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静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心理学
  • 幼儿心理
  • 儿童发展
  • 亲子关系
  • 教育心理学
  • 行为发展
  • 情绪管理
  • 认知发展
  • 心理健康
  • 家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272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40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了解孩子的性格,读懂孩子的心理,择机选用恰当的沟通方式和问答技巧,跟孩子任何时候都能有话聊!
  *孩子内心藏着许多“不可告人”的小秘密,家长只有了解到这一点,才能读懂孩子,化解他(她)心中的小小反抗,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帮助家长理解孩子行为,解决亲子代沟,培养孩子健全人格。让家长更有技巧,更为有效地与孩子相处,培养高情商、乐于合作和独立自主的孩子。

内容简介

本书教你如何看懂孩子的行为,如何与孩子正确相处。通过外在的表象,真正洞悉孩子的内心世界。论述儿童日常行为习惯表面现象下的深层心理机制,你很容易就能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能迅速地找到心理学的依据,作出恰当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家长对孩子感到迷茫、困惑、不知所措时的应急手册。


作者简介

文静:心理学硕士,儿童教育讲师。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儿童教育方面的心理咨询以及儿童教育指导工作,对家庭教育以及儿童心理学有着独到的研究,出版了《停止吼叫,教育孩子请别任性》《正面管教的孩子有出息》《谁说坏孩子不能优秀》《好母亲培养女儿的63个要点》《孩子的趣味社交手册》《好妈妈对女儿说的66句私房话》等作品。


目录

第一章孩子的心理真相,常常被父母忽略
孩子就爱对着干,爸妈怎么办 / 002
自私是谁教的,怎样纠正孩子自私心理 / 004
粗俗谁之过,如何培育孩子文明心理 / 007
孩子蛮横为什么,孩子任性怎么教 / 010
调皮只是种天性,重在合理利用 / 013
每个孩子都霸道,关键在于如何引导 / 017
细察孩子孤僻成因,给予悉心疗愈 / 020
孩子都爱依赖,你要设法拒绝 / 022
第二章梳理负面心理,还给孩子心灵健康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开心理困惑 / 028
教会孩子合理疏导自己的愤怒 / 031
培养抗挫心理,给予孩子战胜挫折的勇气 / 034
帮助孩子摆脱失败综合症 / 037
消除自卑心理,让孩子喜欢自己 / 040
孩子心灵稚嫩,谨防消极心理来侵害 / 044
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排解不良情绪 / 047
培养情绪控制力,教出情商高的好孩子 / 049
第三章及时扫除心理阴霾,让孩子向着阳光生长
别让恐惧心理笼罩孩子的童年及未来 / 054
淡化顺从心理,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 / 057
将孩子的嫉妒心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 062
帮助孩子赶走抑郁这片浓重的阴云 / 064
适当安慰及时疏导,缓解孩子的委屈心理 / 067
引导价值倾向,从小淡化孩子的虚荣心理 / 069
走进孩子内心世界,驱散孩子心里的孤独 / 072
培养宽广胸怀,送给孩子豁达的性格 / 074
第四章提高自我认知,谨防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不能忽视 / 078
孩子出现心理疾病的种种征兆及表现 / 080
被宠坏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 084
别给孩子特殊的家庭地位 / 087
孩子脆弱的自尊心万万伤不得 / 090
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去扭曲孩子的性别认知 / 093
培养适应能力,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 095
杜绝强权教育,不要一味逼迫孩子顺从 / 098
第五章关注成长敏感期,因势利导培养天才儿童
每个孩子都有一段时期特别任性 / 102
将孩子追求完美的心理变成强烈的进取意识 / 104
抓住语言敏感期,培养孩子语言能力 / 107
抓住人际关系敏感期,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 109
抓住色彩敏感期,培养孩子对美的感触 / 112
抓住音乐敏感期,增强孩子艺术细胞 / 117
理解异性敏感期,给予孩子异性交往的权利 / 120
第六章找出厌学的心理结症,让孩子自己爱上学习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孩子厌学怎么办 / 124
如何帮孩子摆脱考试焦虑症的纠缠 / 126
压力太大,教孩子做做“心灵瑜伽” / 129
把孩子的大意心理彻底纠正过来 / 131
孩子偏科别心急,查清原因巧引导 / 134
理解孩子追星心理,但要帮他掌握尺度 / 137
早日帮孩子戒除对网络的依恋成瘾 / 139
只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 / 142
第七章摸清拖延心理,让磨蹭的孩子快起来
每个拖延孩子心里都有个“猴子” / 148
慢孩子从父母的看不惯开始 / 152
家有拖沓童,必有催促娘 / 154
很多拖延症都是爸妈逼出来的 / 157
爸妈一味纵容,孩子能拖就拖 / 159
别胡乱给孩子贴上拖延的标签 / 161
培养孩子的兴趣,变拖沓为主动 / 166
引导孩子走出纠结小事的循环怪圈 / 170
第八章排除交往心理障碍,引导孩子成为社交小能人
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受小伙伴欢迎 / 174
告诉孩子给予有度,教会孩子合理拒绝 / 176
清除排他心理,培养孩子合作精神 / 179
引导孩子自己正确解决小冲突 / 182
激发善良心理,从小培养孩子做有爱心的人 / 185
培养共情能力,让孩子懂得多为别人着想 / 188
树立尊重意识,别让孩子学会轻视他人 / 190
引导而非严控,帮孩子顺利度过“异性好感期” / 194
第九章解读叛逆期心理,科学引导防止孩子走上歧途
为什么会叛逆,孩子叛逆怎么办 / 200
叛逆期,父母越专制孩子越反抗 / 203
倾听孩子心声,才能打开孩子心扉 / 205
如何避免孩子离家出走的极端行为 / 208
掌握前因后果,有效归正孩子浮躁心理 / 211
不打骂不放任,不给孩子学坏的机会 / 214
第十章端正教养心态,别给孩子制造心理雷区
“笨孩子”都是父母给说出来的 / 218
离异——孩子内心永远无法抹去的伤 / 220
允许孩子犯错,而不是将错误扩大化 / 223
不要总在外人面前讲孩子的是非对错 / 226
孩子自负,要降温而不要打击 / 231
冷暴力——孩子无法承受之重 / 235
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接纳孩子的感受 / 237
别让你的偏见,毁了孩子一生 / 240

