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学报(第17辑)

汉语史学报(第17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汉语史学
  • 历史学
  • 中国历史
  • 语言学
  • 古代汉语
  • 史学研究
  • 学术著作
  • 辑刊
  • 文献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774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893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8
字数:3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语史学报(第17辑)》以词汇为主题,汇集了国内研究汉语史词汇的专家学者的新研究成果,对于梳理词汇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内页插图

目录

说“勾、够、彀”
——《华音撮要》连一介词“勾”考源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现状和历史
近代汉语“换言”类语用标记及其演变
汉语方言日内时间的表达格局及其形成
“行V”构式的构式化和构式变化
上古汉语中的名源动词及其类型学考察
语言接触与“任何”“任什么”的形成
再谈副词“倒”的成熟及其阶段性
——兼及始见时代
说“傻”
再论“箸”与“筷(子)”的历时替换及相关问题
害怕到推测:一个反复出现的词义演变现象
“洗”上位化的过程、原因及影响
从先秦两汉文献看“肱”和“臂”的历时更替
“箸占”与“占着”
汉文佛经用字与疑难词语考释
“伎死汉(禅和)”释义补议
“缥缈”源流考
《尔雅·释水》“水中”解诂
——兼论《释水》的篇旨
《齐民要术》札记二则
古文字释读应与词汇史相结合
——从“觅”的溯源问题谈起
近代汉语中“姑娘”一词的历时考察
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言词语差异管窥
“赌当”的词义及理据探究
也说身体词“眼睛”的始见年代
汉民族共同语研究工作坊会议纪要
编者的话
《汉语史学报》第17辑:穿越时空的思想回响与学术求索 《汉语史学报》历来是海内外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其编纂的宗旨在于汇聚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展现中国历史学科的多样性与深度。《汉语史学报》第17辑,秉承一贯的严谨学风与开阔视野,精心遴选了一批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研究论文,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丰富而生动的中国历史画卷。本辑内容涵盖了从上古时期直至近现代的广阔时域,触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等多个维度,既有对经典史料的细致梳理与创新解读,也有对新兴研究方法与理论的积极探索与应用。 在古代史部分,本辑特别关注了早期中国的国家形成与制度演变。几篇力作深入探讨了夏商周时期礼乐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追溯了其在早期国家权力构建与社会秩序维护中的核心作用。研究者们通过对出土文献、传世古籍以及考古资料的交叉印证,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史实提出了新的见解,例如关于西周分封制具体运作机制的再辨析,以及商代晚期祭祀活动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密切关联。此外,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变革的深入分析,特别是诸侯国在变法改革中如何应对内外部挑战,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的变迁,也为我们理解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的宏大叙事依然是研究的焦点。本辑收录的文章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早期运行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探讨了其对后世政治体制产生的深远影响。关于汉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则聚焦于土地制度的演变、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功能变迁,力求揭示汉代社会经济的内在活力与潜在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政治的兴衰,门阀制度的形成与瓦解,以及佛教传入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都是本辑关注的重点。研究者们通过对史书、笔记、碑刻等多种史料的爬梳,力图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 隋唐五代宋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民族交融的辉煌时代。本辑的几篇研究聚焦于这一时期国家治理能力、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文化交流的各个层面。关于唐代中央官制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对理解其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宋代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城市商业网络的形成,则展现了宋代经济的领先地位。此外,本辑还关注了唐宋时期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特别是儒释道三教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传播与接受,以及文学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元明清时期,是中华帝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民族政权与汉族文化的互动,以及大一统王朝的统治模式,是本辑研究的重要主题。关于元代疆域的形成与治理,以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得到了新的审视。明代的海禁政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以及其内阁制度的运作,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清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特别是八旗制度在满汉融合过程中的演变,以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是本辑关注的另一重要方面。此外,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经济的转型,以及社会风俗、思想观念的变迁,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析。 在近现代史部分,《汉语史学报》第17辑亦展现了其对当代中国历史研究前沿的敏锐把握。关于晚清时期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内外挑战,特别是与西方列强的互动,以及其对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产生的冲击,得到了新的研究视角。对辛亥革命的动因、过程及其历史影响的深入剖析,力求展现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关键地位。民国时期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本辑关注的重点。研究者们通过对档案史料、口述史料以及报刊文献的运用,力图还原一个更加复杂、多元的民国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本辑在研究方法上亦展现出新的趋势。除了传统的文献考证与史料分析,几篇论文积极引入了定量分析、图像学、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中国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人物关系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古代社会精英阶层的互动模式;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图像学研究,解读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这些方法上的创新,不仅拓展了研究的边界,也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更加精细和多维的视角。 此外,本辑也关注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国际视野。几篇论文在比较历史研究的框架下,将中国历史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与联系置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对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反思。这种国际化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而言之,《汉语史学报》第17辑是一部内容丰富、学术精湛的优秀论文集。它不仅为中国历史研究的同仁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也为广大历史爱好者开启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窗口。本辑的研究成果,既是对中国历史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重大问题的深入挖掘与拓展,也对一些新兴研究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蓬勃生机与学术活力。每篇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它们共同奏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时代强音,也为我们思考当下、展望未来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借鉴。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呀,最近淘到一本《汉字源流探微》,简直是古文字爱好者的福音!这本书对汉字的演变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隶变和楷书,每一个阶段的字形变化和背后的文化意涵都讲解得深入浅出。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引用了大量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例子来佐证观点,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六书”的论述,它不再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概念,而是结合具体的字例,展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和思维逻辑。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做得相当精美,那些拓片和摹本的清晰度让人爱不释手,看得出装帧设计团队的用心。对于想系统了解汉字发展史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不仅仅是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史,通过方块字的演变,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看完之后,我对日常使用的每一个汉字都多了一份敬畏和好奇心,那种感觉妙不可言,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文字学感兴趣的人!

