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音乐录音作品”是音乐在当下*重要的声音本体存在方式,而针对音乐录音作品,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音乐会和演唱会的接受和欣赏方式,即“音响艺术审美”
  雷伟著彭文祥主编的《录音之美(音乐录音作品音响艺术审美研究)/传媒艺术学文丛》就是对“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这一问题展开的针对性研究,内容包括“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对象、审美特点、审美价值和审美方法等。在此基础上,《传媒艺术学文丛 录音之美:音乐录音作品音响艺术审美研究》还对一些与录音创作、录音学科建设及教学方法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传媒艺术学文丛 录音之美:音乐录音作品音响艺术审美研究》为国内第1本针对“录音作品的审美接受”乃至更大范围的“音响艺术”和“听觉艺术”进行研究的著作,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作者简介
     雷伟,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教授。本科毕业于原北京广播学院录音艺术专业(录音工程方向),硕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广播电视音乐研究方向),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听觉艺术方向)。对音乐理论、录音技术、录音艺术及电影、电视音乐音响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研究。主讲数字音频工作站原理、音乐录音作品分析、音乐录音技术、影视音乐分析等课程。曾出版专著《计算机数字音频工作站》(合著)、《电影电视剧音乐教程》(合著)、《数字音频工作站原理》以及译著《混音指南》《灵活的混音——针对多轨混音的专业音频技巧》等,发表论文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目标
第一章  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对象及其审美价值
第一节  音乐的审美对象及音乐美学研究的缺失
第二节  音乐作品与音乐录音作品
第三节  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对象和审美特点
第四节  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价值
第二章  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方法
第一节  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方法概述
第二节  针对不同类型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审美示例
第三章  结论与相关问题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与本书相关的音乐录音作品资料说明
后记      
前言/序言
     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都需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恰当的核心概念以及系统的学术理论作为支撑,也需要有专门的研究学者为之贡献力量,并发表相应的研究成果。“录音艺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作品创作方面成果层出不穷,但在上述这些学理层面的研究却显得不够全面、不够成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很短,在该领域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群体也比较小。雷伟就是这样一位在录音艺术领域潜心研究的年轻学者,而这本专著——《录音之美:音乐录音作品音响艺术审美研究》,就是他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之一。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雷伟请我为此书作序,我是欣然接受的。
  音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也都有欣赏音乐的经验和体会。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而言,绝大部分的音乐体验都不是通过现场演出,而是通过传播媒介获得的,如唱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不过,当我们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中时,却很少意识到我们聆听的不是现场演奏的音乐,而是音乐录音——一种通过录音技术手段将现场演奏/演唱拾取、处理、记录和重放而得到的艺术作品。
  音乐录音作品是真实的音乐吗?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坦承,音乐录音作品与现场演奏的音乐相比较,确实缺失了一些东西,但也附加了一些东西。这些缺失和附加的东西是什么?如何界定?音乐录音作品本身的音响特点是什么?如何在美学的意义上理解音乐录音作品的音响艺术?如何在欣赏一部音乐录音作品时正确地评价其优点和缺点?雷伟在这本书中试图回答这些问题。而我想,这也是作者研究录音艺术的初衷和这本专著撰写的主要目的。
  事实上,尽管音乐录音作品在进入20世纪以后就拥有了广泛的接受群体,并逐渐成为人们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但对于这种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却很少有人从理论上加以研究。真正能够体会到音乐录音作品的独特美感,也就是在音乐从现场演出变为录音作品这一过程中所生发“音响美”的人,除了作为录音师的创作者以外,基本集中在一些被称为“发烧友”的小众群体当中。这使得大多数人对于音乐录音作品的欣赏有所缺憾,也使得录音师的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自娱自乐”的行为。对此,录音艺术学科必须在学术上对音乐录音作品的审美对象、审美价值和审美方法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才能从根本上确定音乐录音作品的艺术价值,从而让“音乐录音属于一种艺术性的创作,而不是纯粹的技术手段”这一观念深入人心。
