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混搭:探索当代拼贴艺术

玩转混搭:探索当代拼贴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三度出版有限公司 著
图书标签:
  • 拼贴艺术
  • 当代艺术
  • 混搭风格
  • 视觉艺术
  • 艺术创作
  • 设计灵感
  • 手工艺
  • 艺术技巧
  • 图像处理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276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766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40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平面设计师、广告策划行业工作人员、原画设计人员、服装设计师、插画设计师,文创爱好者
现实止于哪里?而想象又始于哪里?
想象能创造出一个新现实吗?
每一位艺术家都应该体验拼贴艺术创作。人类的想象力是有限的,即使是成名已久的艺术家也无法预知一件艺术品zui终成品的模样。拼贴的过程有趣,能让人兴奋,更会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索。拼贴艺术有助于艺术家打破束缚想象的框架,设计出超乎想象的作品。拼贴过程中所习得的组合创作,是在任何别的艺术技巧中都难以学习到的。拼贴创作中,可以做很多次尝试,直到创作思路清晰,拼贴出心中的那幅画。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介绍来自全球各地的拼贴艺术家们的优秀拼贴作品及创作手法。虽然拼贴创作在颜色、肌理和质感上没有限制,创作素材更是不拘一格,取材广泛:文字片段、残缺图片、大量制作的广告印刷品、报纸杂志上的黑白或彩色照片,但是其作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手法独特。作品中脑洞大开的混合与搭配,赋予了各种原材料全新的意义。可以说,拼贴创作意味着无限可能。阅读此书,让人感觉自己脑洞大开,对他们的想法、创意也是叹为惊止。虽不是直接的灵感源泉,却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拼贴创作的创作方式简便,极易尝试。此书也可看做是一本拼贴创作艺术的启蒙、科普图作,深度阅读与体会还能起到促进艺术感、艺术素养的提升,促进艺术“细胞”的形成。

作者简介

三度出版有限公司于2001年由王绍强教授创办,总部设在广州,致力于出版一系列高品质的设计图书,涵盖建筑、室内、平面、产品、艺术、时尚等范围。三度出版放眼全球,联手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创办一个国际性的设计交流平台,yin领读者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认识和审视当代设计。 三度以朴实的行动力,深入事物内在,求索知识和生活;以谦卑的态度,探索艺术与设计,挖掘闪光点,带领读者发现广阔崭新的世界。自出版以来,数百本图书已获得国内外读者的认可,在设计、艺术类出版图书领域占有重要一席之位。zui为人所知的当属《Design 360°设计与概念杂志》、《APD亚太设计年鉴》、《对话日本设计》、《恋恋植物染》、《设计法则100》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的特点是将艺术家们的典型作品以集锦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另外还对部分作品的创作初衷、动机,创作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书中作品艺术性、趣味性都很强,构思也极为巧妙,有的风趣幽默,有的引人深思,还有的怪异不堪。自然也有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于这一点而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书中作品丰富多彩,拼贴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创作素材来源广泛,各不相同:照片、打印纸、废旧报纸、食物、布料、木材等。
阅读此书,让人感觉自己脑洞大开,对他们的想法、创意也是叹为惊止。虽不是直接的灵感源泉,却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拼贴创作的创作方式简便,极易尝试。此书也可看做是一本拼贴创作艺术的启蒙、科普图作,深度阅读与体会还能起到促进艺术感、艺术素养的提升,促进艺术“细胞”的形成。

