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忠必信: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铜镜

必忠必信: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铜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铜镜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 古代艺术
  • 文物
  • 历史
  • 考古
  • 艺术史
  • 中国古代史
  • 镜像学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146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32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中国,铜镜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发展历史绝不单纯是工艺制作的历史,更是体现不同时期哲学、思想、宗教、艺术和民俗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
  《必忠必信: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铜镜》精选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青铜镜一百余枚,依其特点,以早期铜镜、神奇动物、天道宇宙、铭文寄意、数学等分、晚期铜器和特种工艺七个主题,带您欣赏中国铜镜之美,体味中国文化之妙。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中国铜镜起源初探 谈晟广

早期铜镜
商或更早 十一角星纹镜
西周 双弓钮挂柄镜
春秋 重圈纹挂柄镜
战国 “贲”字铭弦纹镜
战国 十一连弧素地镜
战国 四山镜
战国 五山镜

神奇动物
战国 透雕龙纹镜
战国 三龙五虎镜
战国 十五连弧三龙镜
战国末西汉 四龙四叶镜
西汉早期 八连弧八龙镜
战国末西汉 龙凤纹禽鸟镜
西汉早期 与天地相翼铭三凤蟠螭镜
西汉早期 修相思铭三凤螭龙镜
西汉早期 慼思甚铭四螭四凤镜
西汉早中期 二十四龙四叶镜
西汉早中期 圈带叠压四龙四乳镜
西汉早期 曰光(所言)铭蟠虺镜
西汉早期 常贵铭方格蟠虺镜
西汉早中期 四龙四乳镜
西汉中晚期 铜华铭四乳禽兽镜
东汉中期 宜子铭龙虎镜
东汉早中期 古钱纹龙凤镜
三国魏晋 贤良铭四兽衔矩镜
唐 练形神冶铭瑞兽镜

天道宇宙
西汉早期 长毋铭简博四乳镜
西汉中期 投博铭草叶连弧镜
西汉中期 口博(从酒)铭草叶博局镜
西汉末新莽 凤皇铭四灵博局镜
西汉末新莽 王氏铭四灵博局镜
西汉末新莽 新兴铭四灵博局镜
新莽 新有(刻娄)铭四灵博局镜
新莽 作佳镜(刻娄)铭四灵博局镜
新莽 上大山铭四灵博局镜
西汉末新莽 尚方铭四灵博局镜
新莽 尚方铭四灵博局镜
新莽 尚方铭四灵博局镜
新莽 尚方铭四灵博局镜
新莽 尚方铭四灵博局镜
新莽东汉 贤者铭四灵博局镜
新莽东汉 孝为右铭瑞兽博局镜
西汉早期 西王母铭四乳镜
东汉中晚期 袁氏铭神人龙虎画象镜
三国吴 佛字铭佛像镜
唐 □字镜
晚唐 水银阴精铭八卦镜
元 佛字梵文密宗镜

铭文寄意
西汉早期 玄金之清铭四乳镜
西汉早期 金清阴光铭四乳镜
西汉早中期 昭美人铭变形花辦镜
西汉中期 必忠必信铭草叶镜
西汉中晚期 君忘忘铭圈带镜
西汉早中期 与天无极铭连弧花辦镜
西汉早中期 与天相寿铭纯文镜
西汉早期 常贵富铭方格四叶镜
西汉早期 时来何伤铭四乳镜
西汉早中期 时来铭草叶连弧镜
西汉早中期 居毋宗铭花辦镜
西汉早中期 日光(大明)铭草叶四乳镜
西汉早中期 日光铭草叶连弧镜
西汉中期 日光铭花辦草叶连弧镜
西汉中期 日光(久长)铭草叶(稷)镜
西汉中晚期 日光铭圈带镜(连峰钮)
西汉中晚期 日光皎光铭重圈镜
西汉中期 上高堂铭草叶连弧镜
西汉早中期 日有意铭草叶连弧镜
西汉晚期 日有憙铭圈带镜

