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傩戏剧本集成19:新昌目连戏总纲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19:新昌目连戏总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宏图,朱恒夫 编
图书标签:
  • 傩戏
  • 目连戏
  • 新昌
  • 戏曲
  • 传统戏曲
  • 地方戏
  • 民俗
  • 戏剧本
  • 中国戏曲
  • 浙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1254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20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字数:2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傩戏作为一个曾经遍及各地、至今仍活跃在许多地方的宗教与艺术的现象,对于认识民族的过去尤其是底层社会的生活状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窗口;而它的剧本——包容着民族、宗教、经济、宗法、语言、历史、风俗、伦理、医学等丰富信息的物质存在,其巨大的学术价值则是毋庸置疑的,并将与时俱增。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19:新昌目连戏总纲》收录了“仁集”“义集”“礼集”“智集”等剧本,这些剧本资料将为学术界提供一份原始戏剧的资料,为我国的文化宝藏增添一份新的独特的藏品。

内页插图

目录

新昌目连戏总纲概述

仁集
第一出 庆三官
第二出 魁星
第三出 小赐福
第四出 起丧
第五出 开宗
第六出 云头
第七出 放星宿
第八出 逼租
第九出 交租
第十出 别利
第十一出 闹茶坊
第十二出 诉父
第十三出 焚斗秤
第十四出 撇银
第十五出 奏善
第十六出 放飞金
第十七出 降星
第十八出 闹龙船
第十九出 里子
第二十出 下凡
第二十一出 怨子
第二十二出 下降
第二十三出 试道
第二十四出 投生
第二十五出 钦赐
第二十六出 封职
第二十七出 焚香
第二十八出 回府

义集
第二十九出 贺正
第三十出 男斋
第三十一出 女斋
第三十二出 出佛
第三十三出 四景
第三十四出 假霸
第三十五出 男卖身
第三十六出 济贫
第三十七出 孝妇
第三十八出 弄蛇
第三十九出 天门
第四十出 接旨
第四十一出 挂号
第四十二出 出鹤
第四十三出 收鹤
第四十四出 烧香
第四十五出 嘱子
第四十六出 成服
第四十七出 施食(调三十六殇)
第四十八出 地府
第四十九出 思凡
第五十出 落山
第五十一出 相调

礼集
第五十二出 劝荤
第五十三出 遣子
第五十四出 偷鸡
第五十五出 回骂
第五十六出 出骗
第五十七出 舍钗
第五十八出 男吊
第五十九出 女吊
第六十出 自叹
第六十一出 训父
第六十二出 投水
第六十三出 出雷
第六十四出 买牲
第六十五出 开荤
第六十六出 斋僧
第六十七出 拆桥
第六十八出 和合点化
第六十九出 起兵
第七十出 遇盗
第七十一出 忆子
第七十二出 拜归
第七十三出 小团圆
第七十四出 埋骨
第七十五出 闹院
第七十六出 逼妓
第七十七出 追妓
第七十八出 议奏
第七十九出 起奏
第八十出 接旨
第八十一出 调五方(无词)
第八十二出 发牌(无词)
第八十三出 后挂号

智集
第八十四出 扫地
第八十五出 罚誓
第八十六出 白神
第八十七出 邋遢
第八十八出 悔愿
第八十九出 请医
第九十出 捉场逃台
第九十一出 起兵
第九十二出 探子
第九十三出 争朝
第九十四出 起解
第九十五出 回煞
第九十六出 望乡
第九十七出 起马
第九十八出 辞官
第九十九出 辞偶
第一〇〇出 元宵
第一〇一出 描容
第一〇二出 解粮
第一〇三出 涂容初试
第一〇四出 征讨
第一〇五出 滑油山
第一〇六出 辞婚
第一〇七出 出猴
第一〇八出 后天门
第一〇九出 闹海
第一一〇出 擒猴
第一一一出 主仆分
第一一二出 差猴
第一一三出 开路
第一一四出 挑经
第一一五出 试节
第一一六出 脱化
第一一七出 虫沙 虫秋
第一一八出 见佛

信集
第一一九出 一殿
第一二〇出 游春
第一二一出 二殿
第一二二出 上坟
第一二三出 回家
第一二四出 空思想
第一二五出 三殿
第一二六出 三桥
第一二七出 说媒
第一二八出 解殿
第一二九出 四殿
第一三〇出 逼嫁
第一三一出 五殿
第一三二出 谢媒
第一三三出 剪发
第一三四出 追寻
第一三五出 六殿
第一三六出 后济贫
第一三七出 背父
第一三八出 借银
第一三九出 卖子
第一四〇出 赠银
第一四一出 造桥
第一四二出 卖妻
第一四三出 劝赠
第一四四出 七殿
第一四五出 回庵
第一四六出 回朝
第一四七出 后见佛
第一四八出 归家
第一四九出 八殿
第一五〇出 坐禅
第一五一出 九莲灯
第一五二出 打关
第一五三出 收鬼
第一五四出 九殿
第一五五出 后起奏
第一五六出 登仙
第一五七出 十殿
第一五八出 出猎
第一五九出 遇母
第一六〇出 追荐
第一六一出 落降
第一六二出 封赠
第一六三出 大团圆
第一六四出 出黄巢

