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每一位年轻父母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年轻父母们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修炼书!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陪伴孩子成长,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家庭,发生在孩子与父母之间——什么样的父母,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真正聪明的父母,不惩罚、不娇纵;不吼不叫、不急不躁,却能有效的管教孩子;想把孩子培养成你的骄傲,不如先让孩子引你为傲。
◆拥有千万注册用户的亲子APP【亲宝宝】诚意编著,1500000对父母读后感动推荐!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重新成长的过程。爱是一场双向教育,你懂爱,你的孩子才能学会爱!多篇文章阅读量100000+,单篇文章阅读量1000000+。
◆怎么养?怎么教?怎么爱?愿你和孩子把日子过诗!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如同牵着蜗牛去散步。慢下来,静下来,才能读懂孩子世界里的美妙。
内容简介
新手宝妈、宝爸必读!
写给所有宝妈、宝爸们的亲子精神修炼书!
怎么养?怎么教?怎么爱?
愿你和孩子把日子过成诗!
陪孩子成长的过程,如同牵着蜗牛去散步。
慢下来,静下来,才能读懂孩子世界里的美妙。
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我们重新成长的过程。
zui好的母(父)爱,经得起风吹雨打,也耐得住静候花开。
我们陪伴孩子长大,孩子也陪伴着我们变老。
爱是一场双向教育,你懂爱,你的孩子才能学会爱!
所有关于爱的困惑,zui终都能在爱里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亲宝宝,国内亲子服务类app品牌,主要面向有孩子的年轻家庭,为年轻家庭提供家人亲友私密共享的云空间,记录、共享家庭与孩子的成长历程,让所有亲友都能零距离关爱孩子成长。
目前,有超过千万家庭在使用亲宝宝。
《别把撒手不管,当成静待花开》是亲宝宝给年轻爸妈们量身打造的一本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修炼书。
在这本书里,用一个个亲子小故事告诉大家:家庭教育的核心是陪伴孩子成长,也是爸妈们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爱是一场双向教育,爸妈懂得爱,孩子才能学会爱。
精彩书评
从事蒙氏教育50多年的白玛琳说过这么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家庭,发生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在他们生命的每一个瞬间。”这本书所传递的育儿理念与这句话的寓意不谋而合。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爸爸妈妈给予孩子爱,孩子从爸爸妈妈那儿学会爱的能力,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与父母之间更懂爱,更懂爱的表达和传递。
——全脑教育集团儿童教育专家尹霞
通往幸福之路的一把钥匙:保持自信,保持感性,保持简单。看完这本书提倡的育儿理念,让我这位新手妈妈获益匪浅,因为书让我知道了该如何自信、感性以及简单养孩子。
——畅销书作家、新手妈妈(女儿一岁三个月)宗柳伽
从这本书里参悟了:没有完美的亲子关系,忘掉完美孩子以及完美妈妈的存在,彼此之间做一对刚刚好的母子才是zui优的。在未来的亲子关系践行中,我会给予孩子更多的依赖感、安全感和满足感。
——电视台育儿节目编导(女儿二岁半)李丫丫
很认真很仔细把亲宝宝写的这本书看完了,就如这个夏日里zui清凉温柔的风,让我再次深深体会养育孩子的核心是好好陪伴,耐心引导,教育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引导孩子,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亲宝宝读者(儿子四岁)火火妈
目录
第一章
