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菘庵藏印

味菘庵藏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东府 编
图书标签:
  • 篆刻
  • 印谱
  • 味菘庵
  • 藏印
  • 传统
  • 艺术
  • 书法
  • 鉴赏
  • 中国传统文化
  • 文房四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208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866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味菘庵藏印》为郑东府先生1946年所辑自藏明清名家印章印谱。是我国版本目录学、金石学郑东府先生的珍藏印稿。印稿约数百件,主要为明清及民国时期的金石、书画大家所刻的印章。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郑东府先生寓居江浙文物荟萃之地,嗜好使然,工作之余搜访名家印章。正如郑东府先生在“弁言”中所说“风雨无阻,寒暑不疲,瘁数年心力仅获一鳞半爪。珍藏数年,不肯轻以示人。”郑东府先生当时一直打算将藏印汇拓成册,只因后来抗日战争爆发,“频年播迁,行箧分置”,而未能如愿。直至抗战胜利后,才草辑成四册。郑东府先生的长孙郑世侗于2016年将四册藏印辑稿,按明清年代顺序以及篆刻家出生年月先后加以编排,同时又按篆刻流派、师承关系在篆刻家简介中作一说明。印文识别,大都由郑世侗先生请青岛市的篆刻家识出。

内页插图

目录

弁言
文徵明
文彭
何震
张瑞图
程邃
赵祖欢
趟懿
丁敬
董洵
蒋仁
邓石如
黄易
奚冈
伊秉绶
陈豫锺
文鼎
张廷济
陈鸿寿
赵之琛
杨滩
达受
吴熙载
钱松
锺权
徐三庚
赵之谦
胡攫
吴昌硕
黄士陵
叶为铭
童大年
丁佛言
寿石工
汪骏卿
赞思
鸥道人
谷樵
朱幼庄 叶祥 于硕
韩登安 林介侯 王子祥
佚名
印章考释
《味菘庵藏印》图书简介 《味菘庵藏印》并非一部关于古代印章艺术的图录或研究专著,而是一部内容涵盖广泛、风格多元的文集。它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在文学、历史、艺术鉴赏及个人生活感悟等多个领域的思考与记录。全书结构精巧,如同一个文人雅士的私家书房,每“印”实则为一篇独立的思考或札记,虽主题各异,却在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下,形成一种内在的和谐与韵致。 本书的焦点不在于物理意义上的“印章”,而是将作者对世间万物、人文历史的深刻洞察,比喻作精心雕琢、盖印于心田的“印记”。 第一辑:翰墨风华与文人情怀 本辑收录了作者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精到赏析,侧重于对宋元明清以来诸多大家墨迹的独到见解。不同于学院派的刻板分析,作者的评述充满了生命力和个体体验。 例如,在谈及某位明代书法家的作品时,他摒弃了对笔法结构的繁琐解析,转而探讨该书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心境如何外化于笔端,那份“雄强中带着孤寂”的气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形成微妙的映照。书中不乏对文人交往、诗社唱和的记录与考证,描摹出古代士大夫阶层那种“曲水流觞,高谈阔论”的文化生态。作者尤其擅长捕捉那些被主流史家忽略的细节,比如一幅画作中人物衣带的飘拂、一处园林叠石的取舍,从中窥见作者对生活美学与哲学思想的融会贯通。 第二辑:古今穿梭与历史沉思 《味菘庵藏印》的第二辑,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与穿透历史迷雾的洞察力。这部分内容并非面面俱到的通史叙述,而是聚焦于历史的“切片”——那些被时间淘洗后依然熠熠生辉的瞬间或人物。 作者以散文笔法重构了一些历史场景,例如对魏晋风度成因的探究,他认为那不仅仅是政治动荡下的逃避,更是一种对生命本真价值的回归。在论述某一朝代的兴衰时,他常常将焦点拉回到具体的制度细节或生活器具上,如探讨某一时期铜镜的形制变化如何反映出社会观念的微妙转移。这些“印记”充满了思辨性,引导读者跳出固有的历史框架,重新审视过去的意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理解,也流露出对“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思考。 第三辑:物象观察与日常哲思 “物”在本书中成为了作者观察世界的窗口。本辑记录了作者对日常所见之物的细微体察,从一枝梅花的开落,到一套茶具的温润,无不蕴含哲理。 作者对“器物”的关注尤为突出。他细致描摹了一件清代瓷器的釉色变化,并从中联想到当时工匠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他甚至会花大量笔墨去描述一次雨后庭院的气味变化,这种对感官体验的精准捕捉,使得文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代入感。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实则是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他认为,真正的修行和哲思,并不在于远大的空谈,而恰恰存在于对眼前事物的专注与敬畏之中。每一件寻常之物,都被他赋予了超越其物质形态的文化重量。 第四辑:游踪笔记与山水寄情 游历是作者获取灵感的重要途径。本辑收录了作者在国内多处名胜古迹的游记,但这些游记的目的并非简单的地理记录,而是“以景喻情,借景抒怀”。 无论是江南水乡的烟雨迷蒙,还是北地山川的雄奇壮丽,作者都将自己的心绪融入山水之间。他笔下的名山大川,不再是僵硬的地理坐标,而是具有生命力的精神象征。在描写一次登高望远的经历时,他记录的与其说是山峰的高度,不如说是登顶后心胸开阔的瞬间感受,以及对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识。这些游踪笔记,是对传统山水文学的回应,但更融入了现代人对自然秩序的敬畏与现代精神的孤独感。 结语 《味菘庵藏印》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文集。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主线,也没有明确的理论建构,它像一系列精心排列的印章,每一枚都带着作者独有的印痕——那是学养的深度、审美的独到、以及对生活不倦的热爱与探究。全书文字凝练,富有张力,行文间常有古典文体的典雅韵味,又不失现代思维的敏锐犀利,是文史艺术爱好者不可多得的佳作。读者在翻阅过程中,会跟随作者的思绪,在历史的厚重与日常的鲜活之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慰藉与精神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提供的文化纵深感。它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欣赏,而是深挖到了篆刻艺术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时代精神。作者在讨论不同流派印风的异同时,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子,这使得整本书的立意一下子拔高了。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工具书的滞涩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用他一生的见闻,为你娓娓道来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的故事。特别是书中对印章边款的解读部分,那些看似随意的刻字,在作者的笔下,成了与古人对话的密码。我以前看印谱,往往只是走马观花,现在读了这本书,我开始学会用更审慎、更富有敬意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微小的艺术品。它教会了我,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最不易察觉的细节之中。对于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或进阶读物,它会彻底改变你对“小艺术”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文物保护和流传史方面的探讨。作者似乎对每一枚印章的“前世今生”都了如指掌,从它最初被制成的工坊,到它辗转于不同藏家手中的流离,再到最终被收入“味菘庵”的过程,都被细致地勾勒了出来。这种历史的脉络感,使得原本分散的印章形象,被串联成了一条清晰的文化长河。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失踪”或“争议印章”部分的论述,他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将所有已知的线索和推测清晰地呈现给读者,鼓励我们共同参与到历史的探寻之中,体现了一种非常开放和负责任的治学态度。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篆刻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传承的深度文献。它让我认识到,每一个印章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荣耀或一个时代的风骨,值得我们用最虔诚的心态去敬畏和学习。