前言/序言

  在中国戏剧的大家庭中,傩戏是极其重要的成员。不仅历史悠久、种类繁夥、分布较广、观众众多,还因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宗教功能,与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般的戏剧,只有审美与教育的作用,而无关人们的生活与生命,故而可演可不演、可看可不看。而傩戏则不是这样,任何一种傩戏自它形成之日起,就成了一种民俗事象,或在规定时间内,或在与神灵“商约”的时间内,不但必须演出,而且必须观看,甚至组织者或观众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表演”。
  然而,如此重要的戏剧形式,却长期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傩戏从萌发时算起,迄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而傩戏的研究,只是从20世纪才开始,而且是零星的、断断续续的,使得绝大多数人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都不认识“傩”字,更不要说它的形态、特征和价值了。
  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戏曲志”编写工作的开展,全国进行民族戏剧的普查活动,许多省份的傩戏才从历史文献与活态的民间风俗中浮现出来。于是,在“文化寻根”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背景下,戏曲学、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学术领域的专家们携起手来,不断地掀起傩戏及傩文化的研究热潮。尤其是在成立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之后,傩戏的研究成了一种常态性的学术工作。迄今为止,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以及相关机构举办了三十多次国内国际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出版了四百多部有关傩戏及傩文化的调查报告、学术著作、傩祭或傩戏的画册,搜集到了数以百计的傩戏手抄本。更让人欣喜的是,在其过程中,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有百人之多的专家学术队伍。
  当然,傩戏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实事求是地说,仍处在起步的阶段,有许多问题的讨论还停留在表层上,还有一些问题则从来没有涉及过,譬如,傩戏该如何定义?不同地区的傩戏之间有什么关联?傩戏的剧目是怎样产生的?每一种傩戏中的神灵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傩戏有哪些宗教成分,它们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等等。而要深入地讨论这些问题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前提条件是研究者必须掌握较为丰富的傩戏资料,即了解傩戏的演出过程、傩戏所在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和读到能够进行纵横比较的各地各种类的傩戏剧本。
《中华戏曲通览:清代传奇精品赏析》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清代盛行、影响深远的传奇剧作的精粹选本与深度评论,旨在为戏曲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清代传奇艺术图景。全书共分四卷,精选了清代六大声腔(昆曲、弋阳腔、梆子、高腔、乱弹、秦腔)中具有代表性的传奇剧目,涵盖了历史演义、神鬼志怪、儿女情长、社会讽喻等多种题材。重点解析了剧本结构、人物塑造、唱念做打的声腔特色,并辅以当时舞台演出的文献考证与流变分析。 第一卷:昆曲的辉煌与转型 本卷聚焦于清代昆曲艺术的集大成与渐次衰微的过程。选取了《长生殿》、《牡丹亭》(清中后期改编本)、《桃花扇》等核心剧目进行文本细读。研究部分着重探讨了在民间戏班大量涌现的背景下,清代昆曲在表演程式、音乐板式上的适应性调整与创新。详细分析了洪昇、孔尚任等大家对传统叙事模式的突破,以及清代戏班对这些“雅部”剧目的“化俗”处理手法。特别收录了若干清代昆班手抄本中的散佚曲词与科范记录,以期还原其舞台实践的复杂性。 第二卷:弋阳腔与乱弹的勃兴 弋阳腔作为明末兴起的声腔系统,在清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与地方声腔发生复杂互动。本卷选取了《琵琶记》、《忠孝节》等由弋阳腔系统演出并广为流传的传奇改编本。重点分析了弋阳腔“以锣鼓为经,以曲牌为纬”的音乐特点如何影响了叙事节奏和人物情感的表达。乱弹作为融合多种声腔的“杂剧”形式,在本卷中占据重要篇幅。通过对《目连救母》(此处的目连戏指融合乱弹元素的民间戏)等剧目的考察,揭示了清代中后期民间娱乐需求如何催生出更为热闹、更具市井气息的演出风格,以及它如何吸收了不同声腔的精华,形成了一种兼具通俗性与艺术性的新范式。 第三卷:梆子戏的地域性拓展 梆子系统,包括河北梆子、河南梆子等,是清代地方戏发展的主流力量。本卷侧重于考察梆子戏如何将原本属于案头文学或昆曲系统的传奇故事进行“梆化”改编。精选了诸如《宝莲灯》、《白兔记》等在梆子戏舞台上流传的版本。研究部分详细梳理了梆子腔特有的板式结构、道白(如京白与韵白)的运用,以及对武功、场面调度(如灯彩、武打)的要求如何塑造出刚健、直率的舞台形象,与昆曲的婉约形成鲜明对比。 第四卷:高腔与秦腔的西南与西北影响 本卷将目光投向了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声腔艺术。高腔(如川剧的某些声腔源头)和秦腔(梆子戏的分支,但已形成独立体系)在传奇的传播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我们选取了在这些地区流行的历史传奇改编本,分析了秦腔厚重的道白、高亢的腔调如何适应广阔的地域传播和剧场环境。同时,探讨了这些地方声腔如何吸收和改造传奇中的“才子佳人”主题,使其更贴近当地民众的道德观念与审美趣味。本卷还收录了部分民间戏班关于“装扮与行头”的记录,展示了清代传奇演出在地方化过程中的物质文化面貌。 研究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剧本,而是将清代的传奇文本置于具体的声腔生态和演出实践之中进行考察。通过对不同声腔系统的对比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同一部传奇母题如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艺术语境下,被“重新创作”和“重新演绎”,最终形成了多元的清代戏曲面貌。本书力求以扎实的文献考证为基础,兼顾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趣味性,为当代戏曲研究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视角。它强调了声腔本体论对剧本结构和人物塑造的决定性影响,尤其关注了民间艺人在传统继承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创造性张力。 (字数:约158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和注释系统无疑是极其考究的,这对于非专业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许多生僻的术语和地方性的俚语,都有详尽的脚注加以解释,使得阅读的流畅性大大提高。我特别欣赏作者(或编者)在某些关键情节旁加入的“背景考据”,这些小小的插曲,如同在品尝一道大菜时,搭配了一口精心准备的佐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剧目深层含义的理解。它不是冷冰冰的文本堆砌,而是充满温度的文化传承记录,让人清晰地感受到每一笔勾勒背后所蕴含的匠人精神和对地方戏曲艺术的无限敬意。那种细致入微的考证,让人心生佩服。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种类型的专业性书籍有些畏惧,总觉得会是艰涩难懂的学术堆砌。然而,当我真正沉浸进去后,才发现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它深厚的底蕴和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它不仅仅是剧本的简单汇编,更像是一部活的历史文献,通过那些看似程式化的唱词和对白,我看到了社会变迁的缩影,看到了普通人在面对命运时的抗争与和解。那些跨越时间依然能引起共鸣的情感张力,通过文字的力量被完美地保留了下来,即便是没有接触过现场演出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命力。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与古老灵魂的对话,充满了惊喜与震撼。