爱?孕育:你的花,让你自己开
聪明的妈妈,不吼不叫,不急不躁 / 002
二胎妈妈:一碗水端平?那不科学! / 007
你过得很“辛苦”是真的,但这跟孩子没有关系 / 012
放松一点, 你真的不必成为超人妈妈 / 018
“一拖二”的妈妈生活,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 / 023
别因为当了妈,就放弃自己的人生 / 031
没有平凡的父亲,只有不凡的父爱 / 036
聪明的父母先给自己花钱,再给孩子花钱 / 041
最美味的汤都是细火慢熬出来的,人生也一样 / 046
先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家人 / 053
第二章
爱?教养:一念繁花,一念深渊
爱与溺爱:一念繁花,一念深渊 / 060
别让你的抱怨 坑了孩子一生 / 065
孩子,钱袋穷没关系,千万别穷了心! / 070
孩子要爱,规矩也要教 / 076
想把孩子培养成你的骄傲,不如先让TA引你为傲 / 082
对待钱的健康心态,比钱和财商培养更重要 / 087
请把自主吃饭的权利还给孩子 / 094
宝宝在外面撒泼滚地,当妈的尴尬怎么破? / 098
妈妈,我不是在耍流氓! / 103
如何给孩子读绘本?我的6条亲子共读建议 / 109
第三章
爱?自由:不必完美,快乐就好
别再以爱之名,剥夺孩子担当的机会 / 116
孩子,你的狗狗不值钱,但独一无二 / 122
我为什么要培养一个和自己“对着干”的孩子? / 128
我就是要“惯”孩子啊! / 134
嘿,来和我儿子打一架吧! / 139
仪式感让你和孩子把日子过成诗 / 146
与其说NO,不如让孩子自己去试错 / 152
生女孩是福气,如何养、如何教更需用心 / 157
第四章
爱?陪伴: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
我陪你长大, 你陪我变老 / 164
别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暴跳如雷 / 169
可以让孩子独立,但别让孩子觉得孤立 / 176
你确定你养的是孩子,不是手机? / 184
低质量的陪伴,不如不陪伴 / 192
究竟是谁,让人贩子有机可乘! / 198
第五章
爱?围城:婚姻是一场漫长的旅行
父母反对的男人,到底能不能嫁? / 208
没有彩礼,你的婚姻就无法幸福了吗? / 212
婚后变得不幸福?变的是人,还是心? / 219
老婆的病,90%都是被老公气出来的? / 225
好老公还是好儿子,这是个问题 / 231
尊重,才是婚姻里最大的平等 / 236
家一起养,钱分开放 / 243
讨不到好的架,我才不要吵 / 249
懂得接受他人的讨好,也是一种情商 / 255
婆婆不是妈,要把心放大 / 261
老人帮你带孩子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 266
后记
致女儿:人生没有童话
精彩书摘
可以让孩子独立,但别让孩子觉得孤立
1
我七岁时,曾经干过一件大事儿。
记得那是一个黄昏,太阳西沉至山顶,马上就要藏身到乌沉沉的山后面了。我披着一身碎金,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手里拿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我要去砸班里一个男生家的玻璃。他下午打了我,没等我还手就跑了。就算我还手,我也打不过,只好想出砸玻璃这样的损招。
可当我终于到达,站在他家没有围墙的简陋院子里,手却忽然举不起来了。那一刻我的脑海里,站着爸爸和妈妈的无数个分身,他们黑着脸,一句接一句地指责我,说我这么大人了做事不过脑子,说我给他们丢人,让村里人觉得我们是有钱人欺负穷人……
石头在我手里拗了很久,最终还是随着地球引力无力掉落。
我回转身,艰难地迈着步子回家,眼泪吧嗒吧嗒落下,洒在来时的路上。
2
九岁时,我最讨厌的人是前院的女孩。
可是孩子不和,大人们会觉得别扭,面子上挂不住。于是两个妈妈总是想撮合我们,尤其是我妈。
可强扭的瓜不甜,每次凑到一起都会以打架收尾。
有次我俩又打起来,她下手很黑,脱下鞋子来用塑料鞋底抽我,当我怒发冲冠抢过鞋子正准备打回去时,我妈大声喊我名字,要我停下。
我停手了,真的停了。跟在妈妈身后灰溜溜回家,瞪着她背影的眼睛里满是恨意,恨自己有她这样一个妈妈。如果不是她搅和,我才不会这么窝囊。
可能是真的被打狠了,妈妈回家后说了她这辈子对我说过的唯一一句软话:“你怎么不趁妈在使劲打她?”
我没抬头,没张嘴,只在心里狠狠地说:就是因为有你在,我才不敢啊!我怕你会觉得伤面子,怕麻烦你处理棘手的邻里关系,怕给你丢人!
