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茶艺全书 附光盘 茶具和茶的冲泡 茶道、识茶、品茶 时尚生活茶文化 学习关于茶叶茶具泡

轻松茶艺全书 附光盘 茶具和茶的冲泡 茶道、识茶、品茶 时尚生活茶文化 学习关于茶叶茶具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茶艺
  • 茶道
  • 茶叶
  • 茶具
  • 品茶
  • 识茶
  • 冲泡
  • 生活方式
  • 文化
  • 光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九州国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76904
商品编码:13212440535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轻松茶艺全书(附光盘)/轻松生活 开本: 4
作者: 李洪|摄影:张旭明//王缉东 页数: 
定价: 39.9 出版时间: 2010-08-01
ISBN号: 9787501976904 印刷时间: 2010-08-01
出版社: 轻工 版次: 1
商品类型: 图书 印次: 1





目    录:




Part 1 轻松鉴茶
一 中国茶叶产区和茶叶分类
1.中国茶区
西南茶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
2.茶叶分类
(1)茶叶的多种分类法
(2)轻松掌握——茶类“6+1”
二 鉴茶五要素
1.茶的外形
2.茶的汤色
3.茶的叶底
4.茶的香气
5.茶的滋味
三 名品茶叶识别与鉴赏
(一)绿茶篇
1.绿茶的工艺
2.绿茶的分类
(1)蒸青绿茶
(2)炒青绿茶
(3)烘青绿茶
(4)晒青绿茶
3.名优绿茶鉴赏
龙井
碧螺春
黄山毛峰
六安瓜片
松萝茶
竹叶青
蒙顸甘露
太平猴魁
安吉白茶
信阳毛尖
婺源茗眉
婺源绿茶
高桥银峰
石门银
黄金茶
恩施玉露
日照绿茶
崂山绿茶
汉中仙亳
紫阳毛尖
西乡炒青绿茶
都匀毛尖
湄潭雀舌
绿雪茅
滇青绿茶
茉莉银针
茉莉龙珠
碧潭飘雪
抹茶
玄米茶
(二)红茶篇
1.红茶的工艺
2.红茶的分类
(1)小种红茶
(2)工夫红茶
(3)红碎茶
3.名优红茶鉴赏
正山小种
祁门红茶
祁红工夫
滇红金芽
滇红工夫
政和工夫
坦洋工夫
白琳工夫
英德红茶
宜兴红茶
四川红茶
荔枝红茶
玫瑰红茶
桂花红茶
CTC红碎茶
阿萨姆红茶
斯里兰卡红茶
(三)青茶(乌龙茶)篇
1.青茶的工艺
2.青茶的分类
(1)闽北青茶
(2)闽南青茶
(3)广东青茶
(4)台湾青茶
3.名优青茶鉴赏
铁观音
炭焙铁观音
冰鲜铁观音
黄金桂
本山
毛蟹
武夷肉桂
大红袍
水金龟
铁罗汉
白鸡冠
武夷水仙
永春佛手
漳平水仙饼茶
凤凰单丛
岭头单丛
桂花乌龙
炭焙乌龙
冻顶乌龙
参乌龙
阿里山乌龙
白亳乌龙
金萱乌龙
(四)黑茶篇
1.黑茶的工艺
2.黑茶的分类
(1)云南黑茶
(2)广西黑茶
(3)湖南、湖北黑茶
(4)四川黑茶
3.名优黑茶鉴赏
宫廷普洱
普洱茶散茶
自然发酵昔洱饼茶
人工发酵普洱饼茶
普洱沱茶
螃蟹脚
菊花普洱沱荼
茯砖茶
千两茶
青砖
安茶
六堡茶
(五)黄茶篇
1.黄茶的工艺
2.黄茶的分类
(1)黄芽茶
(2)黄小茶
(3)黄大茶
3.名优黄茶鉴赏
