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书院文化与儒家教育历史的研究,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书院文化的复兴,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古代书院zui值得推崇和借鉴的是它们的办学宗旨,即为学的方向。本书所选的大部分学记都在阐述各书院的办学宗旨,对我们当今学校的教育理念颇有借鉴意义。书院不仅树立了宏大的办学理想,还将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本书所选的另一部分学记就记录了各书院规定的为学、修养和待人处事的准则、方法,将办学宗旨加以条规化。这些规约虽是几百年前制订,但对于我们当今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书院”之称,普遍认为始于唐代开元年间的“丽正书院”,zui初为皇家藏书之所,而后逐渐发展成熟,成为古代圣贤向生徒们传道授业和弘扬学术的载体。书院作为中国独特的教育传统,为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教育颇有可资借鉴之处。
本书择取了历史上zui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二十家书院,对这些书院的历史沿革、代表人物、办学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选择各书院经典的学记、学规加以介绍和今译,让读者深切体会到古代先贤以作育人才为己任的高尚担当,感受到书院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和在教育史上的特殊意义
。
王涵,1969年生,曾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校长十余年,其间积极倡导教育国际化,发起组建国际教育组织“世界学堂联盟”,在世界范围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08年至今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国际汉语学院顾问、美国全球企业合作学院联盟首席执行官等职,多次承担国家及部委级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出版有《主体教育概论》《风雨读书声》《王逊学术文集》等十余部专著。
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敢于直面古代教育体制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它不仅仅是在歌颂书院的辉煌成就,更重要的是,它客观地分析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书院在面对皇权干预、地方势力倾轧或自身资源枯竭时所经历的挣扎与转型。这种辩证的、不回避问题的叙事态度,使得整部作品的格调非常高,避免了流于表面化的赞美。尤其是在处理书院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时,作者的分析尤为精到:书院既是科举人才的输送站,又往往是抵御僵化八股文风的最后堡垒。这种充满张力的关系,被描述得扣人心弦。它促使我思考,任何教育体系,无论其初衷多么崇高,都无法完全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结构。阅读过程,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历史对话,充满了启发性,让人不得不反思,在追求效率和标准化的今天,我们是否遗失了那种更注重个体生命培养和精神自由的教育理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并非线性地简单罗列时间顺序,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交错的编排方式,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探索的欲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某个特定书院的兴衰时,所穿插引用的那些一手文献资料。那些泛黄的拓片、残缺的碑文,经过作者的解读,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古人的朗朗书声。这种“以物证史”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其中对于不同时期教育理念更迭的剖析,尤其值得称道。它没有用简单的好坏来评判,而是深入探究了时代背景如何塑造了教育的侧重点——从最初的儒家经典研习,到后来的经世致用思潮的渗透,这种演变过程被分析得鞭辟入里。读完关于明代特定书院如何应对社会思潮冲击的那几章,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机构在面对时代变革时的复杂抉择与坚守,这不仅仅是教育史的研究,更是对一种文化生命力的细致描摹。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大而又微观的观察视角。宏大之处在于,它勾勒出了贯穿千年的教育思想谱系,让我们看到古代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架构;微观之处,则在于它对那些具体到每一砖一瓦、每一位山长的记载上。我最喜欢其中对于“师承关系”的探讨。古代书院的灵魂,很多时候在于其创始人或主持者的个人魅力和学术风格,这本书出色地捕捉到了这一点。通过描述某几位极具影响力的山长,如何通过其个人学问和生活范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无数后辈学子的治学态度和价值取向,这种“活的教育”的理念,比单纯的制度介绍要深刻得多。而且,作者的文笔非常克制而富有张力,没有过度渲染,而是用精准的史料和冷静的分析,构建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历史图景。每一次读到关于书院中发生的某种学术争鸣,我都忍不住会停下来,思考当代教育中是否还存在这种纯粹、不掺杂功利色彩的探求精神。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作者显然是下足了功夫,将那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学术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读起来,我仿佛化身为一位穿梭时空的学者,亲身走进那些巍峨的学府之中。最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对不同时期书院精神内核的探讨。比如,它细致描绘了宋代理学兴盛时期,书院如何成为思想交锋和道德重塑的熔炉,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主义情怀,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令人热血沸腾。文字的运用非常考究,不像枯燥的学术报告,反而充满了叙事性,将那些教化一方、影响深远的教育实践,描绘得如同生动的画卷。特别是关于地域性书院的特色挖掘,比如江南的私学与北方的官学在办学理念上的微妙差异,这种深层次的对比分析,为我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多元性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读罢,我不仅仅是了解了历史的知识,更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种坚守与担当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种对“道”的执着追求,是任何时代都无法磨灭的宝贵遗产。
评分坦率地说,最初拿起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会过于学术化,充满晦涩的术语和繁琐的考据。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远超预期,它成功地将严谨的学术研究与流畅的阅读体验结合了起来。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对“书院空间”的诗意解读。作者不满足于仅仅记录书院的地理位置和建筑形制,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空间布局——无论是月台、讲堂还是藏书楼——是如何体现和强化特定的教育功能与文化氛围的。比如,如何通过院落的开合、对自然景物的借用,来营造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学习境界。这种对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之间互文关系的阐释,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教育环境的认知。它让我意识到,古代的教育场所,本身就是一件活着的艺术品和教育工具。读完后,再看那些描绘古代园林和建筑的文献,视角会立刻变得不同,充满了对古人智慧的敬意。
评分最大梦想就是能有一座自己的书院,值得一看!
评分又买了一本,王校长的书不错
评分最大梦想就是能有一座自己的书院,值得一看!
评分又买了一本,王校长的书不错
评分1111111
评分不错,期待已久。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又买了一本,王校长的书不错
评分还没开始看,等看过之后再评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