3
我父母信奉中庸之道,践行吃亏是福,在村里人缘第一。村民们提起他俩,全都竖起大拇指夸他们温和、善良、体贴周到。
所以如果我胆敢不温和、不善良、不体贴周到,就是丢他们的脸,抹黑他们的声誉,他们也理当放弃中庸棍棒相向。
每次在外面和人打架,不管输赢,回来肯定还会再挨一通胖揍。
后来,每每遇到与人有争执起冲突,我总会第一时间想到父母,害怕给他们丢人,害怕他们劈头盖脸的指责,害怕变成他们眼里的坏孩子,于是第一时间败下阵来。
屡战屡败,不战而败,真沮丧啊。
4
读柴静的《看见》,里面有一章是关于药家鑫案,我看哭了。
药家鑫开车撞了人,可他没报警,反而拿刀把人捅死了。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以为对方在记他的车牌号,怕对方没完没了地纠缠他的父母。
采访中,他说,我爸爸是不允许我犯错的,还说他觉得压力大,看不到希望,常想自杀。
他的父母也说,小时候只要和小朋友打架了,回来都挨骂;在学校有个男孩要药家鑫背,不背就得给一块钱,爸爸被叫到学校后的处理方式是:那就让他背吧,一点都没有支持自己的孩子;爸爸还说虽然对他很满意,但是怕他骄傲,从不夸他,还总是敲打敲打他,说世界之大,比你强的人多了去了。
于是药家鑫总是压抑着自己,遇事总是先害怕不知道怎么向家里交代。
我哭是因为那种感受我太懂了:爸妈知道了,肯定饶不了我,那是天大的恐惧。
我哭也是因为庆幸自己安全地度过了那个时期,长大后开始懂得父母内心真正的大爱,他们只是不懂表达,也欠缺正确的教育方法。
可是无法否认,这样的家长因为自己教育理念的片面和缺失,不仅没能在孩子脆弱时安慰一番,没能在孩子跌倒时扶上一把,还让自己变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
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没能力前进,却也不敢退回来,因为父母的指责和失望更伤人。于是渐渐变得无助、软弱、抑郁,不知道人生的意义。
5
我成为妈妈之后,也犯了相同的错误。
总是坚持小朋友的事情就要自己去处理,不要求助于大人。儿子与小朋友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只冷静地站在一旁,看他孤军作战,占便宜或者吃亏。
虽说在家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道理说了无数次,可他亲临“战场”时,还是怯懦。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管大获全胜还是败北,他都会号啕大哭。
一度我认为那是他对“战争”的厌烦和恐惧,对“敌方”不遵守规则的控诉。直到有一次,他被别的小朋友用金属汽车砸了头,一边哭一边看着我,眼睛里全是“你为什么不支持我”的控诉。
那一刻我歉疚极了。
他并不是没有还手,只是我教给了他太多理智,即使怒气上头,他也明白那些“重武器”会致伤致害,不可以用来对付朋友,于是只用拳脚对付别人的野蛮攻击。
那一刻,我怀疑自己不是个好妈妈。
我问他,你怕吗?
他说怕。
想到在他怕的时候,我却冷眼旁观,心都碎了。
抱着他安慰了很久,然后决定不再做一个那么“冷静理智”的妈妈。
6
有一次在游乐场,儿子找到一辆车,正要坐进去,旁边插出一个孩子抢了去。
那个孩子的父母跟在后面看着,无动于衷。我有些气恼,可看那个孩子已经走远,也就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把儿子的注意力转移了。
等儿子再次坐进那辆车的时候,那孩子又冲了过来,要抢车被我阻止,他的父母说那是他们孩子刚在玩的,我据理力争,他们没再坚持。那孩子却在后面已经用力推着我儿子往前冲了。
儿子有些害怕,大喊不要。
他的父母仍然无动于衷。
我只好冲过去对那孩子说:“我们不喜欢这样,你放开!”