君山银针
蒙硕黄茅
霍山黄茅
(六)白茶篇
1.白茶的工艺
2.白茶的分类
(1)白芽茶
(2)白叶茶
3.名优白茶鉴赏
白毫银针 
白牡丹
寿眉
新工艺白茶
四 茶叶的选购和贮藏
1.新茶上市时间
2.选购茶叶备忘录
(1)选择卖场
(2)认证与标志
(3)价位
(4)数量
(5)包装
3.茶叶的存放
(1)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
温度/湿度/氧气/光线/异味
(2)家庭茶叶贮藏方法
冷藏法/生石灰贮藏法/抽真空法/放置除氧剂/常温存放
(3)茶叶容器的选择
(4)存茶特别备忘
4.变质茶叶的鉴别
Part 2 轻松泡茶
一 泡茶的细节
(一)准备的细节
1.体态
2.双手
3.服饰
4,环境
5.音乐
6.饮茶者留意
(二)泡茶过程中的细节
1.茶具的准备与摆放
2.茶叶的取放
3.持壶
标准持壶/双手持壶/勾手持壶/侧把壶持壶/单手持提梁壶/双手持提梁壶
4.持杯
5.茶巾的折叠和使用
茶巾的折叠/茶巾的使用
6.温具
温烫玻璃杯/温烫盖碗/温烫品杯/温烫茶壶、滤网和公道杯
7.闻香
8.辅助茶具的使用
茶匙/茶则/茶漏/茶夹/茶针/茶道六用组具(筒)/盖置/茶荷/滤网和滤网架/茶刀/养壶笔
9.其他
冲水、高冲水/低斟茶与浅茶满酒/润茶/分茶/叩指谢茶
二 轻松泡茶
杯泡法和壶泡法/清饮和调饮
(一)冲泡绿茶
要点/准备
1.冲泡碧螺春
2.冲泡西湖龙井
3.冲泡太平猴魁
4.冲泡婺源绿茶
5.絮语清清绿茶
(二)冲泡红茶
要点/准备
1.冲泡滇红
2.冲泡奶茶
3.温暖浓情话红茶
(三)冲泡青茶
要点/准备
1.冲泡凤凰单丛
2.冲泡大红袍
3.冲泡铁观音
4.冲泡冻顶乌龙
5.青茶的工夫与神韵
(四)冲泡黑茶
要点/准备
1.冲泡普洱茶熟茶
2.冲泡普洱茶生茶
3.煮饮茯砖茶
4.调饮黑茶
5.以陈为贵健康“黑” 
(五)冲泡花茶
要点/准备/关于“花茶”
1.冲泡碧潭飘雪
2.冲泡造型花茶
3.花茶絮语
4.美丽花草
三 泡茶的其他问题
1.泡茶用水
古人论水/现在泡茶用水/用经过处理的自来水泡茶
2.活水还需活火煎
3.其他
如何选择壶泡还是杯泡/茶叶冲泡前都要润茶吗/润茶能洗去农药残留吗/普洱茶汤面上的白色雾气是好茶的标志吗/生活中要注意哪些饮茶禁忌
Part 3 轻松选茶具
一 时尚茶具,思古情怀
青花茶具
仿汝窑青瓷和龙泉窑青瓷茶具
白瓷茶具
玻璃茶具
紫砂茶具
陶艺茶具及辅助用具
二 茶具分类
1.茶具材质的分类
2.茶具功能的分类
三 细说茶具
1.煮水具
2.饮具
四 茶具的细节——搭配、选购和使用
3.贮具
茶仓/公道杯/茶具架/茶具柜/水方(贮水罐)
4.洁具
茶巾/茶盘/壶承/水/废茶桶
5.辅具
茶道六用/滤网和滤网架/茶荷/壶垫和杯托、杯垫/壶套和杯套/盖置/茶宠/养壶笔/茶刀/茶炭
四 茶具的细节——搭配、选购和使用
(一)茶具的搭配细节
1.茶台与环境相合
2.按泡茶习惯选配茶具
3.常规茶类与茶具的搭配
4.茶具间协调
5.视人数选用合适容积的壶具、公道杯
6.辅助茶具与主要泡饮器具搭配
7.办公室泡茶器具
8.茶宠添趣
(二)茶具的选购和使用细节
1.紫砂壶的选购
2.紫砂壶的使用和养护
3.开片茶杯的使用和养护
4.铸铁壶选购和使用
5.盖碗的选购和使用
6.茶叶罐使用注意
7.随手泡使用注意
8.公道杯的选购与使用
9.茶盘(壶承)的选购和使用
10.茶具材质的要求
鸣谢
参考书目
......