评分

我喜欢将这本书视为一种精神上的“探险”。每一次翻开,我都像是一个初涉蛮荒之地的旅人,小心翼翼地探索着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艺术密码。那些剧本的结构布局,那种特有的起承转合,与我们今日习惯的叙事模式大相径庭,却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和韵味。它迫使我放慢呼吸,去适应一种古老的节奏感和表达方式。读到某些极具张力的段落时,我常常会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构建一场无声的舞台剧,感受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现代人的感知与古代的舞台想象力。

评分

这部戏曲集子,光是书名就让人忍不住在心里盘算着得花多少个夜晚才能细细品味。打开书页,那种油墨的香气混合着纸张特有的陈旧气息,瞬间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遥远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剧场。我首先被吸引的是那些繁复的插图和戏班的老照片,它们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过去生活场景的无限遐想。那些扮相夸张的演员,那些似乎凝聚了无数代人智慧的脸谱设计,无不透露出一种质朴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读着那些文字,我仿佛能听见锣鼓声声,看到台上的角色在光影交错中做出极富张力的动作,体会他们那份近乎宗教仪式般的投入。整部书的装帧也看得出是用心设计过的,厚重又不失典雅,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朝圣。

评分

整体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是多维度的,它既是戏曲研究者案头的工具书,也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人极佳的入门读物。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是一种集体记忆和地方认同的载体。那些代代相传的表演规范、服装色彩的象征意义,都在这方寸纸间得到了系统的保存。我能想象,在那些偏远的山村里,这些故事是如何支撑起一个社区的精神生活。阅读它,让我对“民间艺术”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附庸,而是扎根于土地、历经风雨洗礼的文化主干。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生命力,往往就隐藏在这些最质朴、最坚韧的民间叙事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