这时候他的爸爸冲上来,五大三粗一个男人,伸出食指指着我鼻子,说我有病。什么?自己不教好孩子还跑来攻击别人?对不起你找错对象了!姐读了那么多心理学的书此时不用待何时?于是发动我的三寸不烂之舌,言辞激烈地把他家两口子在游乐场的斑斑劣迹抨击了个够!壮男差点儿恼羞成怒要对我动手,好在保安们已及时赶来。
我知道那样做太冲动,可让孩子知道妈妈为了他会变成猛虎,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只有委曲求全,太值了。每次孩子提起这件事,都会说妈妈厉害,妈妈不怕坏人。有小朋友和他说“我爸爸可厉害了,我让我爸爸打你”,他也敢回来要求我去打那个小朋友。
“一切你都自己去面对”已经不再是我的原则。
我终于变成他可靠的妈妈了。
7
世界很大。
可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全世界只有爸爸和妈妈。
从孕育起,孩子就不是独立的,只是父母的依附;父母控制他,他唯有服从,父母放手了,他才能独立。
他也是空白的,父母写了什么,就会成为他一生的三观导向。写了勇敢,他就会所向披靡;如果写的是“父母面子第一”,他便会为了父母的面子委曲求全;而写了“尽善尽美”的话,做不到的他只能极力逃避、掩饰。
要求不独立的他去独自面对世界,要求未成年的他去遵守成年人的行为准则,都是拔苗助长似的伤害,沮丧、挫败、愧疚会绊倒孩子,甚至会摧毁孩子。
所以,当小朋友的父母只有一个选择:无条件做孩子的靠山、港湾、后路。
他只是一个孩子,他需要坚强、勇敢、独立面对的路还很长很长,而你可以帮他遮风挡雨、扫尽不平的日子,只有短短几年。
所以得让孩子知道,他的靠山很硬、港湾很暖、退路很宽。
所有的教育宝典育儿心经,都没这一点重要。
……
前言/序言
致女儿:人生没有童话
亲爱的女儿:
最近,妈妈的淘宝购物车总是莫名多出些东西:各式各样的公主裙,花花绿绿的童话书,还有blingbling的高跟鞋……原来,都是你偷偷放进去的!才发现,你大了,不再是妈妈怀里的小奶娃了,你已经开始有自己的审美,自己的主见,自己的心愿单。
是的,你喜欢童话书,喜欢公主裙,喜欢一切闪亮的东西,你总是把自己装扮成小公主的样子,举着魔法棒又唱又跳。
妈妈欣喜你的成长,但也想早点告诉你:孩子,人生没有童话,没有公主与城堡,一切美好的结局,都必须要经过智慧的经营。
1.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处处美好
这个社会有很多险恶,要独自面对,父母做不到时时陪伴,处处保护。作为一个女孩子,自我保护永远比成绩更重要,做任何事情,安全都是第一位的。
小红帽是不应该独自一人去外婆家的,更不能轻信别人的话,现实中的坏人,不都像大灰狼一样,会轻易露出尾巴……需要你多加留心,认真鉴别。
你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识别的能力、分辨的能力和应急处事的能力,这样,才能尽量避免被狭隘、恶意所侵犯,被暴力、算计所伤害。
人越长大,越会遇到挫折,越有太多愿望不能称心,人的一生,想要且得到的,终究是吉光片羽。
就像去年你跳舞,辛苦练了那么久,最后却因生病,与“六一”的演出失之交臂;还有今年夏天,你被学校选送参加比赛,表现很棒,却因为一刀切的选拔方式,最终无缘决赛……
其实,爸爸妈妈在外面,也有太多的事不能如愿,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即是如此。
但是,不要因此而伤心失望,生活不能让每个人都遂意称心,不要自暴自弃,也不要过于期冀,万事皆有其道理,努力过就不遗憾,至于结果,从容接受就好。
2.生活的面包,要自己去挣
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就像你喜欢美味的蛋糕、漂亮的衣服,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帮你实现,尽量满足你的小小心愿。
但是,随着你逐渐长大,心愿单上不再是简单的美食和玩具时,父母却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对你有求必应,这一点,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刚开始,你可能会不明白,就像你问妈妈,哈根达斯没有添加剂,为什么不能天天吃?好朋友欣欣家里,为什么有三辆车?为什么咱家买房的时候,不买一楼带院子还能荡秋千的那种?
童话里,美丽善良的女孩最后总是能得到仙女送来的水晶鞋、王子漂亮的城堡、享用不尽的珠宝……而在真实的世界里,没有哪样东西的获得,不需要付出汗水的辛劳。
如果你想拿到80分,就要付出100分的努力,这样,即使最后没有满分,但80分是可以得到的。
这世间,欲望沸沸扬扬,逐利者熙熙攘攘,有人为了金钱丧失了底线,有人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惜牺牲长远,更有甚者,用自己的身体、名誉,去交换所谓的利益。
但无论怎样,妈妈的女儿,可以自己买水晶鞋、大步向前走,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想要的东西,而不必为了王子的恩赐而低眉顺眼。
也许过程很艰辛,也许蛰伏期很长,也许你已经非常努力却进展缓慢,但这个世界终究会善待努力的人。
3.爱情不仅仅是一种冲动
现在和你谈爱情似乎为时过早,但以后,我们早晚会谈到这个话题。爱情是什么?是不同于你和爸爸妈妈的亲情,也不同于你和学校小朋友的友情,爱情看不见摸不着,却强烈存在于人的心中,它是奇妙的缘分,更是一种责任,一份担当。
但是,并非所有的爱情都是美好的,有些人打着爱情的旗号,内里却带着强烈的目的性。他看重的,也许只是你的脸蛋,也许只是你的身体,也许只是你的家庭条件,也许只是一时之欢。
还有人,口口声声爱着你,但因为缺乏健全的人格与足够的安全感,会自带负能量,在一段感情之中,不停地索取,而不是付出。
有些人的存在,除了洗礼你的三观,没有任何意义。但任何一段感情的变坏,都不是突然发生的,之前会有种种迹象,所以你要细细甄别,而非一头扎进去,无法自拔。
同时,我也想早早告诉你一句话,叫“贫贱夫妻百事哀”,缺乏经济基础的感情,远比门当户对的感情,要承受更多的考验。每个人都要给自己的决定买单,所以做选择之前,要周全考虑。当然,爱你的男孩子,不会舍得你受穷,而上进努力的男孩,也不会一辈子受穷。
