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全新的研究视角,突破了对农传播研究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局限,以提高对农信息传播有效性为导向,在国内首次创立了对农传播效果的各项测评指标,从信息渠道、信息产品、受众、信息传播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村信息有效传播的相关因素。“农村信息传播有效性测评指标体系”的创立为测定和量化农村的信息传播效果提供了依据,能够准确地测量和评价农村信息传播效果。它拓展了信息传播有效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为提高农村信息传播有效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将对农传播理论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在实践上通过对农传播有效性路径和策略的探索,为提高西部地区对农信息传播水平与质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解决方案。
闵阳,1953年生,辽宁省黑山县人,陕西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的教学与乡村传播学、传媒经济学、传播社会学研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对农信息传播有效性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新媒体环境下西部农村的信息传播研究”“我国西部农村广播影视市场开发研究”和省级科研项目多项。
阅读此书,仿佛经历了一次对西部农业信息传播“盲区”的彻底清扫。不同于那些只关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信息化的研究,本书直面了西部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独特挑战——气候变异性大、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年劳动力外流等因素对信息接受能力的影响。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对“可达性”的定义进行了拓宽,不再仅仅指物理距离上的远近,更包含了“文化可达性”和“经济可达性”。例如,如果推广的App需要较高的流量资费或对智能手机操作要求较高,那么对于低收入或年长农民群体而言,该信息的“有效性”便大打折扣。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使得本书的结论具有极强的操作指导意义。我期待书中能提供更多关于“低成本、高适应性”信息传播解决方案的案例展示,比如利用乡村广播站、固定信息栏甚至基层党员干部作为信息节点的再分发机制的有效性评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宏大的政策目标拆解成了一个个必须解决的微观工程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深沉的蓝绿色调让人联想到广袤的西部天空和丰饶的土地,给人一种既专业又充满探索精神的感觉。我最初是被这个标题吸引的,因为它精准地戳中了当前信息时代的一个核心痛点:如何确保关键信息,尤其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够高效、准确地触达最需要它们的人群。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乡村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者,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西部地区复杂的地理、人文和基础设施现状,是如何共同作用于信息传播链路的。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否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框架,不仅仅是衡量“信息是否发送出去”,而是深入到“信息是否被接收、理解,并最终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性”这一深层次问题上。例如,传统媒体、移动互联网、地方政府平台、农业技术推广站等不同渠道在西部特定区域的渗透率和接受度对比分析,应该会非常精彩。如果书中能结合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不同传播策略在不同作物、不同规模农户身上的效果差异,那就更具参考价值了。我希望看到的是超越理论堆砌的、扎根于现实土壤的深度洞察,能为未来的政策制定者和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坚实的决策依据。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信息高速公路旁的博物馆,它展示了过去几十年西部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与遗留问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技术工具时所保持的审慎态度。书中多次强调,再先进的App、再高速的网络,如果内容本身不符合当地农民的认知习惯和实际需求,其传播效率依然是零。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视角,避免了陷入纯粹的技术崇拜。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是否对新兴的“社交电商”或“直播带货”模式在农产品信息流通中的双重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它既是产品销售的渠道,也是农技信息传播的新载体。如果能通过量化指标来对比,传统农技站的单向灌输与新型社交平台的互动式传播在提升技术采纳率上的效能差异,那将是对现有推广体系的一次强力鞭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冷静而有力量的,没有过多的煽情,全靠事实和逻辑来支撑观点,读起来让人信服,并且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给我一种“深度报告”的专业感,排版清晰,图表制作精良,即便是复杂的统计模型和回归分析,也通过清晰的注释和附录使其易于理解。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贡献不仅仅在于诊断了问题,更在于它系统性地构建了一个衡量“农信传播有效性”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可能超越了传统的满意度调查,引入了对农户决策行为改变、投入产出比变化等关键绩效指标的跟踪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信息失真”与“信息接受惰性”这两个心理学层面因素的剖析,这往往是量化研究中最难捕捉的部分。如果书中有更多关于如何设计反欺骗、防误导的信息验证机制的探讨,那就更加完美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让人从“信息流”的表层,深入到“农民心智”与“田间地头”的深层连接的著作,它为未来西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信息保障工作,奠定了一个坚实且富有批判性的研究基础。
评分翻开书页,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数据功底。这本书的论述逻辑犹如西部河流的走向,层层递进,脉络清晰,绝非泛泛而谈。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没有满足于对“信息鸿沟”这一老生常谈问题的简单批判,而是将视角聚焦于“有效性”这一更具操作性的维度。这使得全书的分析极具穿透力。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多模态信息融合”的章节印象深刻,它探讨了在信号覆盖不稳定的西部山区,如何利用短视频、语音包、甚至图文结合的混合信息载体,来提高农民的理解度和采纳率。这种对技术与情境深度结合的探索,体现了作者对西部农情有着深刻的体悟。如果能再多一些对原住民文化和知识体系的尊重和融合,比如如何将现代农业信息巧妙地嵌入到当地的传统农事节奏和习俗中,可能会让“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更加丰满和本土化。整体而言,这是一部能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停下来思考、并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西部信息生态地图的力作,非常适合专业人士细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