数学等分
战国末西汉初 七连弧涡纹镜
战国末西汉初 八连弧蟠虺涡纹镜
西汉中晚期 九连弧镜
西汉早期 十连弧镜
西汉早中期 十一连弧蟠虺镜
西汉早中期 十二连弧蟠虺镜
西汉早中期 十三连弧蟠虺镜
西汉早中期 十四连弧蟠虺四乳镜
西汉中期 日光铭十六连弧草叶(稷)纹镜
西汉早中期 十七连弧蟠虺镜
西汉早中期 十八连弧蟠虺镜
东汉中晚期 十九连弧变形四叶兽首镜
西汉早中期 二十连弧镜以此行铭花辦镜
东汉中晚期 二十二连弧吾作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东汉中晚期 二十四连弧吾作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东汉中晚期 二十五连弧吾作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东汉中晚期 二十八连弧吾作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东汉中晚期 三十连弧三羊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东汉中晚期 三十二连弧吾作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晚期铜镜
五代北宋 建州黄小七铭六葵镜
宋 西京赵家铭六葵镜
宋 平江府章家铭八葵镜
宋 镇江府徐家铭六葵镜
宋 湖州石十郎铭八葵镜
宋 湖州石家铭六棱镜
宋 建康府茆家铭六葵镜
宋 饶州打火作郑家铭六葵镜
北宋 饶州周小三铭八葵镜
宋 隆兴府熊六铭六葵镜
宋 抚州宋六铭六棱镜
宋 成都刘家铭八葵镜
北宋 清素传家铭八菱镜
北宋 真石六叔铭六葵镜
南宋 河澄皎月铭钟形镜
南宋 妫油传家铭长方镜
南宋 晓妆特地须来照铭八棱镜
元明 云香还无铭圆形镜
明早期 月样团圆铭圆形镜
明代 龙凤呈样铭吉语镜
清早期 曲江风度铭方形镜
清中期 既虚其中铭方形镜