感情产生的最初,只需要一点荷尔蒙,而支持它持续不断走下去的,永远是智慧的经营。
白雪公主嫁给了王子、灰姑娘嫁给了王子,他们都“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童话不会讲的是,之后故事并未结束,他们还要面临三观的磨合,习惯的互适,他们也会吵架,会哭泣,但这是必经的过程,只有双方都逐渐涂掉一些原生家庭的印记,才能有机地契合在一起,重铸一个新的家庭。
终有一天,你会披上婚纱离开这个家,我们会真诚地祝福你,并且永远敞开大门、张着手臂,像幼时一样,随时准备着,给你最温暖的庇护。
4.好好读书,这是成功的捷径
这个时代,越来越多元,无论你有怎样的价值观,只要能自圆其说,与人无害,就能存在,包括:读书无用论。
确实,现如今,读书和读书人,已经不像上一个时代那样,能得到至高无上的礼遇,甚至身边还有很多反例。
但这里,我们只谈一个词:概率。
同等条件下,最终能够进入较好阶层,过上不错生活的群体中,到底是努力读书的人多,还是不读书的人多?
有数据统计,社会人群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群的平均收入,是高中文化劳动者平均收入的2.5倍,就是说,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真理,现在仍然成立。
而且,尽管高考制度有种种弊端,但它仍然是最公平的选择未来生活的机会,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
特别是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论你有钱没钱,漂亮与否,只要足够努力,就有机会提升层次,跨越阶级。这一点是多么酷炫,等你离开学校就会知道。而今后,几乎所有的考试与竞争,都再不会这般公平。
而且,很多时候,高考对你的定性是极其深远的,高考形成的差距,也许之后要用千百倍的努力才能弥补。
所以,珍惜读书的机会吧,它能让你改变命运,让你内外兼修,让你开阔视野,让你提升素质。
总之,人生没有坦途,没有童话,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才更懂得生命的意义。
而无论怎样,妈妈爱你,也愿这爱赋予你勇气和力量,想清楚,活明白,便是人生最大赢家。
《静待花开:慢育的智慧与艺术》 序言 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快”裹挟。孩子要快点学会走路,快点认识字,快点考上名校,快点找到好工作……仿佛一切都应该遵循一条加速的轨道,否则就会被视为落后。然而,真正的成长,如同种子破土,花朵绽放,需要的是时间和恰当的滋养,而非急功近利。 《静待花开:慢育的智慧与艺术》这本书,正是对这种“快节奏”育儿观的一种深刻反思和温和挑战。它并非鼓吹“撒手不管”,而是倡导一种“静待”的育儿哲学,一种尊重个体发展规律,理解生命周期,并在此过程中给予恰当引导和支持的教育方式。本书深入探讨了“慢育”的内涵、实践方法及其对孩子身心健康、品格塑造和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何为“静待”?——重新定义育儿的节奏 本章首先厘清“静待”与“撒手不管”的本质区别。我们指出,“撒手不管”是一种消极的放任,忽视孩子的需求和成长,可能导致孩子迷失方向,甚至产生心理问题。“静待”则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它不是无为,而是一种有智慧的观察、理解和陪伴。 “静待”的核心在于“理解”: 深入剖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特点。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认识到成长的差异性,避免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 “静待”的精髓在于“观察”: 强调家长应成为敏锐的观察者,细致地捕捉孩子的信号,了解他们的兴趣、特长、困惑和需求,而不是被动地等待问题发生。 “静待”的姿态在于“陪伴”: 认为真正的陪伴并非时时刻刻的监督,而是高质量的在场,是给予孩子安全感和支持,让他们知道无论遇到什么,都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 本章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示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可能出现的“慢”现象,例如说话晚、走路晚、学习兴趣不浓等,并分析了在这些情况下,“静待”的父母是如何通过耐心和智慧,引导孩子逐步发展的。 第二章:慢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开”——慢育在成长关键期的力量 成长并非直线攀升,而是螺旋上升,其中不乏看似停滞或缓慢的阶段。本章聚焦于孩子成长中的几个关键时期,探讨“慢育”如何在这些时期发挥其独特的力量。 婴儿期: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在这个时期,“慢育”意味着给予孩子充足的关爱和回应,满足其基本生理和情感需求,建立起牢固的亲子关系。这为孩子未来的探索和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积极回应、温柔互动来构建安全的依恋,而不是过早地训练孩子独立。 幼儿期:自由探索与自主学习。 幼儿期是孩子感知世界、建立自我意识的重要阶段。“慢育”在此表现为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鼓励他们通过玩耍来学习,允许他们犯错并从中学习。本章讨论了蒙特梭利教育等理念如何体现“慢育”精神,强调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龄初期:保护学习的内驱力。 进入小学阶段,许多孩子可能面临学习压力的增加。