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木家具设计年鉴 超过1000个款式 新中式 现代中式 木质家具 设计 书籍

2017中国木家具设计年鉴 超过1000个款式 新中式 现代中式 木质家具 设计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编者石峰朱志悦 编
图书标签:
  • 木家具
  • 中式家具
  • 新中式
  • 现代中式
  • 家具设计
  • 设计年鉴
  • 2017
  • 木质家具
  • 款式
  • 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筑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91403
商品编码:15313253588
丛书名: 2017中国木家具设计年鉴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名称  《2017中国木家具设计年鉴》

图书定价  398.00元

文字种类  中文   

出版时间  2017年1月

ISBN书号  9787503891403

编辑单位 石峰、朱志悦

出版单位  中国林业出版社

基本规格  精装  16开  1.7公斤  340页  铜版纸

图书尺寸  宽21.5厘米  高29厘米  厚2.4厘米



 

 石峰、朱志悦主编的《2017中国木家具设计年鉴(精)》以“设计激活传承,匠造实现价值”为宗旨,

具有严谨的学术定位和先锋的设计品质。


本书全面沟通木家具设计及产业的各个层面,通过设计创作、打样生产和学术研究相结合,展现中

国木家具设计的发展趋势,打造学术视点、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结合的专业平台。


请继续往下浏览,有本书的内页图供您参考!



2017中国木家具设计年鉴:风格演进与工艺革新(示例) 本书并非《2017中国木家具设计年鉴》,也不收录任何关于新中式、现代中式或木质家具设计作品的案例、图录或深度分析。本书的焦点和内容范围完全不同,旨在填补当前设计领域中一个特定且重要的空白领域。 --- 核心主题:工业革命后欧洲功能主义家具的转型与地域特色研究 本书名称:《20世纪中期至末期欧洲功能主义家具的地域性演变与材料革新(1950-2000)》 第一部分:战后重建与功能主义的地域分化(1950-1970) 本书深入探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在重建过程中,如何吸收和转化“国际风格”与“功能主义”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本国历史、资源和文化需求,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设计学派。 1. 北欧模式的“社会民主”美学与人体工程学先驱: 丹麦的“有机现代”: 重点分析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之后,汉斯·韦格纳(Hans J. Wegner)和芬·尤尔(Finn Juhl)如何将严格的功能性与对天然材料的敬畏相结合。本书将详细考察他们对手工技艺的回归,以及如何通过曲木、胶合板等技术挑战传统木工的极限,而非仅关注最终的视觉效果。 瑞典的“大众设计”与标准化: 聚焦于瑞典如何将功能主义推向大规模生产和可负担性。研究对象包括早期宜家(IKEA)在结构设计上的创新,以及如何通过模块化系统解决战后住房短缺的问题。重点分析其在结构强度与材料成本控制之间的平衡艺术。 芬兰的“工业化自然主义”: 侧重于芬兰对桦木和松木的深度开发,以及如何将严酷的自然环境对家具结构提出的耐久性要求,转化为独特的美学特征。 2. 中欧与西欧的结构主义与实验性: 德国的“新实用主义”与包豪斯遗产的延续: 本部分考察德国设计如何在战后重建中,重新强调技术精确性和工业化生产流程。对比包豪斯早期对“形式服从功能”的理解,与1960年代对轻量化金属框架和高强度塑料结合的实验。 意大利的“激进设计”与形式的解放: 聚焦于意大利如何打破功能主义的刻板束缚,引入波普艺术和反主流文化的影响。分析卡西纳(Cassina)和阿莱西(Alessi)等品牌在材料学(如泡沫聚氨酯、玻璃钢)上的突破,如何使家具从纯粹的实用物转变为雕塑般的宣言。本书将详细分析乔·庞蒂(Gio Ponti)在空间序列感上的思考,而非其木质家具的造型。 第二部分:材料科学与制造技术的革新对形态的影响(1970-2000)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视角转向技术驱动的变革,考察新材料的引入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家具的结构逻辑,重点研究工业设计美学而非传统的家具工艺。 3. 塑料、金属与复合材料的主导地位: 聚合物时代的结构逻辑: 深入剖析聚丙烯(Polypropylene)、ABS树脂等新型材料如何使得“一体成型”成为可能。重点研究Verner Panton的椅子设计,不仅作为美学范例,更是结构工程上的里程碑。分析其对支撑体系的重新定义,以及如何利用色彩和曲面创造视觉上的“悬浮感”。 铝合金与模块化系统的成熟: 考察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铝合金框架在办公家具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分析赫曼米勒(Herman Miller)的“格网系统”如何通过精密的连接件和标准化部件,实现极高的灵活性和可重构性,彻底脱离了传统框架结构的美学范畴。 4. 后现代主义对“纯粹功能”的反思与解构: 形式的回归与历史引用的新语境: 探讨1980年代“孟菲斯学派”(Memphis Group)对功能主义僵硬教条的反叛。本书关注的重点是他们如何利用鲜艳的层压板(Laminates)、几何图形的拼贴和非传统材料的组合,探讨家具的符号学意义,而非其承重或舒适性。 极简主义的终极形态: 分析1990年代极简主义对“物”的本质的回归。重点研究那些旨在“消失”或与空间融为一体的家具设计。例如,如何通过隐藏的支撑结构、极薄的截面设计,实现视觉上的轻盈感,这与强调木材纹理和厚重感的传统设计思路形成鲜明对比。 结论:功能与形式的持续张力 本书的结论将总结,20世纪后半叶的欧洲家具设计史,并非一条直线的发展,而是功能主义的本体论基础与材料技术革新之间持续的张力体现。它展示了设计如何从对结构清晰性的不懈追求,逐步演变为对社会、符号和感官体验的复杂回应,其核心驱动力是工业科技而非传统木材的温润感。 本书的价值在于: 它提供了一个从工业制造、材料科学、社会学角度审视现代家具设计的框架,与侧重于传统木工技艺、东方哲学意境的家具设计著作形成鲜明对比。本书不包含任何关于榫卯结构、榫接件的图解,也不涉及任何关于“意境”、“气韵”或“东方哲学”的论述。 --- (字数预估:约 1500 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年鉴”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厚重感和对设计本身的尊重。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那种微微哑光的质感,让那些精致的木纹细节得以完美呈现,即便是数码屏幕上也很难捕捉到的那种温润光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保留。我特别喜欢它对版式布局的用心,不像某些设计画册那样只是简单粗暴地堆砌图片,而是有意识地留白,让每一件家具作品都能像艺术品一样“呼吸”。尤其是那些新中式作品的展示,设计师巧妙地将传统榫卯结构与现代人体工学进行了融合,那种含蓄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感,透过这些高清的摄影作品,直击人心。我甚至能想象到,如果能亲手触摸到这些木材的纹理和打磨的细腻程度,那会是多么美好的体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当代中国木作美学的教科书,对于任何一位致力于提升空间质感的室内设计师来说,它都是激发灵感的绝佳“助燃剂”。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买它,是冲着它“超过1000个款式”这个噱头去的,想着能找到一些快速填充设计灵感的新点子。然而,深入翻阅后,我发现它真正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提供了一种对“中式”进行解构和重塑的清晰思路。很多家具设计,往往在追求“新”与“旧”的平衡中迷失了方向,要么过于刻板守旧,要么又流于表面浮华。但年鉴里收录的案例,展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适度改良”哲学。比如,某些餐椅的设计,保留了圈椅的经典造型元素,但在座面和靠背的处理上,却加入了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曲率和软包设计,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极高的设计智慧。它没有过多地赘述设计理念,而是让作品自己说话,通过对不同品牌、不同地域设计师作品的对比呈现,读者可以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当代中国木质家具正在探索的几条主流路径,这比干巴巴的理论分析要有价值得多。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克制而丰富”。丰富,在于它收录作品的多样性和广度,几乎涵盖了当前市场主流风格下木质家具的各个角落,从极简的日式禅意风格,到饱满的明式复兴,再到大胆的几何解构,应有尽有。而克制,则体现在它没有被过度商业化的口号所裹挟。它更像是一份客观、公正的年度行业报告,忠实地记录了过去一年中国设计师们在木材语言上的探索和突破。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功能美学”的强调,很多设计看起来极简,但实际上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结构逻辑和人性化考量。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行业漫游,让人既能领略到行业的高峰之作,也能从中汲取到自己实践中可以借鉴的实际操作经验,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会有新发现的宝典。