目录

009 Yido
012 莉娜·库塞特
016 伊斯雷尔·G. 瓦格斯
020 奥斯卡·罗德里格斯·阿玛多
022 艾丽什·斯特朗奥瓦斯基
028 贝佩·康迪
032 詹妮亚·维古佐夫
034 亚历克斯·洛伦佐
036 阿德里安娜·贝穆德斯
038 马科斯·莫拉莱斯
042 朱莉·利泽·贝莱尔
048 克里斯蒂安·巴托尔德
054 爱德华多·雷蒙·特雷霍
058 阿卜杜·汉森
062 雅姿敏·韦尔塔
066 里迪加·诺瑟斯卡
068 奥尔加·卡里特斯卡亚
074 伊戈尔·马塞尔·施特罗辛
078 辛西娅·朱
080 达米安·安彻拉玛
082 利亚姆·马登
084 亚历山大·吉马良斯
086 康斯坦丁诺斯·查得利斯
088 莎拉·威克斯
090 盖里·普拉塔玛
092 比罗米特工作室
094 萨米·佩特曼
096 艾维莉娜·卡普维艾克
100 普林斯·兰黛
102 郭家欣
110 马萨·艾斯拉特恩格克罗
114 内奥米·沃纳
118 贝多尼亚·帕斯托里萨
120 劳拉·雷德本
124 沙冈·普里
126 瓦尔卡里拉·雷贝罗
128 埃琳娜·皮尼诺斯
130 瓦列里·高
132 丽贝卡·格兰丁宁
134 马科斯·邹乌尼达克
136 林赛·尼克尔斯
138 埃内斯托·艾提罗
142 拉斐尔·维鲜
146 马科尔·克佩
150 伊莱·马查多
152 科彼·莱特
154 尼古拉斯·鲁迪
156 莉莎·雅布隆斯卡亚
158 西尔维奥·塞韦里诺
160 罗德里戈·皮涅罗
162 丹尼尔·埃斯库德伊罗
164 Bojemoi 艺术工作室
166 妮可莱塔·艾维尼
168 瓦伦蒂娜·布罗斯汀
174 斯蒂芬·文布鲁克
182 尤盖思·卜萨雷
184 查理亚·希恩
186 蒂姆·埃文斯
188 艾文·伊娃·佩斯克
192 占米·林
194 伊莎贝尔·雷特梅耶
196 朱尔斯·塔迪
198 大卫·麦克洛基
200 艾莉莎·温德拉敏
204 维多利亚·卡法雷拉
206 蒋玛姬
208 西尔维亚·雅库博夫斯卡
210 亚诺什·胡诺尔·瓦利
212 鲍里斯·皮亚诺夫
216 夏洛特·斯莱格斯
220 米尔托·埃莫吉阿努
224 泽伦·巴达尔
228 阿什坎·霍纳瓦
233 索引
240 致谢

精彩书摘

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害怕失去自己,迷失于外界中,此时都需驻足思考,倾听自己的内心。该系列画作正是在探索这一内心需求。

这些插画中的创作元素和塑造的人物角色来源于日常生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极具渗透力的超现实主义空间。该作品中的机器、人体部位、器官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反乌托邦主义的复古世界。

在对已存在的图像进行重新设计的过程中,图片处理技术为此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 21 世纪,拼贴艺术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音乐,还是电影、电视和海报,都能从中看到拼贴的身影。拼贴艺术在各类型的音乐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嘻哈音乐。嘻哈音乐作品几乎完全是由节拍合成的小节所构成的。打碟(DJ)的交叉淡入淡出控制也是一种拼贴的手段。拼贴是自信息技术革命以来zui为广泛使用的艺术手法。它以各种艺术形式广泛存在,无所不包,将来更将继续流行。拼贴创作过程就像人脑的运作过程:思维举一反三。