此时,“慢育”的关键在于保护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好奇心和兴趣,而非过度强调分数和排名。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鼓励、肯定和提供恰当的学习支持,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青春期:理解与疏导的艺术。 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家庭教育的“高危期”。“慢育”意味着家长需要以更大的耐心和理解去面对孩子的叛逆、情绪波动和自我探索。本章提供了具体的沟通技巧和心理疏导方法,帮助家长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关系,引导他们健康地度过这一时期。 第三章:静待的艺术:家长需要具备的智慧与能力 “静待”并非容易之事,它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智慧和能力,并且不断地自我成长。本章详细阐述了家长在“慢育”过程中需要培养的关键品质。 情绪的“慢”: 面对孩子的挑战和挫折,家长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因焦虑、愤怒而做出冲动的决定。我们将分享情绪调节的实用技巧,以及如何通过自身的冷静,为孩子树立榜样。 决策的“慢”: 避免草率地为孩子做决定,而是引导他们思考,鼓励他们参与决策过程。即使是小事,让孩子尝试自己选择,也能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负责任的能力。 期望的“慢”: 认识到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不同,设定现实且符合孩子自身特点的期望。避免与他人攀比,关注孩子的进步而非终点。 付出的“慢”: “慢育”不等于不付出,而是付出“恰到好处”的爱和支持。这意味着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帮助,在他们能够独立时放手。我们将探讨如何平衡“扶持”与“放手”,做到既不溺爱又不缺位。 观察的“慢”: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孩子细微的变化,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这需要家长放下自己的预设,用心去倾听和感受。 第四章:慢育的实践:点滴之间,润物无声 “静待”的理念需要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本章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帮助家长将“慢育”的智慧转化为实际行动。 倾听的力量: 强调高质量的倾听,不打断,不评判,给予孩子表达的自由和安全感。 放手的艺术: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从错误中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与肯定: 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过程,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创造支持性环境: 为孩子提供丰富、安全、有探索性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家庭的“慢节奏”: 探讨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为家庭创造“慢下来”的空间,例如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家庭游戏时间等,增进亲子互动。 拥抱犯错: 将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引导孩子分析原因,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惩罚。 第五章:静待花开,静待成才——慢育的长远回报 “慢育”的价值并非立竿见影,它的回报体现在孩子未来的成长之中。本章将探讨“慢育”对孩子长远发展的积极影响。 健康的心理: 慢育的孩子通常拥有更强的心理韧性、更高的自尊心和更稳定的情绪,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深厚的品格: 耐心、毅力、责任感、同情心等优秀品格,在“慢育”的环境中更容易得到孕育和发展。 持久的学习力: 被保护起来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使得孩子拥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愿。 健全的人格: 尊重个体差异,鼓励自我探索的“慢育”,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完整、健康的人格。 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静待”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建立起基于信任、理解和尊重的深层连接,成为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结语 《静待花开:慢育的智慧与艺术》是一本献给所有渴望用更温和、更深刻方式养育孩子的父母的书。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快速成功”的工具书,而是一本邀请你放慢脚步,重新审视教育本质,拥抱生命自然节奏的书。当我们不再急于看到“结果”,而是用心去滋养“过程”,我们终将迎来属于每个孩子那独特而绚烂的“花开”。愿这本书能为您的育儿之路带来一份宁静、一份启发、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