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字帖·书家案头必备碑帖100种:[宋行书]黄庭坚松风阁诗卷、黄州寒食诗跋

中国好字帖·书家案头必备碑帖100种:[宋行书]黄庭坚松风阁诗卷、黄州寒食诗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鹏涛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碑帖
  • 行书
  • 宋代
  • 黄庭坚
  • 松风阁诗卷
  • 黄州寒食诗跋
  • 字帖
  • 临摹
  • 书法练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64159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655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好字帖·书家案头必备碑帖100种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代文学家、书法家。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行书得《兰亭》风韵,笔画道劲郁拔,而神闲意秾。存世主要书迹有《松风阁诗卷》《华严疏》《寒山子宠居世诗帖》《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卷》《黄州寒食诗跋》等。
  《松风阁诗卷》,纸本,行书墨迹。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29行,151字。此帖是黄庭坚的成熟之作。书法精力弥满、点画苍劲、风神洒脱,颇能体现以纵代敛、以散寓整、以欹带平、以锐并钝的风格。该帖用笔荡桨之势非常显著,明显可见其“侧笔取妍”的用意。安岐评此帖云:“字大如小拳,笔法精奥,纸墨俱佳。”
  《黄州寒食诗跋》为黄庭坚给苏轼所书的《黄州寒食诗贴》写的跋,大字行书。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大家”。该跋凝练有力、结构奇特、中锋用笔,笔势以欹侧出之,中宫紧缩并向四周展开,这种“辐射状”的结构在该跋中被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也因此被世人称为“山谷体”。

内页插图


翰墨丹青: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璀璨群星 一卷在手,阅尽千年风华。 本书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情感的读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涵盖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脉络的精品选集。我们聚焦于那些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碑帖和书家,以精选的范本、详尽的考证和深入的鉴赏,勾勒出一条清晰而辉煌的艺术长河。 卷首语:书写,是思想的舞蹈 书法,作为汉字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和人格精神的独特载体。从甲骨文的古朴雄浑,到篆书的庄重典雅,隶书的蚕头燕尾,再到楷书的端庄规范,行书的流畅自如,以及草书的奔放不羁,每一个时代的笔法变迁,都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文人精神紧密相连。本书摒弃了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罗列,而是力求从“书”的本体出发,探究其“道”的内核。 第一章:秦汉风骨——篆隶的奠基与转型 本章深入探讨了中国书法史上至关重要的奠基阶段——秦汉时期。我们详尽地收录和解析了《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小篆的代表性碑刻。重点分析了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在结构上的规范化和美学上的对称性。其线条的圆劲、结体的匀称,为后世的规范书体奠定了坚实的法度基础。 随后,我们将笔锋转向了隶书的勃兴。隶书是汉字由古文字向今文字演变的关键一步,它“一波三折”的波磔,彻底改变了篆书的圆转笔意,形成了方正雄强的气象。本书精选了《乙瑛碑》、《曹全碑》等经典碑帖,细致剖析了它们的结构特征和用笔特点: 《乙瑛碑》:以其端庄古朴、笔法瘦硬著称,体现了汉代隶书的成熟风貌。 《曹全碑》:则以秀美、平和著称,波磔清晰流畅,是学习隶书不可或缺的范本。 同时,本章还收录了汉代简牍的拓片和摹本,展示了隶书在实用书写中的生动面貌,以及对草书萌芽的影响。 第二章:魏晋风流——楷书的初创与行草的鼎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承上启下的黄金时代。楷书在此阶段正式确立,而行书和草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章的重中之重,是钟繇和王羲之父子的开拓性贡献。我们细致研究了钟繇的《贺捷表》(或其可靠摹本),探究其如何将隶书的笔意融入楷书的方整之中,形成了初唐楷书的“钟体”雏形。 随后,本书将大量篇幅献给“书圣”王羲之。我们不仅收录了其代表作《兰亭集序》的多种摹本,深入分析其“遒媚天姿”的艺术感染力,更涵盖了其不同风格的作品,如行书《快雪时晴帖》(着重于其楷书功底的体现)以及草书《十七帖》(重点分析其继承张芝,并发展出连绵飞动的体势)。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清晰看到王羲之如何集前人之大成,创造出影响后世千年的“二王”一脉。 此外,本章也未忽略同期其他重要的书家,如张旭、怀素的草书,以及在北朝石刻中,那些刚劲有力、富有金石气的造像题记,它们为唐代楷书的雄强开辟了道路。 第三章:盛唐气象——规范与创新的交融 唐代是书法艺术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巅峰时期。楷书在唐代达到顶峰,形成了影响后世的几大流派。 本书详细梳理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初唐楷书大家。重点展示了《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的险劲法度、《多宝塔碑》(颜真卿)的丰腴开阔,以及《九品断碑》(褚遂良)的秀逸多姿。 然而,唐代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楷书的完善,更在于草书的再次高潮。本书将重点介绍: 1. 颜真卿一脉:通过《祭侄文稿》,读者将直面书家在巨大悲痛下,笔墨倾泻而出的真性情,其“忠义之态”是研究盛唐书家精神世界的重要文献。 2. 张旭的“狂草”:我们探讨了张旭如何将音乐的节奏感和舞蹈的肢体语言融入笔端,实现对传统草书的颠覆性创新。 第四章:宋代尚意——重拾性情与文人趣味 宋代书法观念发生重大转变,从重“法度”转向重“意趣”,即“尚意”书风的形成。这与宋代文人政治地位的提升和市民阶层的崛起息息相关。 本章的叙述核心将放在“宋四家”上: 苏轼:强调“我书意造熟,不如惜分隶”,展现其浑厚朴拙,如老树盘根的气象。 米芾:其“刷字”风格,强调运动中的笔触和速度感,极具现代意味。 本书特别梳理了宋代对晋唐碑帖的重新认识,以及他们如何将日常的书写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使书法更具个性化的表达。 第五章:元明清风貌——复古与碑学的兴起 元代,书法界出现了明显的“复古”倾向,以赵孟頫为代表,他力倡“恢复晋唐风流”,注重笔法的圆润与法度的严谨,对后世的书法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书风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承接赵体的清雅流派,也有以祝允明、文徵明为代表的个性化探索。 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发展,碑学(对汉魏六朝碑刻的研究与取法)的兴起,极大地冲击了长期以来“馆阁体”和“晋唐帖学”的主导地位。本书将重点展示清中期碑学兴起时,那些取法北碑、线条雄强、结构欹侧的优秀碑刻范例,为读者理解晚清书风的变革提供坚实的碑学基础。 结语: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并非仅仅是经典碑帖的图录,而是一部立体的、充满生命力的书法史。通过对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瑰宝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引导读者体会到,每一笔提按顿挫背后,都凝聚着书写者的学养、性情与时代精神。握笔临摹,即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进行一场穿越千年的深刻对话。 这部作品,将成为您案头不可或缺的鉴赏与学习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国好字帖·书家案头必备碑帖100种”系列,真是让我这个临帖老手眼前一亮。我平时练习书法图的就是个“气韵生动”,光是临摹那些热门的颜体、柳体,时间久了难免会感到有些僵硬,总觉得少了点灵动和变化。所以,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拓宽我书法视野的碑帖。这套书的选目眼光确实独到,光是看到目录里那些名字,就知道编者下了不少功夫,不像有些字帖,翻来覆去就是那几本“爆款”,缺乏深度和广度。我尤其欣赏它那种“案头必备”的定位,这意味着它选的都是历代书法家案边常备、最能体现其书风精髓的经典之作,对于想在自家书房里构建一个完备学习体系的书友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我收到后,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几本,光是宋代的几种不同风格的法帖,就足够我琢磨上一阵子了,那种不同书家在同一时代背景下的风格差异,对比起来看,对理解中国书法史的脉络非常有帮助。这哪里是字帖,分明是一部微型的书法艺术史的精选集,值得我们反复揣摩。