评分

最近在翻阅的这本书叫《秦汉法律制度的社会功能研究》,说实话,一开始我担心会是枯燥的法条罗列,结果完全出乎意料!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法律条文放置在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背景下去审视。作者不是简单地介绍“秦律严苛”或者“汉律承秦”,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法律是如何被地方官僚阶层理解、执行,乃至被百姓规避和利用的。书中对“连坐制”在不同时期实际效力的对比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揭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微妙的权力博弈。书中的案例大多来自简牍出土的实证材料,真实感极强,让你感受到法律不是高悬于空的原则,而是深刻嵌入到田间地头、市井街巷的治理工具。这种社会史的研究视角,让原本晦涩的法律史变得生动且富有张力。读完后,我对秦汉帝国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维系庞大疆域的稳定,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理解,推荐给所有对古代政治制度史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地方志类的书籍不太感冒,觉得内容可能会比较零散和干燥,但朋友强力推荐的这本《江南水乡的日常经济变迁(清末民初)》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将宏大的经济史叙事,细化到了每一个小镇、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一户人家的生计上。作者搜集了大量的商业契约、族谱档案和民间信函,构建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微观世界。比如,书中对丝绸业如何受到西方工业化冲击,以及本地手工业者如何通过适应市场变化、调整生产模式来求生存的描述,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它对“人地关系”的分析,水乡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生产工具和生活习惯,这种紧密的地域性分析让人印象深刻。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博物学家一起,沉浸式地考察了一个逝去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烟火气和历史的厚重感。它不光是经济史,更是一部生动的社会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

评分

我最近迷上的一本关于古代文学理论的专著,名字叫《诗言志与情不自已》,简直是把中国古典诗论的精髓给彻底剖析了一遍。这本书的论证结构非常严谨,它从先秦的《诗经》“风”的观念讲起,一路追溯到唐宋的诗歌流派对“言志”与“缘情”的争论,脉络清晰得像一张织锦。作者对“意境”的阐释尤为独到,不再是泛泛而谈的美学概念,而是结合具体的诗篇,分析了如何通过物象的并置、情景的交融来达成“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我个人对书中关于苏轼与黄庭坚在“点石成金”上的异同比较特别感兴趣,那段论述展现了大家之间既继承又批判的学术风范。这本书的语言是典型的学术风格,严谨而富有思辨性,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但一旦理解了作者的逻辑链条,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美妙。对于想深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的学者或高阶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全新的参照系。

评分

我最近刚啃完的这本《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思想光芒的时代的新认知。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传统的正史编年体,而是紧紧围绕“风度”和“精神”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作者对嵇康、阮籍、竹林七贤等代表人物的分析,细腻得如同精雕细琢的玉器,不仅描摹了他们的行为举止,更深挖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哲学思辨与生存困境。特别是关于“玄学”的探讨部分,那些关于“名教与自然”的争论,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立体,让人仿佛能听到他们在竹林中煮酒论道的清谈声。全书的文字风格典雅而不晦涩,充满了古典韵味,读起来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回味无穷。唯一稍微有点遗憾的是,个别章节在论证不同士人之间思想联系时,略显跳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先秦两汉思想背景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极富启发性的作品,它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如何在乱世中坚守自我、保持独立风骨的秘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