精 彩 页:




紫砂茶具具有透气性好,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俱全,耐冷热性好,不炸裂,传热较慢,不烫手,易持拿等特点,长久使用养护得当则细腻润亮,壶表富有光泽。
选择紫砂壶,大多数人是用来泡茶的(少数人为收藏、装饰等目的购置),所以实用性*为重要,以下几点是选购紫砂壶时必须**检查的项目: ①壶嘴是否出水流畅; ②壶的盖口是否严密,密封性是否好; ③壶的重量、重心、把柄是否合理,是否便于持拿; ④壶里是否有异味。
这些都是一把实用的紫砂壶必须确认的关键点。简单的**检验并不困难。用沸水冲满壶再倒净水,打开壶盖仔细闻一下壶里是否有异味,如有异味就应放弃;再冲满开水,淋壶,用习惯动作持拿茶壶感觉是否舒服;按住壶纽上的气孔,做倒茶动作,看壶口处有无出水,有则密闭性稍差;保持刚才动作,放开气孔,看水流是否通畅,看盖口处有否溢水。这是选购紫砂壶时*基本的步骤。
如果通过试壶觉得还合用,价格适合自己的心里价位,就可以考虑购买。一把用着舒服的壶会增添泡茶的乐趣,并对它日久生情。紫砂壶鉴赏是一个值得长期学习、实践、提高的课题,可以考量自己对泥料、做工、款式等的综合认知、审美情趣。当对紫砂壶有了一定了解并珍爱有加,可以考虑在实用的基础上选购*具有美感的壶。
如果晋级到买壶收藏,需要考虑的因素就多多了,泥料、颜色、款式、制作者、工艺精细程度、升值空间等都需顾及。紫砂壶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其工艺、造型等美感的体现即其艺术价值,所以实用、泥料天然并特色突出、工艺好、器形稳重优美是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必须具备的。关于紫砂壶的鉴赏,将在《轻松入门鉴紫砂》一书中系统探讨。
壶要泡茶,选择一把茶壶,当外形、色泽、款式、材质、大小等再合适,如果出水不畅或四处溢茶,这把壶也不宜选购。
紫砂壶泥料比较特殊,基本全部为内外不施釉器具,故有透气性较好等特点,恰恰如此,紫砂壶在长期使用后会在壶内壁积累茶垢,及壶外壁因茶渍未及时清理而使得壶表显得颜色不匀整甚至很脏。
紫砂壶需要养护才会有自然古朴之光泽外现,即所谓“养壶”。养壶的方法不见得有统一标准,但爱惜之心和每次用后的清洁擦拭应是必不可少的。紫砂壶的使用和养护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新壶拿回来后或用茶水略煮几分钟,或者前几天反复以泡茶过程把壶“熟一熟”,茶汤不饮,用以浇淋壶表。几天后用来泡茶饮用。
②清洗茶壶可用沸水,可用养壶笔或茶巾协助,但忌用清洁剂,尤其有香味的洗涤剂,紫砂壶壁较瓷壶疏松,容易“吸味”,万一吸附冼涤剂会有一段时间难以置换出去。
③紫砂壶一般不宜一壶泡多种茶,喜欢喝多种茶叶,可以多准备几把壶。*好一种茶类专壶专用。
④养护的关键在于勤快和清洁。每次用毕紫砂壶一定要清理干净壶内茶渣,用沸水冲净壶内,并浇淋壶表,应注意壶流(壶嘴)、把柄、壶纽根部等角落要用沸水冲洗到。一般当次泡茶留有的茶渍沸水一冲即净,如未冲净可用养壶笔刷洗。冼净茶壶控净水后,应用茶巾仔细擦拭壶表,不要遗漏把柄、壶流、壶底部等处。素壶和筋纹壶还比较好打理,有泥塑、有贴塑的壶清洗和擦拭时应格外小心。*后,打开壶盖,晾干壶内壁,再盖好壶盖收好茶壶。如此养护一段时间以后,泡茶时茶汤的浸泡和浇淋,茶油的滋润,以及茶巾的擦拭,壶表慢慢焕出润泽、自然的光泽。人皮肤和其他的油脂不应接触紫砂壶。养护是时间、细心、洁净长时间作用于紫砂壶的结果。
仿汝窑、龙泉窑等瓷茶具的开片之美是其重要的特征,是被很多人喜爱的原因之一。新茶具虽有开片,但需细看才能看到纹路,经过一段时间使用,纹路逐渐显露,茶色的纹理*显得青瓷莹润光亮。
开片茶具也要“养”。使用前以开水温烫,然后如其他茶杯一样使用,用毕别忘记再用沸水顺杯口冲洗茶杯内外,这样可以洗去浮色。久用后纹路深浅一致,可说是被“养出来了”或者“养好了”。
养开片茶具实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每一次使用后的把玩都有不一样的惊喜,观察茶具从口沿处到底部的变化,是茶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应以平常之心,享受过程,*好不采用用毕留茶渍于器皿中,或泡器具于茶水中,以加速其“养成”。经常使用,一两个月的时间,纹理和光泽自然会脱颖而出。
每一件开片茶具在使用中的变化都不太一样,有的上面先开片上色,有的一侧深一侧浅,有的茶具使用三五次就差不多养好,有的要用月余才初见成效。这些情况都与瓷器烧成时釉的状况相关,但是养护茶具和抚育孩子一样,精心养护,不要性急,假以时日,开片茶具*终会呈现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过程和**的开片茶具。
目前市场上有两大类铸铁壶,一类是价位在干元以上至几万元的“老壶”,壶形古意盎然,店家多会告诉你这把壶是从日本某地收购,并且制作年限大致在何时,底款为某某等相关信息;一类是新制铸铁壶,价格在百元左右,壶的形状、涂色比较现代,有的内壁挂搪瓷,有的像老铁壶一样不挂搪瓷。铸铁壶一般都可以用电磁炉作热源进行加热。可以在壶和电磁炉中间加层布垫,保护电磁炉不被铸铁壶磕、划。只是这样会浪费一部分热能。
用铸铁壶烧水泡茶,其沸腾水温要高于随手泡烧滚的沸水,且保持温度时间*长。各种煮水壶具和热源各有趣味,其间茶汤滋味的差异需要自己体会。 . 选购铁壶,一般新壶看好外形,老壶“验明正身”,*好放水试烧一下,极个别新铁壶铸造时会有砂眼,外表看不到任何异常,但烧水时会有漏水情况。使用中注意以下几点: ①新买来的铁壶使用前可以先放入茶叶煮沸片刻让茶叶中所含的丹宁和铁壶中溶解出的铁质在铁壶内表形成一层丹宁铁膜,可以抑制铁壶生锈。
②每次使用铁壶完毕,一定要将水和茶叶清理干净,用软干布将铁壶内外擦干并保持干燥,壶内有滤网的则用软刷清洗干净(如果用来直接煮茶,内置滤网*好分开使用,防止串味)。
③清洗时用清水即可,切勿使用清洁剂,勿用尖、硬、金属器物刷、刮铸铁壶。
④铁壶提梁、壶纽在持拿时一定要小心,可以布垫隔热,千万注意使用安全,小心烫手。P175-177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关于茶的实用小百科,把茶的基本知识浓缩在一本篇幅不大的书中,茶的种类、泡茶的用具、泡茶的方法一应俱全,为喜欢饮茶和准备了解茶的人提供了方便的了解茶的渠道,文字表述简洁明了,具有指导性并易于操作。本书内容、制作精良,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茶的工具书。