评分

坦白说,当我看到“100种”这个数量时,内心是有些犹豫的,生怕它会像很多系列丛书那样,做到后面几本就敷衍了事,质量直线下降。但实际体验下来,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无论是早期的楷书选本,还是后期的行草作品,整体的品控保持在一个极高的水准上,编排的用心程度没有丝毫懈怠。这显示出整个项目背后有一个非常严谨的学术团队在支撑,他们不是在做简单的“复印粘贴”,而是在进行一种严肃的艺术整理和传承工作。对于一个书法爱好者而言,投资这样一套经得起时间考验、内容扎实、印刷精良的系列丛书,绝对是一笔超值的投入。它不像快餐读物,更像是可以伴随我们整个书法学习生涯的工具书和精神食粮,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体悟和感触。

评分

我对这套丛书的编排思路非常赞赏,它体现了一种“由博返约”的学习哲学。现在市面上很多字帖恨不得把一个书家所有作品都塞进去,反而让初学者无从下手,像面对一片汪洋大海。而这套书精选的“100种”,显然是经过了严格筛选的,每一种碑帖都是一个风格的代表,或者一个历史阶段的里程碑。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而是可以系统地、分阶段地去攻克不同书体的精髓。比如,如果你想集中精力研究魏晋风度,那么其中选取的几件代表作就能帮你迅速抓住核心;如果你想深入探究唐代楷书的规范与变化,它也能精准地提供靶子。这种精炼,恰恰体现了编者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知道什么才是“黄金学习点”。这套书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高级学习路线图,非常适合已经有一定基础,但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书法境界的书友。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实用性”上的考量。很多古代碑帖,原件尺寸巨大,或者装裱复杂,对于我们日常练习来说,实在是不太方便。这套字帖在尺寸的拿捏上做得非常到位,既保证了内容的可读性和细节的清晰度,又方便我们平铺在书桌上进行临摹和对照。此外,从我翻阅的几册来看,它对不同书体的收录也体现了现代学习者的需求。它并没有固步自封于传统的“篆隶楷行草”五体,而是将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异体”或者“变体”也纳入其中,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的书家来说,提供了大量的灵感源泉。例如,某几册对于某些区域性书风的收录,就让我看到了许多以往在主流字帖中难以见到的宝贵范本,拓宽了我对“好字”的定义。

评分

说实话,对于我们这些痴迷于笔法细节的人来说,字帖的印刷质量就是生命线。很多时候,网上淘来的所谓的“高清”字帖,拿到手一看,线条模糊、墨韵全无,白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这套《中国好字帖》在影印质量上,真的做到了尊重原作的风貌。我特地拿我收藏的一本旧拓本对比了一下,发现这套书在墨色的浓淡干湿、线条的顿挫提按上,保留了相当高的信息量。这对于学习古代书家那种微妙的笔触变化至关重要,你知道的,很多时候,一笔的力度变化,就能决定整篇章法的气势走向。好的影印,能让你仿佛置身于古人的书房,感受他下笔时的心境。特别是那些细节丰富的碑刻,像是刀触纸面的那种力量感,在这套字帖里得到了很好的再现,这对于我们这些追求“古意”的书法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了。印刷装帧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扎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