  为了能够明确音乐录音作品的独特艺术价值,雷伟在这本专著中将这些音乐录音作品所独有的审美对象归纳为“音响艺术”。在我看来,作者之所以没有使用在录音领域广泛使用的“音响”一词,除了“音响”一词本身的多义性和在不同学科的不同指向性以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彰显其“艺术”属性。这种“音响艺术”是一般的音乐美学研究未曾涉及的,也是录音艺术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之一和录音创作的主要目标。因此,“音响艺术”这一概念的确立,从某种角度明确了录音艺术与音乐美学之间的关系,也极大地巩固了录音艺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价值和地位。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音乐录音作品音响艺术的审美研究的图书简介,旨在深入探讨音乐录制过程中的声音美学,不涉及“传媒艺术学文丛 录音之美”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该领域更广泛的理论、技术与艺术实践。  ---   音画交织:现代音乐制作中的声音景观与审美构建   引言:听觉的重塑与时代的共鸣  在数字时代,我们对音乐的体验已不再局限于现场演奏厅。录音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介质,不仅忠实地再现了声音,更成为了一种积极的艺术创造行为。音乐不再仅仅是声波的自然发生,而是经过精心的设计、选择、处理和放置。这种“被建构的声音景观”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听觉感知,并最终构建起一种新的审美体验的?  本书旨在超越对传统录音技术流程的描述,深入剖析现代音乐制作中“声音”本身的艺术属性、美学价值及其在文化语境下的意义。我们将探讨录音的每一个环节——从拾音器的选择到混音台上的微调,再到母带处理的最终定型——如何共同塑造出一种独特的“听觉现实”,并如何反思这种现实对听者情感和理解的引导作用。   第一部分:声音的本质与录音的哲学基础   1. 声音作为物质性与符号性存在  声音并非仅仅是振动,它承载着物理世界的属性(如空间感、质感、动态范围)和文化层面的符号意义(如特定的乐器音色代表的地域或风格)。本部分将考察录音美学如何处理这种二元性。我们如何通过麦克风将瞬时、流动的声波“固化”下来?录音的“真实性”与“艺术化”之间存在的张力,是理解当代音乐制作美学的核心。我们将分析早期录音理论家对“现场感”的追求,与当代制作人热衷于构建“超现实音景”之间的演变轨迹。   2. 空间、时间与听觉错觉  录音艺术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在有限的听觉空间内,构建出无限的听觉场景。本章将聚焦于声音的空间化处理。混响、延迟、相位等工具,不再是单纯的修饰,而是构建叙事环境的关键要素。通过对不同混响算法(板式、厅堂、房间)的声学特性分析,探讨它们如何影响听者对录音空间大小、乐器间距乃至情感氛围的判断。同时,时间维度的处理,如节奏的微观弹性(Tempo Rubato)与宏观结构节奏,在录音中如何被精确操控,以达成不同于现场表演的、更具雕塑感的时序美感。   第二部分:技术工具的审美转向:从忠实再现到主动塑造   3. 拾音技术与音色调性的生成  麦克风,作为声音采集的第一道关口,其选择和摆位直接决定了声音的“性格”。本书将系统梳理各类麦克风(动圈、电容、带式)在不同乐器和人声录制中的音色偏好与美学取向。例如,为何某些特定的麦克风组合被公认为能捕捉到“温暖”或“锐利”的音质?我们将深入探究拾音头振膜的物理特性如何转化为可感知的听觉特征,以及如何在古典音乐、爵士乐和电子音乐等不同类型中,应用不同的拾音哲学来实现各自的审美目标。   4. 动态的艺术:压缩、限制与强度的叙事  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是衡量录音生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压缩器和限制器,这些过去被视为“技术工具”的设备,如今已成为重要的音色塑造者。本部分将详细分析不同压缩模式(VCA, FET, 光学)对声音瞬态和包络的影响。我们不仅要了解“如何”压缩,更要探讨“为何”要在特定时刻压缩。例如,人声的连贯性、鼓组的冲击力,乃至整个混音的“前置感”,都依赖于对动态的艺术化管理。这种管理是对音乐强度和情感起伏的直接叙事。   第三部分:混音与母带:最终的审美抉择   5. 平衡的艺术:混音中的元素组织与层次构建  混音(Mixing)是将所有独立音轨融合成一个和谐整体的过程,它本质上是一种“声音的排布学”。均衡器(EQ)的应用,不再是简单的频率修正,而是对声音“身份”的界定——高频的“空气感”、中频的“厚度”、低频的“重量感”。本书将构建一套分析框架,用于解构优秀混音作品中的层次结构:主导乐器如何确立、伴奏如何烘托、以及听者目光(听觉焦点)如何在不同声部间自然转移的技巧。我们将研究“清晰度”与“密度”之间的平衡点,如何通过精妙的电平分配和声像定位来实现。   6. 母带处理:最终的风格定型与文化适应性  母带处理(Mastering)是录音作品面世前的最后一道,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环。它关乎到作品在不同播放系统上的表现一致性,以及在当前商业环境中的响度标准。本章将探讨母带工程师如何通过限制器和立体声扩展器,为音乐赋予最终的“商业签名”。更深层次地,我们将讨论响度战争对音乐审美体验的长期影响,以及独立音乐人和主流制作人在追求响度与保留动态之间的哲学分野。母带处理是技术与商业压力交汇的产物,也是决定一部作品最终听觉面貌的关键一步。   结语:听觉的未来与审美的主动性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一种更具批判性和洞察力的听觉习惯。理解了录音的艺术性,听者便能超越简单的“好听”与“不好听”的判断,去欣赏声音景观背后的复杂决策链。录音不再是透明的窗口,而是独特的画布。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技术与艺术的交织点,我们期待能激发新一代音乐创作者和鉴赏家,去探索声音媒介更广阔的审美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