精彩书摘

  孩子就爱对着干,爸妈怎么办
  当你和自己的孩子讲道理时,你是否发现他在摆弄手指或者玩具,低着头,似乎根本没把你的话听进去?当孩子做错了事,你批评教育他,他是不是和你顶嘴了?甚至有的时候,你只是让他多吃点儿饭,他都会不耐烦地摆摆手,示意你别说了,嫌你唠叨?对于这些情况,你该如何应对?
  豆豆今年5岁了,一天妈妈正准备去机场接一个朋友,看到豆豆在玩雪花片,玩得很入神,已经拼出了一个长长的、色彩斑斓的“尾巴”。豆豆妈妈边整理包包边大喊:“豆豆,把雪花片收拾好跟妈妈出门。”可豆豆就好像没有听见一样,看到豆豆还在那儿坐着不动,妈妈又大声喊了几句,豆豆不耐烦地说:“好了,就来了!”可是几分钟过去了,豆豆妈妈已经收拾好了准备出门,看到豆豆还在玩,豆豆妈妈立刻火冒三丈,直接将豆豆的雪花片拆散了,结果豆豆大哭大闹,说什么都不肯跟妈妈一起出门。
  后续的结果无疑是一场“恶战”,那我们一点一点来分析,豆豆妈妈在跟豆豆沟通时,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传达的指令啰唆、不能直入主题
  豆豆妈妈传达的指令是:“豆豆,收拾下跟妈妈出门了”。本身这句话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很模糊的,豆豆在玩积木,直接跳转到出门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孩子很难一下子就接受。豆豆妈妈如果说:“豆豆,妈妈现在要赶时间出门,你现在需要把手上的积木放下了,然后去洗手,跟我一起出门。”
  2.跟孩子说话语气强硬,语速过快,声调过高
  我们回顾一下豆豆妈妈说的话,第一句是“豆豆,收拾下跟妈妈出门”,这是一个祈使句,直接是以命令的口气,孩子肯定不喜欢听;豆豆妈妈着急出门,可豆豆不着急,豆豆妈妈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孩子,用过快的语速,给孩子压迫感,引起反感;豆豆没搭理后妈妈则用喊的方式,声调过高,再次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3.说话时不仅不注视孩子,还“隔空传音”
  豆豆妈妈一开始传达的指令豆豆压根好像没听见一样,最大的原因就是豆豆妈妈没有注视豆豆,而且离豆豆太远,这样跟孩子说话是很难引起孩子的注意的,尤其是当孩子沉迷于自己的游戏当中。
  豆豆妈妈之所以会把豆豆的积木推倒是因为三分钟过去了,豆豆还没有采取行动,豆豆妈妈才失去耐心。所以,跟孩子说话离太远,而且边做其他事情边跟孩子说话的方式,不仅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还不能关注到孩子是否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会埋下争吵的伏笔。
  4.不会转移话题
  豆豆妈妈用孩子不喜欢的方式表达命令孩子停止玩玩具本身就是孩子不喜欢的,这样直接的表达孩子当然不太乐意。如果豆豆妈妈会转移话题,把最初的话换成“豆豆,洗完手妈妈要带你出去玩啦!”,也许这场争吵就不会发生啦!
  很多家长都觉得奇怪,孩子以前的时候很乖巧,为什么上了学之后性格就好像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总是想和自己对着干?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出现在3~4岁,在3岁之前,孩子和父母处在一体的状态,但是3岁以后,他们的大脑皮层迅速发育,语言和动作能力大大提高,逐渐可以区分自己和环境的区别,他们希望自己可以独立行动,如果家长处处干涉,他们就会开始反抗,事事和父母对着干。
  作为父母,不要因为自己掌握着孩子的一切而忽视孩子的成长变化,应该懂得合理引导孩子。良好的教育是让自己的教育方式适合孩子,而并非让孩子来适应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以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权威的、正确的,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因为无法反抗父母才被迫听从命令的。等到孩子稍微大些,懂得如何说不之后,敢于违抗父母的意思,父母就会突然感觉不自在,觉得孩子在和自己对着干。
  ……