......




作者简介:




李洪,**茶艺培训师;**茶艺师、**评茶员,已出版《轻松泡茶成高手》《轻松认识茶和茶具》《轻松品饮绿茶》等多本茶书。



《中华茶学通览:从田间到茶盏的千年流转》 本书导言:穿越时空的茶韵之旅 茶,这片东方神奇的叶片,自古便与中华文明的血脉紧密相连。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一门深邃的学问。本书《中华茶学通览:从田间到茶盏的千年流转》,旨在为广大茶爱好者和初学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深入的知识框架,带领读者领略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力求剥离浮华的表象,直抵茶叶生长的土壤、采摘的工艺、科学的发酵与精湛的冲泡技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与科学原理。 第一篇:茶树的生命科学与地理奇迹 (茶树学与茶区地理) 第一章: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与起源 本篇将深入探讨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植物学分类、遗传多样性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我们将详细解析茶树不同品种(如小叶种与大叶种)的形态差异、生长习性以及对土壤、气候、海拔等生态要素的敏感性。内容涵盖茶树的营养结构、光合作用效率与次生代谢产物(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的形成机制,为理解后续的加工工艺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第二章:中国名茶的地理标志与地域风土 中国是茶的故乡,其广袤的土地孕育了风格迥异的茶区。本书将系统梳理“南茶北引”的历史进程,重点剖析中国主要茶区的气候特征、土壤类型(如紫砂土、红壤)对茶叶品质的决定性影响。我们将按区域划分,详述长江中下游、西南、江南、西北四大茶区的主要代表性茶种及其独特的“山场气韵”(Terroir)。例如,解析黄山周边独特的云雾环境如何塑造了太平猴魁的板状外形与高爽的香气;探究滇南古茶树群落的生态系统,理解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物质基础。 第二篇:茶叶的蜕变:加工工艺的科学与艺术 (制茶技术史论) 第三章:六大茶类的形成机理与工艺流程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系统阐述了中国茶类“因工艺而异”的本质。我们将详细拆解绿茶的“杀青”核心技术——如何通过快速钝化酶活性以保持鲜绿色泽;探究白茶的“萎凋”与“干燥”如何实现微弱而复杂的内含物质转化;深入解析乌龙茶(青茶)“做青”过程中摇青、搭棚与翻揉的精妙结合,及其对形成花果香、形成“绿叶镶红边”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章:红茶、黄茶与黑茶的后发酵世界 我们将重点讨论发酵过程——这是区别于其他茶类的关键步骤。红茶的“温润发酵”是酶促氧化与非酶促反应的协同结果,我们将分析茶多酚氧化聚合产物(茶黄素、茶红素)的形成及其对汤色和口感的影响。对于黄茶,我们将阐释“闷黄”的温湿环境如何诱导叶绿素的降解和特殊香气的产生。黑茶部分,则聚焦于微生物参与下的“渥堆”技术,解析其对陈化品质和药用价值的贡献。 第三篇:茶器的演化与材质学 (茶具的历史、材质与科学) 第五章:从陶土到瓷胎:茶具的材质演变史 本书将跳脱出单纯的“茶具介绍”,转而从材料科学的角度审视茶器对茶汤风味的影响。我们将追溯中国茶具的源流,从汉代的陶罐到唐宋的瓷器,再到明清的紫砂兴盛。详细分析不同材质的物理特性:紫砂泥料(如朱泥、紫泥)的透气性(双气孔结构)如何影响茶汤的“聚香”效果;瓷器的釉面结构如何影响茶汤的温度保持与视觉呈现;以及玻璃器皿在展示茶形美学上的优势。 第六章:茶具的功用性与工艺细节考究 本章侧重于实用性和设计美学。我们将分析不同茶具的结构设计如何服务于特定的冲泡需求。例如,解析盖碗(三才合一)在散茶与花茶冲泡中的灵活性;探讨紫砂壶的“流”的设计(如竹段流、嘴短流)对出汤速度和水流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茶则、茶荷等辅助工具在规范茶道仪式中的功能性定位。 第四篇:茶汤的品鉴与科学解析 (审评标准与感官科学) 第七章:茶叶审评的五要素与量化标准 本书提供了一套严谨的茶叶感官审评体系,涵盖“形、色、香、味、形”五大维度。我们将详细定义各类茶的“典型香气”:绿茶的“豆香”、“板栗香”;乌龙茶的“花香”、“蜜香”;红茶的“麦芽糖香”、“松烟香”。在滋味分析上,我们将探讨苦涩与醇厚感之间的平衡点,以及“喉韵”(回甘、生津)的生理学基础。 