,文字的張力恰到好處地拿捏著讀者的情緒,時而激昂,時而沉靜,讓人在閱讀中不斷産生新的體會和感悟。這種高質量的文本呈現,對於真正熱愛並緻力於鑽研該領域的同好來說,無疑是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發。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溫潤,觸感細膩,初拿到手就感覺沉甸甸的,充滿瞭匠心。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古韻,墨色與宣紙的搭配恰到好處,透著一股曆經歲月沉澱的雅緻。裝幀的工藝考究,綫裝的針腳平整,每一頁的裝訂都顯得十分牢固,可以看齣製作者對傳統工藝的尊重與堅持。內頁的排版布局也頗為講究,字體的選擇既易於辨識,又保留瞭古籍的韻味,圖文之間的留白處理得當,使得整體視覺感受非常舒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尤其是那些細節之處,比如扉頁上的燙金字樣,以及捲首題跋的排布,都體現齣一種低調的奢華感。翻閱過程中,甚至能感受到紙張特有的氣味,仿佛能穿透時空,與古人的創作氣息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作品的匯編,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從裏到外都散發著一種對文化傳承的敬畏之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