前言/序言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
  也许是环环相扣的悬疑小说,也许是精彩纷呈的童话故事,也许是起伏跌宕的历险记……各个都很精彩,但需要爸妈用心解读他、耐心欣赏他、全心呵护他……细细品味每一页的精彩。
  很多爸妈总抱怨说,现在的孩子非常难管,他们的行为总是让人难以揣摩,实际上,孩子的每一种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问题产生,而每一个问题都与其年龄特点与心理发展有关。所以说,教育本质上就是一门“读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心坎上,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爸爸妈妈们务必学会站在孩子心理成长的角度上,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唯有如此,你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才称得上是一件幸事。
  然而遗憾的是,对于很多父母而言,孩子的内心仍然是一座无法探索的迷宫。他们总是认为“童心无忌”,所以并不注意关注孩子内心成长,随心所欲采取教育方式。比如,看到孩子大哭大闹,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孩子批评一顿,却并不去想孩子为什么会哭,也难怪现在的很多孩子都在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更关键的是,有些父母还会把孩子的一些正常表现当成出格行为加以斥责,这样就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孩子会觉得痛苦,从而留下心理隐患。其实,有心的父母会发现,当你的教育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时,孩子就愿意听你的。
  所以说,每一位父母都应该看一看《儿童心理学》。因为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你才能在应对孩子的问题时游刃有余,才能够帮孩子跨过成长中的荆棘。而对于渴望认知孩子内心世界的父母来说,目前最需要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心理学理论,专业性的抽丝剥茧,而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分析,以及实用有效的方法,那么,本书无疑是你的最佳选择。我们相信,它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发展历程,提升你的家庭教育能力。