脑海里浮现一个想法
心中有异议
融合两种思想
新事物就此诞生
玩转混搭:探索当代拼贴艺术 一窥全球顶尖拼贴艺术家的工作室与思想深处 《玩转混搭:探索当代拼贴艺术》并非一本教你如何剪贴的入门手册,而是一次深入当代拼贴艺术核心的哲学之旅与技艺探秘。本书聚焦于过去三十年间,拼贴艺术如何从边缘走向主流,成为当代视觉文化中最具活力和颠覆性的媒介之一。我们不探讨基础的材料准备——那些在任何工艺品商店都能找到的指南——而是剖析顶尖艺术家如何将“剪切与粘贴”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转化为对社会结构、身份认同、历史叙事乃至人类感知的深刻批判与重构。 第一部分:解构的语言——拼贴作为一种批判性实践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拼贴艺术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理论基础。我们首先追溯其源头,从立体主义的碎片化认知,到达达主义的反逻辑颠覆,再到超现实主义的梦境并置。然而,本书的重点在于当代实践如何超越这些历史参照,发展出新的“解构语言”。 我们邀请了四位在概念上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进行深度对谈。例如,探讨“数字碎片的重塑者”如何利用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的过载性,通过数码拼贴技术,揭示信息茧房的本质。他们的作品往往由数千个微小的、互不相关的图像元素构成,迫使观者的大脑在瞬间进行高强度的意义匹配,从而体验到当代信息流的认知疲劳与错乱感。 另一个关键议题是“身份的叠印与剥离”。在当代社会,身份是流动的、多重的、被建构的。《玩转混搭》展示了艺术家如何利用人体图像、历史文献肖像与日常消费品的图像进行并置。通过移除面部特征、嫁接异质材料,艺术家挑战了单一、固定的身份概念,提出“主体性即是永恒的拼贴过程”这一核心观点。书中详尽分析了如何通过对印刷品底纹的保留(如旧报纸的油墨污点、杂志的折痕),为被重塑的图像赋予时间的维度和历史的重量。 第二部分:材料的复活——从垃圾到神圣的媒介转变 拼贴艺术的魅力在于其对“现成品”(Found Objects)的再语境化能力。本章将彻底颠覆对“材料”的传统认知。我们不局限于纸张,而是进入到艺术家们的“寻宝现场”。 本书详尽记录了“工业残骸的炼金术士”的工作过程。这些艺术家倾向于使用电子垃圾、废弃电路板、回收塑料碎片,甚至建筑拆除现场的碎石片。通过精密的切割、热熔与高强度树脂的结合,这些被社会遗弃的物质被赋予了新的雕塑性与生命力。书中收录了数个长篇工作坊记录,展示了如何从材料的原始纹理、色彩饱和度中提取出意料之外的“美学价值”,并探讨这种“废物美学”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无声抵抗。 此外,我们花了大量篇幅讨论“纺织品的叙事潜力”。当代拼贴艺术家如何将传统的手工艺(如刺绣、缝纫)与撕扯、漂白、浸染后的旧衣物、工业面料结合,创造出具有触感的、可触摸的叙事平面。例如,某位艺术家利用家庭照片的底片残片,小心翼翼地缝缀到陈旧的军装布料上,构建出关于记忆、创伤与继承的复杂对话。这种触觉上的介入,使得观看者与作品之间建立了更深层次的共情连接。 第三部分:空间的错位——拼贴在三维与互动中的延展 当代拼贴艺术早已突破了二维平面的限制。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拼贴如何渗透到装置艺术、空间设计乃至新兴的虚拟现实领域。 我们考察了“环境拼贴艺术家”如何将城市空间本身视为一个巨大的、不断被更新的画布。他们不是简单地在墙上涂鸦,而是通过对现有建筑元素(如生锈的金属板、剥落的油漆层、废弃的广告牌)的挪用、重组与叠加,制造出临时的、具有强烈现场感的视觉震撼。书中的案例分析,特别是关于城市更新项目中的“介入式拼贴”,展示了艺术如何成为社会干预的一种非暴力工具。 更进一步,我们探讨了“数字与物理的边界消融”。一些前沿艺术家正在探索如何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将传统的物理拼贴作品“激活”。观者通过手机扫描作品的特定区域,隐藏在图像深处的动态视频、声音片段或文本信息便会浮现。这使得拼贴作品从一个静态的“瞬间凝固”,转变为一个需要时间与技术参与才能完全体验的“多维系统”。本书通过对这些复杂工作流程的详细图解,揭示了艺术家如何驾驭尖端科技,以实现更具侵入性和沉浸感的叙事体验。 第四部分:感知与哲学——拼贴艺术的未来向度 在结尾部分,我们回到核心的哲学探讨:拼贴的本质是什么?它仅仅是图像的简单组合吗? 我们相信,拼贴艺术是对人类认知方式的最高模拟。我们的大脑本身就在不断地将感官输入、记忆碎片、期望值进行“剪切”与“粘贴”,以构建我们所理解的“现实”。当代拼贴艺术的价值在于,它将这个无意识的内在过程,物化并公开化了。 本书收集了多位资深艺术评论家对未来拼贴艺术走向的预测,包括对人工智能生成图像(AI Generated Images)的拼贴化处理、对生物材料的引入,以及拼贴在个性化定制商品中的应用等。 《玩转混搭:探索当代拼贴艺术》是献给所有对视觉文化、后现代思潮、以及打破既有界限的创造性实践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的一本深度指南。它邀请你不再被动地接受视觉信息,而是拿起工具(无论是物理的还是概念的),学会在碎片化的世界中,主动地、有目的地构建属于你自己的意义。这是一本关于观看、重构与发现“不可能的和谐”的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各种拼贴技法的罗列上,而是将这种艺术形式置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比如,作者深入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潮如何为拼贴艺术提供了理论温床,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过载与图像消费的现象如何反过来推动了艺术家对“重组”的迫切需求。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时间性”的探讨,拼贴材料本身就承载了过去的信息和历史痕迹,而艺术家通过并置这些不同时间节点的碎片,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全新的、非线性的时间观。这种对哲学层面的挖掘,让原本看似随性的艺术创作,有了一套坚实的理论支撑。读完之后,我再看那些著名的拼贴作品时,不再只是惊叹于色彩的搭配,而是开始思考每一块“碎片”背后的社会意义和历史回响,感觉自己的艺术品味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心思,封面那种粗粝的纸张质感和色彩的碰撞,一下就把人带入了一种非常活跃、充满实验精神的氛围里。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那种“不规矩”,各种字体大小和样式的交错,配上大量高分辨率的图像样本,完全没有传统艺术史书籍的刻板教条感。读起来就像是在翻阅一本由无数张精选的明信片、旧杂志剪报和街头海报拼贴而成的私人剪贴簿,充满了惊喜。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些非常犀利的观点,比如“当代艺术的碎片化表达与拼贴的内在逻辑如何相互映证”,让我对接下来内容的期待值飙升。特别是提到一些国际上备受争议的街头艺术家如何运用“现成品”进行创作时,那种仿佛置身于工作室,能嗅到胶水和颜料气味的沉浸感,简直太棒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作品,它更像是一本深入解构“视觉语言重组”的工具书,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提供了极佳的入门路径,让我看到了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截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具有个人风格的图像叙事。

