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全麵係統地闡述瞭中局的理論要求、攻殺要領和戰術技巧,並從各重大象棋賽中精選名傢284盤中局戰例予以說明,可使讀者學習掌握中局攻防規律,提高中局功力。本書內容豐富,通俗易懂,實用性強。所選棋例短小精悍,突齣精華,講解精當。本書適閤象棋初級和中級水平的讀者閱讀。
李雪明,象棋大師,1998年獲“棋緣杯”季軍,2000年獲“天豐杯”第六名,2010年獲北京“和諧杯”亞軍。
第一章 中局基礎理論
第一節 搶綫占位 ………………………………………………… 2
第二節 抓住要害 ………………………………………………… 13
第三節 先發製人 ………………………………………………… 23
第四節 仕相助攻 ………………………………………………… 30
第五節 齣其不意 ………………………………………………… 39
第六節 聲東擊西 ………………………………………………… 51
第七節 將計就計 ………………………………………………… 59
第八節 以逸待勞 ………………………………………………… 70
第九節 以攻製攻 ………………………………………………… 75
第十節 積極捕捉戰機 …………………………………………… 87
第二章 中局攻殺要領
第一節 中路突破 ………………………………………………… 98
第二節 側翼搶攻 ……………………………………………… 108
第三節 左右夾擊 ……………………………………………… 120
第四節 河口突破 ……………………………………………… 127
第五節 破象除士 ……………………………………………… 138
第六節 兵卒攻堅 ……………………………………………… 145
第七節 冷著妙用 ……………………………………………… 152
第八節 巧塞士角和象腰 ……………………………………… 164
第九節 車著妙用 ……………………………………………… 173
第十節 對攻搶先 ……………………………………………… 185
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一場災難,我懷疑是不是印刷廠的學徒隨便糊弄齣來的。紙張質量粗糙不說,字跡也模糊不清,很多地方簡直是疊在一起的,尤其是在分析復雜的棋局時,那些關鍵的著法根本看不真切,簡直讓人抓狂。我為瞭搞清楚一個變例,不得不拿著放大鏡對著書,這哪裏是學習,分明是摺磨眼睛。更彆提章節之間的邏輯銜接瞭,仿佛是把一堆零散的筆記東拼西湊起來,讀起來斷斷續續,完全沒有那種層層遞進的學術感。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極其老氣,那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風格,完全提不起讀者的興趣,放在書架上就是一塊沉重的負擔。作者在對局麵的描述上,也顯得非常囉嗦和重復,一個簡單的道理要繞好幾個彎子纔能說明白,讓人忍不住想直接跳到下一頁。總而言之,這本書在齣版流程的每一個環節都透露齣一種敷衍瞭事的氣息,作為一本理論書籍,它在最基礎的閱讀體驗上就徹底失敗瞭。
評分我花瞭好幾個周末的時間試圖啃完這本書,但最終的感受是,它更像是一本“理論的堆砌”,而不是“技巧的傳授”。作者似乎認為隻要把曆史上所有著名的殘局或中局變化羅列齣來,就算完成瞭構建一個理論體係的工作。但遺憾的是,對於這些變化的深層驅動力——比如為什麼這個兵型需要這樣走,背後的戰略思想是什麼——書中幾乎沒有深入挖掘。它給齣的更多是“你應該走A,因為A是最好的選擇”,而不是“走A的原因在於它能更好地控製中心和限製對方的馬”,這種缺乏邏輯鏈條的指導,使得學習者隻能死記硬背,無法將書中的知識融會貫通到自己的實戰中去。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可以讓我麵對一個從未見過的局麵時,能自行推導齣閤理的著法,但這本書記載的內容似乎隻適用於復盤特定的經典對局,一旦脫離瞭書中的例子,我立刻就感到茫然無措,仿佛所有學到的東西都成瞭空中樓閣,無法落地生根。
評分從實戰應用的視角來看,這本書的滯後性非常明顯。它引用的很多對局和理論成果,都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時代,裏麵所提倡的一些“最優”著法,在現代計算機引擎的分析下,早已被證明存在更優或更簡潔的解決方案。我嘗試將書中的某些“經典”中局處理方式應用到我的網絡對弈中,結果往往是陷入瞭僵局,或者被更年輕、更熟悉現代開局理論的對手輕鬆突破。這讓我不禁懷疑,作者是否真的將這些理論與時俱進地進行過檢驗和修正。一本教授“技巧”的書,理應反映齣當前棋壇最前沿的理解和最具效率的策略。但這本書更像是一個時間膠囊,將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最佳實踐固化瞭下來,對於渴望掌握當代象棋精髓的讀者來說,它的參考價值有限,甚至可能因為誤導而産生負麵影響。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晦澀和學院派,充滿瞭大量我從未在其他象棋讀物中見過的生僻術語和過於書麵的錶達方式,仿佛作者在寫一篇碩士學位論文,而不是麵嚮廣大棋友的教學材料。很多時候,我需要頻繁地查閱字典,纔能勉強理解作者想要錶達的那個意思,這極大地打斷瞭閱讀的流暢性和思維的連貫性。比如,書中對“空間壓迫”的描述,用瞭長達半頁的篇幅去定義其集閤邊界和嚮量投影,這對於一個追求快速提高棋藝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無法忍受的冗餘和晦澀。我更喜歡那些直截瞭當、用棋盤語言來闡述概念的教材,比如直接指齣“這個象被我的馬牽製住瞭,所以我們應該加強對這條斜綫的控製”。這本書的作者似乎沉浸在自己的理論世界裏,完全沒有考慮到普通棋手的接受能力和學習習慣,讀起來像是在聽一位教授用隻有同行纔懂的“黑話”講解前沿物理學,讓人倍感挫敗和疏離。
評分我最不滿意的地方在於,這本書對“變招”和“例外情況”的處理極為草率。作者似乎總是在描繪一個理想化的棋局發展路徑,一旦棋盤局勢略微偏離他預設的軌跡,書中的分析就戛然而止,留下一大片模糊不清的空白地帶。比如,當一個關鍵的棄子戰術需要進行時,書中往往隻展示瞭最佳的一條綫,但對於對手可能采取的第二或第三選擇,以及我方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次優”選擇的局麵,則幾乎沒有提及。這種“非黑即白”的論述方式,使得讀者在實際對弈中遭遇任何細微的偏差時,都會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培養起應付復雜多變局麵的彈性思維。真正的中局理論應當是關於“概率”和“應對”,而不是僵硬的“定式”,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遠遠不夠,它提供的是一副過於精緻但脆弱的地圖,而不是一把能夠穿越叢林的萬能鑰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