《儿童心理学》 探索儿童心智的奥秘,理解成长的每个阶段 本书并非一本提供速成技巧、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育儿秘籍”,也不是一本纯粹的学术专著,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和研究数据。相反,《儿童心理学》是一次深入探索人类最迷人、最复杂的领域之一——儿童心智形成与发展的旅程。它旨在为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人,无论您是父母、教育工作者、还是对儿童发展充满好奇的社会大众,提供一个全面、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帮助您更清晰地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洞察他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成长的轨迹:从呱呱坠地到独立人格的塑造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儿童生命各个重要阶段的旅程。我们从生命最初的阶段开始,审视新生儿脆弱而充满潜能的世界。大脑如何开始形成连接?感觉器官如何在与外界互动中逐渐发育?最初的依恋关系如何奠定孩子未来人际交往的基础?我们将探讨婴儿期孩子通过哭泣、微笑、探索来学习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父母的响应在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中的关键作用。 随着孩子迈入学步期,我们深入探究这一充满活力和探索欲的阶段。孩子们开始学习行走、说话,尝试独立,也因此常常伴随着“固执”和“为什么”。我们将剖析语言习得的惊人过程,了解孩子是如何从零散的词汇构建复杂的句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时,我们将关注自我意识的萌芽,以及孩子在社交互动中学习规则、分享和合作的初步尝试。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行为,并非简单地将其归结为“闹脾气”,而是认识到这是他们探索边界、学习自主的自然过程。 进入学龄期,这是一个孩子认知能力飞跃发展的时期。逻辑思维开始形成,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本书将详细阐述皮亚杰等心理学家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但更侧重于将这些理论转化为生动易懂的图景。我们会看到孩子如何通过游戏来理解世界,如何在学校环境中学习知识和社交技能,以及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创造力和思考方式。同时,我们也关注这一时期孩子情绪管理的挑战,如如何应对挫折、处理冲突,以及同伴关系的重要性。 青春期,一个充满转变与挑战的过渡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剧烈变化,让青少年在寻找自我身份的道路上经历着迷茫、叛逆与渴望。我们将探讨青春期大脑发育的特点,解释为何青少年常常表现出冲动、冒险的行为,以及他们对独立和归属感的强烈需求。本书将深入分析青少年人际关系的演变,从亲子关系的变化到同伴友谊的影响,以及性心理的初步发展。理解青春期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以更宽容、更支持的态度陪伴他们度过这一关键时期。 理解行为的深层逻辑:情绪、动机与思维模式 儿童的行为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直接映射。本书致力于揭示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帮助读者超越表面现象,看到孩子行为的真实含义。 情绪的波澜: 婴儿的哭泣,幼儿的愤怒,学龄儿童的焦虑,青少年期的敏感……本书将详细探讨儿童情绪发展的轨迹,从基本情绪(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的表达,到更复杂情绪(如嫉妒、羞耻、内疚)的理解和调节。我们将介绍情绪调节的早期发展,以及父母和环境如何影响孩子情绪健康的发展。理解孩子的情绪,意味着学会倾听他们未曾言说的语言,并在他们需要时给予恰当的支持和引导。 动机的源泉: 为什么孩子会如此执着于某个玩具?是什么驱使他们不断探索和学习?本书将探讨儿童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分析好奇心、成就感、归属感等驱动儿童行为的根本力量。我们会探讨游戏在儿童动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创造性的环境和积极的鼓励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思维的演进: 从具体的到抽象的,从直觉的到逻辑的,儿童的思维方式在不断发展。本书将深入剖析儿童的认知发展,解释他们如何理解因果关系,如何进行分类和推理,以及他们如何形成对世界的图景。我们将探讨想象力、创造力在儿童思维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如何通过启发式提问和开放式探索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社会性的足迹: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 儿童并非孤立的个体,他们的成长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息息相关。本书将详细阐述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个维度。 亲子关系的基石: 依恋理论将是本书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将深入分析早期亲子依恋模式对孩子安全感、自尊以及未来人际关系的影响。理解高质量亲子互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积极回应、情感支持和界限设定来建立稳固健康的亲子关系。 同伴世界的探索: 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将分析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互动,包括友谊的形成与发展,合作与竞争,以及处理冲突的技巧。我们将探讨受欢迎、被排斥、欺凌等同伴关系中的现象,并提供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社交技能的建议。 道德的萌芽与发展: 从最初的服从规则到理解公平与正义,儿童的道德感是如何形成的?本书将介绍道德发展的理论,分析儿童如何理解是非对错,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内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家庭与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书将探讨不同家庭教养模式的特点及其对孩子的影响,分析学校环境如何塑造孩子的学习态度和社交行为,以及社会文化如何影响儿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以理解为基石,以尊重为桥梁 《儿童心理学》并非一本指导您如何“塑造”孩子的书,而是一本帮助您“理解”孩子的书。它鼓励读者抛开预设的成见,以一颗开放而好奇的心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本书旨在提供的是一种看待孩子的方式——一种基于科学研究、充满同理心和尊重的视角。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平实、流畅,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智慧。我们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思考的工具,引导读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学习。 阅读《儿童心理学》,您将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认知,更是一份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一份对生命成长的敬畏,以及一份更具智慧和力量的育儿方式。这是一段充满发现的旅程,一次自我成长的契机,帮助您更好地陪伴孩子,让他们在爱与理解中,绽放出最独特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我以为它会是那种比较浅显的科普读物,讲一些儿童心理的常见现象。但实际上,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非常全面的框架,让我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儿童心理的发展脉络。它不仅仅是针对某个年龄段或者某个特定问题,而是涵盖了从婴幼儿到青少年时期的各个方面,包括情绪、认知、社交、人格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依恋理论”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了早期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与孩子互动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而且,作者在阐述理论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实际应用,书中有大量的实践性建议,比如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帮助孩子处理负面情绪、如何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等等。这些建议都非常具体、可操作,让我能够立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儿童心理学,更是在进行一次自我成长,因为理解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反思自己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彻底改变了我对儿童心理的看法。我一直觉得,孩子们就像是一张白纸,我们怎么教他们,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孩子们的成长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他们有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规律。它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也让我更加相信,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比任何填鸭式的教育都重要。书中关于“儿童的探索性学习”和“游戏的重要性”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尝试着放手,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去犯错误。不再过分担心他们会“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让我不再把孩子看作是等待被雕琢的“璞玉”,而是看作是拥有无限可能性的“种子”,需要的是阳光、雨露和适宜的土壤。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与孩子的关系更加融洽,育儿的乐趣也大大增加。我强烈推荐所有家长都读一读这本书,它会让你重新认识你的孩子,也重新认识你自己。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我之前一直抱着一种“经验主义”的态度来养育孩子,觉得只要按照长辈说的去做,或者模仿别人家的育儿方法就可以了。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认知壁垒。它让我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轨迹、性格形成,都受到遗传、环境、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绝非一概而论。尤其是书中关于孩子学习和认知发展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孩子大脑发育的神奇过程,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很多时候可能是不符合他们实际发展水平的。比如,我之前可能会催促孩子早く学会某样技能,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强求孩子超前学习,反而可能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书中提出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家长的角色,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指导者”,而是更像一个“支持者”和“陪伴者”。它教会我如何去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让孩子能够自由地探索、试错,并在其中获得成长。这本书真的像一本“育儿秘籍”,让我从迷茫走向清晰,从焦虑走向从容。