评分

这本书的访谈部分写得极其精彩,充满了真性情和毫不掩饰的创作心路历程。作者似乎与这些当代艺术家建立了非常深厚的信任关系,才得以挖掘出那些平时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有一位艺术家分享了他如何在一次失败的装置艺术之后,偶然间将剩余的废弃材料重新组合,从而诞生了下一阶段的代表作,这个过程的描述充满了戏剧张力和偶然性。这些第一手的资料,比任何理论分析都来得有力。它们揭示了创作的“非线性”本质——灵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无数次的尝试、挫败和意外的发现。书中收录的那些艺术家手绘的草图和工作笔记截图,更是弥足珍贵,它们让我们看到,即便是看似随意的拼贴,背后也隐藏着精密的结构计算和反复的推敲打磨。这极大地鼓励了正在摸索阶段的创作者,打破了“完美主义”的桎梏。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本书在媒介跨界与技术融合方面的视野非常开阔。它并没有将拼贴艺术局限在传统的纸本范畴内,而是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数字拼贴、三维空间拼贴(如装置艺术)乃至声音拼贴的可能性。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这门艺术在未来的无限潜力。特别是关于“虚拟现实环境中的动态拼贴”的讨论,虽然听起来有点科幻,但作者论证得非常扎实,指出数字工具解放了物理材料的限制,使得“瞬间的重组与解构”成为可能。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是个热衷于数字媒体的实践者,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如何利用软件的非破坏性编辑特性,进行更彻底、更大胆的图像切割与重构,而不必担心破坏原始素材。它拓宽了我对“拼贴”这个词的理解边界,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了多维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指导性在艺术类书籍中是少见的,它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平衡。最后几章简直是为实践者量身定制的“黑科技”指南。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黏合剂、基底材料的选择和优缺点,甚至还深入到如何对老旧照片进行修复和数字扫描,以确保“碎片”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项目流程建议,从最初的主题确立、材料搜集,到最后的装裱与展示规范,都给出了专业的建议。我尤其欣赏它强调的“知识产权与引用伦理”的章节,在当今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如何进行负责任的“挪用”和“致敬”,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清晰的道德和法律界限。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能滋养精神世界,又能指导实际动手的典范之作,是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