特种工艺
西汉早期 鸟虫篆铭彩绘镜
西汉晚期 “描白”(富锡)神兽纹博局镜
东汉晚期 四叶八凤纹错金铁镜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铜镜,不仅是先民日常生活中用于照容的实用器,同时也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我校1958级学长王纲怀先生,先后向母校捐赠铜镜274面(包括100面日本和镜),现已成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重要的馆藏。这批铜镜,可作为序列基本完整的标本,真实再现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发展历程,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现在,我们从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百余面(其中三面特种工艺镜借自王纲怀先生)铜镜,按主题分类,不仅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专题陈列,并且结集成书,读者可藉此学习相关铜镜知识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展览和图册的主题定为“必忠必信”,是取自这批藏品中一面珍贵汉镜的铭文:“必忠必信,久而必亲;不信不忠,久而自穷。”这段铭文告诉人们:为人处事,必须讲求忠诚无私和言而有信,久而久之则彼此间就会更加亲密和谐;反之,若不忠不信,久而久之则必然离心离德,孤立无援,走向穷途末路。忠信文化一直为古人所重,此铭文内容,一方面可反映以王纲怀先生为代表的校友对于母校赤诚的“忠”“信”之心,另一方面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和诚信风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铜镜始于青铜时代,却未终结于青铜时代。与其他青铜器具的命运不同,铜镜的设计、制作和使用,跨越了19世纪中期以前长达四五千年的历史。在中国,由于铜镜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其发展历史绝不单纯是工艺制造的历史,更是体现不同时期哲学、思想、宗教、艺术和民俗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本册依藏品特点,分为早期铜镜、神奇动物、天道宇宙、铭文寄意、数学等分、晚期铜镜和特种工艺共七个单元,以期让读者欣赏铜镜之美,体味文化之妙。
镜鉴千年:中国古代铜镜艺术探微 本书精选并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出土和传世的数百面精美铜镜,旨在全面展现中国铜镜艺术的演变历程、审美风格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铜镜,这一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的古代器物,不仅是先民生活起居的必需品,更是承载了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社会风尚以及高超冶金铸造技艺的“活化石”。 全书按照时间脉络,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阶段,进行系统梳理和专题剖析。 第一部分:先秦的神秘与萌芽——权衡与仪轨中的早期铜镜 本部分聚焦于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起源与发展。早期铜镜的形制相对简单,多为圆形,装饰纹饰稀疏,反映出此时期对实用功能的侧重。我们将详细考察商代的蟠蛇纹铜镜,探讨其可能与萨满文化和图腾崇拜之间的关联。随后的西周时期,铜镜的铸造技术趋于成熟,四乳兽面纹镜成为重要的代表。这部分内容着重分析了“礼”在早期铜镜设计中的体现,镜背上的兽面、乳突等元素,如何被赋予了辟邪、沟通天地人神的象征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礼乐制度的瓦解与思想的解放,铜镜的艺术性显著增强。装饰题材更为丰富,出现了著名的蟠螭纹、窃曲纹等,以及大量抽象化的几何纹饰。我们运用考古学和纹饰学的研究方法,细致解读这些图案的地域差异和时代特征,特别是楚国铜镜在设计上所展现出的浪漫主义与神秘色彩,为后世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秦汉的恢弘与定型——追求不朽的帝国气象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期。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冶金技术的飞跃,铜镜的制作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精良的工艺。这一时期的铜镜形制趋于规整,纹饰布局更加严谨,体现出帝国磅礴的气象。 重点剖析神兽纹镜和铭文镜。神兽纹镜的繁复精妙,如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布局,与汉代的宇宙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紧密结合。铭文镜则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信息,其镜背铸刻的“吉语”和“为人”类文字,直观反映了汉代民间的生活愿望、道德观念乃至政治宣传。本书将结合传世文献,探讨“鉴于往事,惕于将‘镜’”的文化心态如何融入日常器物之中。此外,对于“博局纹镜”的结构分析,将有助于理解汉代流行的棋类游戏及其相关的礼仪文化。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的流变与融合——宗教色彩与审美转型 这是一个充满动荡与思想碰撞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镜艺术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和多元化特征。一方面,原有的汉代风格在南方仍有继承,但整体制作水平有所下滑;另一方面,佛教的传入对铜镜的装饰主题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部分将集中展示这一时期具有地方特色的铜镜,如以简洁线条和程式化动物形象为主的镜子。同时,也将探讨佛教题材(如莲花、佛陀形象的隐晦表达)开始出现在铜镜背面的现象,这标志着中国传统器物审美开始吸收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为隋唐的繁盛积蓄了能量。 第四部分:隋唐的鼎盛与外向——盛世气象与多元文化交融的典范 隋唐五代是铜镜艺术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古代铜镜工艺和装饰艺术的巅峰。此时的铜镜形制多样,工艺复杂,纹饰富丽堂皇,完美映衬了“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 我们将重点解读最富盛名的海兽葡萄纹镜。这类铜镜以其大胆的构图、流畅的线条和异域风情的图案,成为唐代开放心态的象征。详细分析葡萄的象征意义(丰饶与吉祥),以及海兽造型的艺术来源。此外,十二生肖纹镜、花鸟纹镜等,展现了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不同地域的窑口风格,如湘州、扬州等地所产铜镜的工艺差异,也将被细致对比,揭示出唐代成熟的区域性产业分工。 第五部分:宋元明清的世俗化与精细化——生活的写照与文人趣味 进入宋代后,铜镜的铸造技艺虽未完全超越唐代,但在装饰题材和审美取向上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贴近世俗生活和文人雅趣。 宋代的铜镜设计趋向写实与精巧,花卉、飞禽、亭台楼阁等生活化场景大量出现,尤其强调细腻的刻画和写意风格。辽金时期的铜镜则体现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例如带有契丹文或具有明显动物造型的镜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元明清三代,铜镜的实用性逐渐被玻璃镜取代,其文化功能转向收藏和陈设,纹饰设计上出现了仿古之风与吉祥寓意的结合,如八卦纹、双鱼纹等在明清的流行,反映了社会对安宁与富贵的期盼。 结语:铜镜的再发现与当代价值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铜镜作为研究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社会风俗、信仰体系和艺术史的独特价值。通过对这些“以青铜为体,以光明为意”的器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窥见古人生活的细节、精神的寄托与审美的高峰。这些静默的圆盘,实则是一部部浓缩的、流动的中国历史与艺术长卷。全书配以高清的文物摄影图片和细致的线描图,力求为古代铜镜的研究者、收藏家及广大历史爱好者提供一部系统、深入的专业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沉思录”。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捕捉到新的细节,体会到不同的心境。比如,某几面铜镜上那几近磨损殆尽的铭文,其笔法中的迟疑与流畅,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铸镜匠人当时的心情,那种对技艺的执着与对完美的追求,即便千年之后依然清晰可辨。它没有强加任何宏大的结论,只是将最好的实物呈现出来,把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观者自己。这是一种非常尊重读者的态度,让人在面对这些沉默的古代物件时,能够以更开放、更个人化的视角,去建立自己与历史之间的情感连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厚实的铜版纸触感温润,油墨印刷的质感让每一面铜镜的细节都栩栩如生。特别是那些古老的纹饰,在光线下闪烁着历史的微光,让人忍不住想伸手触摸,感受一下时光的厚重。排版布局极为讲究,无论是器物的主视图、局部放大图,还是背景介绍文字,都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即便是对古铜镜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会被这种精致的工艺和审美深深吸引。那种沉静、内敛的古典美学,透过这本书的每一个页面都散发出来,让人在翻阅时,仿佛进入了一个由青铜和岁月编织而成的静谧空间。书脊的设计也很有匠心,直立在书架上,就散发着一种低调的学术权威感,每一次取阅都是一次仪式般的享受。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本书在收录标准和专题组织上的独到眼光。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了馆藏中最精美的几件,而是巧妙地构建了几个具有叙事性的主题单元。比如,关于特定历史时期(如魏晋南北朝)镜子风格剧变的剖析,展现了时代洪流对民间工艺的巨大冲击力。这种“以点带面”的编排方式,让读者在欣赏个体的精美之余,能够构建起宏观的历史框架。即便是对于那些在考古报告中常见的器物类型,这本书也总能提供新的角度去审视,比如从材料来源地的角度分析其流传路径,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评分