第八章:汤色、耐泡度与水质因素 本章聚焦于冲泡结果的客观评价。我们将解析汤色的深浅与透明度如何反映内含物质的氧化程度与冲泡环境。耐泡度(Endurance)的评估标准,与茶叶的原料等级、叶片结构(如紧实的条索)和加工均匀度紧密相关。此外,还将科学探讨水质对茶汤的影响,对比分析硬水与软水,以及不同温度的水对茶叶有效成分释放率的控制作用。 第五篇:茶文化与现代生活 (茶道精神与健康认知) 第九章:中国茶道精神的哲学意蕴 本书超越了技艺层面,探讨了中国茶道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我们将追溯“和、静、怡、真”等核心理念的形成,解析儒、释、道思想对饮茶方式的影响。重点分析“一期一会”的精神在现代人际交往中的实践意义,以及在快节奏生活中,通过饮茶达到“心平气和”的自我调适作用。 第十章:茶叶的健康功效与科学研究前沿 本章基于现代营养学和药理学研究,客观梳理茶叶中生物活性成分(如儿茶素、茶氨酸、黄酮类)对人体的潜在益处,包括抗氧化、调节血脂血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也将科学界定饮茶的注意事项,如避免空腹饮浓茶,以及不同体质人群对咖啡碱的耐受性,引导读者建立科学、理性的饮茶观。 结语:一杯茶中的世界图景 通过对茶树、工艺、茶具、品鉴与文化的系统梳理,本书旨在让读者不仅学会“如何泡茶”,更能理解“为何而泡”。一杯茶的背后,是千年农耕文明的沉淀,是地理环境的馈赠,更是中国人对生活美学的极致追求。我们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知识的充实,并能在日常的品茗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自在。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令人惊喜的茶艺入门读物!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茶文化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门槛很高,不知道从何学起。《轻松茶艺全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心中的空白。这本书从最基础的茶具选择和辨识开始,用非常清晰易懂的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各种茶具的材质、功能以及如何清洁保养。特别是关于紫砂壶的讲解,让我对不同泥料的特性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说“一把好壶养人”。光盘的附赠更是锦上添花,视频演示的冲泡手法,比文字描述来得直观多了,看着老师傅娴熟地温壶、投茶、注水,感觉自己也掌握了精髓。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茶叶的冲泡水温和时间,这是我之前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现在有了明确的指导,泡出来的茶确实香气更浓郁,滋味也更醇厚。而且,它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复杂的仪式感,而是从“轻松”入手,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会到品茶的乐趣,这一点我非常赞同。这本书让我不再畏惧茶艺,而是觉得它是一种可以融入生活的艺术。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接触茶艺的新手,一直被各种专业的茶艺书籍和资料吓到,总觉得太复杂。《轻松茶艺全书》真的做到了“轻松”二字!它用最朴实易懂的语言,配上大量精美的插图,将复杂的茶道知识变得简单明了。我最开始关注的是茶具的部分,这本书为我解决了选择困难症,让我清楚地知道哪些茶具是新手必备,哪些是可以慢慢添置的。光盘的演示效果非常好,我跟着视频学会了如何正确地温杯、如何控制水温,泡出来的第一杯茶,居然有模有样!书里关于“识茶”的讲解,也让我不再为各种茶叶名称感到困惑,能够大致区分出它们的特点。尤其是“品茶”的部分,它教会我如何去品味一杯茶的层次感,而不是囫囵吞枣地喝下去。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时尚饮茶的理念,比如如何搭配点心,如何在下午茶时分享,这些都让我觉得茶艺是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而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这本书让我对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给了我自信去尝试和实践。