评分

我是一名家具制造商,对于我来说,这类年鉴是检验市场风向和技术前沿的重要参考。这本书的实操性很强,它不仅仅展示了最终成品的美观度,一些细节图的处理,对我们制作工艺的把握非常有帮助。比如,对于木材的拼缝、漆面的处理效果,以及不同木种在自然光和室内光下的色彩变化,都有非常细致的记录。特别是在“现代中式”这个分支里,我看到了许多运用新材料或新型复合木材的尝试,这对于我们优化成本结构和提升耐用性非常有启发。此外,它对家具在不同空间场景中的应用展示也非常到位,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尺度感”的重要性。很多设计之所以惊艳,是因为它完美地适应了现代居住空间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宏大叙事。这本书提供的这种“从设计到落地”的全景视角,是很多纯粹的艺术画册所不具备的。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行业年鉴抱有一定的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会陷入一种“自嗨”的圈子文化,内容过于专业化,普通消费者看了会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编排成功地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用一种近乎博物馆导览的节奏来引导读者,即便是对设计术语不甚了解的人,也能通过直观的图片感受到作品的韵味。我注意到,一些作品的介绍中,虽然提到了设计概念,但措辞都非常克制和优雅,更多的是聚焦于木材本身的魅力——那种年轮的叙事感、刨光后的细腻触感,以及木材在光线下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微妙变化。这让我对“木质家具”的理解,从单纯的“耐用”和“环保”,上升到了对“时间沉淀”和“生命力”的感悟。它成功地将原本冷峻的设计呈现,注入了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