这本图册的学术深度和广度令人叹为观止,它远超了一般意义上的藏品展示。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时期铜镜铸造工艺演变脉络的梳理,那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简直就是一部微观的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史的活化石。例如,书中对唐代瑞兽纹镜与宋代花卉纹镜在模具制作和錾刻工艺上的差异的论述,逻辑清晰,论据扎实,让人豁然开朗。对于那些热衷于考据和文献研究的同好来说,书中引用的诸多出土报告和传世文献的交叉印证,提供了极大的研究价值。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用一种充满探索欲的口吻,引导读者一同去解码这些沉默千年的金属圆盘上所承载的社会风貌和信仰体系。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对于“物”与“人”关系的重新思考。这些铜镜,作为日常的梳妆工具,却承载了古代中国对于“美”、“德”乃至“宇宙观”的复杂投射。书中对镜背吉祥纹饰的文化解读部分,视角相当新颖独到。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符号说明,而是深入挖掘了“照鉴”这一行为本身所蕴含的哲学意味——既是对外貌的审视,也是对内心世界的观照。那种“明镜高悬”、“以人为鉴”的传统观念,通过这些冰冷的金属器物被赋予了鲜活的情感温度。仿佛能听见古人对着镜面,轻声诉说他们的期许与忧虑,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感到既亲切又震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