评分

坦白说,阅读《味菘庵藏印》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慢生活”体验。在这个信息爆炸、追求效率的时代,这本书就像一个安静的港湾,它要求你放慢脚步,沉浸其中。作者的语言风格极为典雅,带着一种古典韵味,仿佛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避免了任何浮夸或时髦的表达。比如,书中描述一印章的“沉雄古拙”,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形容词带过,而是通过对比数件作品,用排比和铺陈的手法,让你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清晰、具体的形象。这种讲究的文字,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专注力去品味,但回报是丰厚的。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印章知识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滋养了我的性情。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感觉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加平和、开阔。这是一本能够沉淀心灵的书,非常适合在宁静的午后,泡上一壶茶,细细研读。

评分

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这类题材的书籍时,总觉得会有些枯燥乏味,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然而,《味菘庵藏印》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它巧妙地将艺术史、人物传记和鉴藏心得熔于一炉。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在描述每一方印章的细节时,绝不仅仅是罗列其材质和年代,而是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例如,有一方看似普通的朱文印,书中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考证它可能被某位清代名士用于书信往来时的具体情境,那种代入感极强,让人不由得对这枚小小的印章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原本冰冷的文物信息变得立体而有温度。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也堪称业界典范,高清的印拓照片清晰锐利,即便是放大观看细节,也能捕捉到刀痕的细微变化。这对于提升读者的审美体验是至关重要的,它让读者在阅读时,就仿佛已经站在了博物馆的展柜前,细细摩挲着这些珍贵的艺术品。

评分

好的,这是一份以读者口吻撰写的,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味菘庵藏印》的书籍的五段评价,每段的风格和内容都有显著区别。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古朴而又不失雅致的封面所吸引。那种纸张的触感,带着一种老物件特有的温润和厚重,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它所承载的故事。我本来以为这可能只是一本单纯的印章图录,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叙述娓娓道来,既有对篆刻艺术的专业剖析,又充满了对历史文脉的深情回望。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印章风格演变的描述,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分析,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领会到其中精妙之处。读完这些章节,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那些刻刀在一方坚硬的石头上留下痕迹时的心境。尤其是那些关于印章收藏家家族传承的轶事,简直比小说还精彩,让人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也领略了人情世故的复杂与温暖。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艺术鉴赏之作,不仅仅是给专业人士的指南,更是一扇通往传统美学世界的精致小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