评分

对于一个对茶道略有研究但总觉得不够系统的人来说,《轻松茶艺全书》的出现无异于一场及时雨。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基础的茶具介绍,到各类茶叶的冲泡要领,再到茶道精神的阐释,层层递进,让人能够循序渐进地深入学习。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风格茶道的介绍,这让我了解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明白茶道不仅仅是泡茶的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智慧。光盘里提供的视频资料,不仅展示了冲泡过程,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茶具摆设、环境营造的建议,这些细节的指导对于想要在家中打造一个舒适茶空间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书中关于“茶道”的解读,让我对“和、静、怡、真”等核心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茶道是修身养性的途径。它不仅仅是关于“喝”,更是关于“用心”去感受,去体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茶艺更深层次的魅力,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茶文化的兴趣。

评分

《轻松茶艺全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关于“茶”的生活指南。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从最贴近生活的角度,去介绍茶的方方面面。我一直以来都对“茶”这个字很有情结,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轻松茶艺全书》就帮我打开了这扇门。它从最基础的茶具讲起,让我这个完全的门外汉也能看懂,并知道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具。光盘里的冲泡演示,更是让我有一种“手把手教学”的感觉,看着老师傅的演示,我仿佛也学会了其中的技巧。书中关于“识茶”的部分,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能够快速地了解不同茶叶的特点,这一点非常实用。而“品茶”的部分,则让我开始思考,一杯茶的意义,不仅仅是解渴,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这本书将茶文化与“时尚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看到了茶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仅仅是传统,也可以是潮流,是可以用来点缀我们日常生活的美好事物。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茶艺,其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且是能够让生活变得更精致、更美好的事情。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技巧指导类书籍,没想到《轻松茶艺全书》带给我的远不止这些。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茶学导师,不仅教你如何泡好一杯茶,更引导你感受茶中的“道”。书中关于“识茶”的部分,我尤其喜欢。它没有用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比喻和生动的故事,将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叶底等特点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于茶园之中,亲手采摘、感受茶叶的生命力。读到关于绿茶的清雅、红茶的醇厚、乌龙茶的层次感,我都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它们的模样。而“品茶”章节,更是将品茶升华为一种感官的享受和心灵的涤荡。书中提出的“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察其韵”的步骤,让我开始更加专注地去感受一杯茶的细微之处,从入口的微涩到喉韵的甘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惊喜。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将茶与“时尚生活”相结合,让茶不再是陈旧的象征,而是成为现代人舒缓压力、提升生活品质的一种方式。它鼓励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慢下来,为自己泡一杯茶,享受片刻的宁静与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