评分

这本《儿童心理学》简直就是一本“育儿说明书”的升级版,而且是那种非常高级、非常深入人心的版本。我之前买过很多育儿书,但很多都停留在“如何做”的层面,比如“如何喂养”、“如何哄睡”、“如何解决孩子不吃饭的问题”。而这本书,它更像是在“为什么”上下功夫。它深入浅出地剖杀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我们觉得“难以理解”或者“不听话”的行为,背后都有着非常合理的心理动机。比如,孩子为什么会撒谎?为什么会喜欢跟大人对着干?为什么会对某些事情表现出莫名的恐惧?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详尽且有科学依据的解释。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育儿指南,而是引导我去深度思考,去理解孩子内心的世界。这种理解,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基于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认知。它让我学会了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孩子,不再是带着评判的眼光,而是带着好奇和尊重的态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就像获得了“读心术”,能够更好地洞察孩子的需求,也能更有效地与孩子沟通。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孩子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有那些行为感到好奇,但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很多时候,当孩子出现一些不理解的行为时,我会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有点焦虑。比如,为什么我的孩子会突然发脾气?为什么他会在学校跟同学发生冲突?为什么他会害怕某个东西?这些问题常常在我脑海里盘旋。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很多看似“问题”的行为,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其合理的解释。作者用非常生动易懂的语言,结合了大量的案例,让我感觉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分享育儿的智慧。它不仅仅是讲解理论,更重要的是教我如何去观察、去理解、去回应。比如,书中关于情绪发展的章节,让我认识到孩子的情绪表达是需要引导和尊重的,而不是简单地压制。它让我意识到,我的反应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多么大的影响。我不再把孩子的哭闹简单地视为“不乖”,而是去思考他可能在表达什么需求。这种理解上的转变,真的让我感觉轻松了很多,也更有信心去面对育儿路上的各种挑战。我还会时不时翻开书中的某一章节,像是重新认识我的孩子一样,总能发现新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